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亡女孩考研成功痛哭,有一种什么样的悲伤

诗佳网

父母双亡女孩考研成功痛哭,有一种什么样的悲伤?

所有的悲伤都是难以忘怀的。有一种悲伤一生一世都忘不了。

我是我姥姥带大的,出生3天的时候我妈妈出院回家,就把我抱给姥姥。妈妈生了我后56天就上班了,那时候女人休产假只有56天。姥姥白天晚上照顾我。从小到大我与姥姥的感情超过了与爸爸妈妈。

父母双亡女孩考研成功痛哭,有一种什么样的悲伤

我终究还是要长大,姥姥老了。在姥姥100岁生日过后的几个月,明显的感觉姥姥衰老的速度快了。我那时候35岁,结婚10年了,孩子5岁了。我们的婚姻也走到了终点,离婚已经不能避免了。

姥姥肺气肿,已经不能平卧在床,要趴着睡,这样她呼吸好些,一侧的肺不张已经让她的心脏越来越大,嘴唇紫绀,那是极度缺氧的表现。前夫急着要办理离婚手续,已经多次协商解决了。终于约定好时间了。那年的6月17号,北京的中山公园里面的西城区婚姻登记处门口,早上8:30 去办理离婚手续。

姥姥几天来不明原因的腹泻,并不是很多,其实后面明白因为她已经不怎么进食了,已经无物可泄了。6月17号,起来很早,看看姥姥情况觉得她还好,我妈妈心情都在我去离婚的事情上,可以说是糟透了。我还算镇定。那是九十年代初期,离婚于所有人都不是什么光彩事,绝对是人生失败的事,极度失败事。因是我提出的离婚,心理建设还是有的,只是面对失败心情灰暗。那时候西城区结婚登记处在中山公园里面办公,我们到了,排队等候。等候的时候,我BB机(传呼机)呼叫了。我的BB机是数字的,不是汉显的,只能显示出呼你电话号码。我看了是家里电话。当时没有人有手机,有一种极其大砖头一样的大哥大,我没有。要回复电话需要找公共电话。我放弃回复电话了,等候离婚。公园里面没有电话,再有是呼我的是家里电话,一定是妈妈担心我离婚的事情办理?我继续等着办理离婚。周折了整整一个上午,婚离成了。过程是痛苦的,你要诉说你的痛楚给婚姻登记处的办理人员,他们要劝解调解。伤疤撕开了,血溅出来啊。出来登记处,眼泪还是不争气的涌出来。以为离婚了,就会好了,可现在并没有这个感觉,心里却是难过的要命。

回到家,走进院子,发现姥姥的床上铺盖都在院子里晾晒。是那种统统拿出来彻底的晒在外面。突然心里有种不详的感觉。我冲进家里,姥姥房间像是大扫除,人不在房间,妈妈也不在,只有保姆在厕所洗着什么。我问保姆,姥姥呢?保姆低头没有看我,说姥姥走了。我有点不明白。走了?上哪里去了?保姆抬头看我,眼圈红了。她死了。窒息,突然喉咙被人掐住样的窒息。保姆小声告诉我姥姥已经被医院拉走了。

那年的6月17号,我同时失去了,两个我最爱的人。

单亲家庭有没有教育优势?

近些年,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加,人们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但就目前说,有关研究似乎显示出夸大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明显倾向,甚至将单亲家庭子女说成一无是处。如有人认为单亲家庭子女“人际交往意识淡漠,交往倾向表现为被动,交往心理不正常,被人理解和接纳的程度低,交往水平较低,缺乏沟通、协作能力,社会性发展不良”。

有人说单亲家庭儿童“情绪变化激烈,喜怒无常……品质较差,表现在学习和做事缺乏自觉性和独立性,行为散漫,固执己见,不能自制,放荡不羁”,甚至说他们“对事物的分辩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各方面的认知能力都较差。多数人不关心集体,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不爱交际,较孤僻,冷漠,“不尊重老师,欺负同学,撒谎欺骗,不服管教。”认为单亲家庭儿童“在性格发展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自卑,性格孤僻,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喜撒谎、欺骗,冷漠、焦虑等。”有些研究者更是将单亲家庭子女与犯罪相联系,断定“问题少年多出自单亲家庭”,“家庭破裂与青少年犯罪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有人说:“调查显示八成失足青少年来自单亲家庭”,也有人说:“九成‘问题少年’出自单亲家庭:在超低龄犯罪中,单亲家庭的孩子竟占90%。”有研究者在访谈中谈的是“如何避免单亲孩子人格缺陷”,似乎单亲家庭的孩子必然有着“人格缺陷”。

这些“研究成果”,虽然本意是“为孩子好”,但其客观效果却是对单亲家庭子女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校竟然拒收单亲家庭子女,理由是“现实生活中,80%的‘问题学生’是单亲家庭子女”,《华西都市报》曾连续追踪报道了“四川某外国语学校在招生中拒收父母离异学生、并要求就读该校的所有学生的家长与学校签订学生在校期间不能离婚的协议,如父母离婚,学生必须转学”一事,引起全国数十家媒体的关注。

因此,有必要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重新审视。我们发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就子女教育而言,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成长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是说,单亲家庭有其教育优势。

古今中外教育史表明,单亲家庭子女成才,是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现象。也就是说,对于子女成才来说,单亲家庭不仅有负面的因素,同时也有正面的因素。

在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现象,即寡居的母亲抚育孤子成材,也就是单亲家庭子女成才。出身于单亲家庭的杰出人物至少有:孔子(2岁丧父),孟子(早年丧父),张衡(幼年丧父),王充(少年丧父),嵇康(早年丧父),陶渊明(7岁丧父),禅宗始祖惠能(2岁丧父),(14岁丧父),韩愈(二岁丧父)、欧阳修(早年丧父),周敦颐(少年丧父),范仲淹(两岁丧父)成吉思汗(8岁丧父)现当代作家中,出身于单亲家庭的也不少,如鲁迅、胡适、郁达夫、巴金、老舍、茅盾、丁玲、田汉、夏衍、沙汀、庐隐、路翎等,钱穆,都是从小丧父,寡母将其拉扯大。萧红则是七岁丧母,祖父把她带大;朱湘从小父母双亡,由其兄抚养;冯至九岁丧母,萧军七个月丧母,吃百家奶长大。

外国也是如此: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稣、亚里斯托德、哥白尼(10岁丧父),牛顿(遗腹子)马丁•路德(早年丧父),麦克斯韦(9岁丧父),叔本华(17岁丧父),拜伦(3岁丧父),安徒生(早年丧父),格林兄弟(早年丧父),马克吐温(12岁丧父),爱默生(幼年丧父),莫泊桑(10岁父母离婚,随母),尼采(早年丧父),纪德(11岁丧父),霍桑(早年丧父),高尔基(4岁丧父),卓别林(1岁父母离婚),门捷列夫(13岁丧父),加缪(1岁丧父),萨特(2岁丧父),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大江健三郎(9岁丧父)。

这告诉我们,单亲家庭子女不但不像现今某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必然会成为“问题少年”甚至走向犯罪,相反,倒有许多杰出者。对他们来说,单亲家庭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成为其成才的有利因素。

单亲家庭的教育优势,首先就表现为,这样的家庭让孩子从小就面对逆境,在逆境中成长。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一般说,顺境意味着幸福如意,逆境意味着不幸乃至苦难。但就人的成长、发展来说,顺境与逆境实际上各有其意义。甚至可以说,人的许多品质,倒是在逆境中才更容易形成。如诸葛亮,人们都知道“诸葛一生唯谨慎”,当然,他不光是谨慎,同时也具有非凡的坚持力与自控力。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性格特点?有研究者认为,这就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诸葛亮早年丧母、丧父,他正是在生活逆境中形成其行事谨慎的性格。同时,对于一个家庭势力可以依仗的年青人来说,成就功业很难一蹴而就,这就要求他必须具备非凡的坚持力与自控力。

现代的各个领域中成才者也往往是如此。即是说,他们不是在顺境而是在逆境中形成其有利于其成功的品质。

据有关材料,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富翁,有相当多的人即出身于单亲家庭。香港十大首富,也是幼时家境贫寒者居多,而且其中不乏自幼丧父或父母离异的。他们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客观上形成了他们自促奋进的性格。因无人可依赖,较早形成了自立、自主的意识。如李嘉诚自幼丧父,家庭贫苦,母亲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地操持家务,抚养家中幼儿。他在母亲的教育下,养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他日后成功的重要因素。曾宪梓与李嘉诚相似,他也是幼年丧父,形成了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性格。日本的松下幸之助也是十三岁丧父。

政界也同样如此。如美国总统林肯年少丧母,父亲是一个伐木工,家境的贫寒使他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他自学成才,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著名人物通常是不幸童年的产物。在缺乏对目标的无情恪守和不息的天生智慧的情况下,宏伟大业是很少能实现的,为了这种恪守和智慧,童年环境的强烈压抑、不幸的悲痛、轻视和奚落的刺激都是必需的。”他指的主要是政治家。丘吉尔本身就出生于一个不太正常的家庭:他母亲第一次再嫁,继父比丘吉尔只大两个星期;第二次再嫁,继父比丘吉尔倒小三岁。

有人经研究发现:英国首相中,有多至61%的首相童年遭受双亲一人亡故,由此认为:童年“正常感情”的缺乏刺激了不同寻常雄心的成长或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寻常雄心的原因。在家庭圈子中被剥夺了爱的儿童追求政界的权利和得宠。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中。有研究者随意选取96名科学家,然后再经过查验:这些人中谁在童年失去了亲人,谁在成年失去了亲人。结果,有39.6%的科学家在童年(15岁前)至少失去了父亲或母亲。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大数学家丘成桐也是早年丧父,家境清贫,但学习勤奋,后来被陈省身所注意,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在陈省身的指导下,仅用2年时间取得了博士学位。他25岁任副教授,28岁升为正教授。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的终身教授。

大教育家中,许多人童年也有过不幸经历。如:瑞士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5岁丧父,在母亲的抚爱下长大。德国大教育家福禄培尔不到一岁母亲去世,后来父亲再次结婚,但他没有得到后母的爱。日本政治家、教育家福泽谕吉出身于单亲家庭。因家境贫寒,母亲无力顾及子女教育,他十四五岁时才入村塾。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11岁时母亲因操劳过度而病逝,两年后父亲也去世了。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6岁丧父,8岁入私塾,15岁由姐夫资助入杭州蕙兰中学。启功1岁丧父,10岁时又失去曾祖父、祖父。他曾说自己是“中学生,副教授”,完全是在逆境中自学成才。

单亲家庭环境,对儿童形成某些特殊的心理品质有所助益。

我们发现,在文学艺术活动领域,单亲家庭出身者相当多。现今港台文艺界明星中,许多人出身于单亲家庭者众多,如张柏芝和梁咏琪上小学时父母离异。李玟是遗腹子,萧亚轩上幼儿园时父母离婚。张曼玉、关之琳、梁朝伟、周星驰、伊能静、范晓萱……也都来自破碎家庭。还有,言承旭、周渝民、朱孝天和吴建豪这4个帅气十足的F4,竟然都是单亲家庭长大的。

外国文学史上,但丁、薄加丘、莫里哀、斯特林堡等等都出身在残破家庭。左拉7岁丧父,莫泊桑童年时父母分居,托尔斯泰1岁母亲去世,9岁父亲去世。达芬奇母亲早逝,由祖父抚养长大。苏里柯夫11岁父亲去世。列维坦少年时父母先后去世。拜伦3岁丧父。马克•吐温童年父亲去世。安徒生11岁丧父。葛丽泰?嘉宝14岁丧父。英格丽•褒曼3岁丧父,12岁丧母。卓别林、邓肯、索菲亚•罗兰、日本的山口百惠都出身于单亲家庭。

有研究者对20世纪杰出人物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那些成为科学家、物理学家和政治领袖的人来说,成为作家、画家、音乐家和演员的人中经受家庭创伤的人更常见。百分之八十九的小说家和剧作家,百分之八十三的诗人和百分之七十的艺术家童年时家境艰难,而科学家中这个比例仅为百分之五十六。把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文学奖得主做比较也可发现同样的差别,那些文学奖得主更多地来自不稳定的家庭环境。文学奖得主在童年丧亲者比科学奖得主高8倍。

为什么在文艺界,单亲家庭子女有这样高的“成才率”?恐怕,要考虑到,单亲家庭具有某些因素,对艺术家成长是有利的。

一是这样的家庭促成了他们敏感的气质,而这正是艺术活动所需要的。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童年时没有了父亲,这些孩子倍感人世辛酸苦难,这使他们幼小心灵多了许多细腻、敏感。研究单亲家庭时,许多人提出,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是敏感的,并且把这一点视为单亲家庭孩子的缺陷。但实际上,敏感并不是一种缺点。对某些领域的工作而言,这倒是一种长处,甚至是应具备的条件。

二是单亲家庭中,孩子往往不得不很早就独立,走向社会,从而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由于他早年丧父,十二岁就流浪,自谋生计,曾一度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领航员,有了多方面的社会经验。高尔基更是如此。他是把底层社会的奋斗经历看作是自己的“大学”的。自然,这不仅仅是有了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体验。如鲁迅少年父亲因病去世,家庭陷入困境,后来他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许多艺术家、文学家童年时,家庭很不正常,而他们父母早逝也与此有关。如韩愈,他的哥哥比他大三十多岁,他们不会是一母所生;而他的父亲又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白居易父亲比母亲大26岁。后来他母亲得了精神病。欧阳修的父亲比母亲大二十九岁,他五岁父亲去世。明代的徐文长也是这样。他比长兄徐淮小33岁,比二兄小20岁。他是父亲老年生育的孩子,又处于家庭最富裕的时候,诞生后受到优裕的待遇。但他刚过百日,父亲即因年老衰病而逝世,徐家的家务遂由徐文长的嫡母苗夫人主持。他10岁时,由于长兄徐淮经商折了资财,苗夫人把徐文长的生母给遣送出门了。不难想像,如上所述家庭的孩子,其内心世界肯定与他人有异。首先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情感变得丰富,其次,他们没有父亲可以依靠,只能凭借自己努力,养成自我奋斗的精神。另外有一点也不可忽视,即没有了父亲,固然缺少了人生的导师,但同时,也可能让他们不受父亲思想的束缚,而面对现实的刺激,可能形成独立的乃至叛逆的性格特点。韩愈的独立精神就很强,他在《伯夷颂》中说:“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这正是夫子自道。

有些家庭充满矛盾冲突。如拜伦父亲约翰生前赌博成癖,债台高筑,因而家庭不和,争吵不休。拜伦刚刚记事时,他所看到的家庭生活场景,就是父亲追打母亲,可以说他从小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高尔基的情况与此相似,他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他回外公卡希林家,而这个家庭中“胡作非为,欺凌弱小,酗酒打人”是司空见惯的。后来,高尔基回忆起卡希林家的生活,说这种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述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但家庭的矛盾冲突对未来的艺术家的精神成长来说,也不完全是坏事。对此,法国作家莫洛亚写到:“一个幸福的孩子只是简简单单地生活,从父母那里接受种种真理,但一个在吵闹中长大的孩子则要对他的父母作出评价,树立起关于世界的想象力。”

未来的艺术家童年时还往往有其他的异常情况。如许多艺术家童年时被寄养在他处,等于是失去了他的亲人。如现代诗人艾青出生后,算命人说他“克父母”,因此把他送出家门,由一个名叫“大叶荷”的贫苦妇女在哺养。德国诗人海涅家境不很富裕,青年时代他被寄居在汉堡的伯父家里。司汤达早年丧母,7岁时,父亲将他送到一位牧师家里寄养。日本的夏目漱石上有三个姐姐,四个哥哥,家境已经衰落,他生下来不久,就被寄养给一对靠卖旧家具度日的贫穷夫妇。芥川龙之介出生了后9个月,就因母亲精神错乱而寄养于舅舅芥川家。后被舅舅收为养子改姓芥川。

这些单亲家庭及非常态家庭的孩子,因经济的和其他原因,许多物质的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但这有可能也对他们有着有利的一面,即使他们耽于幻想。心理学研究认为,幻想与个体的缺失状态有关。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愿望……利用一个现时的场合,按照过去的式样,来设计未来的画面。”人们无法消除现实生活带来的苦恼时,才借助于幻想来摆脱。艺术家童年往往如此。如巴尔扎克父亲比母亲大33岁,母亲也不喜欢这个孩子,他童年十分孤独,在孤独寂寞中养成喜欢幻想的性格。马尔克斯兄妹达15人之多,于是从小就被寄养在外祖父家里,他在听祖父讲故事中形成爱幻想的习惯。不难看出,这种富于幻想的性格特点,也是有助于艺术活动的。顺便说,今天都市家庭中,刚刚富裕的父母对孩子所有的需要都立即给予满足,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人的成长需要“延迟满足”,盼望的过程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是有意义的,而“缺乏”则是人的重要能力即想像、幻想能力形成的必须条件之一。

我国第一批丁克族已退休?

讲真丁克族身强力壮时真的生活得很幸福,过得很单纯,不用下班匆匆忙忙地去接孩子,去买菜煮饭,饭后要辅导孩子做作业,双职工要忙着做家务,等这些都忙完了,已经不早了。早晨又要早早的起床做早餐,照料孩子,然后把孩子送到学校,再匆忙去上班,每天都跟打仗似的,累得像水牛。

要为孩子的学习焦心,成绩焦心,上学校发愁,孩子成绩差还要被老师找,被说得像孙子一样,还要忍气吞声,不敢出声,怕这样怕那样。现在孩子中考就分流,孩子成绩差,初中读了考不上高中,孩子去读啥学校啊!每年看看学校报名时,看着家长在那焦急,无耐,低三下四活得跟孙子一样卑微,这对有些人的触动是很大的,自己不要过这种生活。

孩子养大更愁,儿子还要买房买车,给孩子结了婚总算该松口气了,轻松了,别忙,还要带孙子,也许带大一个还要带第二个,等这些都完成了,自己也真的是老了。

丁克族就是到老年身体好,有钱应该该没啥惨的,但是就怕瘫在床上,另一半已经不在,请保姆,有的保姆不是善类,会欺负你,知道你无儿无女,送养老院也许会差不多,知道你无儿无女,就咱的也没人来管。

为什么一些学习尖子生进入社会反而平庸?

一些尖子生进入社会反而平庸,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尖子生

第一,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不是等号。

有些人天生智商很高,所以学习会很好,在学校里可以成为尖子生,可以成为学霸。但他有可能情商不高,不善于与人交往,所以进入社会后和人处不好关系,反而会表现的比较平庸。

努力工作的年轻人

第二,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不相同。

在学校里成为尖子生,很可能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在进入社会实际工作以后,需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许尖子生这时就表现出个人的短板,变得平庸了。

职场

第三,尖子生由于在学校表现好,自恃清高,进入社会不愿意向别人学习,反而变得平庸。

学习是一件长期坚持的事,在学校里这样,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也是一样。但有些尖子生由于在学校里表现好,自恃清高,进入社会不愿意向单位同时,特别是学历不高的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久而久之,反而平庸。

兴趣爱好

第四,有一些尖子生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很难干出成绩,反而平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自然工业也没有什么干劲,长此以往,工作中很难出成绩,所以就变得平庸了。

职业

总之,在学校里表现的好,属于尖子生,但并不意味着进入社会也一定工作出色。所以尖子生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勤学习,亲相同时请教。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争取把工作干好,保证自己和学校里一样优秀。

寒门尖子生

哪部电影看过以后?

故事发生在台湾南部的一个小镇,时间是夏天。

小镇沿海,有一大片沙滩,沙滩上有一座灯塔,灯塔里住着一位流浪汉,他每晚得听着海潮声才能入睡。

陆地上,有大片稻田,风吹过,稻田就像波浪一样翻滚。

乡间的水泥路很宽敞,很干净,主人公经常骑着小绵羊,在上面奔驰。

听我的叙述,这里像是一座世外桃源,而真实的情况是,电影中的一切都是黑白的,只有在主人公窥伺行车记录仪中有钱人奢靡生活的录像时,影像才是彩色的。

在这部电影里,穷人的人生是没有色彩的。

▲导演的冷幽默之一,电影中的角色有时候会知道自己是处于电影之中的。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黄信尧,擅长拍纪录片。

在《大佛普拉斯》中,他依然采用了“观察者”的视角,他会时不时在画面里出声,介绍电影中的人物,人物的心情等,语调慵懒、疏离。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叫肚财,是一位拾荒者,三十多岁,清瘦,每天几乎只吃一顿,吃便利店扔掉的过期食品,死之前吃了一顿饱饭。

他年轻时坐过牢,父母双亡,独自一人生活。

他性格懦弱,欺软怕硬,只有在另一位主人公菜埔面前,才敢大声说话,因为,菜埔比他还要软弱。

除了拾荒,肚财每天有两项娱乐活动。

一是到洗门店夹娃娃,对于这项爱好,肚财本人是这样解释的:夹娃娃很疗愈啊。

▲导演的冷幽默之一,这段话,是肚财跳出他存在的次元——电影,直接和观众说的。

为什么治愈,肚财没有说,导演也没有说,影片结尾,菜埔第一次去肚财家,在他简陋的家里(一个飞船,废铁),看到了许多的娃娃。

菜埔看着这些娃娃,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从来都没有走进过肚财的内心世界。

▲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之一:“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人们内心的宇宙。”

第二项娱乐活动,是晚上到大佛制造工厂,和菜埔聊天,一起消磨漫漫长夜。

菜埔是这家工厂的保安,上夜班,看起来既老实又软弱,连肚财都可以欺负他。

菜埔和肚财不同,他并非孤苦无依,他还有一位年迈多病的老母亲,以及一个自私自利的小叔,但是,亲情并未给他温暖,反而加重了他的负担。

在他预感自己将有生命危险的时刻,他想到的是,怎么安置自己的老母亲。

第二项娱乐活动,在某一个夜晚发生了细微的改变。

由于无聊,肚财突发奇想,想要看大佛制造工厂老板黄启文废弃座驾上的行车记录仪。

菜埔有些害怕,但是迫于肚财的威逼,他还是替肚财找来了行车记录仪。

在这之后,两人经常在夜晚,“偷窥”黄启文的生活。

行车记录仪中的影像,大多是黄启文与不同女人香艳的对话。

肚财和菜埔在“偷窥”中瞥见了上流阶层糜烂的生活缩影,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个人缺失的性欲。

▲请注意,行车记录仪中的画面,是彩色的。

▲工厂老板黄启文和情妇。

“偷窥”是一件令人欲罢不能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肚财和菜埔从行车记录仪中,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秘密, 两个小人物,就这样离奇地卷入了一场杀人案。

按照商业片的叙事逻辑,大概是“正义最后战胜了邪恶”“小人物散发光彩”的套路。

然而,在这部电影中,两个小人物却不知所措,只能寻求神明的庇佑,可是神明也没有选择他们(顾庙的负责人说,神也挑人,然而他们没有入选)。

他们深知“正义战胜不了邪恶”,同时也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

命运将他们的生活空间再度挤压。

后来,肚财离奇死亡,死因是醉酒驾车。

菜埔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肚财没有钱可以喝到酩酊大醉。

菜埔仍然选择沉默,他不能告发凶手,因为告发凶手,他会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甚至,像肚财一样,死于非命。

如同电影里说的那样:“社会常常在讲公平正义,但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应该是没有这四个字,毕竟光是要捧饭碗就没力了,哪还有力气去讲那些有的没的。”

菜埔没有力气去想这些。

《大佛普拉斯》并不是一部枯燥的电影,尽管它的叙事是那样散漫,常常会扯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

在故事主线外,导演尽可能地展示“众生相”:

肚财的另一位朋友,释迦,一个流浪汉,总是把自己整理得干干净净,住在海边灯塔,要听着海潮才能入睡。

没人知道他的来历,他只有一句台词“逛一逛”,大部分时间,他总是耷拉着一张脸;

高委员与情妇瓦乐莉,在大庭广众之下毫不避讳地调情;

政府官员在浴池里与小姐赤诚相见,载歌载舞;

海边失志,不发一言,最后自杀的人……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时常觉得,我也是一个偷窥者,在偷窥这个小镇上的一切。

偷窥并不需要耐心,因为心底的欲望会一直牵引着你,它会不停地说:“看下去,看下去。”

所以,在不知不觉间,电影放映完了,而我却仍觉得意犹未尽。

我想,大部分人都能从这部电影中,偷窥到“自己的相”。

毕竟,这世间尽管有五十亿人,不如意的人大概有四十九亿吧。

导演的镜头和被偷窥者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因此,即便我从中看到了自己,也没有觉得不适,仿佛那是一个遥远的人。

我对他抱有同情,并反思自己的生活:“这世界应该还会好吧?”

《大佛普拉斯》的导演的回答或许是否定的吧,毕竟他的镜头与画外音都那样冰冷,一点儿光也没有。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娄烨的《推拿》,那也是一部讲述底层人物的电影。

但是,在那部电影,主人公至少拥有爱情——在老旧的居民楼里,他爱的人,在冬日的阳光下洗头,他们的笑容是有色彩的。

不过,《大佛普拉斯》里还是有一两处温暖的段落。

在海边废弃的房子里,肚财遇到了一个沉默不发一言的人,出于“同为弱者”的心情,肚财问他:兄弟,有困难吗?

那个人没有说话,不过,肚财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和他说话的最后一个人;

在“面会菜”餐馆,肚财在世间最后一顿饭,老板娘给他加了一条鸡腿,在柔和的背景音乐《面会菜》下,那一幕显得既温馨又残忍。

绝望中的温暖总是残忍的。

这部电影叫《大佛普拉斯》,所以,谈及这部电影,话题当然也绕不开“大佛”这个意象。

在电影中,大佛是有钱人出资打造的,有钱人还将尸体藏在了大佛之中;

在电影中,肚财的葬礼和大佛出厂在同一天,一边是冷清,一边是热闹。

在人们的认知中,佛是慈悲的,但是,人们也常常疑惑,既然佛那么伟大,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劳苦的众生呢?我们赖以存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佛所庇佑到底是“穷人”还是“富人”?

无论导演是否有讽刺宗教的意图,我想大佛都是无辜的,因为佛早已说过,众生皆苦。

我们能度的,只有自己。

影片结尾,护国法会上,藏尸的大佛里,突然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尸体是不可能说话的,大概是佛也看不下去了吧,他发出了悲鸣。

后来,大佛没了,工厂也倒闭了。

不管菜埔愿不愿意,他最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

我也不知道,真相,对他来说是否重要,总之,他只能继续活下去。

在工厂的废墟里,菜埔找到了肚财留下的色情杂志,他坐在残垣断壁之间,慢慢地翻开了杂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9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