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一中全会什么时候召开,如果能以事业编身份调去县委办写材料?
教师现在有机会正式调到县委办写材料,去不去?待遇差别大,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大家觉得应该是属于事业编里面层次相当低的一类公职人员了,如果是一名乡下教师,虽然一般不允许教师工作调动,教师的专业不一定对口,但是,现在你有机会调到县委办写材料工作,还是可以考虑调动的,因为这是好事情!在此有一个案例,能很好地说明该问题。
有这样一个同事,87年的,10多年前通过特岗教师招聘成为一名事业编老师,在一个农村小学教书差不多6年,因为是教语文,自己又爱好写作,经常能在市、县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一些小文章,在教育圈里算是有小名气。最近,不知是县委宣传部领导看到了他发表的文字,还是有教育系统的人推荐,他有机会可以调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也找他谈过话了,明确就是在办公室工作写材料。 对于行政单位和教师岗位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干行政视野宽了,舞台大了。教师教书育人,培养不少学生,但呆在一个学校里,接触的面窄,而调到县委办写材料的全县各行各业,成长进步的机会肯定多。有利于家庭,县城的教育文化要好于乡下,尤其教育资源分布上更多集中在县城,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有利。可以多认识点体制内的同事。相比于老师,接触人的范围很有限,在行政单位,特别是常委单位就不同了,因为工作关系,必然要接触各个单位,各乡镇领导,各局领导,慢慢都能混个脸熟,工作职能也有了大概的认识,有点啥事至少知道该怎么办。社会评价相对高点。特别是小县城,一说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在县政府大院里边,会觉得很有面子。而且身边的朋友也慢慢变成了体制内各个单位的,相对来说对你的评价也自然会不同,更容易有精神上的满足感,当然了冷暖自知。
当然,从老师去县委办,初期在工资待遇上会有所降低,而且因为县委办工作普遍比较忙,不得不面临长期加班加点的现实,节假日不如在学校有保障,个人自由度相对也会受限,这是从老师转岗行政机关明显的缺点,也是必然要承受的代价。如果选择去县委办,在这些方面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长期来看,随着公务员待遇的提高以及职务与职级的提升,后期个人在待遇、福利和社会地位的保障上,实际上会比在学校更有优势。这也是很多老师愿意转岗行政机关的根本原因所在。 不管是什么情况,作为职场新人,个人认为这都是个机会,可以考虑调过去,毕竟你是一张白纸,一切才刚刚从零开始,怎么选择都不会有损失,只会得到。换言之,你是有退路可走的。调到县委办,你会有几方面的收获:一是能力上的提升,行政机关的工作要求一般都比事业单位要高,从学校借调到上级主管部门,对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绝对会有很大帮助,这是无数调人已经证明了的事实;二是人脉资源的拓展,学校是象牙塔,社交圈局限于同事和学生家长之间,面比较窄,而县委办则不一样,横向有部门,纵向有上下级,各种人和事都会有接触,且普遍层面比学校要高,调过去很容易就积累起一些人脉资源,对个人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期间,如果个人能力素质过硬,被领导看中,也有机会留用,完成从事业编到公务员的身份跨越,从此打开提拔晋升的快车道。这是很多事业编调到上级机关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调县委办,除了能力的提升,还有人脉的获得。县委办事一个县的核心机构,长期服务领导,可以接触到不同层面的领导,对于个人人脉资源的营造会有很大帮助。说白了,不管以后是否能调入县委办,你的这段经历足以让你在县里混出名堂,至少回到学校不会有人敢欺负自己,求人办事也会方便很多,比如工作调动、子女读书等等,以后不至于找不到门路。而在县城这样的人情社会,无非图的就是这些,能够有机会多认识人、多结交领导,怎么说都不是坏事。教师的工作繁琐不说,还要面对学生的安全问题,一不小心就会遭家长的上告、无理纠缠,甚至金钱赔偿等,每天身心疲惫。而财政局的工作就没有学生、家长这方面的担忧。从乡村到县里,交通条件、医疗卫生、教育条件、公共服务体系比乡村要优越一些,你的出行、家人生病就医、孩子上学这些要比乡村占优势。对于教师行业来说,除非你非常热爱,不然十几年后也慢慢进入职业倦怠期,更不要谈上升空间,何况在教育行业升到领导层的有几个,大多数人在教学一线辛苦干到退休。就目前的教师行业职称制度,教到退休职称进不了副高的教师比比皆是,那么工资更别想提高一档。
教师的事业编制没前途,是因为教师的事业编制真的是没有前途。一个拥有事业编制的教师终其一生,到退休大多还是一名教师。在学校里能混个一官半职的是极少。而能够当上一校之长的那更是凤毛麟角,且即使你终其一生当上了校长,你也还是一名教师,也还是没什么用没什么前途。当上校长了也就尽头了,既不能继续往上升迁,也更加不可能踏上仕途。 如果个人有志于仕途,最好不要放过这样的机会,当然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毕竟写材料不是那么好干的,反之想稳定安逸点,不妨安心留校当老师,老师虽然不能让你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保证衣食无忧,社会地位虽然不高,而且还比较自由,这些都是从教的优势,并不一定非要走仕途。最后,人和人不同,与其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的,不如遵从自己的内心。
毛主席一生最喜欢读哪本书?
毛主席,博览群书
在外求学时,最喜欢课外书籍。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学习时,最喜欢看国内国外最前沿的书刊和报纸。
到后来,最喜欢看鲁迅的书籍。
总之,每一个阶段,看的书都不一样。只是偏重于中国历史之类的书籍和四大名著。
毛主席曾经幽默地说过:“不看四大名著,就不算中国人。”
也不知是谁接了一句:“四本我只看了两本。”
毛主席开玩笑地接过话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到了晚年,由于视力越来越差,经常要工作人员给他读《枯树赋》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这个特殊阶段,有时候毛主席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背诵《枯树赋》,读着背着,泪流满面,
因为这一年,唐山大地震,敬爱的周总理1月8日逝世。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
这无疑又加重了毛主席的病情。
1976年9月9日零时十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
你有没有感觉特别开心的时候?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1、“对内不折腾,对外有谋略”—— 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大快人心!
2、难以忘怀的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浩劫”。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彻底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4、改革开放、恢复高考、重视教育、科技创新……
5、知识镌刻不朽,奋斗成就辉煌,多年砥砺深研奋进,时光绘写科研画卷,向上向前的力量,向未来发展前景无限延伸!
巴金人爷爷介绍?
巴金同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在1919年爆发的伟大的“五四”运动影响下,他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
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了《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
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上发表诗歌《被虐(待)者底哭声》12首,从此开始了辉煌的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冬,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1923年到上海求学,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
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祖国的命运,思念着苦难中的国家和人民。
他怀着这份深厚的感情,写下了反抗黑暗势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
1928年12月,他从法国回到上海。
在这期间,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高尔基的《草原的故事》等大量外国文学、思想文化作品;随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写下了长篇小说《家》、《春》、“爱情的三部曲”、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了《复仇集》、《光明》等多部短篇小说集。
1933年参与《文学专刊》的工作。
1934年至1935年在日本学习日文。
回国后在上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支持许多进步作家的创作,为发展进步文艺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的编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其间写下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文。
1938年后,他在广州、上海、昆明、重庆、桂林、成都等地从事出版工作,并发表了宣传抗战的小说《火》(三部曲),完成了长篇小说《秋》、《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的创作。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继续在文化生活出版社从事出版和翻译工作。
1949年7月,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作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同志历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华东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荣誉委员。
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巴金同志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出色的翻译家、卓越的编辑家、出版家。
他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火》、《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长篇、中篇小说以及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散文、报告特写、游记、童话等等。
他通晓英、法、俄、德、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十几部世界名著。
《家》对中国封建专制家庭罪恶的强烈控诉与反抗,曾经引起无数青年的共鸣,激励他们走出封建牢笼,参加革命和社会进步运动。
《寒夜》反映抗战最困难时期底层知识分子及其家庭的悲惨命运,为被践踏被蹂躏的小人物申诉,表达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的良知。
1958年至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十四卷《巴金文集》,这是他解放前创作成就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深入到工厂、农村和革命老区体验生活,两次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创作了大量的报告特写、散文随笔,出版了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
根据他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在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
他与靳以创办、主编了大型文学刊物《收获》,是国内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之一,数十年间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年近八旬的时候,仍克服巨大的病痛,用坚强的毅力写完了五卷《随想录》,使他的散文创作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90年代后又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他以一部部饱含激情的作品和一颗挚爱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饮誉海内外,他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他的许多作品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法、德、意、瑞典、朝鲜和世界语等近30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巴金同志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的重要领导,重视团结广大作家,关心作家队伍建设,推动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巴金同志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全国解放后,他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多次出国访问,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
1950年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1961年4月,出席亚洲作家东京紧急会议,并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
1962年8月,率团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以后又多次去日本访问。
1979年4月,他率中国作家代表团首次访问法国,在巴黎掀起了一股“巴金热”,极大地促进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
1981年春,他率代表团出席在瑞典召开的世界语代表大会。
同年参加了国际笔会里昂━━巴黎大会。
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
他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在海内外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
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1998年获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几十年来,他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
民主革命时期,他积极参加进步社会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他热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全面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皖南事变后,他参加签名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他积极拥护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晚年虽病魔缠身,仍十分关心国家大事。
他积极呼吁和组织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并将自己几十万元的积蓄、稿酬和8000多册藏书捐赠给文学馆。
他参与创建中华文学基金会,并一直担任会长。
还多次为希望工程、社会慈善事业捐款。
因其特殊贡献,1999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831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他连续五届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关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政协的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巴金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为文学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
他秉性耿直,识大体、顾大局。
他生活朴素,平易近人。
他把整个身心交给了人民,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巴金同志的爱国情操和高尚品德以及他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你青春里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我与共和国同龄,出身带个富字,在那个越穷越光荣的年代,我的青春是苦涩的。
1966年中学毕业,砸碎考试制度,红卫兵在学校打着造反大旗斗校长斗老师,我知道自己富贵出身,没必要在学校耗费青春,回生产队干活吧。
我爱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在生产队就算是有文化的人。每个队都办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需要写写画画,我也不擅长,来十几个知青都只读到初一更不行,只好安排我做这件事。我是贪黑起早照猫画虎边学边写画,每天就我自己在队所大房子里不休息,干了将近一个月总算完成了,评价还挺好的。
以后为记工员画一开纸记工上墙的大报单。生产队写个材料早请示晚汇报等。生产队有300多亩水田,我领着生产队会计出纳全部丈量,他俩听我的,我说割补法近似图形丈量,由我制图有难度,最后图纸画出来,弯弯曲曲大小不等一百多个稻田池子,标明亩数一看就明白。插秧薅稻子割稻子在队所打开图就分好地块,偷摸包工。
1974年至1976年,连续三年学大寨修梯田,全公社集中没秋收完就修梯田,我是全大队的施工员,策划设计丈量检查。刚开始是知青的大队团书记当报导员,她写不出报道,只好由我兼这个工作。就连我们大队评为先进发言稿也是我写的,经常贪黑起早努力干好。
在平时劳动,好活俏活没自己的份,都是苦活累活。三九严寒后半夜用马拉石头磙子打场给谷子脱粒,零下三十多度,在打谷场帽子都是白霜,鞋都冻僵硬,那是一个冷字了得,不怕冷没啥。感到心冷的是专门安排富贵出身及子弟后半夜干活,我们六、七个人清一色富贵。我们那生产队长好干,有苦活累活找富贵人啊,保证干好。
出民工修大中型水库,那活又苦又累,还远在百里之外,那时候哪有客运车啊,来回都步行。挑土篮子流大汗,一天得拼力完成土方任务。住简陋工棚子,吃高米饭白菜萝卜汤。哪有人愿意干呢?那几年我三次外出修水库挑土篮,犯胃疼病也得坚持,谁来换你呀?若干年后,镇教育办组织各校领导到一个大水库旅游,我给同行们讲,哪是我住过的工棚,哪里挑土方,大坝那处是我铺的护坡石,挺感慨的
因为自己出身富字,大寨评工时主要讲政治,干累活挣工分少;义务工比别人扣得多;有一年分粮贫下中农分细粮,富字号分粗粮。
因出身富字,自觉自卑,从来都是吃苦耐劳。那年粮库向生产队要几名到搬运队扛麻袋,往生产队交钱算队里副业收入,生产队合适,自己挣工分,就是每天有几角钱的补助费。自愿报名别人都不能吃苦,就我们三个富字去粮库扛麻袋,真累啊,为了几角补助费,咬牙坚持。干了不到两个月,那天队长来粮库,让我们三个明天就回队!原来那几个在生产队挑好活干不能吃苦的羡慕嫉妒恨,钱都让富字挣去了!这明明是为集体增加副业收入,这明明是你们不想干干不了,着明明是出大力流大汗扛大麻袋(170,180.斤),靠自己卖苦力挣几角补助费都不让。那招工推荐上学没我的份,那队里财会等没我的份,那肯定能干好的民办没我的份,我都想,谁让咱是富字?可这卖命扛麻袋也不让干!自己好心酸,晚上在小院里潸然泪下。
这就是我三十岁之前灰暗的苦涩的,不敢有理想有奢望,思想已被禁锢僵化的青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78年,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改变了,今日立春,春风送暖,感恩社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