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怍? 你知道它的出处吗?
哎呦喂,各位看官,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词,一个看起来很高级,实际上很日常的词——“愧怍”。
这词听着就挺有逼格的,是不是? 好像一用它,就能体现出你学富五车,文采斐然。 但我估计,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它到底怎么读,更别说它的出处了。
别担心,今天我就来给你们科普一下,顺便再给大家讲点小故事,保证你以后看到“愧怍”这两个字,就能立刻想起我,想起今天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先来个小测验,你读对了吗?
没错,就是 “kuì zuò”, 可不是“kuì nǎn” 也不是“kuì nǜ” 更别再说成“kuì zhuó”了,小心被语文老师打手心!
那这“愧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羞愧”的意思。 只不过比“羞愧”更高级一点,更能体现出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和不安。
那么,问题来了,这“愧怍”到底出自哪里呢?
答案就是——《孟子·尽心上》!
这可是孟子老先生的经典语录,原文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意思就是说,做人要堂堂正正,问心无愧,抬头不惭愧于天,低头不羞愧于人。
这句名言可是被后世无数人奉为圭臬,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可见“愧怍”这个词的深厚底蕴。
当然了,除了孟子老先生,还有不少文人墨客也用过“愧怍”这个词。 比如宋代的曾巩,在他的《又祭亡妻晁氏文》里就写道:“夙夜思惟,心颜愧怍。”
看来,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对“愧怍”这个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触。
下面,我们来个“词语大比拼”:
词语 | 拼音 | 解释 | 出处 |
---|---|---|---|
愧怍 | kuì zuò | 惭愧;羞愧。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 | 《孟子·尽心上》 |
愧赧 | kuì nǎn | 因羞愧而脸红。 | |
愧恧 | kuì nǜ | 惭愧。 |
怎么样?是不是涨姿势了?
其实,学习汉语很有意思,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还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现在,请你思考一下:你曾经有过“愧怍”的经历吗? 是什么让你感到羞愧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这“愧怍”的滋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