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个消息,说是微信支付被人告了,搞什么专利侵权。具体啥的我一开始也没太细看,好像是跟那个扫码支付的二维码技术有关系,说是啥“采集和分析多字段二维码”的专利。
这事儿,让我想起一些自己折腾的经历。咱们现在用微信支付,扫一扫,嘀一声,钱就付过去了,简单得很,方便得很。平时用的时候,谁会去想这背后有啥专利不专利的,对?
我记得几年前,帮一个开小店的朋友弄收款码。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一条龙服务,支付宝、微信官方都给你弄得好好的。那时候就得自己琢磨,怎么生成个能收款的二维码,怎么让顾客扫了能方便付钱。当时主要就是考虑怎么搞实用、方便,让顾客体验好点,别扫半天扫不出来,或者扫了还得跳好几步,那生意就黄了。
就光想着怎么实现功能了:
- 先得搞明白收款链接是啥格式。
- 然后找个生成二维码的工具或者代码库。
- 把链接塞进去,生成个图片。
- 还得测试,用不同手机、不同软件扫扫看,能不能正常跳到支付。
- 打印出来,还得考虑尺寸、清晰度,贴在哪儿不容易坏,等等。
整个过程,满脑子都是怎么让它“跑起来”,怎么让用户用得顺畅。压根儿就没往“专利”这方面想过。可能也是因为我搞的那个太初级了,跟人家大公司的系统比,就是个毛毛雨。
现在看到微信支付这种大厂都被人揪着专利问题告,就感觉,嚯,原来我们每天扫的这个简单动作背后,水深着。涉及到好多技术细节、权利归属啥的。据说那个告微信的公司,之前也告过支付宝,用的还是同一个专利。看来这二维码支付里面的门道,不是咱们普通用户或者小打小闹能想得到的。
回过头想想
后来法院判了,说是微信支付没侵权,把原告给驳回了。这对微信来说算是松了口气。但这事儿本身也提醒了我,咱们现在享受的很多便利的技术,背后都是一堆复杂的法律、商业和技术博弈。
就像我们开车,只管踩油门打方向盘,很少去想发动机怎么工作的,哪个零件是谁的专利。但真出了问题,或者有这种新闻出来,才让你稍微意识到,这玩意儿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一整套体系在支撑,也有不少看不见的“坑”和“雷”。
这事儿对我来说,也算是个小小的“实践课”,虽然不是我亲自去打官司,但通过关注这个事儿,也算是对这个行业,对自己天天在用的东西,多了那么一丁点儿更深入的认识。技术发展快,里面的道道也多,咱们用户就图个方便,但背后的人可真不容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