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珠怎么死的,皇太极究竟是怎么死的?
皇太极作为清朝的创始人,为什么在52岁就突然猝死了呢?
对于皇太极的死因,在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连《清实录》中也没有提及是何原因。
《清实录》的记载是:
也就是说,皇太极本来没有疾病,但就是突然猝死了。按理说,一个开国皇帝,为什么在死因上的记载却扑朔迷离?我是“醉爱谈历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尝试分析一下皇太极可能的死因。
一、积劳成疾而死于是有人猜测,皇太极可能是积劳成疾后猝死的,50多岁的人了,随便一个心脏病或者脑溢血就可能导致他猝死。但如果是因为这种原因,那应该不至于不写到史书上吧?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高。
二、被人刺杀按理说, 皇太极天生聪敏,个人能力极强,以他创建大清的能力,在安保方面绝对没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被刺杀的可能性也不高。
三、为情所困,抑郁而终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也是人们最相信的死因。据史料记载,皇太极一生先后娶了15个妻子,但是他最宠幸的却是博尔济吉特氏。
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博尔济吉特氏为关雎宫宸妃,宸妃贤淑文静,后来还给皇太极生了一个儿子。皇太极非常高兴,还特地为此发了一道大赦令。但是这个儿子两岁就夭折了,宸妃失去爱子痛不欲生。
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极正在松锦打仗,突然听到宸妃病危的消息,他赶紧从前线赶回盛京。但还没等到皇太极赶到,宸妃已经病死,皇太极悲愤不已,因为他连自己爱妃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以至于茶不思饭不想。
宸妃死后,皇太极饭量大减,原本健壮的身体顿时变得虚弱,甚至还常常陷入昏迷。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圣躬违和”。
据《清实录》记载,崇德六年十月,皇太极曾对诸王、妻子和子女说:
“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唐朝诗人杜甫曾有诗叹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年龄上了50岁已经算是高龄了,其实这时候皇太极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为此皇太极又发布过一道大赦令,减少日常事务的负担,还去做过祈祷,但是这些依然于事无补。皇太极最终于崇德八年猝死于盛京后宫。
笔者认为皇太极本来就已经积劳成疾,在50岁出头又遭受丧子和丧妻之痛。宸妃之死是让皇太极猝死的直接原因。
皇太极作为大清的开国皇帝,一个时代的大英雄却因为一个女人极度悲愤而死,这恐怕是清朝不愿,也不好意思记载皇太极死因的主要原因吧。
我是醉爱谈历史,分享有趣有料的原创历史知识和观点,欢迎点评和关注。
隐秘的角落是什么原因让朱延平重视女儿?
《隐秘的角落》是什么原因让朱延平重视女儿,疏远儿子?
谢邀,应该是4个原因让朱延平重视女儿,疏远儿子,这与周春红和王瑶及其家庭相关。具体细说如下:
1、周春红的缘故。朱延平对周春红讨厌,结果导致朱延平对儿子也不是很关心。
周春红的缺点有:①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强迫儿子喝牛奶,②性格偏执,比如,对于班主任说她儿子在学校没有朋友这事,周春红的回答竟然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③完全不顾儿子的感受,逼着朱延平签字离婚。也可以从爸爸给儿子钱,儿子不敢要,因为妈妈不让,这处情节中得知周春红的要强的特点,宁愿生活艰苦也不愿意求着前夫给生活费。
2、儿子的态度。
(2)因为朱延平和周春红的离婚,导致了孩子直接不爱说话了,且父子两人从以前的无话不谈到现在无话可说;从前儿子最喜欢坐车坐前排,现在坐在车子的后排,不愿意和父亲坐在一起,不愿意看到后视境前父亲新家庭的温馨照片,这其实是一种有意疏远。
(2)爱哭爱闹的孩子有奶吃。
朱晶晶活泼好动,一般父亲都会比较偏爱女儿,而儿子天生有比较懂事,没啥需求,所以儿子与女儿的鲜明对比下,朱延平更加的喜欢女儿。
3、朱延平新家庭的缘故。
朱延平是二婚,前一个婚姻让他明白,婚姻需要维护,所以女儿晶晶死后,王瑶任意胡闹,朱延平都是忍让,且女儿晶晶每天都要穿新衣服,这都是溺爱,纵容的结果。
此外,朱延平给儿子买完鞋后,说一起去吃海鲜,朝阳说不吃,要回家,王瑶也是一点没有挽留,说明王瑶想要享受自己一家人吃海鲜的快乐,不想带上朱朝阳。当王瑶和朱朝阳站在一起时,问朱朝阳:“你妈妈不给你买衣服吗?”朱晶晶踩着朱朝阳的鞋子,王瑶说:“人家又不像你,天天有新鞋穿。”还轻蔑地说:“她不是故意这样做的。”这么明目张胆的欺负人,这可能就成为了朱延平关心儿子面前的拦路虎。
ps:朝阳平时都是吃包子、烧麦、粽子这些所谓有营养的东西,而亲爸这边大鱼大肉,所以可以看出来,为了孩子,观众们尽量不造成家庭破坏吧。
晶晶死后,王瑶找过朝阳,还动手打他,王平绑架他,但是王瑶的言语和态度都是冷漠的,可见王瑶与朝阳及周春红的关系平时都是不好的,所谓小三作怪,丈夫不得不从啊。
另外,王瑶和朱延平一起经营海鲜生意,而且王平也帮了不少忙,其他的小混混才不敢来收他的保护费,所以他们相互之间有依靠关系,导致朱延平任由王瑶胡闹,亲近女儿一些。
4、朱延平的缘故。
(1)朱延平对儿子不够关心,第一次带儿子去游乐场前吃的甜品店都忘了,儿子最喜欢游泳的爱好都不知道,儿子前年得的第一名奖状也不知道。
(2)此外朱延平对儿子的不信任,在妹妹坠楼死亡后,爸爸难得约朝阳出来,朝阳心中是开心的,尤其是得到进口的泳镜后,但是爸爸忽然开口询问妹妹坠楼是否和自己有关联,本来开心的心情一下子跌落到谷底,且包中竟然开着一支录音笔正在录音。由此可知两人从来没有内心真正交流过,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陌生人。
看到录音笔后,让朝阳瞬间五味杂陈,有点羡慕死后的晶晶,说就算死了也没关系,至少爸爸不会这么伤心。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延平平时更爱女儿。
(3)但是朱延平还是爱儿子的,尤其是听到录音后,恸哭流涕,知道对儿子关心少了,后面几集就播放了朱延平带儿子游泳的情节,此外在父子被绑架后,父亲站出来保护儿子,让他重新生活。另外王瑶要找儿子朝阳麻烦,朱延平十分愤怒。
综上所述:由于朱延平对周春红的态度、儿子的态度。朱延平新家庭的态度,以及朱延平自身的原因,才导致了朱延平重视女儿,疏远儿子。
我是老王,一个爱看视频的影视达人,欢迎和我做朋友。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支持,欢迎评论区留言。
清朝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征服蒙古各部的?
清朝蒙古
清朝蒙古又称清代蒙古,指的是清代一朝时期蒙古的情况,包括清代的蒙古社会和政治体制法律等方面。
清朝蒙古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与札萨克制。根据部落、地域分而治之,分设札萨克旗、都统旗、总管旗、喇嘛旗进行统治。
内属蒙古包括八旗察哈尔、科布多、唐努乌梁海等地,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员治理,与内地的州、县无异。
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有一定自治权,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喀尔喀四部、青海蒙古和伊犁准部等。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盟,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并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在中央,则由理藩院统管蒙古事务。[1]
中文名
清朝蒙古
外文名
The Qing Dynasty in Mongolia
位置
中国西北部
面积
约400万平方公里
语言
蒙古语/满语(书面语)
清朝蒙古囊括了今天蒙古族居住的绝大部分地区。生存于白山黑水的满族,在民族统一和建立国家的过程中,与蒙古各部发生了复杂关系。满族与蒙古族有着相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彼此居住和活动的地域犬牙交错。《圣武记》卷1记载:满族与“蒙古语言居处不同而衣冠骑射相同之国也”。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就与附近的蒙古诸部会盟、联姻。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参加了讨伐建州的九部之役,后参加的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2]天命九年(1624年),蒙古科尔沁部首先成为后金的藩属[3]。“本朝龙兴,蒙古科尔沁部率先归附,及既灭察哈尔,诸部相继来降。于是正其疆界,悉遵约束。有大征伐,并帅师以从。及定鼎后,锡以爵禄,俾得世及。每岁朝贡以时,奔走率职惟谨,设理藩院以统之[4]。”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等由俄罗斯统治外,其余各部均纳入清朝版图,乾隆帝作诗曰:“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清朝疆域(1820年)
外藩蒙古又按其归附清朝的先后分为内札萨克蒙古与外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即内蒙古,于天命至康熙初年陆续归附清朝,并随清军征伐各地,“多从龙功臣[6]”,不但政治地位较高,还保留了一定的兵权。康熙中期以后归附的各部称为外札萨克,虽然也享有较高的封爵,但其兵权统归当地的将军、都统、驻扎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萨克蒙古中的喀尔喀四部后来成为外蒙古。
征服察哈尔明代末期,蒙古分裂为数十个部落,其中以察哈尔部最强。察哈尔部的林丹汗继位後,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多个部落,实际上成为蒙古各部的盟主。而与女真人临近的科尔沁、喀尔喀等部,已时常卷入建州女真与其他各部女真的战争。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科尔沁部台吉明安等人与女真叶赫、乌拉、辉发等部联合入侵建州,被努尔哈赤击败。次年,明安遣使与努尔哈赤通好。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娶明安之女为妃。之後,科尔沁、扎鲁特等部多次与努尔哈赤家族联姻。
统一漠南蒙古的清太宗皇太极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使蒙古各部感到威胁。于是林丹汗与明朝结盟,联手遏制努尔哈赤的扩张。努尔哈赤则利用各部落、氏族之间的矛盾,采取招抚、利诱、通婚、胁迫等手段,以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天命四年(1619年),後金在辽河大败喀尔喀蒙古军,俘获喀尔喀、扎鲁特的多位头领以及明安之子桑噶尔。次年,後金将扎鲁特部头领色本释放,并让色本立誓:“若不感恩图报,殃及臣身。[3]”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克明军驻守的沈阳,进而攻打辽阳。喀尔喀部乘机偷袭沈阳,试图营救被俘的斋桑诺颜,但被後金击败。于是喀尔喀部以人质、牲畜赎回斋桑。不久,喀尔喀部台吉古尔布什、莽古勒等率六百户投奔後金,努尔哈赤将其女嫁予古尔布什。此後,对林丹汗心怀不满的一部分喀尔喀、扎鲁特台吉投靠努尔哈赤。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向努尔哈赤称臣,首先归附後金。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後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
天聪元年(1627年),柰曼、敖汉二部归附後金。次年,喀喇沁部归附,皇太极发兵征察哈尔。之後,扎鲁特部归附後金。天聪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噜科尔沁部归附。天聪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归附。四月,皇太极再征察哈尔,令喀喇沁、扎鲁特、敖汉、柰曼、翁牛特、巴林、科尔沁等部前来会师。但蒙古各部多不愿与察哈尔交战,兵马“多寡不齐,迟速亦异”,有的“仅以一旅从征”[3]。五月,後金进军至归化城,林丹汗南渡黄河,逃往鄂尔多斯。後金俘获察哈尔数千人。次年,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归附。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察哈尔、克什克腾部众相继归降。次年(1635年)四月,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献元代传国玺“制诰之寳”,察哈尔部灭亡。鄂尔多斯部、归化城土默特一并归降。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来盛京朝觐,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置蒙古衙门统管蒙古事务,并派员前往归附的蒙古各部“查户口、编牛录、会外藩、审罪犯、颁法律、禁奸盗”[7]。
大败林丹汗的多尔衮
经略漠北、青海蒙古
天聪九年(1635年)察哈尔部灭亡,漠北、青海蒙古各部震动。漠北喀尔喀车臣汗硕垒及乌珠穆沁、苏尼特部落首先遣使入贡。崇德二年(1637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图鲁拜琥(顾实汗)遣使入贡。三年(1638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定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贡物为八匹白马与一匹白驼。次年,苏尼特部首领腾机思、阿巴噶部首领多尔济归附。
康熙帝
顺治九年(1652年),青海顾实汗导达赖喇嘛入觐。顺治十二年(1655年),居俄罗斯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之土尔扈特部首领书库尔岱青遣使入贡。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部噶尔丹入侵漠北,喀尔喀三部大败,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部举族南迁,归附清朝,被安置于漠南边内。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领进兵至赤峰。清军在乌兰布通将其击退。噶尔丹退回漠北後,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拒于科布多。三十年(1691年)五月,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车臣汗乌默克、札萨克图汗成衮之子策旺札布、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赴多伦诺尔朝觐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封策旺札布为札萨克图汗。次年,理藩院将漠北喀尔喀三部编旗,授札萨克玺印。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三路出击噶尔丹,康熙皇帝亲率中路军进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西退,在昭莫多被西路清军击溃。三十六年(1697年),漠北平定,喀尔喀三部迁回故地游牧。
平定准噶尔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领兵入西藏,次年攻占拉萨,杀死和硕特部拉藏汗。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将准噶尔军逐出西藏。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自号“达赖珲台吉”,举兵反清。次年(1724年),清军平定叛乱,将青海蒙古各部编为二十九旗,授以札萨克,不久设置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雍正九年(1731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偷袭科布多,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清军,并进东至喀尔喀。十年(1732年),噶尔丹策零在光显寺之战中被清额驸策淩击败,退回准噶尔。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诸子争立,准噶尔陷入内乱。十八年(1753年),原臣属于准噶尔的杜尔伯特部 (绰罗斯氏)台吉车淩、车淩乌巴什、车淩蒙克率部归附清朝。次年(1754年),清军收抚阿尔泰乌梁海。同时,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被准噶尔汗达瓦齐击败,率部投奔清朝。乾隆皇帝认为消灭准噶尔时机已到。二十年(1755年),清军分两路出征准噶尔,进占伊犁,俘获达瓦齐,准噶尔汗国灭亡。不久,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伊犁失陷,定北将军班第自尽。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再度调集大军平叛,收复伊犁。二十三年(1758年),阿睦尔撒纳逃奔俄罗斯,不久染天花病死。次年,清军剿除了阿睦尔撒纳残部及“玛哈沁”,天山北路底定。
清军平定准噶尔
渥巴锡东归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由俄罗斯迁徙至伊犁,叩关内附。清廷以其部众为旧土尔扈特四路;以叛逃复归的土尔扈特台吉舍稜所属部众为新土尔扈特部。
清代蒙古各部的基本行政单位是旗,满语称为“和硕”。旗下根据人口数设若干“佐”,蒙古语称为苏木,相当于乡。佐以下有千户、百户、十户。外藩蒙古以一部或数部落为一盟。
旗盟的设置将原来自由游牧的部落纳入行政体制之中,使朝廷能够有效管理蒙古各部。各氏族、部落的游牧范围被限制在旗界以内,不得越界放牧和迁徙。如遇重灾之年,需由朝廷重新划给牧地。这样就避免了原先普遍存在的部落之间因争夺牧地而产生的纠纷和混战,抑制了动乱的发生。另一方面,朝廷在蒙古多封众建,使原来的汗、部长(部落首领)成为仅掌管一旗的旗长,不再拥有与朝廷对抗的实力。
乾隆嘉庆年间给扎萨克的传位蒙古文诏书
设官
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各旗长官为札萨克(扎萨克),即旗长,每旗置一人。札萨克掌管一旗政令,由原部落贵族中产生,可以世袭。札萨克下属官吏有:
协理台吉[9],每旗二人或四人,协助札萨克办理旗务。
管旗章京,每旗一人;副章京每旗二人。
佐领,相当于乡长。顺治十六年(1659年)定每一百五十丁置佐领一人。後增至二百丁或二百五十丁置一人。
参领,每六佐领置一参领。
骁骑校,员额同佐领。
千户,每千户置一人。
百长,每百户置一人。
什长,每十户置一人
内属蒙古
内属蒙古不设盟,各旗直接隶属于将军、都统或驻札大臣。各旗长官为总管,综理一旗事务,由地方官员奏请朝廷补放。有些部落,如阿尔泰乌梁海,部分旗的总管由副都统、散秩大臣兼任。旗长为副都统者,称“副都统旗”;为散秩大臣者,称“散秩大臣旗”;为总管者,称“总管旗”。内属蒙古的佐领及以下官吏与外藩蒙古相同。
驻扎大臣
在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和科布多,各旗由驻札大臣管辖。
会盟
外藩蒙古的盟由会盟习俗演变而来。清代内蒙古设六盟;外蒙古设四盟;科布多杜尔伯特设左右翼二盟,新土尔扈特设一盟;新疆旧土尔扈特设四路盟;中路和硕特设一盟;西套蒙古不设盟。各部落每三年一会盟,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于该盟所属各旗札萨克、闲散王公内简选。青海厄鲁特蒙古各部由西宁办事大臣主持会盟,不设盟长。盟的主要职能是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调解各旗间的纠纷,“清理刑名,编审丁籍”[10],另外还要检阅各旗兵马、武器。
封爵
蒙古札萨克之爵位有札萨克和硕亲王、札萨克多罗郡王、札萨克多罗贝勒、札萨克固山贝子、札萨克镇国公、札萨克辅国公、一至四等札萨克台吉(或一至四等塔布囊)。有爵位而非札萨克者,称为闲散王公、闲散台吉。
赛音诺颜部郡王车木楚克扎布画像
少数外札萨克可以保留名誉上的汗号,地位在亲王之上,分别是:
土谢图汗:喀尔喀土谢图汗部
车臣汗:喀尔喀车臣汗部
札萨克图汗: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
杜尔伯特汗:杜尔伯特部(绰罗斯氏)
旧土尔扈特汗(卓里克图汗):旧土尔扈特部
法令
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年),理藩院将原先对蒙古地区颁布的零散法规进行整理,编为《蒙古律书》,是清代第一部系统的蒙古法律。顺治、康熙年间,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礼仪、制度趋于完备。康熙六年(1667年),颁行《康熙六年增定蒙古律书》。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大清会典》编成,其中理藩院四卷,修订了清太宗以来颁行的蒙古律法,共计七十七条。乾隆二十九年(1746年)重修《大清会典》,理藩院部分增为五卷。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式颁行《蒙古律例》十二卷,对蒙古各部的官衔、户口、差役徭役、朝贡、会盟、边防、刑名、断狱、喇嘛事例等做了详细规定。嘉庆年间,理藩院认为蒙古事务“较先增繁”,原有《蒙古律例》已不敷用,开始编修《理藩院则例》。嘉庆二十年(1815年),《理藩院则例》成书。嘉庆《理藩院则例》在体例上打破理藩院各司职能范围,改以行政事务划分篇目,成为後来续修的通例。道光三年(1823年),对《理藩院则例》重新修订,四年後告竣。光绪十六年(1890年),最後一次修订《理藩院则例》,增加了“捐输”一卷,共七十卷,于光绪十八年颁行[11]。
蒙古地区关押犯人的木笼子
朝贡
蒙古各旗札萨克均须定期前往京师(北京)或热河觐见皇帝,称为年班。札萨克还须每年向皇帝进献贡物,贡物主要是牲畜及畜产品。例如外蒙古喀尔喀三汗每年的贡物为八匹白马与一匹白骆驼,谓之“九白”。作为回报,皇帝将内地出产的绸缎、瓷器与金银器赏赐给札萨克,价值通常超过贡品,至少与之相当。各部入贡的贡道有: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
盟、部、旗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蒙古各盟、部、旗有:
内属蒙古
一八旗察哈尔
察哈尔八旗统属于察哈尔都统。
镶黄旗察哈尔
正黄旗察哈尔
镶红旗察哈尔
正红旗察哈尔
镶白旗察哈尔
正白旗察哈尔
镶蓝旗察哈尔
正蓝旗察哈尔
二归化城土默特
归化城土默特二旗统属于绥远城将军。
归化城土默特右旗
归化城土默特左旗
三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五旗隶属于乌里雅苏台将军。
唐努旗
萨拉吉克旗
托锦旗
库布苏库勒诺尔旗
奇木奇克河旗
四科布多内属各部
科布多各部统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
札哈沁部 一旗
札哈沁总管旗
科布多额鲁特部 一旗
额鲁特总管旗
明阿特部 一旗
明阿特旗
阿尔泰乌梁海 七旗(光绪末改属阿尔泰)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副都统旗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散秩大臣旗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总管旗二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散秩大臣旗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总管旗二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 二旗
总管旗二
外藩蒙古
一内札萨克蒙古
哲里木盟
科尔沁部 六旗
科尔沁右翼旗(科尔沁右翼中旗)
科尔沁右翼前旗
科尔沁右翼後旗
科尔沁左翼旗(科尔沁左翼中旗)
科尔沁左翼前旗
科尔沁左翼後旗
扎赉特部 一旗
扎赉特旗
杜尔伯特部(博尔济吉特氏) 一旗
杜尔伯特旗
郭尔罗斯部 二旗
郭尔罗斯前旗
郭尔罗斯後旗
昭乌达盟(统属于热河都统)
敖汉部 一旗
敖汉旗
柰曼部 一旗
奈曼旗
巴林部 二旗
巴林右翼旗
巴林左翼旗
扎鲁特部 二旗
扎鲁特右翼旗
扎鲁特左翼旗
翁牛特部 二旗
翁牛特右翼旗
翁牛特左翼旗
阿噜科尔沁部 一旗
阿噜科尔沁旗
克什克腾部 一旗
克什克腾旗
喀尔喀左翼部 一旗
喀尔喀左翼旗
卓索图盟(统属于热河都统)
喀喇沁部 三旗
喀喇沁右翼旗
喀喇沁左翼旗
喀喇沁中旗
土默特部 二旗
土默特右翼旗
土默特左翼旗(附唐古特喀尔喀旗)
锡林郭勒盟
乌珠穆沁部 二旗
乌珠穆沁右翼旗
乌珠穆沁左翼旗
阿巴哈纳尔部 二旗
阿巴哈纳尔右翼旗
阿巴哈纳尔左翼旗
浩齐特部 二旗
浩齐特右翼旗
浩齐特左翼旗
阿巴噶部 二旗
阿巴噶右翼旗
阿巴噶左翼旗
苏尼特部 二旗
苏尼特右翼旗
苏尼特左翼旗
乌兰察布盟
四子部落 一旗
四子部落旗
茂明安部 一旗
茂明安旗
乌喇特部 三旗
乌喇特前旗
乌喇特中旗
乌喇特後旗
喀尔喀右翼部 一旗
喀尔喀右翼旗
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部 七旗
鄂尔多斯左翼中旗
鄂尔多斯左翼前旗
鄂尔多斯左翼後旗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
鄂尔多斯右翼前旗
鄂尔多斯右翼後旗
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海兰珠和大玉儿是同一个母亲吗海兰珠与大玉儿?
海兰珠和大玉儿是同父同母的亲姐妹。
敏惠恭和元妃生于1609年逝于1641年,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清太宗皇太极的宠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姐姐。天聪八年(1634年),时年二十六岁海兰珠入清宫。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1637年8月27日),宸妃生下皇太极第八子。皇太极为此大赦,这是立太子时才会有的举措。但此子未命名,就于崇德三年正月廿八日(1638年3月13日)逝世,不满周岁。崇德六年(1641年),宸妃逝世,年三十三。谥号"敏惠恭和元妃"。
孝庄文皇后生于1613年逝于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受封为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皇太极驰骋天下大半辈子?
海兰珠,宸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字叫Harjol,哈日珠拉,汉译海兰珠。
她是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庄文皇后的亲姐姐(比孝庄大4岁),什么意思?也就是皇太极娶了博尔济吉特氏族一姑俩侄女,这也是很奇葩的事了。
海兰珠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26岁,在那时候已经是大龄剩女了。
但是所有历史资料均未记载她26岁前的事情,可以推断她应该结过婚,那么嫁给皇太极时是个寡妇,但其长得漂亮,历史记载宸妃肌肤如玉,又有成熟美,且温婉贤淑,更受皇太极青睐,因此征服了皇太极。
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嘛,海兰珠嫁给皇太极后,深得厚爱,宠冠后宫。有人说皇太极怎么取了个寡妇?您还别纳闷,那时的满族人并不嫌弃寡妇,偏偏还情有独钟。
接下来,我们说说海兰珠。
海兰珠(1609年-1641年),在满语里指真爱之女,舍不得的女子。1634年,在一次家庭聚会中,皇太极见到了海兰珠,哎哟喂,原来你们家还有这样的大美人儿呀,于是心生情愫,娶了海兰珠。
皇太极封妃海兰珠,可是用了洪荒之力啊!封海兰珠为宸妃,宸指北极星,有帝王的象征。
不仅如此,以《诗经》中像征爱情的诗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宸妃居住的寝宫命名为“关睢宫”。且宸妃的地位在五宫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其姑母孝端皇后。可见,皇太极对海兰珠是大大的喜欢。
1637年,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下第8子颁布了大清朝第一道赦令,除十恶不赦的犯人外,其余人大赦天下,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
后来的第9子、第11子,也没有举行如此隆重的仪式。因为爱屋及乌,皇太极把这第八个儿子作为储君来培养的。
1638年,距孩子出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还没有给这个孩子取名的时候,就夭折了。此时就是晴天霹雳,海兰珠因此经受了沉痛的打击,整日郁郁寡欢,终于郁闷成病了。
1641年,皇太极正在松山战场上指挥作战。他得知海兰珠病重的消息后,布置好军事交代,立即星夜兼程赶回盛京。 当他进入关雎宫时,宸妃已经走了,终年33岁,皇太极悲恸欲绝,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差点儿昏死过去,多次抢救才慢慢苏醒过来。
为了表达对爱妃的悼念,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并请高僧喇嘛为她布道诵经,超度灵魂。皇太极还亲自撰了祭文。皇太极追谥宸妃为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了,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宸妃死后,皇太极身体每况愈下,不到两年,也因此命归九泉了。
最后解释一下谥号:
敏:应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断如神曰敏;明达不滞曰敏;闻义必徙曰敏;才猷不滞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 惠:宽裕不苛曰惠; 恭:尊贤让善曰恭 : 和:不刚不柔曰和 :谥号可以反应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谥号中越在前面的字越重要,敏惠恭和 最重要的就是 敏。海兰珠应该就是聪明机灵,对人宽容。恭敬有礼 的人、不刚不柔的女人吧。
因此获得了皇太极最大的宠爱!
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