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评论论文(9篇):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难题以及决策、社会新闻理性思考论文

诗佳网

关秀兰.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发展的新思路.电视研究,2015(12).

张丹.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分析.新闻研究导刊,2015(21).

唐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经营管理者,2013(20).

葛明驷,沈阳,李祖希.媒介融合时代中国电视VR应用多维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4).

李雨雯,阿斯买.媒介融合下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新疆塔城电视台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7).

新闻采访记者情商意义

新闻采访记者情商意义

新闻记者的情商既决定新闻采访质量,也决定着新闻记者的个人魅力,因为在工作中需要经常与形形色色的人、纷繁复杂的事打交道,还要及时准确地编辑新闻事实,对于新闻记者的要求更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与不同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接触,及时有效地应对不同境地和状况,从而挖掘发现有利的新闻线索和素材,记者的情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良好的情商是实现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的基础

社会学家E?S博加德斯说:“规劝对方开诚相见或使用露骨的激将法,均属禁忌之列。记者主动创造洽谈气氛总比要求对方爽快为好。”记者如何主动创造洽谈气氛,寻找有效的突破口?设身处地感受对方进而将这种体验巧妙地传达给对方,往往能获得“柳暗花明”的效果。是否能够与新闻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是记者完成新闻采访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时候,新闻记者却要面对很多陌生的人,并要与之进行面对面的一对一的直接交流,甚至有些沟通和交流是比较深入和敏感的内容,这些,都给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所以,在这个时候,新闻记者的情商就显得更为重要,良好的情商可以帮助新闻记者更快、更贴切、更准确地找到切入点,并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融洽和谐的局面,最终把采访进行完成和充分。如果不能够与被采访对象快速融洽起来,那么将给整个采访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甚至导致不配合和遭遇尴尬等情况,导致新闻记者的采访任务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因为情绪和情感具有组织和激发的功能和作用,在采访的过程中,只要采访对象在情绪情感等方面与记者实现角色换位,基本上就可以实现默契、交融和共鸣的效果,从而为良好的沟通奠定积极基础和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良好的情商是获取足够信息的基本保证

心理学认为“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移情才能实现在认知和情感水平上的角色转换。反过来,验证是否实现了角色互换,要看是否达到了移情水平。”如前所述,良好的沟通是与被采访对象建立信任并获得需要信息的前提和保证,但同时,新闻记者如果想要获得更多、更充分、更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能够将采访过程引向更深的层面而不遭至反感,让被采访者始终按照设定的方向进行下去。在采访学中,学者们把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采访形式叫“体验采访”。这种采访形式十分有利于记者既能按照事件本身的逻辑自然发展下去,而且可以尝试着脱离记者职业身份,找到更新的角色去体察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和心理以及行为习惯,这种内心自我暗示型的积极参与、融入与体验,不是扮演被采访者的角色,而是以塑被采访者角色为目标的角色换位,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新闻记者有足够的情商来掌控个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实现换位思索。当然,实现角色换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以人性化的方式和态度引导被采访对象按照新闻需要的方向,深入地推进采访进程,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量。也可以说,只有以新闻记者良好的情商作为前提,一步一步循循善诱,才可能达到引人入胜的目标,从而让被采访对象自然而然地将一些平时不愿说、一般人不告诉的信息透露给新闻记者,同时,这也为新闻记者的采访增添新的信息。

三、良好的情商是有效应对不同场面的关键因素

就当前的形势而言,由于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和性质,加之新闻媒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给新闻记者的情商提出更高的要求。决定了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移情和应变能力,这些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技巧训练和实践磨练才能逐步提高。由于记者的“移情”和“应变”而在瞬间迸发出的灵感,往往可以在采访活动中收到起死回生、点石成金的效果。善于发挥“移情”和“应变”能力的记者,往往能够在采访中更主动地把握机会,发现和发掘更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人们在遭受外界刺激下,通过调整,再次回归适应状态的过程叫做应急状态。衡量一个人应急强弱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应急状态持续时间越长,应急能力越低,相反,一个人的应急状态持续的时间越短,则说明他的应急能力较强。这就是心理学所称的“反应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反应快,同时还要确保反应的效果要得体适宜,这样才不至于遇到紧急情况举手无措,从而确保新闻采访工作不会较大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并争取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当然,在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因为时间、人员、地点、内容、场合、事件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要求新闻记者能够在最短的“反应时”中做出最准、最快、最佳的状态调整和应变,并不是为了呈现个人的机灵和个性,而是为了适合整个采访的进程和氛围,以至将个人状态与被采访对象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从而争取新闻价值的最大化,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记者身上就是要具备较高的情商。

广播上网误区管理论文

广播上网误区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针对广播电台竞相上网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广播产生、发展的历史叙述来点明广播独特的媒介特征,从而证明作者的观点:媒介自身的特征是媒介的生命所在。

关键词

广播媒介特征传播媒介传播形态传播工具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成长,世界广播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广播电台的竞相上网。我国的广播电台也开始热衷于此,大家纷纷探讨广播上网问题。不过,随之而来的明显的疑问是,广播上网,它还是广播吗?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都有它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不同的传播媒介有其不同的传播功能。尽管这是由于它们出现时所受的技术的限制,但是观察各种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正是由于那些限制才使得不同的传播媒介形成了各自的媒介特征。确立媒介自身的特征是这一媒介的生命所在,这一工作往往在该媒介产生的早期即已完成。广播就是在它诞生之初便已确立了特征的一种传播媒介,它的未来受限制于自身的历史——广播在自己的历史上所确立的一些特征决定了广播今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早期广播的历史叙述来点明这些特征,意在引发对广播与计算机互联网的根本区别之认识。

一、点对面传播形态

广播是人类为了进行远距离、高速度、大范围传播的一项发明。

在广播发明之前,已经有电报、电话这些运用电磁原理进行远距离、高速度通讯的工具。广播使用同样的原理进行传播,甚至可以说广播开始就是以电报和电话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所以广播和电报、电话一样,根子上属于电信,是电信应用的一种类型。今天正在成长的计算机互联网,也是电信应用类型的一种。

传统电信应用的类型有个体间的(如电话、有线电报),指向性的(如各种作用的雷达)以及大众化的(如电声、电视广播)。根据电信传播对象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类型形成不同的传播形态,大体上可分为点对点、点对面以及单向、双向等几种。电信的大众化类型在传播时的形态是点对面和单向性的,以此区别于电信的个体间类型的点对点和双向性传播形态。

电信的大众化类型成为当今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形态与其他大众传媒是一致的,即都是点对面的、单向性的。这是所有大众传媒(不含计算机互联网)在传播时的基本形态。尽管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广播发展出“窄播”(或称“狭播”,即对专门受众的广播)方式以及目前正在开发的互动(或称交互)方式,但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点对点或双向性传播形态。因为如果真是那样广播就成了通讯(属于电信应用的个体间类型),通讯才需要点对点和双向进行。广播不承担通讯的功能,因此它的传播形态从出生起就是点对面的,并且一向如此,至今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广播特有的“黄金时间”的节目安排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无论电声还是电视广播,它都希望在这段时间里赢得尽可能多的受众,没有哪一家电台或电视台会在黄金时间里去搞窄播,只为某一个层次的受众服务。在“窄播”风行时,有从业者问我在广播的黄金时间里能否找到特定受众,我的回答是不可能,也不必要。这是基于广播的传播形态至今不变的回答。如果一定要找到特定受众,回答只能是你这个台的功率是多少,覆盖范围有多大,就照着这一范围的受众去吧。亦即如果你是一个地方台,在黄金时间里这个地方的人应当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受众。

电信的点对面传播形态是在无线电报发明时出现的,它本属于无限电通讯余生据来的天性之一。不过,因为在无线通讯之前产生的有线电报和电话是点对点的,人们在1895年发明无线电通讯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自知它的点对面特性,还是习惯性地将无线电使用于点对点传播。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1921年是世界“首次成功进行电台广播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爱尔兰叛乱分子使用一只船上的无线电时,不是将它用于两点之间的通讯,而是把它用来进行广泛扩散的广播,他们希望有船能接收到广播,把他们的要求传递给美国新闻界。结果证明果然成功了。”①这个使用无线电通讯的事例不仅开拓了电信点对面传播的道路,而且典型地说明了什么是广播。因为尽管这一次“广播”的方式是“发电报”,但传播形态却是广播的点对面。广播即在这一传播形态的意义上产生并发展。

虽然电信的传播形态也可以是点对面的,但是如果应用于通讯则往往是点对点的。广播与通讯的区别就在于它本质上是点对面的,而且并不受有线或无线的限制,即使是有线广播,它也是点对面(或称一点对多点)的传播形态。

抓住点对面这一传播形态,你就抓住了广播的本质。在实际从事广播业务时,思考的重心是如何发扬点对面传播的优势以及如何避开它的不利。对于广播来说,“窄播”只是对象化的广播,“互动”也只能是象征性的。在对象化的广播中,有一类专门面向某一阶层的,似乎可以称得上是“窄播”,可是传播者不仅希望这个阶层里有尽可能多的人成为受众,同时又希望相关或临近阶层也能出现受众。受众多多益善,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广播”的。为什么手中的工具是广播,你却想着搞窄播?为什么在搞着窄播的时候,你又想着广播的效果?这是媒介本性与现实碰撞所产生的矛盾。长期以来,我们以为手中有传媒,就能抓到受众,因此不看对象盲目传播,以为凡是有接收机的人就是我们的接受者,结果自然是“广播不广”。在广播不广的情况下搞窄播,针对一部分受众说话,效果就比以前好一点。这并不是窄播能够取代广播的理由,不能因为“窄播”有效果而把它理解成对象越窄越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有一段时间的“足球之夜”节目收视率很高,这是建立在收视面很宽的基础上的。体育频道和足球节目的确属于“窄播”,但是办好了就成为“广播”。

附带说一句,如果说广播走窄播之路还可以解释的话,互动式广播则基本属于乌托邦。实际上互动不起来——你把着传播工具主动的一头,你控制着受众的反馈,最终结果还是由你把经过过滤的内容传播出去。

总之,强调广播的点对面以及单向性传播形态,是希望从业者树立起“我是信息的职业者”的观念——广播可以上网,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功能,但广播的传播形态决定了从业者必须成为“NBA”(职业)球员。

二、平民化传播媒介

广播是在电报和电话尚未普及之时产生的一种平民化传播媒介。

1895年,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就在马可尼一心致力于无线电报的远距离传送与接收实验的同时,另一种对无线电应用的思路和实验展开了。

1902年,英国科学家雷.斯坦纳德就可马尼的成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需要建立私人的、特殊的、秘密的频率。另一位英国工程师威廉•艾尔顿也认为,最终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当时的科学家们还提出了“电磁喉”、“电磁耳”的设想,即认为无线电波应当像已有的有线电话一样,能够实现人的喉咙和耳朵的功能,传送和收听人的声音。②1921年,无线电话实验成功,从这以后,无线电开始传送和接收的是人声和音乐而不仅仅是电码,广播终于完全奠定了技术基础。不过,这时距科学家所憧憬的“最终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理想还很遥远。

众所周知的1921年泰坦尼克号海南,在2200名乘客1500人死亡的悲剧里,茫茫天地一孤舟,整个海难过程惟一与外界的联系只能是无线电报。不过,“无线电报和电话普及之前,是由大公司和有钱人操纵的,只有他们付得起收发信息的昂贵费用。”这样,“当其他船只发出冰情警告时,泰坦尼克的报务员正忙于为有钱乘客发送私人讯息,等泰坦尼克发出求救信号时,其他船上的报务员已进入梦乡了。”“富人控制着无线电报和电话酿成了1921年4月的大悲剧,这就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③

由此可以看出,神奇的新技术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广播,就是电信走向平民的一种类型。

开始,无论是科技的、业余的、军事的还是公共的团体,谁都不曾预料到广播会成为无线电技术的主要用途。后来,有人认识到“把无线电通话发展为秘密通讯手段的企图是一个错误,在这个领域中取而代之的是广泛的公开性。”④1921年,萨尔诺夫(后任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总经理)提出了试制“无线电音乐盒”(即收音机)的建议。这是一个使无线电通讯扩展到一个全新领域的思路——让大千世界进入个人的家庭。广播电台把不用译成电码的信息播送给无须选择的听众,从而使无线电通讯变成普及性的大众传播媒介。

自1921年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出现以来,广播电台的数量猛增。其原因在于无线电器材的制造者和销售商们发现了新的市场,即无线电器材的消费者不仅只有军方、政府以及民间的无线电爱好者,它还有更广阔的市场——可能是全国所有的家庭,甚至是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前,无线电器材的生产大多是为军方服务的,战后,生产者们发现军方这个大市场萎缩了,甚至剩余了许多原先大量制造的产品(主要是无线电子元件)。首先就需要清理库存,要使大量的库存产品派上用场,必须想办法从民用里找到出路。另外,原先为了大规模生产而投资形成的设备、技术,如果不继续发挥作用,损失未免太大,也有个出路问题。这样就有生产者把剩余无线电元件装配成民用的接收机,以供人们购买收听当时还在试验阶段的广播。也正是由于无线电器材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已经形成,所以当时才会有10美元一台的收音机出现在百货公司。这个价格只是一个低收入者一个月的工资,用这样的价格一次能买到长久享受的消费,这与其他高档消费品(包括后来的电视和电脑)的价位完全不同,对消费者无疑具有良好的心理慰藉作用:只要一次性地购买了接收设备,就可以“终身”享受广播的服务,这样的好事上哪儿去找?所以,收音机市场的前景肯定看好。无线电器材制造者和销售商们看到了这一点,并且认识到要卖出更多的收音机就得有更多的广播电台以覆盖更广大的地区,并有更多更好的节目播出,因此早期广播电台有许多就是他们自己办的或是由他们资助的。既有民众对新的传播方式的兴趣和可以被他们接受的收听工具的价格,又有无线电器材生产者和销售商的大力推动,世界各地广播电台数量的猛增就不足为怪了。

广播早期的迅猛发展表明广播是一种平民媒介。广播的这一媒介特性是余生据来的,是它独有的一种天性。所以,虽然后来出现的其他新媒介缺乏这一天性,但它们在羡慕之余,也在后天把自己往这个方面靠。比如电视和电脑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在价格上不断大幅下调,目的无非是使自己成为平民媒介,以取得更大的市场。不过尽管如此,广播的平民性仍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能与之匹敌的。收听广播是真正完全免费的。本来电视也有这个优势,但它终于被纳入有线,收费就多少引出了受众的不愉快,尤其是在节目办得不怎么样且又有大量广告时。电脑上网也由于使用电话线路需要不菲的费用,使得网民居然以“罢网”来抗议中国电信业。所以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考虑并实行免费上网计划。当然,坚持不向听众收取费用,也带来了今天广播业的窘困:如果广告收费不足(这主要发生在经济萧条中),广播电台的发展就发生问题。

后来广播能够不断发展也和它的平民性有着直接关系。比如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也没有使广播业的发展受到多少影响。在失业人口达到1500万,整个国家的经济接近崩溃边缘时,“广播则成为人们消遣的东西,有数百万个家庭每晚都在收听广播剧《阿莫斯和安迪》。”美国广播史家埃里克•巴尔诺说,“许多人在大萧条期间卖掉家具、衣服,却舍不得卖掉收音机,因为他们把收音机看作是同人类联系的最后一根链条。人们不管广播播送什么,都怀着极大兴趣收听。收音机是人们起居室里最显眼的一种摆设。”⑤

在电影走向豪华(它本来是廉价的),电视走向有线和加密(进一步收费),电脑消费的白领性及上网费用的居高难下,报刊则趋向厚重且难以免费的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环境里,广播的平民性尤其显出它的独特。广播从业者对这一媒介特征应当葆有清醒的认识。

三、便捷性传播工具

广播是最方便接受也最令人感受到自由自在的大众传播媒介。

1921年代,早在广播电台正式营业之前,西方先进国家就出现了一大批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是广播还在实验期间已然存在的第一批听众,一大帮“无线电癖”。全美国有数以千计的无线电爱好者,其中多数是中学生,他们装配和制造了无数的接收机和发送机,掌握了电码使用方法,并且向政府申请频率。这情景很有点像今天装配电脑、掌握电脑输入法和开设电子信箱。到1921年,美国业余的无线电发射台超过8500个,接收机有20—30万台。这使我们联想起60年代我国中小学生热衷于装配矿石收音机以及二极管三极管收音机的情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