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兰之作者?
兰 [lán]
1.兰花,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花清香,…
卜算子·兰
[作者] 曹组 [朝代] 宋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兰
[作者] 徐渭 [朝代] 明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兰
[作者] 郑燮 [朝代] 清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兰
[作者] 李峤 [朝代] 唐
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英浮汉家酒,雪俪楚王琴。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
兰
[作者] 无可 [朝代] 唐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灵均曾采撷,纫珮挂荷裳。
兰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兰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开处何妨依藓砌,折来未肯恋金瓶。孤高可挹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莫笑门无佳子弟,数枝濯濯映阶庭。
兰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
南岩路最近,饭时已散策。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莸。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
兰
[作者] 丁谓 [朝代] 宋
彼羡南陔子,其谁粉署郎。渥丹承露彩,绀绿泛风光。屡结骚人佩,时飘郑国香。何须寻九畹,十步即芬芳。
兰
[作者] 吴锡畴 [朝代] 宋
石畔棱棱翠叶长,葳蕤紫蕊吐幽芳。灵均去后无人问,林密山深只自香。
兰
[作者] 释行海 [朝代] 宋
紫茎绿叶带春阴,千古湘江一寸心。今日已无君子佩,不如潇洒在深林。
兰
[作者] 邓林 [朝代] 宋
野客过门叫卖兰,清风便自逼人寒。孤根未必灵均种,推作离骚辈行看。
兰
[作者] 郭印 [朝代] 宋
幽人纫为佩,不为香与色。秋菊暨江南,未可比君德。
兰
[作者] 徐集孙 [朝代] 宋
淡淡九畹质,雅好住山林。幽香不求知,伯夷叔齐心。世道不复古,纫佩取骚吟。
兰
[作者] 王柏 [朝代] 宋
早受樵人贡,春兰访旧盟。谢庭夸瑞物,楚泽撷芳名。苍玉圭影,紫檀含露英。奚奴培护巧,苔藓绿菁菁。
兰
[作者] 钱时 [朝代] 宋
绕亭埋石种兰芽,生怕花开不在家。此日溶溶春满院,柔风初破一枝花。
兰二首
[作者] 唐彦谦 [朝代] 唐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
兰
[作者] 宋无 [朝代] 宋
分向相山伴野蒿,偶并香草入离骚。清名悔出群芳上,不入离骚更自高。
李白王勃郑燮苏轼陆游按朝代顺序排列好?
按朝代顺序为:初唐:王勃、盛唐:李白、北宋:苏轼、南宋:陆游、清代:郑燮。
为什么都说明朝科举八股文?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不断地演化,从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一直到隋唐的科举制。寒门仕子的上升渠道得到有效拓宽,但在明代,在科举制中实施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文体,却遭到广泛的批评和否定,世人多评价八股文有害而无益。事实上,明代八股文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文体规范,从产生到成型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初期也能够成功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直到后期固化成型不良影响才不断扩大。下面,小学徒就从八股文的源起、发展沿革、影响利弊尝试回答题主的问题。
一、八股文的源起和利弊分析
(一)八股的源起
从唐宋两代的试帖诗和经义文章都能看到八股文的源流,从行文结构上看,唐代的试帖诗就与八股文有类似之处。唐代的进士科考试常以五言八韵诗的结构作为应考赋诗的标准文体,要求包括首联、次联、颔比、颈比、腹比和后比几个部分,讲究对仗工整。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著名散文《原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明朝人茅鹿门说:“秦汉来无此调,昌黎公创之。则是篇也,即为今日八股之权舆矣。”
从考试内容上看,将经义文章作为考试内容,是从王安石开始的。在王安石变法中,将唐代以来的以诗赋取士改变为以经义文章取士,改变唐代明经科的帖括试文机械默写的弊端,允许考生理解阐发经义中的意义。王安石认为,以诗赋取士只能考究文采,以经义取士才能选拔出国家需要的人才。“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 宋代经义文章内容主要来源于儒家即《四书》、《五经》,南宋大儒朱熹著述的《四书章句集注》后来成为科举的标准教材,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儒学选拔标准在元代被官方正式认定和提倡,为明代八股文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在明代的初期,朱元璋和刘伯温独尊程朱理学,作为科举的规定教材,但洪武年间的科举行为文约束还没有后来那么呆板繁琐,仍存在一定的发挥空间,在洪武、永乐年间为求取人才而与科举并行还存在荐举的渠道,对以科目取士的八股文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洪武十五年重开科举之时,朱元璋还专门颁发《卧碑文》:“四书经文策论,务要说理详明,不许浮夸怪诞,记诵旧文,意图侥幸。”反对死记硬背,使科举考试中只会写空洞经义文章的人难以入仕。
明代戴名世曾说:“经义之文,自天顺以前,作者第敷衍传注,或整或散,初无定式。而成化以后,始有八股之号。”可见,八股文在明朝早中期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规范,仍有一定的发挥空间,是在成化、弘治以后,才变得逐渐死板呆板起来的。到隆庆、万历年间已形成了“为明文之衰,……亦有专事凌驾,轻剽促隘,虽有机趣,而按之无实理真气者。”以科举为目的的八股文逐渐形成了格式划一、文字固定、排偶分明、文论偏狭等基本规范,真正变为文字形式主义,文体僵化,文风怪异,内容空洞,成为批评质疑的对象。
(二)八股文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明代明宪宗成化年间以后的八股文一律采用四书五经的原文作为考试对象,内容译释必须以程朱理学派的注释为准,毫无发挥空间,格式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高度教条化、形式化。明朝中后期的八股文成为后人普遍批评和质疑的对象,普遍认为有以下三个不良影响:
一是僵化思想。科举考试是当时读书人进入仕途最主要的途径,将八股文作为取士的主要标准,又严格地将考试范围规定在四书五经等程朱理学上,且不允许随意发挥,读书人的学习涉猎极其狭隘,思想逐步僵化。程朱理学的所谓新儒家体系不但在相当大程度上割裂和歪曲了先秦时期儒家经学的本质和要义,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导致了明代整体而言的社会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思想文化的滞后和落伍。
二是败坏文风。八股文有着严格的格式标准,在讲求对仗工整上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八股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远不如诗词歌赋,很多人对此持以鄙视态度。三是影响士风。八股文的出现,让知识分子读书目的进一步功利化,“士子但视为弋取科名之具,翁袭庸滥,于经史大义,无所发明”。读书只为了做官,做官也不为国家百姓。所以有人写文讽刺这种现象,“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但小学徒认为对八股文的评价是有待商榷的,除了要区分明朝不同年代八股文的作用外。还需看到,明朝政府以八股文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文体,是公平且有效率的,有利于大规模公开考试的阅卷和评判,可以考察应试士子的文字能力和行文语言水平。一个写作能力差、不肯勤奋努力的士子士不可能在八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事实上,在明朝八股文写作的名家里,有很多也是才富五车的大儒,如明朝三鼎甲的商辂及同时为古文名家的唐顺之、归有光、王世贞等著名学者以及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唐寅、徐渭等人,均是八股文写作的名家。在八股应试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创新之作,比如明代会元唐顺之作《晋人有冯妇者,冯妇攘臂下车》,以孟子借用冯妇打虎回绝陈臻请求其再次劝请齐王的故事“代立圣贤言”,以新颖的方式阐明“君子之道”,就是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代表作。由此可见,八股文写作和科举取士对明初重学勤学的风气的养成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小结
八股文的形成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在明朝初年八股的规范尚未完全形成,考试仍有一定的发挥余地,八股取士有利于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和公平性,给平民阶层打开了阶级跃升的渠道。而成化之后,不断成型的八股文体,对思想的禁锢和士风的损害,实质上是权力腐化僵化带来的衍生影响,八股文体本身并无过错。
二、八股风之下王阳明、宋应星、李时珍等人出现的环境分析
题主在问题中还提出,为何在以八股文为科举主要形式下的明代,还能涌现出王阳明、宋应星等先贤,小学徒认为,除了明朝早中期八股文的格式尚未完全形成、还能发挥一定的人才选拔作用外,还有以下四个影响因素:
(一)元代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
明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的,而在元朝统治过程中,并不将儒学作为统治思想,更加透露出游牧民族务实的文化特质,更加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早先为士人所瞧不起的“百工”因自身的技术特长而被统治者看重。为此,元代还专门设置了司天台和太史院等专科学校,元代地方官学设有具有专业划分和民族特色的蒙古字学和医学、阴阳学。
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天文方面,元政府派郭守敬建立科考站、计算黄道夹角、更新历法;地理方面,编修了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书《大元一统志》;农业方面,编撰了中国古代官方编行最早的农书《农桑辑要》。元代统治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科技技术的兴起,为明代涌现出大量自然科学方面的优秀人物奠定了基础。
(二)明朝中后期较为宽松的学术氛围
明代虽然是以极度专制的权力为特征的朝代, 但终其一朝,主要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表现出极度暴虐和极具控制欲的倾向,出现了大规模迫害文人士子的现象。而中后期的皇帝有的虽然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但在文化专制控制力度上有所减弱,比如正德间,“谏诤虽不纳,亦不甚摧折朝士”,明代后期朝廷对地方控制力有限,为学者们发表不同于正统道学意见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而王阳明提倡的心学,从理论上还是导向让民众遵守儒家道德,服从专制统治的目标,明代统治者也没有下大力气去禁止此类学术讨论。王守仁于隆庆年间被追赠新建侯,且在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都反映出明王朝统治者对阳明心学的认可。
(三)明朝学院的兴起
明代是高度重视儒学教育的朝代,洪武立国时“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洪武八年年又令“设立乡间社学”。据统计,洪武年间,天下共设府、州、县学1311所,与当时全国府、州、县总数相比,平均设学率为91.49%,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形成了中央太学、地方府、州、县、都司、卫、所儒学和民间社学的三级教育系统网络图。此外,明代的私学如书院、私塾、义塾在明朝中后期也逐步发展起来。
在官学网络中,是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以八股科举为主要目标的学习系统,明中期以后,随着文化控制的松动,科举的利禄化,士风的功利化,王阳明、湛若水等大儒率创书院,首开讲学之风,推动了书院的创建浪潮。大量私学书院的兴起,为阳明学等各类思想提供了孕育的土壤。嘉靖、万历、天启三朝曾先后四次禁毁天下书院,但仍不能完全刹住官方教育系统之外书院的讲学论学风气。书院的创立,培养了一批不单纯以八股科举为目标,有相对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秀人才。比如编出《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就曾跟随老师在白鹿洞书院学习。白鹿洞书院现存明代天启四年碑刻《李侯去思碑》中,宋应星作为当时110余受业门人名列其中。
(四)中西文化交流带来的科技促进
明代后期,中西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来华传教士不仅传播了西方宗教文化,也交流了大量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明代著名传教士利玛窦,虽然未得到官方正式许可,但趁着明朝当时松弛的海禁进入中国活动,经常在他的住所展示天球仪、地球仪、星盘、象限仪、罗盘、日暑等天文仪器,并把他们作为礼物送给当地的政府官员。万历年间,利玛窦还和白鹿洞书院山长章潢有过亲密接触。西方文化及科学技术在逐步渗透到官方网络和学术领域当中,带来深远的影响。
小结
以八股为主体的科举虽然贯穿于明朝,但明中早期,八股规范尚未完全定型,对思想和学术的禁锢影响有限。到中后期,虽然随着八股的逐步定型和上层权力的腐化堕落,士风学风收到了不良的影响,但专制放松带来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在官学系统之外涌现出学院讲学的风气,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促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元朝统治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是王阳明、宋应星、李时珍等先贤诞生的时代背景。
八股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八股文的产生,是一个在文化基础上、考试制度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八股文既然是为了应试考试而生的,自然与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有关,即八股文是不可能是在某个朝代凭空出现的产物,而是在中国语言、文字以及文学的基础上,加上封建统治者们所制定的考试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八股文产生的条件:1、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是任何体裁文学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作为支撑,便没有八股文。早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很多作品中出现了天然的对仗,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往昔”与“今我来思”便采用了对仗,这种语言文字的特征恰好是骈文、律诗产生的基础,也是八股文行文的基础。因为对于八股文而言,所谓股便有对仗的意思,八股则为四个特殊对仗的句子(很多八股文中超过了四个),这样看来,无对仗,不成八股文。这段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八股文的产生其实是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一种行文格式,并不是凭空产生。
2、八股文既然作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因题目全部出自“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而且口吻与文字要依照圣贤的口吻,因此如果没有四书五经作为基础,那么自然也没有八股文。而且我们需要注意,想要科举及第,四书五经乃是基础,而八股文则是根据四书五经而作,即先有四书五经,后有八股文,四书五经乃是八股文思想、内容、表达之基础。
3、八股文是因为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产生的,八股文在当时的朝代代表着选拔人才的规则,“学而优则仕”在这里可以解释为:如果你的八股文写得好,便有可能入仕。八股文虽然不是决定入仕的最终答辩,但却是入仕可能的开始,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而言,八股文是唯一入仕的路。尽管其中出现了迂腐之人、生不逢时之人,但也涌现了数不清的治国之才。存在即合理,八股文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确实能够作为遴选人才的有效工具,并且创造了学子们求仕的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才有了八股文,可以说八股文是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
八股文所经历的朝代八股文的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五、六百年。
一、元朝——既是启蒙也是压制期
八股文虽然源于元朝,但在元朝时期却没有发扬光大,这与元朝的统治阶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元朝的统治者采取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具体到科举考试而言:在乡试、会试中,蒙古、色目人(广义上讲,除了蒙古人、汉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只考两场:一是“经问”五条,二是策一道。而汉人、南人则需要考三场:“明经”、“经疑”两问,经义一道。在御试时,虽然四种人都考策问一道,但蒙古人与色目人答案限500字,而汉人与南人则需在答千字以上。在这样的科举考试上汉人与南人能够科举及第已经很艰难了,但元朝的统治者竟然在录取榜上也做文章,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右尊左卑)
当然忘记说明一点的是,在元朝即使你刻苦专研,科举及第,但如果这个时候出现拦路虎——用钱买官之人,那么你的功名很有可能会被抹去。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汉人或者南人,十年苦读很有可能换来的只是白干一场。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形同虚设,八股文自然跟着倒霉。
二、明朝——既是完善也是发展期
所谓打江山容易(其实也不容易),守江山更难,尽管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确实没有什么文化素质,但并不妨碍他的高瞻远瞩与雄才大略。旧的制度被打破,不仅仅代表着旧的官僚制度的丧失,也同样代表着人才的丧失,这个时刻明太祖比谁都明白,明朝若想要长治久安,那就必须遴选人才,为官为政,重新建立属于明朝的秩序。于是乎,明太祖不仅赞赏了元朝的科举制度,更是将八股文作为科举制度,甚至是入仕的唯一选择。并且明确规定了八股文题目取自四经,且行文必须以“以圣贤立言”。
仅仅是严格的考试内容是无法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的,在此基础上,明太祖为其制定了严格、不可逾越的惩罚机制来保证求仕之路的相对公平。虽然作弊、贪污之人依然存在,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对于绝大多数的考生而言,算是公平。而且为了尽可能使得普通百姓能够读书,明朝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廪生制度,以保证不至于因为读书而饿死……
虽然八股文是应试考试下产生的,但八股文的出现也衍生了更多教育机构,尽管这些教育机构的目的还是为了入仕、选拔官员以及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的意义上也使得很多人能够接触到教育、文化,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认知,从这点上而言,八股文的作用是肯定的,尽管科举制度在明朝也中断过,但依然不影响八股文作为明朝人才辈出的重要作用。如“三杨”、史可法、海瑞、王阳明、张居正等便是由八股文入仕,青史留名,又如商辂连中三元成为明朝的传奇人物,亦如李时珍、徐霞客虽未入仕,但也因为耳濡目染文化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三、清朝——既是鼎盛也是衰落期
“拿来主义’的践行者,清朝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明朝科举制度的那一套规则,包括赏罚制度以及国子监与私塾的建立,尽管在教学、目的上有所不同,但根本上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女真族的领导阶层,他们并没有轻视汉人,至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也使得汉人愿意读书入仕,为官从政,一展鸿鹄之志。
而且清王朝为了保证遴选人才为国家所用,更加重视学校教育,并且提高读书学子的待遇,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对秀才用刑。而且除了上述清朝对八股文要求的改进之外,在清朝科举制度上又加了一个考试项目——试帖诗(我们不做讨论)。
在清朝中,科举制度也并非一帆风顺,可以用一波三折形容。一方面是来自清朝统治者即皇帝所拥有的一票否决权;再一方面是来自大臣们对于八股文入仕的痛恨;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兴文字狱的恐惧等等都使得科举制一度被废除,但总归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科举制度优于其他遴选人才的制度,也使得八股文在清朝多次达到鼎盛。凡是有但是,所谓物极必反,在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科举制度也呈现出了衰败景象,那么依附于科举制度的八股文自然也无法避免。光绪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随着科举制度的退出,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八股文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也代表着八股文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无欲则刚是林则徐说还是郑板桥说的?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我将这幅对联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则欣赏其宣扬的宽容和大气,二则也是激励自己能排除私欲,一心为公。在21世纪来临之际,我们即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努力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因此有明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极其重要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即要有为了坚持正义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而刚直不阿的品德,则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也是古今贤人在道德修养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林则徐曾手书一幅自勉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告诫自己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下联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刚直不阿的好官。“无欲则刚”,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去除私欲,就能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
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人有七情六欲,也是自然之理。“无欲则刚”,并非不允许人们有欲,而是要克制私欲。克制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淡泊守志;克制私欲就能刚锋永在,清节长存。
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各方的种种诱惑,我们如何处之?“无欲则刚”这一警语可作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无欲品自高。就是说,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洁清,不染尘泥。社会上还存在着假、恶、丑现象,纯洁社会、净化风气则是我们要担负起来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无欲则刚”的操守,将使我们能在障眼的迷雾中辨名方向,勇往直前;将使我们在与邪恶的斗争中伸张正义,克敌制胜“无欲则刚”,使人如同苍松翠柏,不怕乌云翻卷,不怕雨暴风狂,挺立世间,永不摧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