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位,康熙为何不像乾隆一样做太上皇

诗佳网

朱元璋传位,康熙为何不像乾隆一样做太上皇?

康熙皇帝玄烨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垮的这么快,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落实好正式确定继承人的仪式。

朱元璋传位,康熙为何不像乾隆一样做太上皇

康熙六十一年九月的时候,六十九岁的他还在热河处理政务,接见外扎克蒙古亲王,还下旨谕让川陕总督年羹尧,陕西巡抚噶什图不要因为军需企图增加民间火耗银子,让户部将库银拨送西安作为军费。

然后他仅用十二天的时间就从热河(承德)赶回了畅春园,期间还一边走一边处理政务,视察民情,到了畅春园不久又返回大内,并在太和殿视朝,然后再次前往畅春园。这么折腾足以见得玄烨虽然上了春秋,但精神还算矍铄,身体虽然有些老年病,但总体问题不大。

对此康熙皇帝还自豪的对文武百官说到:“朕临御天下、六十余载(来去是梦),年至古稀。太祖(努尔哈赤)时候的官员我小时候见过三分之一,太宗时候的官员我也算见过一半,世祖时候的官员我几乎全见过,就连前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时候的大臣、宦官我也见过不少”,并以历代为纲,阐述当朝痹症。

感觉身体不错的康熙皇帝在十月甚至还前往南苑行围射猎,并拒绝了重臣为七十万寿朝贺的请求。

的确,爱新觉罗.玄烨从公元1654年5月4号降生,到康熙六十一年,他已经整整走过六十九个寒暑,在位已达六十一年,在位时间可谓前无古人。

他出生时他的十四叔爷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刚逝世四年,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还活着,到他六十九岁时,他的嫡重孙永琛(胤礽的长孙)都十岁了,上到清太祖太宗时期的时代的风云人物,下到嘉庆时代的永字辈,看到了七八代人。

清朝在他的手中才算真正完成皇权集中和疆域统一,各方面制度才算得以最终健全,以他的能力和阅历,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文治武功可以算名列前茅,从除鳌拜起,他就是绝对的实权派独治型帝王,可谓乾纲独断。

如题,古代帝王之位来之不易,康熙皇帝亲政之路更难,所以他绝不会轻易放弃权利,也没有放弃的(成败皆空)理由。如晋惠帝的八王之乱,唐高祖的玄武门之变,唐玄宗马嵬驿兵变,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还有唐睿宗、唐昭宗、宋徽宗,宋孝宗以及其他南宋那几个废物皇帝一样,没有谁是大权在握的时候主动跑去当太上皇。康熙面对一帮如狼似虎的儿子,弄不会好会像赵武灵王一样落个饿死沙丘的下场。

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四日,康熙皇帝突然不豫(病重),才从南苑返回畅春园养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甲午日)丑刻,康熙皇帝病危,速诏在天坛代祭的皇四子胤禛前往畅春园清溪书屋,而后又诏其他众皇子前来御榻前跪听遗诏,巳刻康熙皇帝驾崩,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

康熙从发病到病危再到去世才九天时间,就和明成祖朱棣一样,五次北征回来时还和杨荣有说有笑的,谁想到到双流泺就不行了,三天不到就驾崩了,连遗诏都没留,当时北京的情况远比康熙末年九子夺嫡要严重的多,朱高炽在朱高燧的威胁下连命都可能保不住(请看前文)。

所以皇帝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哪里会想到以禅位当太上皇的这种昏招去稳住众皇子的夺嫡之心,以当时剑拔弩张的夺嫡形势,康熙这样做就是南天失柱、东海拔针,反而适得其反。

反观乾隆则不一样,康熙帝虽然在位时间最长,但他即位时年仅八岁。乾隆不一样,乾隆二十五岁即位,他老爹雍正把该铺的路,该扫的雷都清理完了(来去是梦),而且他年富力强,所以乾隆帝的继位时的皇权是清朝皇帝中最没有威胁的两个之一(另一个是同治)。

弘曆在位六十年后都年过八十六了,远非康熙帝六十九岁的状态,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更加要将时间放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早早的备好人选,稳定朝野人心。而且乾隆的活下来的儿子们除了贪财好色的,混日子的,爱好文艺的之外,永琰还算是个超常的(来去是梦)但他这样的水平放在康熙诸子中也就是允禄的级别的,都进不了第二梯队。你让这帮儿子们夺嫡或者政变,估计乾隆都觉得难,所以他很放心。

个人认为乾隆皇帝实际上是更想超越前朝康熙时代,但也怕死于在位第六十一年这个坎儿上,所以”以孝论”发誓不超过圣祖康熙的在位时间,而另一半是为了玩票儿,顺便过一把当太上皇的瘾,(请翻看前文,乾隆帝禅位大典),但那哪里是禅位大典,简直就是再一次的登极大典(成败皆空)而且新皇帝还得率群臣给太上皇三跪九叩头,元明清三朝独一份。

永琰登极后,大权还是在乾隆自己手中,小事由新君嘉庆处理,自己踏踏实实的当着自己的十全老人。毕竟年纪在那摆着着,八十六岁放到医学发达的今天也不是闹着玩的,面对因自己好大喜功而日益衰败的清帝国,他选择退居高阁也算是一种急流勇退吧。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元璋之前的汉家王朝有过传位给孙子的先例吗?

1、西晋愍怀太子司马遹遇害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臧和司马尚相继被立为皇太孙,是为有史以来立皇孙为储君之始。当时惠帝司马衷形同傀儡,此二孙皆系权臣扶立,一废杀,一夭亡。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死后,立太子之子拓跋浚为世嫡皇孙,为实际储君,后即位为魏文成帝。

3、齐武帝萧赜的太子萧长懋死后,立太子之子萧昭业为皇太孙,同年即位,次年被齐明帝萧鸾篡位,废杀。

4、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太子耶律浚死后,长期不立储,临死前遗命其孙,时为燕国王的耶律延禧继位,即辽天祚帝。后国亡。

5、金太宗吴乞买的弟弟,皇储(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死后,立金太祖阿骨打之孙完颜亶为新皇储,即位后为金熙宗。后被完颜亮篡位,杀死。6、金世宗完颜雍的太子完颜允恭死后,立太子之子完颜璟为皇太孙,即位后为金章宗。7、金宣宗完颜珣的太子完颜守忠死后,立太子之子完颜铿为皇太孙,同年夭折。

8、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死后,长期不立储,后授真金之子铁穆耳太子旧玺,实际立储,次年即位,是为元成宗。

朱元璋为什么不直接传位给朱棣呢?

原因如下

其一,嫡长子继承制。因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定下了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即使老大朱标死后,还有老二老三,所以老四朱棣既不是长子,也不是马皇后所生,只能靠边了。虽然朱元璋很喜欢老四朱棣,也想过把皇位传给他,但是现实中,如果把皇位强行传给老四朱棣,肯定会遭到其他皇子的反对和不满,尤其是老二老三,更何况朱元璋有20多个儿子,也只有立朱允炆为储君,才能让这么多的藩王心服口服。

其二,朱棣在朝堂中没有发言人。其实在朝代中,大部分的皇位之争就是百官推荐,也就是说新皇帝几乎都是在皇权和官僚集团的博弈中产生的。然后朱棣远在北京,就注定了在京城内缺乏势力,在朝堂上没有发言人。

反观朱允炆,由于朱标当了25年太子,已经是根深蒂固,其势力很强大。然后站在百官角度上,都会推荐朱允炆,因为他从出生到靖难之役,一直都在深宫之中生活,可以说这群文官是看着他长大的,反而朱棣是在军营中长大的,跟朱元璋一样杀伐果断,因此对于这些文官来说,相较于朱棣,他们更为认可朱允炆,文官认为朱允炆继位,他们才有好日子过,所以文官集团是非常挺朱允炆的。同时朱元璋看到文官既然认可了朱允炆,也就有了决定。

其三,朱元璋认为朱棣适合打天下,而朱允炆更适合守天下。因为明朝初立,需要休养生息,然而朱棣的身上杀伐之气很重,不是一位守城之主,因此比较之下,性格仁慈的朱允炆无疑是更适合继承皇位。

其实个人觉得,首先,朱元璋不可能违反自己定的规矩,将皇位传给朱棣的,不然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其次,朱棣长期在外,关系自然一步步疏远,而朱允文天天陪在朱元璋身边,天天讨好朱元璋,长期在一起。然后,又因为是朱标的儿子,爱屋及乌,朱元璋肯定更喜欢孙子朱允炆多一点。最后,其实朱元璋没错,朱棣也没错,而错只能错在生于皇家不变的制度。封建王朝挑选继承人大部分都不是举贤任能,只能说是被条条框框给限制死了

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孙子?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儿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朱允炆天资聪颖,得朝臣推荐;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长子,嫡长子死后由长孙继承皇位这在当时也是传统;三是因为朱元璋不想要儿子们因为皇位产生争斗

朱元璋为啥不传位给朱允熥?

这是因为朱允炆的性格和表现,更加受到朱元璋的喜爱。

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太子朱标生病的时候,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同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