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因子,你会选择医药类的还是消费类的?
消费、医疗、科技是A股投资的三大主线。
今天我们来谈谈消费。
先看两个数据(图1、图2)。从图1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GDP逐年快速增加,与此同时,消费对GDP的贡献也在稳步增长,这个趋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愈发明显。
与图1可相佐证的是图2,图2展示的是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这个指数反映的是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减情况)近40年来的发展趋势。从趋势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快速上升。
回到资本市场,无论是A股、美股还是在经济上经历了失去的三十年的日本股市,消费类股票的表现均超越大市。
因此,综合消费在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中的表现,投资消费有着坚实的基础,理应成为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言及于此,我们就面临一个操作上的问题:投资消费,我们应该选择消费类股票,还是选择消费类的基金?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我们没有时间、精力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来研究消费类的个股,因此投资消费的一个理想选择就是购买消费类的基金。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消费类基金如何选”这个问题。
消费类基金有哪些类型?
消费类基金大致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管理型的基金;另一种是指数型基金。主动管理型的基金是基金经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显神通,按照自己的投资框架、投资逻辑精选个股形成基金的股票组合。指数型基金也被称为被动管理型的基金,这里的被动是指指数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在进行投资管理时不能有主动性,只能被动地完全复制指数来进行投资。
指数基金相对比较复杂,我们进一步加以说明。
什么是指数?股票市场包罗万象,A股、美股都有数千只股票,有些投资者关心个股的情况,有些投资者关心市场整体的情况,为了满足后者的需求,指数公司就根据规则编制出了各种指数以呈现总体的情况。
编制指数的规则主要有两个:一是选股规则;二是加权规则。
所谓选股规则是指根据什么标准选择纳入该指数的股票。以沪深300为例,沪深300的选股规则是:对样本空间股票在最近一年(新股为上市以来)的日均成交金额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排名后50%的股票,然后对剩余股票按照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名,选取排名在前300名的股票作为样本股。
所谓加权规则是指纳入的股票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加权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指数。同样以沪深300为例,沪深300采用的是分级靠档的流通市值加权方法来构造指数的。受到市场诟病的上证综指采用的则是总市值(注意不是流通市值)加权的方法,因此它不能准确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
指数基金根据成分股票的行业覆盖范围分为宽基指数基金和行业指数基金。所谓宽基指数是指该指数的成分股票覆盖多个行业,例如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等指数。所谓行业指数是指该指数的成分股票来自某个行业,当然这个行业的口径可大可小,例如上证消费、中证500消费等等。
从交易方式这个角度出发,指数基金又可以分为ETF、LOF、ETF联接基金、一般指数基金等等。ETF指数基金可在场内(证券交易所)像股票一样直接交易,也可在场外通过一篮子股票申赎。LOF与ETF的区别主要是场外交易方式不同,LOF 场外可通过现金进行申赎。很多投资者没有股票账户,也不熟悉场内交易的方式,为了方便这类投资者,一些基金公司推出了ETF联接基金,这类基金方便投资者在场外用现金申赎ETF。一般指数基金主要盯住某一类指数,交易方式是场外使用现金申赎。
回到消费类指数基金,很多机构推出了自己的消费类指数,例如Wind、中信、中证指数公司、申万等等,这些机构推出的消费类指数大同小异,从行业覆盖来看,主要分为主要消费(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两类。
以中证指数公司编制的消费类指数为例,主要消费包括以下细分行业:食品与主要用品零售、饮料、包装食品与肉类、烟草、农牧渔产品、家常用品、个人用品;可选消费包括:汽车零配件与轮胎、汽车与摩托车、家庭耐用消费品、休闲设备与用品、纺织服装、珠宝玉奢侈品、酒店、餐馆与休闲、综合消费者服务、媒体、日用品经销商、互联网零售、多元化零售、其他零售。在明确细分行业,根据入选股票来源的不同,又分为沪深300消费、中证500消费这样具体的消费类指数。当然,消费类指数根据所框定的行业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例如食品饮料指数、白酒指数等等。
消费类基金如何选?
在弄清楚消费类基金的类型后,解决消费类基金如何选的问题就相对容易了。
首先来看消费类的指数型基金该如何选。既然是指数基金,关键点就是选消费的细分行业,就要看哪类细分消费指数的历史表现最好(见图3)。从图3-1可以看出,主要消费和可选消费这两个主要的消费指数中,主要消费的表现明显优于可选消费;从图3-2可以看出,主要消费下的沪深300消费的表现又远好于上证消费和中证500消费。
当然,我们还可以顺着两个方向更进一步地观察更细分的消费指数:一个方向是寻找行业上更细分的消费指数基金,例如食品饮料乃至更细的白酒指数;另一个方面是沿着因子复合的方向寻找更细分的消费指数基金,例如消费红利指数。随着行业越分越细、因子越来越多,对择因子和择行业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也就愈发偏离被动投资的要义。
在明确了投哪一种类型的消费指数后,选择具体的与该指数对应的基金就是纯粹的技术性问题了,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指数的跟踪误差(跟踪误差越小越好)、基金规模(指数基金的规模以大为美)以及基金费率(综合费率越低越好)。
再来看主动管理型的消费类基金。很多投资者选择这类基金的逻辑是我看好消费这个行业,同时我信任基金经理在这个行业中的选股能力,这样我既能获得这个行业的β收益,还能获得基金经理选股带来的α收益。
我们筛选了消费类的主动管理型的基金(见表1),筛选标准如下:成立三年以上,基金规模不低于2亿元。
我们将上述基金和消费类指数做个比较。以消费指数中表现较好的沪深300消费为例,该指数最近1年、3年、5年和10年的复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5.25%、34.23%、20.21%和16.8%。两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能够跑过指数的基金经理凤毛麟角。
从消费的长期表现看,它应该成为我们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从短期看,当前上证消费、沪深300消费、中证500消费的PE(TTM)分别达到40.93、31.6、42.99,处于各自历史分位的81%、62%、72%,大家还是要注意中短期的回调风险。
特别提示:近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了《2020互金一季报》,读者可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2020互金一季报”,一键获取网盘链接和提取码。
利率降至零意味着什么?
有的时候利率为正,不一定比利率为零,甚至为负好。因为这些利率都是名义利率,计算实际利率还要扣除CPI,即实际利率=名义利率-CPI。
比如我国一年期基准利率为1.5%,而7月份的CPI为2.8%,实际利率=1.5%-2.8%=-1.3%;而瑞士央行利率决议为-0.75%,但是CPI为-0.5%,实际利率=-0.75%+0.5%=-0.25%。
比比-1.3%和-0.25%谁大?因此,利率为零甚至为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通货膨胀太高,以及汇率不稳定。比如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虽然利率百分之六七,但是CPI高涨不下,汇率不稳定,再高的利率又有何意义呢?
利率为零甚至为负,是指存款人的利率为零甚至为负吗?不是的,利率为零甚至为负通常是央行基准利率,或商业银行存入央行的利率(各国对基准的定义存在差异),比如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等。
例如我国一年期基准利率为1.5%,但是存款人通常去存可以获得2%左右的存款利率——据融360数据商业银行一年期存款平均值为2.01%,高于基准利率的1.5%。
虽然他国的基准利率定义存在差异,比如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为联邦基金利率,最主要的是指隔夜拆借利率,对应的是我国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该利率水平远高于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而不是具体的存款利率。
但是美国存款利率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基础的利率,如同我国的存款利率是以央行存款基准利率作为基础的利率,两者并不完全等同,两者定义也存在差异。
比如日本和瑞士的央行利率决议都为负,都是短期的基准利率,而不是特定期限存款基准利率。存款人的具体存款利率仍可为正,哪怕微不足道,但是据说瑞士的某些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真的为负。
如何理解基准利率?我国正在走利率市场化,因此有很多利率容易跟国际上的利率水平相混淆,比如央行存款基准利率和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再如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础利率(LPR),甚至在岸汇率和离岸汇率等等——通常存在两个标准,央行管制标准和市场化标准。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通常执行的是市场化利率,甚至定期存款采用的都是浮动利率。因此,很容易将国际化的利率与我国的利率水平相混淆,比如发达国家央行表示的利率水平通常是我国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对应我国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而不是定期存款基准利率。
但是如果要严谨来表述的话,它又不完全对应我国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因为基准具有相对稳定性,受央行调控。
基准利率的定义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简单来说,一个物体的静止或者运动,它需要另外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来定义它是静止还是运动。而基准利率它就是市场利率的标准参考系,所有的利率水平都基于基准利率来计量,比如我国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虽然存在较大的波动,但仍然以央行基准利率作为参考系。
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虽然与央行基准利率存在差异,但是它们依然存在参考关系,商业银行利率上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大上浮,受央行管制)。
比如在我国短期借贷通常以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作为参考利率,长期借贷通常以央行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参考利率。
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率基本市场化,在确认存贷方面不会有那么多的纠葛,可以有效的定义市场存贷利率。但是对市场利率的把控就不那么有效,货币政策实施存在一定的缺陷。
利率为零甚至为负,会引起什么后果?或许这应该反过来问,什么导致利率为零甚至为负?
实行利率为零或为负的国家通常发生货币紧缩,即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为负,有衰退的迹象。
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甚至不用工作都能潇洒的生活,那么过多的钱对于这样的人民有何意义呢?过着安逸的生活不好吗?也就没有必要拿去创业去冒险。
而当创业减少,人们把钱存起来,或者消费掉,经济增长不进则退,就会发生通货紧缩。那么此时央行就会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使市场上的货币更多,让更多的人去创业进行商业贸易,然而降息降到无可降时,便出现了为零甚至为负的结果。
也就是说,利率为零甚至为负都是央行没有办法的办法,它也不想为零甚至为负——毕竟利率维持在适当的范围,代表着一定的经济增长。
利率为零甚至为负只是为了刺激经济——收取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或超额准备金的利率,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让存款人降低存款金额,让贷款人提高贷款金额,使货币更多的流到市场上——创业,创造经济增量。
我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90年代10%左右,降到如今的1.5%,以后会不会为零,甚至为负?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为零甚至为负较为困难,但并不排除央行基准利率降至为0,甚至为负,毕竟我国经济增长也在放缓。
而人们的财富随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即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必然导致货币相应的贬值,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自然会乐意享受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创业创新,也就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
某天我国也提升为发达国家,经济不在高速增长或不增长,那么也有可能利率为负,储户最好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可多学一些理财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我国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就是负,即利息的增长抵不过物价的增长,同样的商品以后购买的数量变少。别为他国利率为零甚至为负而担忧,也该为自己存款着急着急。
逆周期因子重启会重启股市反弹行情吗?
逆周期因子,只是管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一种措施。实施背景是在人民币连续大幅贬值之际,美又提出我管理方刻意操纵人民币汇率使其贬值,从而对冲了贸易争端下出口受压抑的部分。
同时在一些媒体故意将一段时间A股下跌归绺于人民币贬值的原因,逆周期因子一经启动投资者被引导为人民币升值股市就会反弹的思维,就成了媒体配合的机构纷纷逃离A股的手段。
而三年来股市下跌原因与逆周期因子启动与否根本毫无关联,否则三年中还有2012年十一月人民币连续23个交易日对美元升值涨停,股市照样下跌。
最终通过事实确定:逆周期因子实施对股市反弹只是大资金出逃的借口。
逆周期因子是什么?
逆周期因子是影响人民币中间价的一个参数指标。通过对上一日人民币收盘汇率变动中的供求因素进行提取,得到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在经过周期系数的调整得到的数值。逆周期因子的公式为:逆周期因子=市场供求因素/逆周期系数=(上日收盘价-上日中间价-一篮子货币日间汇率变化*调整系数)/逆周期系数。
又是如何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
要弄懂逆周期因子的概念和作用就得先搞清楚,交易商协会的中间价公式的变化:
原来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
加入逆周期因子后的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公式未知,不能直接计算)
由于从来没公布过这个逆周期因子的具体概念和计算方法,所以要真正了解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和政策制订方最真实的设定意图,我们不妨可以看看2015年5月这个起点,和2018年1月这个逆周期因子几乎又被弃用的两点时间点(2018年1月9日下午有消息称,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美元走势带来的启示:
我们再看看同期在岸人民币走势:
也就是说所谓不公开算法公式的逆周期因子加入直到基本取消这段时间内之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更加的振荡,甚至比同同期美元指数的走势更加激烈,显然所谓的逆周期因子并没有起到寄予的更加稳定市场波动的效应,这也是它被取消的根源吧!至于未来会不会再度启用!还在于央行在稳定汇率和市场化汇率之间有没有更好的平衡机制和手段,不然,可能在改进算法之后会再度启用!毕竟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成功不也就是逆美元周期的成功嘛!
迈克专注投资20年,无论对于投资还是投机,只有实盘经验没有现成理论,欢迎大家来讨论各类稀奇古怪的投机问题和各类故作高深的投资理论,迈克争取有言必复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