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得阻拦出院人员回家,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
79岁大爷,去儿子家享福,儿媳秀英却用铁铲打他,还要把他赶出去,3个女儿得知后,一起过来讨伐秀英,没想到,所有邻居却都说:打得好。只因大爷为了1200,对秀英做了一件荒唐事…
陈忠和老人出生于普通的农村家庭,婚后跟妻子相继生了4个孩子,其中包括1个儿子3个女儿。9年前,眼看陈忠与妻子都已70岁,年龄大了,没有劳动能力,身体也不好,于是,儿子陈康就把老两口接到城里一起生活。
原本以为,到了城里,老两口就能安享晚年了,没想到,最近,陈忠和的小女儿陈婷气愤的地找到电视台求助说:父亲被打了。
当时,陈忠和已经79岁,谁会对一个老人如此狠心呢?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大家快速赶了过去。
见到陈忠和时,大家发现老人十分消瘦,憔悴,等他脱下衣服后,大家又看到老人的胳膊上都是瘀痕。
陈婷忿忿地告诉大家说:前段时间,父亲和嫂子张秀英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了争执,张秀英拿了一个铁铲挥舞。父亲受伤后,陈康回来后不仅不阻止,反而还帮着张秀英一起,把父亲的东西,都丢到门外了。
这让陈婷难以接受,联合三个姐妹一起,让大家出面帮忙给父亲讨个说法。
随后,大家陪着陈忠和跟三个女儿一起,来到了张秀英工作的宾馆,张秀英今年50岁,在里面做服务员,打扫卫生。
看到大家后,张秀英没有丝毫回避,而是一脸委屈地讲述了事情的起因。
原来,几天前,陈忠和突然说他说丢了1200,当时,只有张秀英一个人在家,所以,她就断定是张秀英偷了他的钱。
两人因此发生了口角,不过,张秀英否认自己动了手。陈忠和气的当场脱了衣服,张秀英却辩解说是老人自己蹭伤的,不过,最后经过判定,老人的伤的确是张秀英造成的。只是,张秀英怕承担责任,不敢承认。陈忠和的三个女儿,立刻把张秀英围在中间指责她是强盗,张秀英不甘示弱地骂了回去,双方由争吵发展成肢体接触。
被大家拉开后,张秀英忍不住号啕大哭着说:她根本没有拿过老人一分钱,凭什么说她是强盗?
三个女儿还在一边骂骂咧咧,张秀英忍无可忍,从地上捡起一个砖块,就要向陈忠和的三个女儿扔过去。
还好,被工作人员快速拿开了,可是,张秀英的情绪越来越崩溃了。面对陈家父女四人不停地指责,她站在路边一边大哭,一边大喊:可以去派出所证明她没有拿一分钱。
等张秀英情绪稳定后,一边往家走,一边抽泣着告诉大家:她和陈康体谅老人年龄大了,主动接到城里,就是为了方便照顾。
公婆一来,她就主动装了热水器,这9年看病吃药,也都是她和丈夫负责的,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公公的脾气却很不好,一不高兴就摔家里的东西,像各种小家具,热水壶,还有门,都坏了。
这些也就算了,她和丈夫也没过多计较,可是,公公还有一点让她难以接受的就是:很爱在外面说闲话。一年前,张秀英的儿媳妇生了个孩子,孩子从出生开始,身体就不好,全家花光了十几万积蓄,还是没有好转。
于是,张秀英就提出把孩子抱回到家养,原本儿子儿媳都同意了。
可是,公公却悄悄对张秀英的儿媳说:张秀英不是把钱花完了,是想把钱留着自己以后养老用,才不愿意给孩子继续治疗的。
儿媳听到这话后,信以为真,当即跟张秀英大吵大闹,双方关系从此就破裂了,最后,小孩子也没了。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原本,张秀英也不愿意再计较,就是这次陈忠和丢了钱后,四处宣扬,逢人就说她是小偷。
让她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越想越气,张秀英不满地告诉大家:如果说她懒,她能接受,但是接受不了说她是小偷。因为这样就会让她没了名声,以后谁家丢了东西,都会第一个怀疑她,也会影响她的子女们。
正在这时,陈康得到消息,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他的车子都还没停稳,就着急地大喊:如果要坐牢,就让他去,不要找张秀英。
随后,大家一起来到派出所,陈康开门见山地表示:张秀英的确动手了,因为父亲丢了钱后,就拿根绳绑着张秀英去派出所,把张秀英吓到了,才动手的。
并且,陈康还单独告诉大家: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无赖。原来,陈忠和很喜欢打牌,赌bo,每天都在牌桌上坐着,曾经输了钱,找别人要回来,别人不给,他就拿着绳子到人家门口寻si。
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该把老人赶出家门啊?陈急忙解释说:父亲那天从早上5点,骂他没用,不如三个女儿,一直骂到10点。
他实在忍无可忍,才赌气把父亲的被子丢到门外说:既然他这么没用,不如三个女儿,就让父亲去找三个女儿吧。
在陈康看来:如果他真的不愿意照顾父母,是不可能主动把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了9年的,只是父亲有时候太过分了。
周围邻居们也纷纷表示:张秀英很勤劳朴实,一看就不是那种手脚不干净的人。还有一个年龄很大的奶奶更是坦然地说:可能是陈忠和在外面把钱弄没了,无法交差,才四处宣扬说是张秀英拿了。
因为,在大家眼中:陈忠和早出晚归的赌,回到家还要儿子儿媳笑脸相迎,否则就找茬吵架。
每次一吵架,陈忠和就会给三个女儿打电话,三个女儿不问青红皂白就过来大吵大闹,张秀英是忍了很多次,这次才爆发的。
可是,三个女儿却坚持认为是陈康不孝,尤其是大女儿,更是委屈地说:父母一直重男轻女,让她休学给陈康上学。
可是,陈康却不理解父母,在大女儿看来:父亲爱打牌,是因为搬过来后,每天都过得很单调无聊,打牌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陈康无奈地表示:父母以前的确是对他有很大的期望,他曾三次高考,还是没能读大学,只好出来摆摊。
凭着自己的吃苦耐劳,才在城里建了房子,他记得父母的好,为了报答,才主动把父母接过来的。
可是,因为他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再加上还曾遭遇过一次车祸,给孙子治病,花了很多钱,家里条件越来越差,父亲也越来越失望。
每次父亲要出去打牌,就找他要钱,他不给,父亲就说:我供你读了那么多年书,你现在就要回报我,给我钱。
陈康只好无奈地给钱,拿到钱后,父亲就笑嘻嘻地去打牌,如果不给,父亲就会骂骂咧咧一整天。在陈忠和看来:他年轻时,为儿子付出很多,到了老年,儿子就要加倍偿还,他不管儿子有没有钱,只认为哪个孩子给钱多,哪个就孝顺。
陈康也哽咽地表示:他没想到9年的赡养,只换来父亲的抱怨,因为他的确是很少给钱,但他并没有忽略父母,经常给父母买鱼和肉。
为了协商双方的矛盾,大家来到居委会,工作人员调查后表示:陈康和张秀英的确赡养了老人,只是,陈忠和在经济方面要求很高。
听到大家都站在儿子儿媳这边,陈忠和突然扑通一声,当众跪在地上,邻居们轰然大笑,没人愿意把他拉起来。陈康叹了一口气,一脸无奈地说:父亲又开始做样子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居委会劝说陈康:虽然陈忠和性格不好,但毕竟也老了,希望陈康和张秀英不要计较,多体谅体谅。
陈康点头答应说:赡养父母是他应尽的义务,以后,他和妻子会态度柔和一些,让父母安享晚年。
有人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你怎么看待这句话?在我看来,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文中的父母。1原本,陈忠和重男轻女,一心一意供陈康读书,就是希望他能出人头地,改善一家人的生活。2可是,陈康复读几次都没能考到大学,最后只能出来打工,没什么大的成就,父亲这时候就很失望。3虽然,父子之间有隔阂,但是,陈康结婚后,没跟父母住在一起,平常来往比较少,也就相安无事。4自从陈康把父母接到身边后,矛盾就彻底爆发了,开始是每天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升级到大打出手,家里再也没有了安宁日子。其实,子女把父母接到身边,原本是为了方便照顾,可由于双方有代沟,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也不同,就会有各种矛盾。子女们也不能因为怕有矛盾,就不把父母接到身边,而是要尊重父母的意愿,相处时双方都需要有耐心,多沟通,生活才会和谐。最后:
虽然陈忠和老人的确是有很多缺点,但他毕竟生养了陈康,无论如何,也不该把他赶出去。三个女儿更应该从中调和父亲和哥哥的矛盾,而不是蛮横地指责吵闹,你认为呢?武汉医院赔衣门后上海又出现家属要求医院赔偿患者衣物?
武汉医院赔衣门发生后,仅三天时间上海又出现了家属要求医院赔偿患者衣物。我说有些人,好的东西教都教不会,而坏的东西不用学,就三天时间,上海就出现了家属要求医院赔偿患者衣物事件。
我在武汉医院赔衣门事件中就一再强调,医院虽说有保管衣物的义务,但是,与拿没有拿过钱和物是两码事。如果监控显示有医护人员动拿过患者衣物,那不叫拿,应该说叫“偷”,赔500元还是轻的。要是监控还原真相时,剪坏的衣物放在地上一直没有医护人员去踫过,那么口袋里面根本就没有500元钱,或者还遗忘在家里某一个地方,或者在送医院的途中遗失了,那么医护人员是被冤枉的。
我在这里顺便跟大家说个故事吧。
从前,乡下有一位老太生病了,家人给他请了个土郎中。郎中来了以后就给老太把脉、开方、给药。完事后,郎中说三块大洋。老太忙着从忱头下拿钱,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钱,老太疑是郎中拿了她的钱。
老太问郎中:我昨天放在忱头下的五块大洋,你一来这么钱就不见了,是不是你拿了我的钱。
郎中说:我没有,我只是拿你的手把把脉,你老是不是忘了,或者放其它地方。
老太说:我记得清清楚楚昨天放在枕头底下的,能道钱还会生脚跑了,别人没有来过,不是你拿还会谁拿。
郎中没办法,只得认了。他不但向老太赔理道歉,反而还从药箱中取出五块大洋给老太。药钱也分文未取,还说他一时糊涂起了贪心,求老太原谅。
后来,老太吃了郎中给的药病也慢慢好了,想换个地方铺铺床。结果在打扫的时候,床底下发现了五块大洋,红布包着没人动过。老太这才如梦初醒,是她冤枉了郎中。于是,老太来到郎中家,上门赔理道歉。从此,老太蓬人便夸郎中医术好,医德更好。
我说这个故事,就是要大家尊重医护人员,不要冤枉好人,医生救命都来不及,那会想到做见不得人的事。
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了最坏的结果?
有必要。
按照当下上海疫情的防护策略来看,虽然目前感染了高达近30万人,好在几乎绝大多数都是无症状感染者,然而即使如此,还要让他们尽快地隔离起来。这是因为隔离的目的,就是为了切断市内病毒传播链,尽快地实现城区动态清零,好让这座城市快速地恢复到往日正常的运转当中。
那么如果一座城市出现了最坏的结果:所有的人全部都感染了,那么还有必要隔离吗?
如果大家都感染成阳性的话,那么依然还是有必要隔离的。拿上海的方舱医院来说,虽然里面大多数都是无症状者,但无症状依然具有着传染性,不过可以将所有的感染者全部隔离在一起。因为大家都感染过一遍,都是阳性的话,相当于感染者的身体本身已经对病毒产生了免疫。在病毒不发生变异的前提下,他们转阴后,大概率不会再出现二次感染。
所以阳性人员与阳性人员是可以隔离在一起的,但不可以与阴性人员聚集在一起。因而如果一个城市全部感染的话,那么只要切断这座城市与外界的交通往来及人员流动就好了。
相当于将整座城市变成了一座“方舱医院”,但在这座方舱医院里,人们可以不用专门被安排隔离起来,可以照样的工作、生活或购物,直到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所有的阳性病例全部转阴。
然后再对整座城市进行杀菌消毒,直到整座城市没有了病毒以后,才会放开。因而,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了最坏的结果,全员感染了的话,肯定是要隔离的。但是如果真的达到了这种全城感染的严重地步的话,那么其它城市大概率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是因为当一个城市全员感染的话,就意味着疫情防控的局势早已经就失控了,而且这种失控,不可能只在一座城市,而是有可能在一个国家中的几乎所有城市。
如果当一个国家所有的城市都感染成阳性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隔离了,因为大家都产生了抗体,大家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欧美“躺平式”防疫办法,因为他们确实无法做到精准防控、静态清零以及动态清零,只能索性放开了。
虽然他们不需要隔离,但他们却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比如拿6700万的英国来说,英国算是一个抗疫最为典型的国家,这是因为在疫情初期病死率最为严重时,英国便提出了以群体免疫的策略来对抗病毒,但这种策略的代价是在过去2年多的时间里,使得英国累计超过2100万人感染,感染人数高达全国的三分之一,而且截止目前还造成了17.1万人的死亡。
由此可见,躺平式抗疫是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而我们的抗疫模式则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科学当先的基础之上,再进行了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的综合式科学化防疫策略,所以我们考虑的出发点,必然是更加完美的。
因而按照我们本着大局为重,生命至上的原则,假如仅有一座城市中的全员感染了的话,那么结果一定是以城市为单位展开隔离的!
上海某幼儿园开学后只来一个学生?
在6月2日,也就是昨天,上海市幼儿园迎来了开园日,但正如大家所预料的一样,实际返校的孩子并不多,有的幼儿园甚至一个班只有1个孩子,那么这种VIP服务,对孩子好不好呢?
一个孩子扛下了所有6月2日,松江新浜镇中心幼儿园大班只来了一个孩子,这个班原本是有38个孩子的,在前期摸底的时候至少有25个家长表示会送孩子来幼儿园,没想到最终只来了一个小男孩。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这个小男孩一个人享受着超级VIP服务,两个老师全程陪伴和服务,100平方的超大教室可以自由活动。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再也没有人抢玩具和排队了,那似乎少了一点点的乐趣,平时小伙伴们的笑声没有了。
就连吃饭,这孩子也是像在享受“御膳”一样,虽然菜品没那么豪华,但是场景却很高调,但感觉这个饭吃的也不太香,老师们都在看着呢,好吃不好吃都得吃下去,心里不知道是不是很无奈。
该吃的迟了,该玩的玩了,是时候休息了,平时在睡觉前还要和小伙伴们嬉闹一番,但在就像监考一样,主副考官都在盯着,也只能是迷上眼睛睡觉了,就算在家也没法同时享受父母两个人一起哄着睡觉呢!
一个孩子的VIP服务真的好吗?毫无疑问,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之所以要送到幼儿园,很大一方面就是要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小朋友,让他们一起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团结友爱,学会彼此的沟通,而且也可以避免孩子内心的孤僻。
而现在幼儿园一个班只有一个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虽然享受的是2个老师的服务,一切都非常好,但孩子的内心或许并不快乐。
只有1个孩子来上幼儿园的原因是什么呢?上海市在5月16日发布了幼儿园开学公告,明确幼儿园的开学时间是6月2日,但是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到了家长的顾虑,所以幼儿园开学是遵循自愿原则的,并不做强制要求,而且即便不来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位是继续保留的。
再加上本学期孩子实际在幼儿园的时间并不长了,上海市正常放暑假,所以很多家长更多地会考虑这短暂时间再送去幼儿园并没有意义,孩子照顾的问题在三四月份就已经解决了,所以出现了很多家长不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情况。
如何避免班级人数过少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前面已经说到,班级人数过少对孩子的身心影响,其实我们可以作出适度调整,将平行班级进行合并,甚至是小中大班进行合并,老师们可以每个人都拿出看家本领,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尽可能地区照顾到每一个年龄段。
这样的话,老师也不会觉得枯燥,孩子们会更开心。至于担心班级人数多对孩子的风险,我认为真的不必太过于紧张了,上海市目前已经非常安全,有孩子的家庭也都非常注意,可以说这些孩子接触到的都是低风险人群。
大家对于这件事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