大连实德吧,请问现在水管什么牌子用来家用最好?
看大家的回答无外乎ppr和不锈钢水管。无论哪一种管材只要安装得当都不会出现问题。不过为了健康,建议推荐使用不锈钢水管。毕竟不锈钢水管入门都是食品级304不锈钢。所以卫生方面不用太担心。另外国家也在大力推荐使用不锈钢管材。未来不锈钢水管势必要替代ppr水管成为主流水管。
李学鹏孙继海和周挺都有一个老球员老教练的爹?
太重要了!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教练员的孩子做运动员自然更容易成功。
有一个这样的老爹,能让他们少走不少弯路,同时还能走很多捷径!相比同龄人、相比其他人一定能够更加成功。
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女排队员张常宁,爸爸和哥哥都是男排国手,这样的家庭对张常宁的成长帮助太大了,张常宁长大了注定就是要打排球。
一直以来张常宁还是一个学霸,初中时还是南京三中实验班的一员,虽然每天会练半天球,张常宁学习一直非常好,数学经常考满分。
于是老师特意家访想让张常宁放弃打球,觉得这样一个学习的好苗子打球可惜了。如果不是有个做排球教练的老爹,普通人家的父母大概率会因为孩子学习那么优秀而选择放弃打球。
那样的话,还会有现在的张常宁吗?
正是因为从小的培养,张常宁14岁的时候就被排管中心主任徐利看好直接上调到国家沙滩排球队去了,两年之后,张常宁获得亚洲沙滩排球冠军。
而朱婷14岁的时候,由于出众的身高,这个年龄才来到省体校开始专业排球训练。
再介绍一个国外的例子。
扬·科勒代表捷克国家男子足球队打进55球,是捷克国家队历史上的头号射手。
扬•科勒的父亲就是一名足球教练,因此从小就被父亲培养踢足球 。不过在19岁之前,他的位置一直是守门员,还是家乡一家乙级俱乐部的主力守门员。
一次偶尔的机会,身为教练的父亲,发现了自己的儿子在踢前锋方面更有天赋,于是让身高2.02的儿子改踢高中锋。
这一改,震动了捷克足坛,这个半路出身的家伙包揽了球队当赛季一半以上的进球,球队也因此获得了乙级联赛的冠军。
没有一个当教练的父亲,一个球队主力守门员能这么顺利的改踢前锋吗?
大家熟知的著名游泳运动员孙杨,六岁之前还不知道什么叫游泳,一次偶尔的机会被他的启蒙教练朱颖来幼儿园选材时看中。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次选材,是不是一个著名的游泳选手非常有可能就被埋没了?
但是如果孙杨的父亲或母亲是游泳运动员的话,那么孙杨的天分就绝对不可能被埋没。
孙继海,李学鹏,周挺他们能够成功的走上足球运动员的道路,一个跟大连当时的足球环境、足球氛围有关系,但是绝对跟他们老爹是球员或教练员有更大的关系。
中国已故足球巨星?
迟尚斌在足球界有着很高的威望,在去世的噩耗出来的时候,很多有威望的足球界大咖都纷纷表示惋惜以及希望老人能够一路走好。3月6日下午,传来了一个噩耗,迟尚斌因病去世,享年72岁。这对足球界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因为这位老人为我国的足球事业付出了很多,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我国足球事业的老人,他的事迹也很多,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老人的生平吧。
1949年9月19日,迟尚斌在大连出生了,这个时候正巧赶上了新中国即将成立,或许这个孩子还没有意识到后来自己会被赋予如此大的荣誉,但是他的一生已经和足球界捆绑了起来,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迟尚斌的球员时代,他曾经代表辽宁队出战。并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迟尚斌是中国男足家喻户晓的悍将,也是中国足球最好的中后卫之一。
在中国的足球论坛曾经有"南容北迟"这样称号的说法,其中"南容"是广东籍球员容志行,因为他出生地在南方,而"北迟"就是迟尚斌,因为出生地在北方。从这个称号足以看出迟尚斌当时在中国足坛的地位,球迷朋友熟称他是可爱的大迟,大迟虽然是彪悍的球员,但是性格很好,对粉丝很亲近。
迟尚斌也曾代表国足出战过亚洲杯、亚运会、奥预赛和世预赛等大赛。1982年世预赛时,迟尚斌已出任国足队长,但因对手盘外招而功败垂成,他在同年退役。退役之后,迟尚斌又被国家应聘为很多足球队的教练,先后在各地的足球队任教,可谓是经验丰富。迟尚斌老人的去世对于我国足球界来说是一位巨星的陨落,希望老人一路走好!
分别代表国足什么阶段?
这三支球队,曾是中国顶级联赛的霸主,代表了中国联赛的最高水平,是中国最好的俱乐部。三支球队中,恒大水平最高,八次夺联赛冠军,二次站上亚洲颠峰,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佳绩。
这几支最好的俱乐部只能代表联赛水平,不能代表国家队的水平,因为国家队的水平是和青少年足球普及程度相关的,青少年足球越普及和发达,国家队水平就越高。
中国足球一直是处在亚洲前列,无奈整个亚洲足球水平整体低下,实力不强,因此,中国足球目前和过去一直都是足球水平不高的国家,足球一直处于低级阶段。所以三支球队虽然成绩不错,但依然改变不了国足的水平。
中超为什么不多建四支球队?
中超联赛始于2004年,由前身甲A联赛改组而来。当初为了保证中超的竞争性,把2003末代甲A的15队压缩到12队的规模,在2005赛季又扩大到14支球队,到了2008赛季达到了和现在一样的16支队伍规模。
到了中超联赛稳定在16支球队的规模之后,一般来说,一支球队一个赛季基本上积到33分就可以保级无忧,但经常有些球队表现非常弱势,比如:
2013赛季武汉卓尔16分
2014赛季哈尔滨毅腾21分
2015赛季上海申鑫17分
2017赛季辽宁开新18分
2019赛季北京人和14分
不难看出,即便是中超联赛规模保持在16支球队的水平,也有不少特别弱的球队存在,这些球队的加入降低了整个顶级联赛的观赏性和竞争性。
如果现在开闸把中超联赛增加4支球队,达到20支球队的五大联赛的规模,那么将会有更多打酱油的球队出现。
而那些原本的中超保级专业户会因为弱旅数量增多而更加不思进取,拿出躺平的姿态也可以保级无忧。这对整个联赛来说是揠苗助长,害多利少。看上去球队数量多了,但这是虚假繁荣。
现在的中国足球整体处在低潮期,注册球员数量进一步萎缩到只有7000人,就是这些人撑起了中超、中甲和中乙的三级职业联赛体系。
此时如果盲目扩大中超联赛规模,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数字游戏,朝三暮四而已。7000人能支撑的职业联赛规模是一定的,中超扩军只是三级职业联赛球队之间的数字变化而已。
只要你高兴,把中甲和中超合并在一起,打造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顶级联赛也未尝不可。
从中超联赛成立初始,就有不少球队因为种种原因退出历史舞台。解散的有四川冠城、天津天海,退出的有武汉光谷、大连实德,上海申花和上海联城合并,就连去年的中超新科冠军苏宁都解散了事。
每次这样的事件发生都给中超带来很大的震荡,不得不让球迷担心其他中小球会还能存活多久。
2009年进行的足坛打黑风暴,更是揭露了中国足球的种种黑幕,进一步打击了国人对于中国足球的信心。
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还很稚嫩,五花八门的投资人你方唱罢我登台,球队名称如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这让俱乐部缺少历史积淀,球迷也无所适从。太多企业带着功利色彩投身足球,当发现足球这个窟窿太大,玩不下去时就撒手走人。
天津康师傅这样的队名都能登堂入室,如果有一天老干妈、十三香这些企业也投资足球了,球队的名字又该怎么取?
好在足协的中性化名称和限薪令两项政策适时出台,此举正本清源,虽然带来一些阵痛,但对于联赛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当然,从长远来看,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16支球队组成的顶级联赛规模是显得小了点。
未来等中国足球青训体系完备,足球人口增加,注册球员数量扩大后,可以逐步考虑中超扩军。每次增加两支球队,从18支再到20支。
待到时机成熟,再进一步扩容,可以分为南北两个赛区,每个赛区由12支队伍开始,实行常规赛和季后赛结合的模式,决出每年的总冠军。而南北两个赛区的球队数量也可以随着中国足球的水平进步,再同步扩容到14支、16支、18支,乃至20支。
中超联赛扩军需要循序渐进,而现在绝不是好大喜功的时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