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网络加速器,历史上有哪些诡异的巧合?
历史上总是会有些惊人的巧合,是冥冥中的安排,还是简单的巧合。
1.夏朝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尧、舜、禹时期都是通过禅让获得权位。大禹又禅让给伯益,不过伯益没有得到权位,而是禹的儿子启得到拥护获得权位。所以夏朝的真正开创者应该是启。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就是桀,被商汤推翻。也就是夏朝由夏启而开启,最后由夏桀而终结。
2.晋国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霸主,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随后,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大败秦国,击败强楚,再次成为霸主。晋厉公、晋悼公时期晋国也是持续登上巅峰。不过到最后强大的晋国却被韩、赵、魏三家给瓜分了。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霸天下,到最后真正统一天下的却是晋朝。三家分晋而三国又归晋。
3.秦朝和隋朝
秦朝和隋朝两个朝代惊人的相似。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数百年的纷争建立大秦帝国。隋文帝杨坚结束南北朝战乱建立大隋。两个朝代都是大一统的朝代,又都是只传了两世。两个朝代第一任皇帝前期都是比较英明的皇帝,后期又都是比较糊涂。第二任皇帝都不是正常即位,都是靠谋害大哥而登上皇位,又都是历史上出名的昏庸皇帝。
4.汉朝
汉朝是由刘邦所建立,刘邦年轻时是个无赖小混混,后来当了个亭长,押送犯人的途中,犯人都跑了,刘邦就起义了。关于刘邦起义有个故事,就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这个在《史记》中有记载。“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史记·高祖本纪》)就是说刘邦放走囚犯,剩下的十多个壮士愿意跟着他。刘邦喝多了,让一个人去探路,那个人后来说前边有条大白蛇不能过,刘邦喝的懵乎乎的,就一个上前一剑把蛇砍为两半。然后就醉的睡过去了,剩下的人来找他,看到个老太太在哭泣,就问她哭什么。老太太说自己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化成白蛇在路上被赤帝的儿子杀了。这下刘邦成为赤帝的儿子,跟随的人更加尊敬他了,刘邦起义后,竟然比势力更大的项羽先进入咸阳。随后,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到后来就是巧合来了,王莽建立新朝,把汉朝分为东汉和西汉两段,并且王莽还是从孺子婴手中夺得的天下。斩白蛇为两段,王莽篡汉分两汉;子婴投降秦朝灭亡,王莽从孺子婴手中夺天下,并且两个子婴都没有称帝,后来都被将领杀死。
5.曹魏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引来很多大臣的不满,先是国丈董承自称领受汉献帝衣带诏,联合刘备等人密谋诛杀曹操,事情透漏被曹操诛杀,董承的女儿董贵人已经怀孕仍是被曹操所杀。伏皇后看到这个情况很害怕,写信让父亲伏完诛杀曹操,伏完不敢动手。但是,最后还是被曹操知道,曹操将伏皇后关到掖庭幽禁去世,所生的皇子也被毒酒毒死,伏氏宗族有百多人也被处死。
报应来得就是这么快,曹魏被司马家控制。曹芳的第二任皇后张皇后,因为父亲张缉反对司马师,事情泄露全部被杀,张皇后也被司马师废黜。
6.晋朝
东汉末年分三国,晋朝一统天下,虽然是曹魏结束的汉朝,但是随后所有和晋有关的朝代都和刘姓有着过不去的坎了。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五胡涌入中原,汉赵刘聪俘虏并杀害晋怀帝及晋愍帝,制造永嘉之乱,覆灭西晋王朝。并且刘渊最开始就是打着复汉的口号,这个朝代也叫汉赵。
北方大乱后,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到最后东晋大将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
残唐五代时,石敬瑭还建立了个后晋,后晋虽然是契丹所覆灭,但是却绝对跟后晋大将刘知远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刘知远自己想着称霸,对后晋的命令基本不理睬,后晋灭亡后,刘知远在后晋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后汉。
7.北周、后周
北周的宇文邕和后周的柴荣都是一代明主,在位期间国家繁荣。这两位皇帝又都是生逢乱世,给他们时间就可以一统天下,却都是30多岁就去世。死后因为新帝年幼,被将领控制,北周被杨坚所夺,后周被赵匡胤所夺。这两个朝代又都为后面的朝代打好了基础。再加上周朝,大一统竟然都是灭亡周后更加繁荣。
8.后周
后周的开国皇帝是郭威,周太祖郭威是后汉的开国功臣,刘知远死后,刘承佑要杀郭威,于是郭威起兵叛乱,手下将士裂黄旗披到郭威身上,拥立为皇帝。同样的,赵匡胤是郭威手下大将,策划陈桥兵变后,手下将士将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立为皇帝。
9.宋朝
宋朝是由赵匡胤从周恭帝手中所夺,周恭帝即位时年幼,由太后处理朝政,被赵匡胤夺下天下。宋朝宋恭帝也是年幼即位,太后处理朝政。虽然南宋后来还有两位流亡的小皇帝,但是宋恭帝时已被元朝攻破都城自己也被俘虏。
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北宋是赵匡胤所建立的朝代,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以后北宋都是由赵光义后代当皇帝。南宋是由宋高宗赵构所建立,但是宋高宗就一个儿子早早去世,即位的宋孝宗是赵匡胤后代,此后都是由赵匡胤一脉当皇帝。也就是说北宋除了赵匡胤都是赵光义一脉,南宋除了赵构都是赵匡胤一脉,并且两边都是9位皇帝,最后两位皇帝都是饱受折磨,死在他乡。
10.清朝
清朝的始祖努尔哈赤是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成为后金大汗的,赫图阿拉就在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而辽宁的抚顺战犯管理所又曾经关押着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努尔哈赤曾经消灭叶赫部,而灭亡清朝的罪魁祸首慈禧就是姓叶赫那拉。
看历史总是有着一些貌似不经意的巧合,东西方文化更是有着惊人的相似,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是同一场洪水吗?古巴比伦历法与夏朝历法同时又者如出一辙;百家争鸣与古希腊罗马文明同时的繁华;释迦牟尼和孔子是一个时代出生相差无几年;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同时崛起;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同时代的人都在戏剧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康熙和彼得大帝又处在同一时期......东西方实力文化很多时候竟然很平衡。
远的庞统的落凤坡不说,近的像戴 笠改名雨农而飞黄腾达,最后飞机在雷雨天失事撞在岱山,残骸掉进去的山沟叫困雨沟.....
历史总是这么神奇,难道这些都是简单的巧合吗!
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游戏推荐?
如果是模拟类游戏的话。可以玩一下模拟建造3。这游戏里面有很多模拟的十分不错的工程车辆。而且力度很大,自由度比较高。有非常多的任务可以做。挖掘机。铲车。吊车。渣土车。混凝土泵车。推土机。在手机模拟的游戏中算是十分出色的。
射击类游戏的话可以玩一下二战英雄。里面的战斗模拟的十分真实。还可以驾驶载具。在线对战。武器防具之类的也非常多。
你可以玩一下坦克世界闪电战。这个游戏我喜欢的玩家可能都不会陌生。里面的坦克从一战至冷战都有。坦克的大炮履带车身都能单独升级。而且是游戏,十分考验团队的配合。换你比较精美。操控性也比较好。
喜欢机器人游戏的话。还有竞技的战争机器,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的酷炫的机器人。还有各式各样的武器可供搭配。后面十分精美。战斗特效非常棒。激光。导弹。大炮。机枪。盾牌。防护罩。差不多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他没有的。每场战斗一个人最多能使用5台机器人。然后根据战场情况的不同。随时选择不同的机器人。
还有一款叫战斗泰坦的。画面更写实。你能选择各种武器。机器人样式与前者有些不同。不过玩法很类似。
喜欢高自由度沙盒类游戏的话。孤胆车神新奥尔良也十分不错。游戏画风挺好看的。画面也算不错。而且如果能弄谷歌的话,是能多人联机了。就相当于gta.
希格斯玻色子不管存在不存在?
第二十四章:希格斯玻色子,让一切重起来
本书为量子力学科普书籍,但写到这里,都没有具体介绍过一种粒子。今天要为大家单独介绍一种粒子,它的名字叫——希格斯玻色子。这种粒子被称为上帝粒子,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和理解的东西。
来了解一下希格斯粒子被发现的历史把。希格斯玻色子(英语:Higgs boson)是标准模型里的一种基本粒子,是一种玻色子,自旋为零,宇称为正值,不带电荷、色荷,极不稳定,生成后会立刻衰变。
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场的量子激发。根据希格斯机制,基本粒子因与希格斯场耦合而获得质量。假若希格斯玻色子被证实存在,则希格斯场应该也存在,而希格斯机制也可被确认为基本无误。
物理学者用了四十多年时间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踪迹。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全世界至今为止最昂贵、最复杂的实验设施之一,其建成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寻找与观察希格斯玻色子与其它种粒子。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宣布,LHC的紧凑渺子线圈(CMS)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玻色子(超过背景期望值4.9个标准差),超环面仪器(ATLAS)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玻色子(5个标准差),这两种粒子极像希格斯玻色子。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观测到的因质子碰撞而产生的希格斯玻色子候选事件:上方的紧凑渺子线圈实验展示出衰变为两个质子(黄虚线与绿实线)的事件,下方的超环面仪器实验展示衰变为四个μ子(红径迹)的事件。】
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表新闻稿正式宣布,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暂时被确认是希格斯玻色子,具有零自旋与偶宇称,这是希格斯玻色子应该具有的两种基本性质,但有一部分实验结果不尽符合理论预测,更多数据仍在等待处理与分析。
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学者彼得·希格斯而命名。他是于1964年提出希格斯机制的六位物理学者中的一位。2013年10月8日,因为“次原子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理论,促进了人类对这方面的理解,并且最近由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属下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超环面仪器及紧凑μ子线圈探测器发现的基本粒子证实”,弗朗索瓦·恩格勒、彼得·希格斯荣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标准模型中的费米子有六种是夸克(以紫色表示),有六种是轻子(以绿色表示),在这两类粒子右边有四种规范玻色子(以红色表示),最右边是希格斯玻色子(以黄色表示)。
在粒子物理学里,标准模型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框架,可以描述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除了引力以外,标准模型可以合理解释这世界中的大多数物理现象。
早期的标准模型所倚赖的规范场论阐明,基本力是源自于规范不变性,是由规范玻色子来传递。规范场论严格规定,规范玻色子必须不带有质量,因此,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规范玻色子(光子)不带有质量。光子的质量的确经实验证实为零。
借此类推,传递弱相互作用的规范玻色子(W玻色子、Z玻色子)应该不带有质量,可是实验证实W玻色子与Z玻色子的质量不为零,这显示出早期模型不够完善,因此须要建立特别机制来赋予W玻色子、Z玻色子它们所带有的质量。
由此在1960年代,几位物理学者研究出一种机制,其能够利用自发对称性破缺来赋予基本粒子质量,同时又不会抵触到规范场论。这机制被称为希格斯机制,希格斯机制已被实验证实。但是,物理学者仍旧不清楚关于希格斯机制的诸多细节。
这机制假定宇宙遍布着希格斯场,其能够与某些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并且利用自发对称性破缺使得它们获得质量。
希格斯玻色子是伴随着希格斯场的带质量玻色子,是希格斯场的量子激发。假若能证实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就可以推论希格斯场存在,就好像从观察海面的波浪可以推论出海洋的存在。
而且我在《变化》一书中,也是就引力波的发现,更加确定了引力场的存在。
不仅如此,希格斯机制也可被确认为基本无误。在那时期,虽然还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以证实希格斯粒子存在,由于希格斯机制所给出的准确预测,物理学者认为,希格斯机制极有可能正确无误。到了1980年代,希格斯粒子的存在与否已成为在粒子物理学里最重要的未解决的物理学问题之一。
标准模型明确指出,希子的存在很难证实。与其它粒子相比较,制造希子需要极大的碰撞能量,必须建造超级粒子加速器来提供这样大的能量,而且,每一次碰撞制造出其它粒子的可能性比制造出希格斯波色子的可能性大很多,即使希格斯玻色子被制成,它也会非常迅速地衰变成别的粒子(平均寿命为1.56×10−22 s),因此难以被检测到,只能倚靠辨认与分析衰变产物,才可推断出它们大概是源自于希格斯波色子,而不是源自于其它粒子。
此外,很多其它种衰变过程也会显示出类似的迹象,这使得寻找希格斯波色子有如大海捞针。只有依靠先进的超级粒子加速器与精准的探测器,物理学者才可观测数之不尽的粒子碰撞事件,将获得的纪录数据加以分析,寻找出蛛丝马迹,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计算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可能性,确定所得到的结果绝对不是来自偶发事件。
再华丽、再精致的理论,也需要通过实验加以证实,才会被正式接受,否则只能视为高谈大论。物理学者很希望能够证实希子是否存在。但是,早先从实验得到的数据只能让他们判别希子是否可能存在于某个质量值域。为了弥补这不足,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在瑞士建成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粒子加速器。它的主要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证实希子是否存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LHC的物理学者已确定发现希子,这发现强烈支持某种希格斯场弥漫于空间。当今,LHC仍旧在如火如荼地搜集数据,试图明白希格斯场的性质。
物理学者认为物质是由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力有四种。根据规范场论,为了满足定域规范对称性,必须引入传递基本力的规范玻色子。
特别而言,传递电磁力的规范玻色子就是光子。1954年,杨振宁与罗伯特·米尔斯试图将这关于电磁力的点子延伸至其他种基本力,他们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但是规范场论预测规范玻色子的质量必须为零,而零质量玻色子传递的是类似电磁力的长程力,不适用于像弱核力或强核力一类的短程力。
怎样才能够使得传递短程力的规范玻色子获得质量?物理学者在凝聚态物理学的超导理论里找到重要暗示。1950年,俄国物理学者维塔利·金兹堡与列夫·郎道提出金兹堡-朗道理论,他们建议,在超导体里,弥漫着一种特别的场,能够使得光子获得有效质量,但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描述这特别场。
1957年,约翰·巴丁、利昂·库珀、约翰·施里弗共同创建了BCS理论,他们认为,由电子组成的库珀对,形成了这特别场。规范对称性被这特别场隐藏起来,因此造成自发对称性破缺──虽然对称性仍旧存在于描述这物理系统的方程,但是方程的某种解答并不具有这对称性。
南部阳一郎于1960年将自发对称性破缺的概念引入粒子物理学。他建议,假定夸克与反夸克的质量为零,则生成它们的能量成本很低,如同电子们在超导体里凝聚为库珀对,它们会在真空里凝聚为夸克对,使得强相对作用的手征对称性被打破,夸克会因此获得质量。
他又指出,在这机制里,还会出现一种新的零质量玻色子,即π介子,由于上夸克、下夸克的质量不等于零,π介子的实际质量不等于零,只是比其他种介子的质量都轻很多。
1962年,杰福瑞·戈德斯通提出戈德斯通定理,对于这类零质量玻色子的性质给予描述。根据这定理,当连续对称性被自发打破后必会生成一种零质量玻色子,称为戈德斯通玻色子。
带质量粒子比较难制成,粒子加速器必须使用很高的能量来碰撞制成带质量粒子。零质量粒子案例跟重质量粒子案例不同,零质量粒子很容易制成,或者可从缺失能量或动量推测其存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物理学者无法做实验找到其存在的任何蛛丝马迹,这事实意味着整个理论可能有瑕疵。
到1963年,菲利普·安德森发表论文指出,对于非相对论性的超导体案例,假若是规范对称性被打破,则不一定会出现戈德斯通玻色子,他进一步猜测,这机制应该可以加以延伸来处理相对论性案例,但他并没有明确地给出一个相对论性案例。这论述遭到未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沃特·吉尔伯特强烈反对。
1964年,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领先于8月,紧接着,彼得·希格斯于10月,随后,杰拉德·古拉尼、卡尔·哈庚和汤姆·基博尔于11月,这三个研究小组分别独立地发表论文,宣布研究出相对论性模型。
古拉尼于1965年、希格斯于1966年、基博尔于1967年,又分别更进一步发表论文探讨这模型的性质。这三篇1964年论文共同表明,假若将局部规范不变性理论与自发对称性破缺的概念以某种特别方式连结在一起,则规范玻色子必然会获得质量。
1967年,史蒂文·温伯格与阿卜杜勒·萨拉姆各自独立地应用希格斯机制来打破电弱对称性,并且表述希格斯机制怎样能够并入稍后成为标准模型一部分的谢尔登·格拉肖的电弱理论。温伯格指出,这过程应该也会使得费米子获得质量。
关于规范对称性的自发性破缺的这些划时代论文,最初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因为大多数物理学者认为,非阿贝尔规范理论是个死胡同,无法被重整化。1971年,荷兰物理学者马丁纽斯·韦尔特曼与杰拉德·特·胡夫特发表了两篇论文,证明杨-米尔斯理论(一种非阿贝尔规范理论)可以被重整化,不论是对于零质量规范玻色子,还是对于带质量规范玻色子。自此以后,物理学者开始接受这些理论,正式将这些理论纳入主流。
从这些理论孕育出的电弱理论与改善后的标准模型,正确地预测了弱中性流、W玻色子、Z玻色子、顶夸克、粲夸克,并且准确地计算出其中一些粒子的性质与质量。
很多在这领域给出重要贡献的物理学者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其它享有声望的奖赏。发表于《现代物理评论》的一篇1974年文章表示,至今为止,这些理论推导出的答案符合实验结果,但是,这些理论到底是否正确仍旧无法确定。
权威著作《希格斯狩猎者指南》的作者指明,标准模型拥有惊人的成功。现今,粒子物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了解希格斯区的相关理论。
1964年8月,恩格勒团队发表了三页论文,他们假定存在有复值标量场(即希格斯场),其数值在量子真空里不等于零,然后使用费曼图方法演示出规范玻色子怎样获得质量。恩格勒团队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希子的信息。
稍后,希格斯独立发表论文概述怎样能够应用定域规范对称性来回避戈德斯通定理,他并没有给出模型明确显示戈德斯通玻色子被抵销。不久之后,希格斯发表第二篇论文,他更仔细的表述这回避方法,给出一个可行模型,并且用这模型演示出规范矢量场怎样吃掉戈德斯通玻色子,因此获得质量。他将这篇论文被呈送给《物理快报》,但是令人惊讶地没有被接受。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同样的学术刊物,会接受一篇关于“带质量规范玻色子可能存在”的论文,又会否绝一篇描述“带质量规范玻色子实际模型”的文章。希格斯不因此而气馁,他又添加了一些内容,从他给出的模型,他预测另外存在一种带质量玻色子,后来知名为“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的1966年论文推导出希子的衰变机制;只有带质量玻色子可以衰变,假若找到衰变的迹象,就可以证实希子存在。
古拉尼团队论文提到了恩格勒团队与希格斯先前分别独立发表的论文。古拉尼团队论文是唯一对于整个希格斯机制给出完整分析的论文。这论文也推导出希子的存在,但是希格斯的希子具有质量,而古拉尼团队的希子不具有质量,这结果令人疑问两种希子是否相同。在2009年与2011年发表的两篇论文中,古拉尼解释,在古拉尼团队给出的模型里,取至最低阶近似,玻色子的质量为零,但是这质量的数值没有被任何理论限制;取至较高阶,玻色子可以获得质量。
希格斯机制不但解释了规范玻色子怎样获得质量,还预测这些玻色子与标准模型的费米子之间的耦合。经过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和斯坦福线性加速器(SLAC)做精密测量实验,很多预测都已经核对证实,因此确认大自然实际存在这一机制。
但物理学者仍旧不清楚希格斯机制到底是怎样发生,他们希望能从寻找希格斯波色子所得到的结果获得一些这方面的证据。
量子力学的真空与一般认知的真空不同。在量子力学里,真空并不是全无一物的空间,虚粒子会持续地随机生成或湮灭于空间的任意位置,这会造成奥妙的量子效应。将这些量子效应纳入考量之后,空间的最低能量态,是在所有能量态之中,能量最低的能量态,又称为基态或“真空态”。最低能量态的空间才是量子力学的真空。描述物理系统的方程所具有的对称性,这最低能量态可能不具有,这现象称为自发对称性破缺。
在标准模型里,为了满足定域规范不变性,规范玻色子的质量必须设定为零;但这不符合实验观察结果──W玻色子与Z玻色子都已经通过做实验检验确实拥有质量。因此,这些玻色子必须倚赖其它种机制或作用来获得质量。
如上图所示,假定有一种遍布于宇宙的复值希格斯场{\displaystyle \phi },而希格斯势与希格斯场 {\displaystyle \phi }的关系形状好似一顶墨西哥帽,最低能量态不在帽顶,而是在帽子谷底,在这里有无穷多个简并的最低能量态,其对应的希格斯场不等于零。每一个最低能量态位置都不具有旋转对称性。
在这无穷多个最低能量态之中,只有一个最低能量态能够被实现,旋转对称性因此被打破,造成自发对称性破缺,因此使规范玻色子获得质量,同时生成一种零质量玻色子,称为戈德斯通玻色子,而希子则是伴随着希格斯场的粒子,是希格斯场的振动。
但这戈德斯通玻色子并不符合实际物理。通过选择适当的规范,戈德斯通玻色子会被抵销,只存留带质量希子与带质量规范玻色子。总括而言,利用自发对称性破缺,使得规范玻色子获得质量,这就是希格斯机制。在所有可以赋予规范玻色子质量,而同时又遵守规范理论的可能机制中,这是最简单的机制。
按照希格斯机制,复值希格斯场(两个自由度)与零质量规范玻色子(横场,如同光子一样,具有两个自由度)被变换为带质量标量粒子(希子,一个自由度)与带质量规范玻色子(戈德斯通玻色子变换为一个纵场,加上先前的横场,共有三个自由度),自由度守恒。
费米子也是因为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但它们获得质量的方式不同于W玻色子、Z玻色子的方式。在规范场论里,为了满足定域规范不变性,必须设定费米子的质量为零。通过汤川耦合,费米子也可以因为自发对称性破缺而获得质量。
稍微复杂一点,但更实际一点,在最小标准模型(minimal standard model)里,希格斯场是复值二重态,是由两个复值标量场,或四个实值标量场组成,其中,两个带有电荷,两个是中性。在这模型里,还有四个零质量规范玻色子,都是横场,如同光子一样,具有两个自由度。总合起来,一共有十二个自由度。
自发对称性破缺之后,一共有三个规范玻色子会获得质量、同时各自添加一个纵场,总共有九个自由度,另外还有一个具有两个自由度的零质量规范玻色子,剩下的一个自由度是带质量的希子。三个带质量规范玻色子分别是W+、W-和Z玻色子。零质量规范玻色子是光子。由于希格斯场是标量场(不会因洛伦兹变换 而改变),希子不具有自旋。希子不带电荷,是自己的反粒子,具有CP-偶性。
标准模型并没有预测希子的质量。假若质量在115和180 GeV之间,则能量尺度直到普朗克尺度(1019 GeV)上限,标准模型都有效。基于标准模型的一些不令人满意的性质,许多理论学者认为后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会出现于TeV能量尺度。
希格斯波色子(或其他的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能够具有的质量的尺度上限是1.4 TeV;超过此上限,标准模型变得不相容,因为对于某些散射过程违反了幺正性。现今,学术界有超过一百种不同关于希格斯质量的理论预测。
理论而言,希子的质量或许可以间接估计。在标准模型里,希子会造成一些间接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希格斯回路会造成W玻色子质量和Z玻色子质量的小额度修正。通过整体拟合从各个对撞机获得的精密电弱数据,可以估计希子的质量为94+29
−24 GeV,或小于152 GeV,置信水平95%。
希子可能会与前面提到的标准模型粒子相互作用,但也可能会与诡秘的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相互作用,形成暗物质,这在近期天文物理学研究领域里,是很重要的论题。
粒子对撞机尝试通过碰撞两束高能量粒子的方式来制备希子。实际物理反应依使用的粒子与碰撞能量而定。最常发生的反应为
在量子力学里,假若粒子有可能衰变成一组质量较轻的粒子,则这粒子必会如此衰变。衰变发生的概率与几种因素有关:质量差值、耦合强度等等。标准模型已将大多数这些因素设定,希子质量是一个例外。假设希子质量为126 GeV,则标准模型预测平均寿命(mean lifetime)大约为1.6×10−22 秒。
由于希子会与每一种“已知”带质量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希子有很多种不同的衰变道。每种衰变道都有其发生的概率,称为分支比,定义为这种衰变道发生的次数除以总次数。右图展示出,标准模型预测的几种不同衰变模式的分支比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在这几种希子衰变道之中,有一种衰变道是分裂为费米子反费米子对。对于希子衰变,产物质量越大,则耦合强度越大(呈线性或平方关系)。
因此,希子比较可能衰变为较重的费米子,希子应该最常衰变为顶夸克反顶夸克对。但是,这种衰变必须遵守运动学约束,即希子质量必须大于346 GeV,顶夸克质量的两倍。假设希子质量为126 GeV,则标准模型预测最常发生的衰变为底夸克反底夸克对,概率为56.1%。第二常发生的衰变是τ子反τ子对,概率为6%。
希子也有可能分裂为一对带质量规范玻色子。对于这模式,希子最有可能衰变为一对W玻色子,假设希子质量为126 GeV,则概率为23.1%。在这之后,W玻色子可以衰变为夸克与反夸克,或者,衰变为轻子与中微子。这最后一种模式不能被重建,因为无法探测到中微子。希子衰变为一对Z玻色子会给出较干净的讯号,若果Z玻色子会继续衰变为易探测的带电荷轻子反轻子对(电子或μ子)。假设希子质量为126 GeV,则概率为2.9%。
希子还可能衰变为零质量胶子,但是中间需要经过夸克圈。[57]对于这模式,最常会经过顶夸克圈,因为顶夸克最重,也因为如此,虽然这是个单圈图(one-loop diagram),而不是树图(tree-level diagram),它发生的衰变概率仍旧可观,不容忽略。假设希子质量为126 GeV,则概率为8.5%。
比较稀有的是希子衰变为零质量光子,概率为0.2%,这过程中间需要经过费米子圈或W玻色子圈。由于光子的能量与动量可以非常准确地测量,衰变粒子的质量可以准确重建出来。所以,在探索低质量希子的实验中,这过程非常重要。
所有应用希格斯机制来解释质量问题的模型中,最小标准模型只设定了一个复值二重态希格斯场,是最简单的标准模型。其它模型的希格斯场可能会被延伸成具有更多二重态或三重态。双希格斯二重态模型设定了两个复值二重态希格斯场,是在所有其它种模型中比较受到认可的模型,主要原因为:
1. 在所有其它种模型中,它是最小、最简单的模型。
2. 它能够添加更多物理现象,例如,带电荷的希子。
3. 它遵守标准模型的主要理论约束。
4. 低能量超对称模型必须具有这种结构。
为了要制成希子,在粒子对撞机里,两道粒子束被加速到非常高能量,然后在粒子探测器里相互碰撞,有时候,异乎寻常地,会因此生成产物希子。但是希子会在生成后会在非常短暂时间内发生衰变,无法直接被探测到,探测器只能记录其所有衰变产物(“衰变特征”),从这些实验数据,重建衰变过程,假若符合希子的某种衰变道,则归类为希子可能被生成事件。
实际而言,很多种过程都会出现类似的衰变特征。很庆幸地是,标准模型精确地预言所有可能衰变模式与对应的或然率,假若探测到更多能够匹配希子衰变特征的事件,而不是更多不同于希子衰变特征的事件,则这应该是希子存在的强烈证据。
低能量实验设施可能无法找到希子,必须建造一座高能量粒子对撞机,这对撞机还需要具有高亮度来确保搜集到足够的碰撞数据。另外,还需要高功能电脑设施来有序处理大量碰撞数据(大约25petabyte每年)。至2012年为止,它的附属电脑设施,全球大型强子对撞机计算网格(Worldwide LHC Computing Grid)已处理了超过三百万亿(3×1014)个碰撞事件。这是全球最大的计算网格,隶属于它的170个电算设施,散布在36国家,是以分布式计算的模式连结在一起。
最早大规模搜寻希子的实验设施是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它在1990年代开始运作,直到2000年为止,但它并没有找到希子的确切存在证据,这是因为它的专长是精密测量粒子的性质。
根据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所收集到的数据,标准模型希子的质量下限被设定为114.4 GeV,置信水平95%。这意味着假若希子存在,则它应该会重于114.4 GeV/c2。
费米实验室的兆电子伏特加速器继承了先前搜寻希子的任务。1995年,它发现了顶夸克。为了搜寻希子,设施的功能被大大提升,但这并不能保证兆电子伏特加速器会发现希子。在那时期,它是唯一正在运作中的超级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在建造,超导超大型加速器计划已于1993年取消。历经多年运作,兆电子伏特加速器只能对于更进一步排除希子质量值域做出贡献,由于能量与亮度无法与建成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竞争,于2011年9月30日除役。
从分析获得的实验数据,兆电子伏特加速器团队排除希子的质量在100-103 GeV、147-180 GeV以内,置信水平95%。在能量115–140 GeV之间区域,超额事件的统计显著性为2.5个标准差,这对应于在550次事件中,有一次事件是归咎于统计涨落。这结果仍旧未能达到5个标准差,因此不能够作定论。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设计目标之一为能够确认或排除希子的存在。在瑞士日内瓦附近乡村的地底下,圆周为27 km的坑道里,两个质子束相撞在一起,最初以3.5 TeV每质子束(总共7 TeV),大约为兆电子伏特加速器的3.6倍,未来还可提升至2 × 7 TeV(总共14 TeV)。根据标准模型,假若希子存在,则这么高能量的碰撞应该能够将它揭露出来。
这是史上最复杂的科学设施之一。在开启测试后仅仅九天,由于磁铁与磁铁之间电接连缺陷,发生磁体失超事件,造成50多个超导磁铁被毁坏、真空系统被污染,整个运作被迫延迟了14个月,直到2009年11月才再度重新运作 。
2010年3月,LHC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数据搜集与分析。2011年12月,LHC的两个主要粒子探测器,超环面仪器(ATLAS)和紧凑μ子线圈(CMS)的实验团队,已将希子的可能质量值域缩小至115-130 GeV(ATLAS)与117-127 GeV (CMS)。另外,ATLAS在质量范围125-126 GeV探测到超额事件,统计显著性为3.6个标准差,CMS在质量范围124 GeV探测到超额事件,统计显著性为2.6个标准差。
由于统计显著性并不够大,尚无法做结论或甚至正式当作一个观察事件。但是,两个探测器都独立地在同样质量附近检测出超额事件,这事实使得粒子物理社团极其振奋,期望能够在检验完毕2012年的碰撞数据之后,于明年年底排除或确认标准模型希子的存在。CMS团队发言人吉多•桐迺立(Guido Tonelli)表示:“统计显著性不够大,无法做定论。直到今天为止,我们所看到的与背景涨落或与玻色子存在相符合。更仔细的分析与这精心打造的巨环在2012年所贡献出的更多数据必定会给出一个答案。”
2012年6月22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表声明,将要召开专题讨论会与新闻发布会,报告关于寻找希子的最新研究结果。不消一刻,谣言传遍了新闻媒体,记者们与一些物理学者纷纷猜测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是否会正式宣布证实希子存在。
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举行专题讨论会与新闻发布会宣布,紧凑μ子线圈发现质量为125.3±0.6 GeV的新玻色子,标准差为4.9;超环面仪器发现质量为126.5GeV的新玻色子标准差为4.6。
物理学者认为这两个粒子可能就是希子。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所长说:“从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已经发现希子了;但从一个内行人的角度来说,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
一旦将其它种类的紧凑μ子线圈相互作用纳入计算,这两个实验达到局部统计显著性5个标准差──错误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在新闻发布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两个团队彼此之间不能互通讯息,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团队得到的结果不会受到另一个团队的影响而发生任何偏差,这也可以让两个团队各自独立得到的研究结果可以彼此相互核对。
如此规格的证据,通过两个被隔离团队与实验的独立确定,已达到确定发现所需要的正式标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不愿意引人非议;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表明,新发现的粒子与希子相符,但是物理学者尚未明确地认定这粒子就是希子,仍旧需要更进一步搜集与分析数据才能够做定论。
换句话说,从实验观测显示,新发现的玻色子可能是希子,很多物理学者都认为非常可能是希子,现在已经证实有一个新粒子存在,但仍旧需要更进一步研究这粒子,必需排除这粒子或许不是希子的任何可疑之处。
7月31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紧凑μ子线圈小组和超环面仪器小组分别提交了新的探测结果的论文,将这种疑似希子的粒子的质量确定为紧凑μ子线圈的125.3 GeV(统计误差:±0.4、系统误差:±0.5、统计显著性:5.8个标准差)和超环面仪器的126.0 GeV(统计误差:±0.4、系统误差:±0.4、统计显著性:5.9个标准差)。
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表示,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子。
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公开确认:
"紧凑μ子线圈小组与超环面仪器小组已对这粒子所拥有的自旋、宇称可能会产生的状况仔细分析比较,这些都指向零自旋与偶宇称(符合标准模型的两个对于希子的基要判据)。这事实,再加上测量到的新粒子与其它粒子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强烈显示这就是希子。
这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基本标量粒子。以下列出几个检试这125GeV粒子是否为希子的实验项目:
· 玻色子:只有玻色子才能够衰变为两个光子。从实验已观常到这125GeV粒子能够衰变为两个光子,因此,这粒子是玻色子。
· 零自旋:这可以从检验衰变模式证实。在初始发现之时,观察到125GeV粒子衰变为两个光子,根据对称性定律,可以排除自旋为1,剩下两个候选自旋为0或2。这决定于衰变产物的运动轨道是否有嗜好方向,假若没有,则自旋为0,否则,自旋为2。2013年3月,125GeV粒子的自旋正式确认为0。
· 偶宇称(正宇称):从研究衰变产物运动轨道的角度,可以查得到底是偶宇称还是奇宇称。有些理论主张,可能存在有膺标量(pseudoscalar )希子,这种粒子拥有奇宇称。2013年3月,125GeV粒子的宇称暂时确认为正宇称。排除零自旋奇宇称假说,置信水平超过99.9%。
· 衰变道:标准模型已对希子的衰变模式给出详细预测。LHC已于2013年观察到双光子道等,证实希格斯场可以与玻色子相互作用。LHC又于2014年观察到其它两种模式,证实希格斯场可以与费米子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希子不只是衰变至传递作用力的玻色子,它还衰变至组成物质的费米子。
· 对于这些模式,实验初始得到的分支比(branching ratio)或衰变率结果稍微高过预期值,意味着这粒子的物理行为可能更为怪异,但是,CMS团队领导约瑟·英侃德拉(Joseph Incandela)认为,这分歧并不严峻。
· 与质量相耦合:希子必须能够通过希格斯场与质量相耦合,也就是说,与W玻色子、Z玻色子相耦合。对于标准模型希子而言,所涉及的耦合常数cv=1{\displaystyle c_{V}=1}cv 。从分析LHC实验得到的数据,cv在标准模型数值的 15%内,置信水平95%。
· 高能量碰撞结果仍旧与先前一致:在大型强子对撞机2015年重新开启之后,碰撞能量将达到设计的13 – 14 TeV,未来实验将专注于寻找其它种类的希子(如同某些理论预测)与检试其它版本的粒子理论,实验获得的高能量结果必须与希格斯理论一致。
这就是整个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的过程和理论。美国物理学家、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利昂·莱德曼曾著有粒子物理方面的科普书籍《上帝粒子:如果宇宙是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后来媒体也沿用了这一称呼,常常将希子称作是“上帝粒子”(The God Particle)。
早在100年前,开尔文爵士就说物理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了,在物理学的上空只剩下两朵乌云了。分别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与"紫外灾难"。
一直到今天,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走了近100年,我们才发现,物理学大门还没有完全打开。
希格斯粒子被发现,足以证明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生灵。但大家通过上面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关于希格斯机制,关于强,弱,电三种力统一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还不知道。还有引力也还孤立在这个规范场论之外。
所以引力波和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绝对称的上是划时代的发现。对于我们探索宇宙的本质有极大的帮助。
希格斯玻色子对于标准模型是如此的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存在证明了希格斯力场(一个散布在宇宙中的隐形力场,以其质量影响其他物质)的存在。
它是物理学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理论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其自旋为零,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作用下产生质量,为宇宙形成奠定基础。我以为这才是它为何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原因!
而涉及到质量,我们必然会考虑引力。也就是希格斯场与引力已经有什么关系。非常值得思考和期待。
用屈原的话,来结束本章的介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量子力学书籍《见微知著》
现在很多人都写诗?
说起诗歌,在我看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诗词文化的起源,都可以追述到远古的巫术,而巫术的特出表现就是以“歌、舞”为形式的祓傩仪式。在悠久的中国历史典籍上,也恰好是有帝舜时期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可以说,中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但凡研学古诗词者,必逃不开“格律”这个话题。
那么格律究竟是什么呢?诗和词的格律,究竟有何不同呢?
概括而言,格律就是古典诗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结合。单从形式角度来说,注重格律的诗词兼具对仗和声韵之美,久而久之,这种格律便成了一类诗词的规范要求。
通常所说的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近体诗格律、古体诗格律和词的格律。关于近体诗格律的产生,史学界流传着两种说法,第一种主流说法认为,近体诗格律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永明体;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近体诗格律来源于佛经翻译文学中使用的偈颂体式。
相比近体诗严格的格律要求,古体诗就显得自由多了。
因为,在相关史籍的记载中,旧体诗只需实现押韵即可。此外,词格律的产生和西域音乐传入中原后形成的燕乐,有着离不开的关系。燕乐是宫中宴请宾客专用音乐,而配合燕乐演唱的词则被称作“曲子词”。后来,一些文人将近体诗的格律引入到曲子词中,使得小令词格律由此产生。
或许是因不通音律或乐谱失传,后世词人们只能通过前人所留之词的平仄来写词,于是,就有了长调词格律。
提到“诗”,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古诗,其实,这种定义是不准确的。原则来说,诗必须具备节奏感、通顺清朗、押韵三个特点,所以,即便是看似完全背离传统古诗规则的当代白话作品,其大多也在明里暗里遵循着这三条原则。
如此来看,诗的范畴其实还是非常宽泛的。
诸如: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打油诗、顺口溜,其实,都可归为“诗”。随着格式和音乐的不断丰富,文人们便逐渐开始进行诗、词、曲的划分。
众所周知,诗本为歌词,最早出现在汉代。随着后世文化的普及,民间开始出现大量无音乐伴奏的文学作品,时人称之为“徒歌”。东汉和魏晋时期的诗,除了不依附于音乐之外,还开始随着汉字本身的节奏感和音韵调整其结构,使得声律流利、格式更为整饬的五言、七言便由此而来。
诗格律的主要发展,出现在唐朝,相传,当时的宫中文人们为了科考,特意将平仄格律进行了官宣,但这种规矩只体现在科举方面,日常作诗并不需要遵守。正因如此,即使在平仄格律成熟的唐朝,依旧诞生了许多不遵循平仄格律的诗歌。可以说,格律诗和非格律诗始终处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状态。
由于,使用平仄格律创作的诗,与不使用平仄格律创作的诗差异太大,使得唐人特意对其进行了区分,即:按照平仄格律写出的诗被称作“今体诗”,不遵循平仄格律写出的诗则被称作“古体诗”。后来,宋人在整理唐诗时,又将“今体诗”改称为“近体诗”,使这一称号一直被传用至今。
说到这里,一切便都了然了,即: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古体诗就是非格律诗。但不同的是,若是要写近体诗,就必须遵循平仄格律,如没有遵循格律,那写出的诗最多只能算作古体诗。
当然,这些都仅是格式上的区别,其与诗歌本身的质量和水平关系不大。只是,近体诗因为有平仄格律的限制,读起来更加通顺清朗;古体诗因为要保证吟诵性,文风和意境更加浪漫、奔放。
正如前文所说,词也属于概念“诗”的范畴。根据史书记载,词最早约出现在唐朝初年的敦煌文卷中,即:时人用来附和燕乐的曲子词。因为,格式自由,曲子词在流行整饬诗句的唐朝,被当作“诗余”。
格律诗读起来固然更加通顺,可随着音乐的丰富,这种整饬诗句却显然无法再配合复杂冗长的音乐。正是从那时开始,曲子词渐渐开始取代了乐府诗的功能,继而成为宫廷宴乐的专用品。虽然,词在格调上没法与托物言志、讽喻之类的诗相较,但是,其受欢迎程度却要明显高于前者。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平仄格律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因为,在这种“潜规则”出现之后,即便是在字数、句法上看似自由的古体诗,其每个句子的平仄也会在无形中遵循相对、相替的平仄规律,所以,这类古体诗被人们称作“律古”。
若是律古有了对应可演唱的音乐格式,便极有可能成为词牌。词牌也被称作词格,即:用于填词的曲调名。一般来说,若有人用平仄和格式相同的其它文字重写一首律古,并引起他人效仿,这种律古的格式便会成为词牌。然而,词牌发展于晚唐,昌盛却在两宋。
等到词人周邦彦整合出所有词牌名后,使得词牌被正式定型。作为一种完全格律体,词牌并不像近体诗有几种格式,而是一个词牌仅有一个固定格式。若要写词,文人们必须按照规定的词牌格式进行创作,过程有些类似于填空题。正如写近体诗要遵循格律一般,写词也要遵守格律——词牌格式。
只是,前者的格律相对整饬,节奏感更强,而后者的格律则较为自由,更适合吟唱。
世界上有哪些至今还没有破解的悬案?
我说三个:其一1626年,今北京宣武门一带发生破坏惨重灾变。
当时数万人皆成粉碎状,瓦砾盈空而下,人头、腿、耳、鼻等从空中落下。街面上碎尸杂叠,血腥味浓;人亡惨痛,驴马鸡亦同。至今无科学定论。
看着这些文字的形容,我都觉得吓人。这件事每个人说法都不一样,但是现在的科学依然无法解释。
这件事【王恭厂大爆炸】与印度“死丘”事件、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科学至今都没有办法解释出来。
【以上为3000多年前印度死丘照片】
【以上为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照片】
那么我们来看看王恭厂大爆炸。具体是如何的:
时间是1626年,当时的北京那天早晨,天空晴朗,可能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这突然间,传来轰鸣声。从首都东北部到西南角,灰蒙蒙的雾气升起,房屋一片混乱。清刻,一场大地震,天崩地裂,漆黑如夜,万间房平。若乱丝,若五色,若灵芝般烟消云散,经久不散。
你能想象那种场景吗?大概比打仗的那个时候都吓人。
东起顺城门大街,北至杏埠街,全长3-4里。周围有上万套房子,两万多人。碎片漫天飞扬,人的头、臂、腿、耳、鼻相继从空中坠落。
看着这文字都觉得好吓人。
当时到处都是尸体,你都可以闻到血的味道,人死的惨不忍睹,不光是人,活着的都死了,比如说家里养的鸡鸭,还有宠物之类的。
2000多名在北京宣武门工作的工匠被从高高的脚手架上摇下来砸成肉饼。树被连根拔起,飘得很远。一头重达500公斤的石狮从顺城城门飞出。
在香莱街皇家象园,所有的象屋都被推倒,成群的大象吓得从里面跑出来,狂奔。当然有一些死了。
里面含着的神奇事件一:太多太多人死亡了。当时有8个人在街上抬着一个女子过桥的时候,他们赶上了灾情。
轿子损坏了,在街道中央,但是神奇的是:轿子上的女客人和8个抬轿子的人都不见了。
神奇事件二:绍兴一位姓周的游客正在莱市口和6个人聊天呢。突然,他的头飞走了,尸体倒在地上。不过,附近其他的6人没有受伤。奇怪的是,在灾难中,受害者、受伤者和未受伤者都被脱光了衣服。你说奇怪不奇怪呢?
后面一辆经过园红桂街的女轿子在灾难中被掀开。所有人都光着,但没有受伤的痕迹。一位官员的仆人觉得灾难中没有棕榈帽、衣服、鞋子和袜子,这非常令人吃惊。
一个腿被压碎的人,看见他周围的男女赤身露体。有的用瓦片遮住下身,有的用扎脚带遮住下身,有的穿着床单或半条破裤子。
人都在,尸体包括一些其他的,但是衣服却不在。这就是除了那个为什么爆炸为什么出现这个事情的时候,又一个诡异的地方,出事的人衣服都没了!
然后。一个官僚的小妾,二妹,被埋在废墟下,突然听到有人在瓦砾上喊道:“有人可以答应你,下面有人吗?”她说:“救救我!”
当她被紧急救出时,她发现小二姐是光着的,什么都没有穿。前面这不是都说了衣服斗没有了,那肯定,救出来的时候没有衣服也是正常的,光着是必然的,所以救她的文士赶紧脱下她的长袍,把她裹得严严实实,让她骑着驴子回娘家去了。
那么当时人的衣服究竟去了哪里呢?其实咱们自己都知道,想一想,如果被抢,总不能所有人的衣服都不见了吧,所以当时有一种说法:
【此图片为我从网络上找的图片,当时的图片没找到】
当时1626年宣武门灾变后,据报道说是所有人的衣服都被弄到几十里外的西山上去了,但是这衣服究竟是怎么去的,没人知道,现在科学也没有个解释。并且大部分的衣服挂在树梢上。
当时明代文官组织张凤魁派了一支长长的队伍(即随从)前来查看。在西山昌平府的教学场地上,有成堆的衣服、首饰、银器和器皿。不光衣服在,连一些不见的东西都在那。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由于放射状冲击波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力量,强劲的流使"脱下”的衣服飘挂西山之树,昌平教场衣服成堆(《国榷》),"衣服挂 于西山树梢、银钱器皿飘至昌平阅武场中”(《绥寇纪略》)。
据说当时:
发生爆炸的时候,明嘉宗朱由校正在乾清官吃早饭。然后他的大殿,突然间晃动起来,
在外面的士兵也没人通报,所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吓得不顾一切地往外逃。
【网络配图,奔跑当中】
跑到门外的时候呢,他又急忙拼命向交泰殿奔去,身边的侍卫们都惊得不知所措,只有一个贴身的内侍紧紧跟着 他跑。刚到建极殿旁,天上忽然飞下瓦片,正巧砸在这个内侍的脑袋上,内侍当场脑浆迸裂,倒地而亡。宗皇帝这时什么也顾不得了,一口气跑到交泰殿。大殿的一角放着张大桌子, 他连忙钻到桌子底下,才喘了口气,希望自己能逃过这一次劫难。
这么大的事,在历史上的那个时候传播的速度也很快。很快就传播了全国。每个人都吓的不行,顿时人心惶惶的。
然后由于当时的国情,国家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忠奸不分,很多大臣认为这场大爆炸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纷纷上书,要求嘉宗皇帝匡正时弊,重振朝纲。皇帝一看群情激愤, 事情也是既诡秘又恐怖,不得不了道"罪己诏",表示要"痛加省醒”,并告诫大小臣工务要竭虑洗心办事,痛加反省"希望借此能使大明江山长治久安,"万事消弭" 。他还下旨从国库中拨出黄金-万两救济灾民。
这件事虽然说是很神奇,具有神乎其神的色彩,但是确实是真实的,当时各种史料都有类似记载。虽然说是发生的300年前,但是还确实是真的。
以前的科学没有办法解释,现在的科学发达了,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了,但是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没有证据证明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所以演变成了众说纷运:
王恭厂特大爆炸。
1 有人认为是地震引起的
2 有人说是火药自爆
3 有人认为陨星坠落,认为隐火山热核强爆有之,认为是由地震、火 药及可燃气体静电爆炸同时作用亦有之
4 更有甚者,认为是外星人入侵、UFO降临等。
5 这场大爆炸,又不像般的炸药爆炸, 在爆炸之前还有征兆出现。皇帝的司礼太监刘若愚是这次大灾变的击者之在在他所著的《明官史》书中,尽地记述了这场巨大灾变。
没人知道,但是当时的人说是火药引起的,最主要的是火药大都由王恭厂制造,但是没有证据证明是这样的。所以就不了了之。
6 但是还有人说是什么呢?这个三百多年前发生和事件其迷底与不明飞行物有关。三位美国科学家提出这是一个由反物质组成的陨石,处地闯入太阳系,导致了这场灾难。不过有科学家反对。假定是反物质,那么记载中的"不焚寸木”又怎么解释呢。
说到这了,其实科学都没有个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呢?
观点太多,很多乱七八糟的,都扯到外星人身上了都。但每一个观点都没有摆出可辩驳的证据,使人完全信服。
所以说你假定是这样的一个原因,当时灾难发生的事,又让你的这个假设不成立。所以说至今为止都不知道是怎么样的。历史的答案,彻底解开还需要时间,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就被解开了,但谁也不知道。
未来的事就交给后来吧。有想法或者看法的可以留言一起讨论哦!~
期待你关注我,了解更多关于历史有关的真实奇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