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典故,纸上谈兵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其实“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而且把“纸上谈兵”这个饱含贬义的词语用在赵括身上,其实不太合适,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个故事还可以,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把“长平之战”的失败归咎于赵括没才能,实在是对历史的误解。
1、成语演化史根据现在的考古研究,能证明西汉初期有纸,但很粗糙,不被广泛应用,直到东汉蔡伦改良了造纸术,才使纸的发展迅速起来,最终大行于世。
所以说,在赵括生存的战国时代,应该是没有纸张的。
后世对赵括的不断“曲解”,大概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蔺相如劝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通过蔺相如的这段话,从此大家记住赵括这个小子了,原来是一个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所以才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让秦始皇(长平之战是秦始皇爷爷当家的)那小子得了天下。
每次读到这里都恨的牙根子痒痒的,因为长平之战基本上改变了之后的战国史,如果当时获胜的是赵国,也许统一天下的就是赵王了。
而且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很多暴政,所以很多人都特别“恨”赵括,要是赵括不是个书呆子,我们也不用忍受秦王的“暴政”啊。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但是大家知道,《史记》并不是百分百真实的,有很多事情,都是司马迁根据资料,然后自己“想象出来”的,毕竟当时那个年代,资料也是很有限的,而且就算司马迁如实记载,您觉得咱们今天看到的这个版本,没有经过后人修改吗?
所以蔺相如究竟有没有对赵括做过那种评价,是值得商榷的。
但是后面的人可不管这些,毕竟都是读《史记》长大的,书里面记载的东西,就算想去考证,也是很难的。
所以后来者,但凡遇到打了败仗,就会引用赵括的事迹。
唐朝胡曾《咏史诗·长平》: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徐梦莘在 《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二里提到“昔赵括论兵,其父奢不能难,而奢谓括必败”。连赵括的父亲也搬出来了,要是知道赵括必败,还会派赵括上,不过都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不过这个时候,大家把赵括的失败,归咎于他读书少,或者不会读书,但是却从来没有提纸的事情。
“纸上”这个词原本是个中性词,就是说写在纸上的字,但后来逐渐演化,成了理论的代名词,如宋朝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后来这个词逐渐从学术界,流传到军事界,大家发现,赵括和谈兵这两个词早就准备好了,军事界没事的时候就会拿赵括“开涮”,这会有了“纸上”,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呼之欲出了。
到清朝的时候,开始有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后来《现代汉语词典》把“纸上谈兵”一词的出处定在长平之战,于是有了赵括“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以上就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演化史。
2、为什么说“纸上谈兵”是人们对赵括的“误解”?简单来说,没有赵括,赵国依然会灭亡,退一万步讲,就算长平之战,赵括暂时抵挡住了秦军,日后赵国还是要灭亡,这就是“历史必然性”!
秦国的强大,不在于军事,而在于国力。
“商鞅变法”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一场历史上的伟大变革,也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因为商鞅变法涉及到的改革非常深刻,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经济、军事、农业等各方面都远超其他国家,正是因为秦国国力雄厚,他才有能力“打”其他国家,要不然秦国凭啥嚣张?
秦昭襄王不顾一切发动长平之战,是因为赵国接受韩国上党郡,上党是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就开打了,当时赵国的主帅廉颇,估计知道自家的军队不是秦军的对手,所以固守城池,打“持久防御战”!
这次防御战,大概打了2~3年之久。
这个时候,赵国国力弱于秦国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防御战”也是要战斗的,也需要大量的粮草,需要赵国的后勤保障。
但是经过2~3年之久的消耗,赵国“缺粮”了。
《孙子兵法》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所以打仗是很费钱的。
《孙子兵法》还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长途征战会导致自家的百姓贫穷,会拖垮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长平距离赵都邯郸不过200里,而距离秦都咸阳在400里以上。
所以秦国的消耗应该更大,事实上的确如此,这2~3年的防御战,对秦国也是一个不小的消耗,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国的后勤保障还是远远大于赵国。
一方面,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其中主产地关中的土地质量被《禹贡》评为“上上”;而赵国主要粮食生产区包括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和邯郸为中心的漳滏流域只被《禹贡》评为“中中”。这是赵国农业比之秦国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商鞅变法将“耕战”确立为秦国国策,将农业生产提高到了最高战略位置。但赵国重视商业,不重视农业。
《史记·货殖列传》就说,“齐、赵设智巧,仰机利”。说明当时赵国商业发达,但农业相对滞后的状况。所以粮食消耗没了,防御战肯定是没办法支持下去了。
所以就算把四十万军队交给廉颇,赵国还是要灭,要是廉颇坚持防御战,那么没有军粮,士兵必定生变,或许士兵会把廉颇抓起来,然后投降秦军。
防御战是没办法坚持了,所以赵国派出使者求和,但是秦国拒绝了求和。
秦国之所以没有和赵国决战,其实就是消耗赵国的国力,好不容易等你消耗空了,怎么可能会接受求和。
不能防御,也不能求和,那就撤军吧,撤回太行山还能“打游击”!
这个方法也不太现实,首先,两军对垒,而且是大军对垒,你从人家“眼皮子”低下撤军,有点自欺欺人。
还容易军心涣散,就算能撤回来一部分,肯定是非常狼狈,损失也不小。
而只要你撤军,秦军就会挥师北上,占据战略要地,把太行山以西的大片领土全部占领,这样赵国的地盘就会缩到太行山以东的地带,靠着邯郸平原那一带地方,赵国可能会“苟活”几年,但是再也没有“逐鹿中原”的实力。
这和战败没啥区别,所以赵国也不能接受撤军!
上图是长平之战决战图剩下的唯一希望,就是主动出击。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 ——克劳维塞茨《战争论》要是出其不意,赵国还有希望,“富贵险中求”,否则赵国肯定灭亡。
而赵括在这个时候,接受了主动出击的任务,先别说人家有没有才能,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啊,因为这种主动出击,和“敢死队”是一个类型的。
不知道廉颇为啥没有接受这次任务,可能是怕损了一代名将的尊严,从后世高度赞美廉颇,过度贬低赵括,不难看出,“姜还是老的辣”!
而赵括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不堪,人家是名将之后,从小就是学兵法的,而且战争策略,也不是赵括一个人制定的,肯定是得到了赵王的同意,所以这是当时赵国一起研究的战术,只不过交给赵括来指挥!
赵括也并非无能之辈,白起为了包围赵括,用5万士兵做诱饵,这5万士兵,全部被赵括歼灭,但是人家秦国还是国力太强了。
牺牲5万人没啥,我用更多的军队把你包围,就和围棋一样,你赢了局部战役,但是却输掉了整盘棋。
赵括最后弹尽粮绝,战死沙场,虽然失败,但是也给秦军造成了不小的损伤,白起战后也高度评价赵括:“此子不除,必成我秦国大患”。
可见,赵括虽败犹荣,而且还是很有胆识和谋略的人,但是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历史必然性”,基本上不可能。
所以可见,长平之败,并非赵括无能,也并非人家“纸上谈兵”!
总结:“长平之战”归根结底是“国力之战”,赵国国力不如秦军,失败是必然的,不是个人英雄能改变战局的。
不但赵括不能,白起也不能,要是长平之战把这两人换过来,白起也一样会失败。
不但战国的战争是这样,后世的许多战争,基本上也都是“国力之战”,虽然有极少数“英雄”凭借个人能力,改变了战局,但是这依然改变不了“历史必然性”!
三国时候,诸葛亮那么厉害,为啥蜀国最后还是被灭了。
因为蜀国人口少,经济不发达,国力比不上魏国,所以诸葛亮救不了蜀国,是“必然”的!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内容?
纸上谈兵是一个形容人在没有实际经验的情况下,只凭书面或想象中得到的资料和理论来发表高明的见解。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武灵王的故事。
据传说,赵武灵王在统一赵国之前,曾让一些官员到楚国学习兵法。这些官员回到国内后,将所学到的兵法全部记录下来,并开始在纸上谈论如何应对各种情况。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战争场面,只是根据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推测和讨论。因此,他们的见解缺乏实际经验和实践依据,只是一种空谈。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实际能力或者经验的人,仅仅凭借想象或者理论知识来发表高明见解的行为。它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切实际、空洞无物地大发议论的行为。
纸上谈兵来自寓言还是历史还是神话?
纸上谈兵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从小就学习兵法,谈及军事。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挑不出他的毛病,但也不曾夸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缘故,赵奢说:“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却把它说得很简单。赵国不用赵括为将还好,如果用他为将,必使赵军遭受危难。”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往往形容的是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张扬,少开口讲道理,多动手做事情。赵括书本上的内容倒是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没有实际的经验,所以一遇到需要实际操作的情况,他就立刻没有了方向,成了一只无头苍蝇。
纸上谈兵的故事300?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解释
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纸:书。上:上面 。谈:谈论。 兵:用兵。
典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相关人物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纸上谈兵是什么故事是寓言还是神话?
纸上谈兵既不是寓言也不是神话,这是历史事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