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跟大家唠唠我考博那点事儿,主角就是这个甘德怀,也就是我自己。
先说说我的老底儿。1974年生的,早些年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就是现在南京工业大学,混个本科,后来又跑到南京师范大学法律系读个硕士,1999年拿到法理学的硕士学位。毕业后,我就在河海大学法律系当个小讲师,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但是人嘛总得有点追求不是?所以我就动考博的心思,目标瞄准北京大学法学院,想跟着朱苏力教授学点真本事。
备考过程
说干就干,我开始吭哧吭哧准备考试。那段时间,真是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每天除上课,就是抱着书本啃,英语、法理学、法社会学,一本本的过,笔记做一大堆。
初试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初试成绩出来,我一看,还真不错!英语52分,法理学84分,法社会学63分。总分排第一!当时心里那个美,觉得这事儿十拿九稳。
复试经历
可谁成想,这复试才是真正的“拦路虎”。我记得那是2004年4月份,我满怀信心地去北大,结果却被浇一盆冷水。面试的时候,几位教授问我一些问题,我也尽力回答,但还是没通过。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我的“学术能力”没达到要求。
落榜后的感受
当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觉得自己就像个弱者,在那些大教授面前,我的梦想就这么破灭。后来我听说,我报考的导师朱苏力教授也觉得自己挺无奈的。
一些思考
- 这事儿过去挺多年,现在想想,可能还是自己实力不够。毕竟北大是国内顶尖的学府,对博士生的要求肯定很高。
- 不过我也觉得,这种选拔机制是不是可以更完善一些,给更多有潜力的人一些机会。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算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成长。虽然没能如愿考上北大的博士,但我并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现在的我,依然在河海大学教书,继续着我的学术之路。
教训与反思
用自己这回经历总结一句话:考博有风险,备考需谨慎!还是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这才是硬道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