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丹寨非遗周是什么意思?
丹寨非遗周是指中国丹寨非遗周,是中国非遗行业的一大盛会。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联合主办,丹寨县人民政府等承办。活动旨在打造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为丹寨赋能,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从文化遗产到博物馆文创?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老城区成片开发
一座座新城拨地而起.
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国家
留下巨量文化遗产的国度.
渐渐的发展成为千城一面
变得毫无个性可言。
一些专家学者痛心疾首
奔走呼号
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努力
尽可能的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老祖宗的文化遗产
那些蕴含着古人智慧的
古城.建筑、街巷和容身在这些地方。
相伴相生的老字号、老手艺、老故事。
这些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是每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是文明延续的根本。
2006年开始国家把每年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也从此拉开了文化保护和文化发展的序幕
从中央到地方
一些博物馆不断的推出活动
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深入研究、保护、推广.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博物馆文创产品:
从简单的复制文物和卖相关的报刊书籍,到展示工艺制作流程,
挖掘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
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对文创产品, 从包装、设计、文案策划下功夫。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文化活动.
每一次策划营销都给人带来很多惊喜
让神秘,高大上的博物馆变得越来越亲民.
吸引着大量年青人的眼球、
让他们在惊艳之余也渐渐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为之自豪和骄傲。
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是可耻的
双创双修对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有序开发保护 ,保护古城就是把根留住.
留下一些文化符号。
也是留下一些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一条条修旧如旧古老的街巷、
如同一段段被唤醒的时光、
一种种被保留下来的传统工艺表演、
引发的一声声对传统文化的惊叹.
在一个个巨大的,有故事的大场景里.
(老街、老巷、老厂房、)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
一个个展现出来、
让远到而来的客人去体会,昔日乡里乡亲街坊四邻的亲近。去感受每一片老砖老瓦遗落下的沧桑。
散落在城市不同角落里的文化主题,把整个城市装点的分外活色生香。这样的城市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才能让想了解这座城市的脚歩变的不那么匆忙。
本人长期高价收购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生产的陶瓷及文献资料、欢迎同好加关注交流
2018年山西省旅游总收入?
2018年山西生旅游总收入突破8000亿元。
2018年是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后文旅融合全面开局之年,山西省聚焦“文旅融合、文化自信、乡村旅游、质量提升、改革创新”形成高位带动,推动项目建设、艺术创作、非遗保护、公共服务、市场秩序、品牌塑造取得了新成效,实现旅游总收入8026.92亿元,同比增长19.29%,文化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大同走文化旅游路线?
大同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大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有10万年人类繁衍史、2300多年建置史、1700多年城市发展史、412年都城史,曾为两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
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市县级398处,拥有丰富多样且品牌唯一、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全市优良级旅游资源100多处,其中特品级旅游资源29处,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北岳恒山、天下奇观悬空寺、大同长城、大同古城等文物古迹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驰名中外,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大市。
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雕塑之都和中国九大古都之一,还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避暑旅游城市”、“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等美誉称号。概括来讲,大同有宗教文化资源、 都城文化资源、丝路文化资源、边塞文化资源、艺术非遗资源、融合文化资源、龙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旅游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等。能否用一道地方名吃来代表你的家乡呢?
有一个网友说,能不能用一道地方名吃来代表你的家乡,我想很多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沈阳知名小吃很多,最有名莫过于鸡架这个食材。
鸡架的做法极多:熏鸡架、酱鸡架、卤鸡架、烤鸡架、炒鸡架、老汤鸡架、鸡架抻面、炸鸡架、拌鸡架、铁板鸡架等等,似乎没有一只鸡架能完整的离开沈阳,那么沈阳人非常爱吃鸡架吗?别的不吃吗?我们带着疑问来回答这个问题。
鸡架=鸡肋相传鸡架有一句古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其他地方人来说,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但是沈阳人用一双巧手把鸡架做出一百种独特的味道,可以说化腐朽为神奇,简单的食材就用简单的方法,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吃法,不论是溜光水滑的小妹子、还是浓妆艳抹的小姐姐、不论是油头粉面的小哥哥,还是独善其身的中年大叔,在喧嚣的城市里,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一只烤鸡架一瓶啤酒勾引出东北的烟火气息了。食之无味的鸡架,到沈阳咋就成了夜宵界的头牌?
鸡架利润率超高据说毛利能达到百分之一千,一块钱一只的鸡架,经过大厨的烹制,先焯水、加上糖蜜腌制、再油炸、这样的鸡架肉丝更加紧致,骨架一咬就碎,脆骨几乎变得透明,这样的甜口美食售价高达十八元,利润率超过任何主菜吧,还有奥尔良风味鸡架,这一盘小小鸡架已经成了网红商品,堪比美国炸薯条的利润率,而且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说出来不知道小马哥会不会生气。烤鸡架是夜市里面的产品、有生烤鸡架、也有卤完再烤,一个鸡架两种烤法,完全是两重口感,完全停不下来。烤鸡架并不容易,以前是碳烤,火候极难把握,现在电烤就好多了。
有鸡肉吃,谁还会吃鸡架呢?鸡是最常见的食材,做法极多,烧鸡、烤鸡、熏鸡、扒鸡、豉油鸡、白斩鸡,鸡架也有同样的做法,因为肉少骨头多,所以鸡架特别容易入味。很多屠宰加工厂,不会把剩下的鸡胸肉都留在肥大的鸡架上面,鸡架能卖多钱,还得是鸡肉价格更高一些,因此有人还发明了琵琶腿,把鸡架上的胸骨带到鸡腿上面,它们就是这样进行博弈,最终鸡架还是鸡架,肉更少一些,商贩就舍去瘦鸡架,转向做鸡骨棒,麻辣鸡骨棒更受欢迎,因为筋头巴脑更好吃。后来又出来单独的鸡叉,为了保证鸡架的纯洁性和完整性。建议吃贵一点的鸡架,市场上的十元钱三只鸡架并不能谁还会吃鸡架代表沈阳的鸡架产品。
它是味觉记忆城里的人喜欢吃大鱼大肉,闲暇时光并不努力吃到撑,就点鸡架的味道,喝点小酒,显得更加舒适,胃口这个东西,一旦吃惯了什么,就注定要跟随一辈子,有人说儿时的味觉是唯美记忆,留给沈阳的人记忆不多了,只有鸡架抻面才是24小时的思念,记得商贩煮鸡骨架的汤里会放十几种香料和药材,坐在面条馆里就着抻面吃鸡架,鸡架撕成小块,与辣椒油、香菜、榨菜一起拌着,平淡无华的美食仅需十元钱,每当饿了大半天之后,嗦一大口面条,啃一小口鸡架,这样吃法是最香的。当年沈阳人挺穷的,鸡架炖土豆经济实惠,成为了很多下岗家庭的选择。便宜又经吃的鸡架是下酒好菜,边吃边吹着。我总觉得鸡架之所以这么火,跟沈阳街头鸡架抻面、碳烤鸡架、铁板鸡架有很大的关系。
价格决定一切鸡架为什么成为美食圈的扛把子?熏酱菜里面的主心骨?还是价格更实在,一只猪蹄三十多,能买多少个五元的鸡架呢?,鸡架就这样慢慢走进了沈阳人的生活,成为沈阳日常的一部分,就像是重庆火锅、北京烤鸭一样,代表了城市的风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