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在途,晚清政府为什么要征收厘金?
厘金制度形成于1853年,这一制度是是支撑晚清政府统治的重要赋税制度,它的产生与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开始这项赋税制度是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集军费而实施的临时性赋税,因为颇具成效被推向全国,到了1931年才结束。
从深度来看,厘金制度的形成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形态有着重要的关系,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厘金制度产生的原因厘金是一个大的赋税制度,所涉及种类不同,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土药厘四种,这四种又下设多种小项目,征收范围之广在中国赋税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一)晚清政府财政困难
自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国库异常空虚。在农民起义运动频频爆发的状况下,清政府陷入了“度支万分窘迫,军饷无款可筹”的局面。不得已采用了临时的应急制度——厘金。
据统计当时的国库情况极其危机,1850年国库时存银两只有187万两,加上在途银两225万两,共计412万两,而1781年,清政府国库存银达到了7000万余两。
晚清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就是江南地区,在太平军横扫江南地区后,清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税收征集地,因此“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很快财政枯竭,厘金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军队镇压太平军,但是清政府最为倚重的八旗军、绿营军早已腐化、不堪一击。在这种状况下,政府不得不下令练兵,同时大量征收士兵。
军队的壮大必然离不开粮饷支持,清政府国库的400多万两白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的要求下,各地官员开始征收士兵。当时负责在扬州征收士兵的雷以諴发现军饷难发的问题日益严重,他曾多次上奏中央朝廷,但是国库空虚的中央朝廷也爱莫能助,于是他便奏请咸丰帝,希望皇帝同意在扬州当地推行厘金税收制度。这一制度推行后,迅速解决了当地的军饷问题。
厘金制度是在军事问题的压迫下产生的,所以在这一制度下征收的赋税也大多用于了军事开支,据统计同治13年,厘金收入运作军费的部分为73.7%。光绪元年,达到了75.4%。在各省的军事开支中,90%以上是各省自己征收的赋税,而当时的军事活动大多是防范或镇压人民起义运动,这代表厘金制度为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起了极大作用,但是也极大压迫了底层百姓。
(三)扬州地区取得的显著效果
当时扬州地区的厘金税收制度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于是各省纷纷开始模仿,湖南是最先实行这一制度的,于1855年开始。到了1861年,全国已经有19个省份推行了厘金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这一制度被确定为正式税收制度,各地主要征收的项目和征收额度不同,由各省地方督抚自行设立。
(四)归还外债
众所周知晚清政府因为懦弱无能与列强签订了多项战争条款,需要向列强支付大量的战争费用和赔款。 这对于当时的国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曾经大量向列强借外债。大量外债本息的归还又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归还外债的。光绪年间厘金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也被用于归还外债。
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国家外债较少,并没有大量使用厘金进行支付,甲午中日战争后,巨额的赔款导致清政府向外借款数额急剧增长。
短短18年,清政府共向列强借款110多次,数额更是高达了12万两白银,为了归还巨额的外债本息,清政府将这些外债分摊给各省,由各省政府负责筹集。于是各省政府纷纷增加赋税、田税、礼金等各项苛捐杂税来笼络财富,归还外债。
据统计,在光绪末年,有1/10左右的外债是通过厘金这一税收来进行支付的。
(五)支付“洋务费”
洋务费指的是晚清政府投资在洋务企业上的费用,不包括筹建海军、兴办教育等费用。清政府为了“富国强兵”,兴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据统计在1861年到1890年的30年中,国家共创办了19个军用工业和27个民用工业投资费用更是达到了7000万两白银。这些白银并不是由政府全部支出的。
军用工业采用的是单一官办的形式,经费由政府支出。但是民用企业中的一部分是由本国商人支出的,另一部分由清政府进行财政投资,清政府的这些投资来源主要是关税,其次就是厘金税。当时的清政府财政非常困难,无法对洋务企业进行有力的支持,大多数的洋务企业都是靠地方财政进行支撑的。
虽然在清政府的官方文书记载中,关于厘金税的支出并没有“洋务费”这一项,但其实它蕴含在各省的“军事费”和“行政费”两项之中了。
二、厘金制度的影响(一)维持了清政府的统治。
厘金制度在晚清政府的财政收支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了厘金制度的支持,清政府在末期很难维持统治。这也是为何在太平天国运动平息以后,政府没有裁撤这一赋税制度。
这一制度是否裁撤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也是很难抉择的,一方面,撤销这一制度会使清政府重新陷入财政危机当中,威胁清政府的统治。但是保留这一制度,也会使社会经济发展趋于缓慢,加大与百姓之间的社会矛盾,依然会威胁政府统治。
总的来说,这项制度是清政府所采取的一项以牺牲经济发展获取政治统治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虽然能够延长清政府的统治,但也改变不了清政府灭亡的必然结局。
(二)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种封建赋税制度,厘金制度从本质上来说代表了清王朝统治的封建性,对于当时的商品经济有着抑制作用。据统计,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对于商品税的征收仅为84万两白银左右,之后政府大开商税,这是清政府镇压农民革命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赋税制度体现了清政府统治的封建性。
因此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农民、手工业者、中小商人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赋税压力。虽然政府在实施这一赋税政策时采取的是“既不扰民,也不累商”的名义,但是最终的效果却恰恰相反。并且由于这一制度是由各省地方督府自行实施改变的,所以具有极其强大的地方特性。那些残暴的地方官员往往会加大对百姓的掠夺,中饱私囊。这无疑也加重了社会矛盾。
总结:厘金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导致清政府必须集中财富支持军事活动。这是清政府在维护统治和保证经济发展中所做的抉择,这一选择,延长了清政府的统治,但也加大了百姓们推清政府的敌视。这一制度的实施告诉我们,税收必须要考虑全局,也要根据社会局面及时修改。
清朝历史中应该怎样客观评价肃顺呢?
肃顺姓爱新觉罗,是满清镶蓝旗人。他的祖先舒尔哈齐,是满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亲弟弟。肃顺是舒尔哈齐的八世孙,与哥哥爱新觉罗端华深得咸丰帝的信任。
在咸丰去世之前,肃顺和端华都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奉诏辅佐年幼的同治皇帝。可是慈禧太后作为同治皇帝的生母,也想要夺取权力。
为此一场辛酉政变,便在这个时候爆发了。慈禧太后连同恭亲王奕䜣一起,将顾命八大臣给拿下,夺取了政权,而肃顺作为八大臣之首,被慈禧拖去菜市口咔嚓了,年仅45岁。
肃顺在咸丰帝时期,地位相当高。咸丰帝是个没什么主见的皇帝,但是有一条他是坚决执行的,那就是把那些威胁皇位的人,都给拉下马了,比如说恭亲王奕䜣。
像肃顺这样的远房亲戚,没有皇位继承权,又是自家人,自然是会受到咸丰帝的重用。这就好比曹丕把曹植曹彰这些亲兄弟的权力都给罢免了,改用曹休、曹真这些没有继承权的人执掌朝政一样。
肃顺日益骄横,睥睨一切,而喜延揽名流,朝士如郭嵩焘、尹耕云及举人王闿运、高心夔辈,皆出入其门,采取言论,密以上陈。於剿匪主用湘军,曾国籓、胡林翼每有陈奏,多得报可,长江上游以次收复。左宗棠为官文所劾,赖其调护免罪,且破格擢用。文宗之信任久而益专。---《清史稿》
肃顺在道光时期就虽然也在升官,但是始终没有走进核心圈子,等到咸丰时期,肃顺的春天就算是真的来了。
肃顺连续几个月都在生前,从工部右侍郎,到礼部左侍郎,再到总统大臣,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而已。
咸丰帝十分信任肃顺,让他担任前锋营统领,手握兵权,成为了实权人物,是正二品官衔。咸丰七年,肃顺再次得到提拔,成为了左都御史,兼任都统,军政大权可就都有了。
咸丰十年,肃顺再次得到提拔,成为了临时位内大臣,两个月后,又被授予总管内务府大臣。当时六部的所有事情都是肃顺一把抓,实在是一个厉害的实权人物。
尤其是在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之前,将肃顺封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相当于摄政王的地位,辅佐同治皇帝,肃顺的地位达到了巅峰。
肃顺认识到,只有汉人可以挽救清朝危局。清朝是一个怎么建立起来的朝代呢?其实所依靠的一直都是汉人。他们一直以来标榜的八旗兵马,其实只有不到十万人。
这点人马别说侵吞大明江山,能够保住东三省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此清朝政府最初的政策,那就是借助汉人的力量,帮助自己达成一统天下的计划。
十一年七月,上疾大渐,召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见,受顾命,上已不能御朱笔,诸臣承写焉。穆宗即位,肃顺等以赞襄政务多专擅,御史董元醇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清史稿》
所以他们任用吴三桂,任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同时还有洪承畴这样的文武全才,这些都是汉人中的精英人物。
在这帮汉人的帮助下,满清才夺取了天下。这件事八旗人马不愿意去提,但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咸丰帝时期,清朝出现了危亡的局面。这个时候肃顺立刻意识到,只有再次重用汉人,才能够帮助,满清朝廷摆脱危亡的局面。
在肃顺的支持下,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在湖南招募乡勇,以朝廷的名义与太平天国较量。他们不需要朝廷发钱,十几万大军全部自己来供养。
可是不少满清贵族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担心汉人手握兵权以后,会无法控制。为此他们坚决反对重用汉人。
咸丰帝一看,再不重用汉人,可能大清朝就亡了,还不如活马当成死马医,反倒可以获得一线生机。为此咸丰帝支持肃顺,开始重用汉人集团,为满清延续了50年寿命。
肃顺当红以后,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狙击。咸丰帝没啥出息,当英法联军杀来京城后,咸丰帝带着一帮妃嫔和大臣逃到了热河,其中就包括肃顺。
在热河呆了一年多时间,咸丰帝这身体就不行了。为此他便任命肃顺为顾命八大臣之一,负责辅佐年幼的皇太子。
肃顺方护文宗梓宫在途,命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枻往逮,遇诸密云,夜就行馆捕之,咆哮不服,械系。下宗人府狱。谳上,罪皆凌迟。赐载垣、端华自尽,斩肃顺於市。---《清史稿》
可是皇太子载淳的生母是慈禧太后,慈禧是个非常喜欢权力的人。并且当时还有咸丰的皇后慈安太后在,所以慈禧地位要比慈安太后低。
肃顺在给两宫太后加封号的时候,故意贬低慈禧,使得慈禧恨透了这帮顾命八大臣。为此慈禧便开始谋划夺取政权,她想到了恭亲王奕䜣。
咸丰帝活着的时候,一直防备着奕䜣,所以没有给他实权,现在奕䜣在京城主持大局,手握大权,而慈禧太后在咸丰帝这边,手里掌握着同治小皇帝。
两个人一拍即合,趁着肃顺护送咸丰帝的尸首回京城的时候,发动了政变。慈禧不仅罢免了顾命八大臣,更是将肃顺押送到菜市口给宰了。
总结:冤案不过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冤案,尤其是汉族大臣们,因为肃顺是一个真正懂得政局的人,他重用汉人,这才保住了清朝江山。
曾国藩认为慈禧这么做,无疑就是自毁长城,他对清朝的未来,也充满了迷茫。慈禧可管不了那么多,她要的是权力。
至于这件事做完以后,不管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慈禧可以慢慢收拾。如果连权力都拿不到手,那慈禧才要恨死。
所以在权力斗争之下,这场冤案算是坐实了。好在后来慈禧也是延续了肃顺任用汉人的方针,挽救了清王朝。这就好比是秦惠文王非要为了私仇杀掉商鞅,但是他依旧延续商鞅变法一样。
参考资料:《清史稿》
历史上的郎基是怎样的一个人?
个人介绍
郎基字世业,中山新市人也。祖智,魏鲁郡太守,赠兖州刺史。父道恩,开府、阳平郡守。
基身长八尺,美须髯,泛涉坟籍,尤长吏事。齐天保四年,除海西镇将。遇东方白额称乱淮南,州郡皆从逆,梁将吴明彻围海西,基固守,乃至削木为剪,剪纸为羽,围解还朝,仆射杨 迎劳之曰:“卿本文吏,遂有武略,削木翦纸,皆无故事,班、墨之思,何以相过。”御史中丞毕义云引为侍御史。赵州刺史尉粲,文宣外弟;扬州刺史郭元贞,杨妹夫:基不惮权威,并劾其赃罪。
经历
皇建初,除郑州长史,带颍川郡守。西界与周接境,因侯景北叛,其东西分隔,士人仍缘姻旧,私相贸易。而禁格严重,犯者非一。基初位职,披检格条,多是权时,不为久长。州郡因循,失於请献,致密钢久施,得罪者众,遂条件申台省,仍以情量事科处,自非极刑,一皆决放。积年留滞,案状胶加,数日之中,剖判咸尽。寻而台省报下,并允基所陈。条纲既疏,狱讼清静。基性清慎,无所营求,尝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乎?”唯颇命人写书。潘子义曾遗之书去:“在官写书,亦 是风流罪过。”基答云:“观过知仁,斯亦可矣。”卒於官,赠骠骑大将军、和州刺史。谥曰惠。柩将还,远近赴送,莫不攀辕悲哭,哀不自胜。
初,基任瀛州骑兵时,陈元康为司马,毕义云为属,与基并有声誉,为刺史元嶷所目:“三贤俱有当世才,后来皆当远至。唯郎骑兵任真过甚,恐不足自达。”陈、毕后并贵显,而基位止郡守。子茂。
茂字慰之,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余言。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河间权会,受诗、易、三礼及玄象刑名之学。又就国子助教长乐张奉礼受三传群言,至忘寝食。家人恐成病,常节其烛。及长,以博学称,历位保城令,有能名。周平齐,上柱国王谊荐之,授陈州户曹。属隋文帝为亳州统管,命掌书记。
周武帝为象经,隋文从容谓茂曰:“人主之所为也,感天地,动鬼神,而象经多乱法,何以致人。”茂窃叹曰:“此言岂常人所及!”阴自结纳。隋文亦亲礼之。后还家,为州主簿。及随文为丞相,以书召之,言及畴昔,甚欢。授卫州司录,有能名。
寻除卫国令,进有击囚二百,茂亲自究审,数日释免者百余人。历年辞讼,不诣州省。魏州刺史元晖谓曰:“长史言卫国人不敢申诉者,畏明府耳。”茂曰:“人犹水也,法令为堤防,堤防不固,必致奔突,苟无决溢,使君何患哉!”晖无以应。有部人张元预与从父弟思兰不睦,丞尉请加严法。茂曰:“元预兄弟,本相憎嫉,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人之意也。”乃遣县中者旧,更往敦谕,道路不绝。元预等各生感悔,诣县顿首请罪。茂晓之以又,遂相亲睦,称为友悌。
开皇中,累迁户部侍郎。时尚书右仆射苏威立条章,每岁责人间五品不逊。或答者乃云:“管内无五品家”不相应领,类多如此。又为余粮簿,拟有无相赡。茂以为繁纡不急,皆奏罢之又奏。身死王事者,子不退田;易官左贬不减地。皆发于茂。茂性明敏,剖决无滞,当时以吏干见称。
炀帝即位,为尚书左丞,参掌选事。茂尤工政理,为世所称。时工部尚书宇文恺、右翊卫大将国于仲文兢河东银窟,茂秦劾:“恺位望已隆,禄赐优厚,拔葵去织。寂尔无闻,求利下交,曾无愧色;仲文大将,宿卫近臣,趋侍阶庭,朝夕闻道,虞、芮之风,抑而不慕,分铢之利,知而必争。何以贻节庶僚,示人轨物?”恺与仲文,竟坐得罪。茂与崔 祖浚撰择州郡图经一百卷秦之,赐帛百段。
时帝每巡幸,王纲已紊,茂既先朝旧臣,明习世事,然无謇谔之节,见帝忌刻,不敢措言,唯窃叹而已。以年老乞骸骨,不许。会帝征辽,以茂为晋阳宫留守。其年,常山赞务王文同与茂有隙,奉茂附下罔上。诏纳言苏威、御史大夫斐蕴杂推之。茂素与二人不平,因深文其罪,及弟司隶别驾楚之,皆除名徙且未郡。茂治然任命,不以为忧,在途作登陇赋以自慰。后附表自陈,帝颇悟。十年,追还京兆,岁余卒。子知年。
论曰:“孙搴入幕未久,仓卒致毙,神武以情寄之重,义切折肱,若不爱异才子,何以成夫王业。元唐以知能才干,委质霸朝,绸缪帷幄,任寄为重,及难无苟免,忘生殉义,可谓得其地焉。杜弼识学甄明,发言谠正,禅代之际,先起异图,王怒未终,卒蒙显戮,直言多矣,能无及于此乎?房谟忠勤之操。始终若一。恭懿循良之风,可谓世有人矣。张纂、张亮、张曜、王峻、王等事霸朝,申其力用,皆有齐之良臣也。伯德之恸哭伏尸,灵光之拒关驻驿,有古人之风焉。显俊明达,文武驱驰,尽其知力,不遑宁处。可谓德以称位,能以称官。
“道和爱从霸府,以终未路,四十余载,典综兵机,识用闲明,甚为朝臣所服。及于后主奔遁,莫知所之,首赞延宗,以从权变。既而晋阳倾覆,运极途穷,还邺则义隔德昌,死事则情乖旧主,虽复全生握节,岂比背叛之流欤?“夫县宰之寄,绵历古今,亲人任功,莫尚於此。汉氏官人,尚书郎出宰百里;晋朝设法,不宰县不得为郎。皆所以贵方城之职,重临人之要。后魏 令长,多选旧令史为之。故缙绅之流,耻居其位。爱逮有齐,此途未改。宁都公革斯流弊 ,弘之在人,固为美矣。
“司徙器度沈远,有宰臣之量,始 从文吏,终致台辅,出内有常,夷险若一。而世人谕之胡广,讥其不能廷争。然古称“见机而作”,又曰"相对而动",若时有开悟,或可希舜一功,而终遇奸回,便恐舟壑俱运。斯盖赵公之志也。
“子悦牧宰流誉,子琮簿领见知,及居藻镜,俱称尸禄。冯溺于贿货,于斯为甚。慈明赴踏之义,荩有衔发之节。郎基政绩有闻,蔚之克荷堂构,美矣乎!”
林如海死后林黛玉有没有继承家产?
林如海死前,已经把家产交给了林黛玉,林家的家产就是整座荣国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其中就暗藏了林黛玉继承了家产。这是怎么回事呢?
甄士隐资助,大如州任职,贾雨村恋旧娶娇杏要说林黛玉家的家产是整座荣国府,还得从贾雨村这里说起。寄居在葫芦庙中的贾雨村,得甄士隐资助上京赶考。甄士隐家则因为葫芦庙“火起”,被烧成一片白地,走投无路之下,只得投奔大如州,到了他岳父封肃家。一二年后,甄士隐遇见了跛足道人,便追随而去,留下了妻子封氏和两个丫鬟。
两个丫鬟中,有一人名叫娇杏。当年,贾雨村在甄士隐家见到娇杏,娇杏就是甄家丫鬟。然而,第一回的回目却写的是“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闺秀,即大家闺秀,娇杏本是丫鬟,怎么就成了闺秀呢?
原来,娇杏并非“侥幸”,而是“日边红杏倚云栽”之红杏。《红楼梦》中的红杏,其实是贾探春,贾探春的花签是“日边红杏倚云栽”,大观园中,李纨的稻香村栽满了红杏。只有探春才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她才是真正的娇杏。红杏在日边,贾雨村、李纨都有皇帝的暗喻。因此,李纨的住处“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贾雨村只寄居在葫芦庙,庙中没有红杏,因而,他一定要娶娇杏。
得甄士隐资助,贾雨村科举及第,来到大如州任知府。到任后的当天晚上,贾雨村就把封肃传唤到衙门,问明了甄家情况。第二天,贾雨村又以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贾雨村此举,也算报答了甄士隐的资助之恩,不是个忘恩负义之人。答谢了甄士隐的恩情,雨村又修密书一封,托封肃转呈甄家娘子,说要娶娇杏为二房。于是,封肃说服了女儿,以一乘小轿,连夜将娇杏抬进了知府衙门。
娇杏到了贾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
贾雨村为何不直接下聘礼给封家或者甄家,明媒正娶娇杏,而把这件事做得如此神秘呢?这是因为,贾雨村有“莽操遗容”,密娶娇杏,是其隐藏要做皇帝的野心。所以,贾雨村十分迫切,又十分神秘的要娶娇杏,并不是他恋旧,而是照应脂砚斋的两则批注:“是莽操遗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莽是王莽,操是曹操。林黛玉初入荣国府,在荣禧堂东侧的三间耳房中,见到了三条金钱蟒。这里,是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耳房,即二房,王夫人不是荣国府的正室夫人,而是“王莽”。
来到荣禧堂之前,林黛玉见到了王熙凤。凤姐戴着一条“赤金蟠螭璎珞圈”,蟠螭,即“有足无角类龙”之蛇。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王家就是“王莽”家。林黛玉眼中所见,正是荣国府的真实写照,这家藩王确实有人做了“莽操”。
荣国府有人做了“莽操”,庚辰本写的是“林代玉”,也就是以“林”取代了“玉”,黛玉才落得个“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的悲剧结局。这个结局,就是历史真实中的荣国府终极命运,林黛玉才是荣国府的终极代言人,或者说,林黛玉是荣国府真正的主人。
张如圭道喜,林如海托孤,贾雨村夤缘复旧职贾雨村在大如州任上被人弹劾,其罪名是“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雨村被参劾,便“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在淮扬地界受盐政林如海之聘,做了林黛玉的私塾先生。
这天,贾雨村在村肆中遇到了古董行中贸易商人冷子兴,两人演说了荣国府。这时,一个名叫张如圭的人前来道喜,说“都中”将启用被革职的旧员。冷子兴听说,便给贾雨村出主意,“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
林如海恰好要把女儿黛玉送到“都中”,托付给岳母史太君抚养,便修书一封,委托内兄贾政助雨村官复原职。贾政果然按照林如海的嘱咐,“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从甄士隐来到大如州,贾雨村知大如州娶娇杏,张如圭村店报喜,林如海托孤,到贾雨村“夤缘复旧职”,讲的都是“如”字。如,即“如夫人”之“如”,古代称别人家的小妾为“如夫人”。那么,曹雪芹为何要反复写“如”呢?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朱元璋立《朱氏世德碑》讲述自己的家史。这篇自述家史中,讲到一母同胞的大哥朱兴隆(朱重四)时,是这样表述的:“孟兄先逝,合家守丧”、“孟嫂携幼,东归故乡”。所谓“孟兄”,指的是“如夫人”所生之长兄。朱元璋的父亲仁祖朱五四娶陈氏为妻,共生四子二女,朱兴隆是大哥,朱元璋是老四,一母同胞的大哥,变成孟兄,朱兴隆便有嫡长子变成了庶长子,因而,这一家就被划为皇室旁支,永久地失去了皇位继承权。
但是,“孟兄”这一脉并不服气,恐怕历代都有人暗藏“莽操遗容”。到了南明时期,荣国府便以林代玉,“娶娇杏”而称帝。
贾雨村做了应天府知府,便住在了兴隆街,书中称他是“兴隆街的大爷”。朱兴隆,就是朱家的大爷,仁祖的嫡长子。贾雨村既暗喻了朱兴隆,又以“兴隆街的大爷”隐喻了桂林靖江王家。
朱元璋起兵做大时,四个哥哥都已不在人世,唯独兴隆街的大爷留下一个儿子,名叫朱文正。“孟嫂携幼,东归故里”,讲述的就是朱兴隆的妻子带着朱文正投奔了朱元璋。朱文正作战勇猛,屡立大功,尤其是坚守洪都,为朱元璋打败最强劲的对手陈友谅立下汗马功劳。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朱元璋十分喜欢这个侄子,问他要做什么官,朱文正答道:“爵赏不先众人,而急私亲,无以服众。且叔父既成大业,侄何忧不富贵?”朱元璋甚善其言,益爱之。但是,当朱元璋先封赏别的功臣时,朱文正极度不满,“骄淫暴横,夺民妇女,所用床榻,僭以龙凤为餙”,“前所对上者皆诡词”。
朱元璋闻知侄子如此,便派人斥责,“文正惭惧,谋叛降张士诚”。于是,朱元璋亲自去洪都拘押朱文正,并把他幽禁于桐城。荣,桐木也,荣国府其中之一隐喻,就出自朱文正被幽禁之地。贾雨村被弹劾的罪名,恰是朱文正所犯之罪。
朱元璋虽然处罚了朱文正,还涉嫌失手杖杀了侄子,但在洪武三年(1370年)“封建诸子”时,“推亲亲之恩”,仍然封兴隆街大爷之孙,朱文正之子朱守谦为桂林靖江王。荣国府嫡长子贾赦,字恩侯,就隐藏了这段“夤缘”,贾政,其实是“假文正之名”。
洪武元年,朱元璋追谥大哥为南昌王。洪武九年十一月,朱元璋诏令朱守谦之国靖江(桂林),“奉其祖南昌王木主以行”。这段历史,就是“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朱文正毙于桐城,朱守谦只奉其祖父的牌位之国,南昌王成为靖江王一世祖——贾雨村夤缘复旧职,官职不变,藩国却由南朝改为靖江。
林如海送林黛玉进“都中”,这段故事,简直与朱守谦之国的历史丝丝入扣。如此,林黛玉就是继承了林如海的遗产,来到了荣国府,成为荣国府真正的第一代主人。而“林如海”却并没有真正之藩,靖江王是在朱兴隆、朱文正身后才被朱洪武封建的,当然可以理解为林如海的“遗产”了。
绛珠草还泪,荣穆王为证,西方灵河岸上是归宿林黛玉寓意第一代之藩的靖江王,书中是有交代的。第一回书中,甄士隐听一僧一道讲述通灵宝玉的故事,其中说到这样一段奇闻: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段对话,被视为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前缘”,《红楼梦》因而又被解读为宝黛之恋。这样的解读,其实大谬不然。绛珠草在警幻仙境中讲得十分明白,她只是去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以泪水偿还这段前缘,一生之泪“也偿还得过他了”,林黛玉何时说过要嫁给宝玉?宝玉又有什么资格娶林黛玉?
贾宝玉只是个“侍者”,“前世”是守卫赤瑕宫神瑛的侍者,“衔玉落草”,则是通灵宝玉的侍者,自始至终都是个仆人,林黛玉则是荣国府的真正主人。假如以现代人的观念,女主爱上仆人,林黛玉则有可能下嫁贾宝玉。
这段警幻之语中,交代了林黛玉真正的身份,她就是荣国府的真正主人。荣国府象征的是兴隆街大爷家的桂林靖江王城,这座王城建在北宋铁牛寺遗址之上,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小名铁柱,就是荣国府家庙“铁槛寺”。
靖江王城坐落在漓江之畔,漓江的源头是灵渠,荣国府就在“西方灵河岸上”。朱元璋家的亲王王子受封藩王,都是第一代就之藩,而靖江王则是三世才正式抵达藩国——这就是“三生石”。石,即“石头记”之石,朱元璋按藩王规制,仿南京皇城,以石头修筑了靖江王城——这就是《红楼梦》中的金陵、都中、石头城之《石头记》。
贾赦、贾政,暗喻了靖江王一世祖和二世祖,林黛玉“抛父”之藩,她才是第一代靖江王的象征隐喻。因而,林黛玉进入荣国府之后,先见“始太君”,后谒荣禧堂,“荣禧堂”暗喻了靖江王祖庙。因为,这里暗藏了十六代靖江王,以及第十二代靖江王荣穆王。
书中写道,荣禧堂中“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从一世祖到靖江王灭亡,恰好是十六代,楠木交椅分两溜排列,每溜八张,暗藏“重八”。这就寓意这家藩王要“林代玉”,取代朱重八。荣禧堂、穆莳、东安郡王,这三个符码中,就隐藏了“荣穆王”。正是第十二代靖江王荣穆王之子,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露出了“莽操遗容”,靖江王在南明时期篡夺了洪武皇统。
顺治二年(1645年),朱亨嘉在靖江王城称帝(监国),用的年号是洪武,当年是洪武278年。这段历史暗写在《红楼梦》中,对应的就是“大如州”、“张如圭”、“林如海”、“如夫人”、“庶出”。朱亨嘉以洪武为年号,废除了朱元璋以后所有的大明帝号、年号、庙号,他们家才是“仁祖”的长房长子,名正言顺的嫡长子。
朱亨嘉此举,无异于谋反,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朱聿键派兵攻陷了桂林靖江王城,活捉朱亨嘉,废为庶人,并把秘密缢杀于福建连江——“玉带林中挂”,贾雨村秘娶娇杏。桂林靖江王取代朱洪武,也就是“林代玉”,庚辰本中的“林代玉”才是真正的林黛玉。
靖江王城被攻陷之日,一个太监把朱亨嘉三岁的儿子隐藏在王城的“雪洞”之中,然后带到全州湘山寺出家——“金钗雪里埋”,薛宝钗的住处就是“雪洞”。
湘山寺在湘江之滨,湘江的源头也是灵渠,“林黛玉”号潇湘妃子,三岁遇癞头和尚要度她出家——林黛玉又是靖江王世子朱若极的隐喻。朱若极,就是清初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清僧录”的情僧,“曹雪芹”之一。
如果不是青埂峰(清更封),朱若极依然是“荣国府”的主人。所以,荣国府即林黛玉之家,她是荣国府真正的主人。林如海给予林黛玉的遗产,即整座荣国府。如果不是因为兴隆街的大爷与洪武皇帝之间的“夤缘”,就不会有靖江王城,也就不会有“石头记”之荣国府。
贾雨村陪护林黛玉来到荣国府,实际上是朱守谦奉其祖木主之藩靖江王城,继承了兴隆街大爷的“遗产”。荣国府贾家都是靖江王城中人,其中的金陵十二钗既暗喻的事大明北京十二陵,又暗指的十二代靖江王。以林黛玉为象征的第一代靖江王,荣国府共同继承了“夤缘”遗产,只不过有嫡庶之分而已,不存在谁霸占了谁的财产。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
关于秦始皇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当中仅有“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短短几个字,然而他去世的过程却显然不是如此简单,从平原渡口病倒到沙丘平台病逝,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秦始皇的真正死因究竟如何,自古以来便争论不休,然而真相却已经无人能知。
秦始皇巡游天下,却病逝于东巡归途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次出巡,左丞相李斯陪同前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而最受他喜爱的小儿子胡亥也要求随父皇出游,秦始皇欣然准许。
十一月,秦始皇的队伍到达云梦,秦始皇先是遥祭了葬在九嶷山的舜帝。之后,队伍乘船顺长江而下,游览了籍柯,经过丹阳来到了钱塘。因钱塘江潮波涛汹涌,于是向西绕行一百二十里渡江,登上会稽山,祭祀了舜帝,并在海边巨石刻下自己的功绩。
△秦始皇出巡
完事之后,秦始皇开始踏上归途,经过吴地,从江乘县渡过长江,沿海北上,抵达琅邪,于此找来多年寻仙药未果的徐福,徐福谎称海上遇到大鱼阻挡,因而未能成行。秦始皇于是命人携带攻弓箭出海,果然见到大鱼,将其射杀后令徐福继续出海求药,而自己则沿海西行。
然而,当出行队伍到达平原渡口时,秦始皇却病倒了,御医们对此无能为力,于是他令蒙毅折回会稽祷告山川,自己则带领大队人马迅速向咸阳赶去。可是如此一来,在用药无果的情况下,再加上旅途劳顿,秦始皇的病情愈加严重,时常陷入昏迷。
△胡亥
清醒之际,秦始皇写了一封“与丧会咸阳而葬”的信给公子扶苏,加盖玉玺后留在了中车府令赵高处。在渡过黄河时,秦始皇再次因病昏倒,后脑不慎撞在了青铜冰鉴上,这次撞击导致秦始皇的病情愈加严重,从此昏迷不醒。
次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秦始皇幼子胡亥前来探望,却发现秦始皇已经去世多时。君王死在外面,且继承人还为确立,这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李斯为了避免出现意外,于是隐瞒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既能保温又能通风凉爽的车子中,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宦官就假托皇帝从车中批准百官上奏的事。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赵高、胡亥联手搞定李斯,三人拟定了一份“要求扶苏和蒙恬自尽”的假诏书传给公子扶苏,扶苏因此而死,蒙恬虽未自尽,却被囚禁。胡亥则返回咸阳继位,是为秦二世。
秦始皇到底因何而死关于秦始皇之死,虽然《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史料中均有记载,但并未涉及到其真正死因。因而,自古以来史学界关于此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1、死于疾病。这种观点认为,秦始皇自幼便体质较弱,这应该与其幼年长期滞留赵国的经历有关。而在其继位之后,又过于勤政,每日批阅文书多达一百二十斤,工作过于劳累,而且从秦始皇末年的表现来看,身体有恙的情况秦始皇自己是心知肚明的。再加上出巡旅途劳累,最终致使其在平原渡口患病后一病不起。
至于其到底死于何病,目前有观点认为可能是死于癫痫和脑膜炎,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起初头晕、胃部不适,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他长大后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后来秦始皇渡黄河,癫痫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2、死于非命。这种观点主要是根据史料记载推敲得出,因为在秦始皇死亡前后的记载中,的确有诸多疑点。例如蒙毅作为出巡队伍的一员,主要负责的就是队伍的安全,可秦始皇病倒之后,为何他反而被以“祷告山川”为由遣走,而且目的地还是远在南方的会稽山。又例如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胡亥等人篡改诏书,勒令扶苏、蒙恬自杀。再者,根据现代医学的经验来看,从脑膜炎发作导致昏迷不醒,再到致人死亡应该会有数周时间,可秦始皇在第二天却突然就死了,时间上很是蹊跷。
由于秦始皇死亡前后身边人员太少,因此即使太史公司马迁也无法真正考证出真实情况,后世之人再想探知真相无疑更为困难,目前的结论基本全为推测,并没有直接证据。事情的真相,要么早已消失在了历史长河当中,要么只能等秦始皇陵相关资料的出土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