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生前遗嘱公布:没有舍利子,星云大师遗嘱观后感?
三个感想:
1,星云大师非常至诚至纯,这个世上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舍利子”。
2,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3,大道至简,万法归一。
你认为人类的起源是什么?
首先说说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诞生的吧,我们都知道生命的诞生一定离不开水,而地球上原本是没有水的,44亿年前一颗叫做忒伊亚的带有大量水资源的行星撞击了地球,同时和地球做了物质交换,当时地球才刚形成不久,地表熔岩有上千度的高温,忒伊亚所携带的水迅速在地球上被蒸发,然后地表渐渐冷却,被蒸发的水蒸气冷却后汇聚成水滴降落在地表,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河流湖泊和大海。
地球有了水以后,火山喷发给海洋中带来了硫,磷,氮元素加上大海中本身有的氢氧元素,这些无机物在雷电的作用下形成了小分子的有机物,比如生命诞生所必备的氨基酸和核酸,这些小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的有机汤里形成了生物大分子物质,例如蛋白质和核酸,而蛋白质和核酸结合就形成了核蛋白,蛋白质能够帮助核酸进行遗传物质的表达,产生生物性状,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就这样在地球上诞生了。
此后地球孕育了许多单细胞生物,一些单细胞生物蓝藻也诞生了,它们供给地球氧气改善地球环境,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群体说,第二种是合胞体学说 ,第三种是共生学说,单细胞生物俘获了其它细胞后与它们共生在一起,形成了多细胞生物,基因的表达就产生了不同的形状,最早的多细胞生物鞭毛虫类就是这样诞生的,于是地球又产生了大量的多细胞生物。
在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此后的2000多万年时间里,地球上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生物,例如节肢、蠕形、腕足动物,多细胞生物和无脊椎生物进一步向有脊椎生物进化,现代人类所发现的三叶虫化石也是诞生于寒武纪大爆发所产生的生物,其中当然也有人类最早最早的祖先。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人类祖先开始出现并以惊人的速度进化。根据进化论的观点,1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诞生,400万年前左右古猿类诞生,200万年前左右直立人诞生,20万年前智人诞生,猿类一步步进化成人类。
人类的祖先一开始和狒狒,猩猩等其他动物相比,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对地球环境也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地球上和普通的一种动物。
人类和现代猿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南方古猿,远古人类离开了非洲的丛林以后,踏上了征服各地的旅途,由于自然选择,各地的人类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出了尼安德特人,直立人,鲁道夫人等多个人种。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制作工具,这些都促使人类的大脑的进化,开始登上地球食物链的顶端。
在10万年前,现代智人出现了,通过与各个人种的混杂繁衍以及争斗,慢慢就形成了现在的人类。智人技术进步,有着较高的社会性,采集和狩猎食物的水平也比较高,迅速发展。后来智人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可以栽培小麦或水稻,可以驯养牛羊等动物,有了稳定的食物,人类的人口开始急剧扩张,从族群到城市,到国家都出现了。
当时的智人也已经习惯自己是人类最佳的物种,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不认为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一样,智人同样也不把其他同属的人类物种当做自己的同类,认为不过是其他的动物,开始痛下杀手,慢慢的其他人属物种都被智人所灭绝了。
综上所述,人类的发展就是一步步从无到有的辉煌历程,谢谢!
古往今来比较有名的高僧大德?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高僧
佛教起源于印度,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佛教在中国十分盛行,传入我国大约在两汉之际,历代名僧无数,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
一、 法显(取经第一 佛教革新)
法显俗姓龚, 上党郡襄垣(今山西长治襄垣)人,东晋时期得道高僧。他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他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在远途取经后,他还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过程,后经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法显大师简介
本名:法显
信仰:佛教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东晋
所处时代:东晋时期
出生地:平阳武阳(今山西省襄垣县)
出生日期:公元337年 逝世时间:公元422年
职业:东晋高僧,旅行家,翻译家
成就:天竺求法
代表作品:《法显传》(又名《佛国记》)
法显简介
法显(公元334年?公元422年),俗姓龚,后赵平阳郡武阳人(今山西襄垣),东晋僧人,是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早在399年,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 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法显生平简介
法显,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数多达三千七百人。其后更是愈来愈多。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历史时期。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即还寺。法显性情纯厚。有一次,他与同学数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穷人来抢夺他们的粮食。诸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个站著未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人说:“你们如果需要粮食,就随意拿吧!只是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不抢夺人粮,恐怕来世会更穷。贫道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他从容还寺,而那些抢粮的人竟被他说服,弃粮而去。这件事使寺中僧众数百人莫不叹服。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二、鸠摩罗什(译经大师 三论之祖)
鸠摩罗什(344-413),混血祖籍是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他家世显赫,祖上世代为相。鸠摩罗什7岁随母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其先后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称“什门四圣。
三、真 谛(学通内外 精于大乘 )
真谛(公元499~569年)印度优禅尼国人,出身婆逻门族。他精通大乘佛教。少时博访众师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传人。真谛共译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无上依经》、《十七地论》等。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在他的影响下,成立了摄论宗、俱舍宗一派。
四、智顗(智者大师 天台创始)
智顗(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俗姓陈,字德安,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
五、玄奘(饮誉华夏 西游美名)
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洛州人,唐朝第一高僧。 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法相宗创始人,为我国杰出之经佛经翻译家、旅行家。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从他国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六、菩提达摩(一世祖师 传奇人物)
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意译为觉法,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禅宗的创始人,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
七、惠能(名扬海外 禅宗六祖)
惠能(公元638——713年),俗姓卢,唐代岭南新州(广东新兴县)人,继承东山法门,世称禅宗六祖。曾做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广为人知。六祖慧能圆寂于新兴国恩寺,享年七十六岁。惠能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八、一行(丈量地球 密宗领袖)
一行(683年~727年),号大慧禅師,本名张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县,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古都长安华严寺,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密宗的领袖,真言宗將其列为八祖之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九、法 藏(贤首国师 华严祖师 )
法藏 (公元643--712年),唐朝佛学高僧,本康居国人,华严宗实际开创者,宗内称为三祖。,其祖父侨居长安,以康为姓。他深得武则天赏识,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曾重译并完善《华严经》《密严经》《金光最胜王经》《大宝积经》《显识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多种经论。
十、不空三藏(译经大师 不空金刚)
不空(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又名不空三藏法师,原籍北天竺,佛学家、翻译家。不空意译为不空金刚,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与鸠魔罗什、玄奘、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密宗祖师之一,唐玄宗曾赐号“智藏”。所译显密教典共110部,143卷。
如果说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
是不是可以这样想:我们正在掉进一个黑洞,黑动的大小没变,而我们向黑洞中心掉落过程中在不断压缩变小了,我们就觉得宇宙(黑洞)在不断地膨胀了。
相对论说黑洞里时间和空间的坐标是相反的,也就是说我们向着黑洞中心不断陷落,这黑洞中心就是我们这个宇宙无穷无尽的广阔的边界,而黑洞表面就是我们从那里蹦出来的宇宙的中心。这也许就是我们这宇宙即是无穷大,又是无穷小的存在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些矛盾就是这样,事物总是包含正反两面,又矛盾,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要解决矛盾,则要我们从哪个角度去或者哪个方向去理解了。具体点说,打个比方,我们人类可以看成是宇宙的缩影,人体精妙而无限复杂,包含各种复杂的器官,每个器官即是独立的又是离不开其它器官而运作,即是整体又是部分的矛盾,从整体看问题与部分去看问题结果往往不一样;同一个物质,组成人体的物质弄在人的身上就是人的一部分,具有人的各种属性(生物性,能动性,自适应性,低熵性,精神性……等等),离开人就只是物质了,即物质具有“人的属性,也不具有人的属性”的矛盾。物质有没有人的属性可以从有没有与人紧密联系来看(比如机械手臂可以看作是人的一部分)。但是从基因或者生物性的角度来说,机械臂又不是人体的(克隆的手臂接回断臂处切可以算是的)……这样的事例可以举很多,读者可以自己去想像。
说了那么多,回归问题点:天马行空地说,人的心即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也可以说宇宙的中心在我们的心里。(笑)
南怀瑾的水平怎样?
私以为应当在南怀瑾后面加一先生,以彰显对南怀瑾先生的尊重。
看过南怀瑾先生的《易经系传别讲》、《论语别裁》还有《妙法莲华经浅谈》(好像是这个书名,因时间久远,记的已经不甚清楚。)
著书立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注重词语的堆砌,比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屈原的《九章》、《天问》、《离骚》,楚辞流传,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得益于这些辞赋的词句优美,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有时候也起到了以辞害意的反作用。
比如唐朝后期,诗人们一味地追求奇怪之句,让人读来云里雾里。更像是一种作者的自娱自乐,可以总结为诘诎聱牙,以李贺为代表。
还有一种的弊病在于辞赋的本意是为了劝戒别人勤俭,但是因为辞赋中对于富裕生活描述的太美,本是去告诫,反而助长了奢侈之风。
现当代有朦胧诗派,大多也是诗人只有自己一个读者。
第二种就是用最简单最平常的词语来描述本意,在这一方面,南怀瑾先生算得上是一位大师。季羡林先生也算得上是一位大师,南怀瑾先生用最平常的语言讲解了《易经系传》,在讲解过程中需要平常,却义理厚重,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但是人无完人,南怀瑾先生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在传道过程中不能容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否定出世的修行。
其实入世与出世,都是一种修行方式。比如有的人读书时喜欢闭门家中坐,一柱闲信香。有的人喜欢坐看往来客,心念好文章。两者看书的环境不一样,但是无论是闹市观书还是静室读文,目的都是在于求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