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勤,985大学有哪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985大学,就像一群美人,美人怎么可能没有黑历史?说起来每个学校都有丑闻一大堆。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堂堂校长,在学校校庆当天,把“鸿鹄之志”读成了“鸿浩之志”,举国哗然。北大作为中国文科的顶尖学府,一个常用词都没读对,实在是有辱斯文。北大校长事后做了解释,他中学时受的教育不完整,自己又是一位化学家,不是学中文的,但全国人民还是不认可,没多久,校长林建华离职。
张尧学虽然是中南大学的,这个成果也是以中南大学名义报的,但这项工作却是张尧学在清华时期做下的,所以清华跟这件事脱不了干系,反而中南大学的名声倒牵连不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张尧学没多久就从中南大学的校长之位上退了下来。
上海交通大学在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当时的微电子学院院长,长江学者陈进号称研发出了“汉芯一号”,专家经过鉴定,认为这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设计的重大突破,国家投资了10多亿元经费。几年之后被揭发,汉芯一号其实就是摩托罗拉现成的芯片,陈进就是找个工人,把摩托罗拉公司logo打磨掉而已。这件事极为恶劣,近期能跟汉芯一号相媲美的就是韩春雨造假事件,不过韩春雨是在河北科技大学,不是985大学。但这两件事有着类似的轨迹,极为拙劣的造假,哄骗了一堆人,造假者获得了一堆的好处,韩春雨也获得了上亿元的经费支持。事情曝光之后,整个事件都没有什么人受到处分,这是最让人不安,也是造假不容易杜绝的根本原因。山东大学近期山东大学的学伴事件纷纷扬扬。学伴制度本来是从国外学来的一项制度,新生,尤其外国新生到了一个新地方,人生地不熟,有志愿者,老学长带领他,帮他熟悉环境,解决一点生活小困难,这是非常好的一项制度。很多在国外留学过的教授们都曾获得过学伴的帮助。但这个学伴是志愿者,关系松散,而且没有性别限制,从实践上来说,一般是同性更多。
山东大学生生把这制度搞成了一个颇为下流的做法,为一位留学生找3位学伴,而且都是异性,而且要求对留学生的服务极为周到,相当于学校在变相为留学生拉皮条一样。全国人民哗然,一时半会儿山东大学从这耻辱里脱身估计不容易。
涉嫌学术造假这里没有写学校,因为涉及的学校太多了,像南开大学的校长曹雪涛,华中科技大学的杰青高庆蕾……如果要细究,有可能39所985大学,无一幸免。这些丑陋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希望大家都能铭记在心,希望我们高校的学术环境能越来越清明。
中国哪些大学有焊接专业?
国内最好的肯定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了,吴林,杨士勤,这些都是曾经担任过校长的焊接专家。国内其他焊接学校的老师基本上都出自哈尔滨工业大学。
国内其他高校做焊接比较好的重点院校有:
清华大学(潘际銮院士),
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院士,再制造方面的),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焊接设备方向),
北京工业大学(焊接设备方向),
一般院校焊接比较好的有: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工业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北京石油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
2000年哈工大的校长是谁?
2000年哈工大的校长是李家舜。他于1996年担任哈工大校长一职,直到2002年卸任。在他的领导下,哈工大取得了很多成就,包括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
他还提出了“三个一流”目标,即努力成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地方一流大学,为哈工大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航和哈工大谁才是国防七子的顶梁柱?
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 北理工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秋天,北理工的师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在‘9.3’大阅兵里的武器装备,不是北理工研制的,就是北理工参与研制的。”这句话源于北理工参与了本次阅兵27个地面装备方队(其中作战装备方队23个)和10个空中飞行方队中的17个地面方队和8个空中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涉及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与对抗、火力指挥与控制、先进制造、军用信息和对抗、先进材料与工艺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北理工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和为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受到世人瞩目。
“9.3”阅兵日上威武的装备方阵在世界的瞩目下通过天安门广场,“神舟”与“天宫”在苍茫宇宙准确“一吻”,“嫦娥”探测器环绕月球飞向更远深空……这些耀眼的科技成就震撼着我们每个中国人。
这其中饱含了北理工几代科技人员的心血,蕴含着北理工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注重重大科学问题凝练和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提炼的精彩笔触,印证着北理工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理工大学迈进的坚实步伐。
“十二五”期间,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工作紧紧抓住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和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发展”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研提升发展战略”,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走“强地、扬信、拓天”的特色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间,北京理工大学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作为主攻方向,以强化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以机制体制创新作为动力,以凝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保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产生了一批水平高、影响大的科技成果,学校综合科技实力快速提升。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科技投入总量近100亿元,其中国防科技投入接近科技投入总量的70%,居全国高校前列,体现了鲜明的国防特色。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2项,其中包括体现国家重大创新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体现重要科学发现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牵头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5位。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获奖数方面,北理工居全国第3位。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荣获首届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授权国防专利和有效国防专利数均为全国高校第一。
【环球网军事报道 记者 刘扬】北京时间4日凌晨5时7分,由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空间中心由负责运营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平台的NanoRacks公司通过SpaceX公司“猎鹰9号”火箭乘坐龙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该载荷将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在轨开展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本次搭载项目的顺利实施,是中国空间科学项目首次登入国际空间站,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根据双方协议,美方将把北理工校旗带到国际空间站,由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展开,这是中国高校校旗首次出现在国际空间站内,意义深远。
此次搭载是中美两国30年来在空间领域的首次合作,具有“破冰”之意义,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实现中美空间站领域合作,也为中美太空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开创了中美空间领域合作的新局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