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间站,六年级下册科学什么叫做空间站?
空间站是能载人进行长期宇宙飞行的航天器,又称航天站或轨道站。因宇宙飞船体积较小,人在飞船上的行动不便,在太空停留的时间又不长,不能携带太多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科研活动,而且一个接一个的发射也耗费了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就迫使人们考虑建造体积更大、活动更自由的飞船,以便装上更多的生活用品和仪器设备,送上轨道长期运行,就像一个搬到空间去的实验室。
空间站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1. 空间站的基本结构包括主体模块、舱段、太阳能电池板、通信设备等。2. 空间站的主体模块是空间站的核心部分,提供宇航员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包括生活区、实验室、控制室等。舱段是连接主体模块的通道,用于宇航员在空间站内部移动。太阳能电池板用于提供电力,为空间站的运行提供能源。通信设备用于与地面进行通信,保持与地面的联系。3. 此外,空间站还可能包括其他模块,如供氧模块、供水模块等,以满足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需求。空间站的基本结构是为了提供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观测和居住的基础设施,确保宇航员能够在太空中长时间工作和生活。
建立空间站有什么价值?
回答如下:建立空间站有以下几个价值:
1. 为深空探索提供基础设施:空间站可以作为深空探索的基地,为宇航员提供长期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使得探索任务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2. 支持科学实验:在空间站上可以进行很多无法在地球上进行的科学实验,例如研究微重力、观测太阳系外行星等。
3. 推动技术进步:建立空间站需要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技术,例如空间生命支持系统、轨道控制系统等,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4. 促进国际合作:空间站是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各国可以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未来的商业应用: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商业应用,例如太空旅游、太空矿业等,建立空间站可以为这些应用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
科技部曝光了一些国家级战略科研项目?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图为我国深海空间站系统的第二步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模型
最深将达到海底2500米,最大载员50人,可在水下“驻扎”两个月。
这是我国未来海底空间站的设计规划,“空间站”可谓上得了太空,潜得了深海。
日前,我国深海空间技术研发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以下简称“702所”),首次向公众展示了他们最新研制成功的我国深海空间工作站系统,而702所,也是6月初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下潜7000米海试的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研发单位。
亮相
深海空间站载人下“五洋”
2012年05月28日,在刚刚结束的北京科博会上,首次举办海洋科技展,设立了海洋科技展区,展示我国在海洋技术和海洋经济领域的最新成就。
记者从参展名录上看到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的名字,这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单位。
冲着“蛟龙”的名号而去,却不想有意外收获。
“这是首次亮相。”702所深海空间站专项办公室副主任马向能的开场回答果然没让记者失望。马向能所言的首次亮相指的是参展的我国深海空间站技术系统模型:已经完成设计的小型深海空间站试验艇和正在设计中的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模型。
在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中,海洋是地球上远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下五洋捉鳖”具有不亚于“上九天揽月”的重要战略意义。开发利用深海资源与探索研究深海科学是我国本世纪初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在这种大背景下,深海空间站技术逢时而出。深海空间站是一类不受海面恶劣风浪环境制约,可长周期、全天候在深海域直接操控作业工具与装置,进行水下工程作业、资源探测与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的载人深海运载装备。
深海空间站将与水面平台(6000吨级母船,可拖带工作站,支持其长期水下作业)、穿梭式多功能载人潜水器(往返于工作站与母船之间,具备输送、维修、通信、救生等功能)构成“一主两辅”的三元深海作业体系。
如天际空间站是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一样,深海空间站代表了海洋领域的前沿核心技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
对接国际自主研发
与美俄处同一起跑线
702所深海空间站主任设计师郁荣接受法晚专访时,详细介绍了深海空间站从无到有的战略体系。
根据郁荣介绍,从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和当时的苏联都陆陆续续完善了深海空间站体系。但那时,所有体系都出于冷战思维,用来进行军备竞赛,较少涉及民用开发。
2000年,俄罗斯公布了本国深海空间站的民用建设,其针对性很单一,主要针对于北冰洋的石油开采。
近些年,美国也对自己的深海空间站进行论证,相对而言弱化了军事色彩,增加了民用体系。
随着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后,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深海空间站的概念,旨在和平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已经建成的深海空间站试验艇和正在建设的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都是我国自主研发。
所以,从深海空间站的民用建设而言,我国和美俄处于同一起跑线,而且有后发优势。
一是上世纪90年代的工业水平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二是根据公开信息,我国也从美俄两国借鉴了一些成功经验,少走了一些弯路。
参展现场
在展位的最显眼处,摆放的是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模型,该工作站外形类似一艘小型潜艇,只有细心的人弯腰仔细看,才能看到为何叫“工作站”:它是有人在操控的。
在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的后方,还摆放着一个小家伙:已经设计完成的小型深海空间站试验艇模型。
该试验艇现已研制并制造完成,工作潜深150米,生命支持时间72小时,总长13.1米,乘载员6人。
解读
浅水作业试验挺成功
郁荣介绍,深海空间站主站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小型深海空间站试验艇的研制。该试验艇2009年开始工程研制,2012年开始试验。
郁荣表示,该试验艇是进行深海空间站主要功能演示以及部分关键技术验证的原理样机。
试验艇搭载有水下起吊装置、中型ROV(水下机器人作业系统)等水下作业装备,可执行水下起吊、水下取样等浅海作业任务。
郁荣透露,“目前已经进行72小时水下航行试验、水下起吊、布放试验、海底观测试验、海底取样试验,达到预定设计目标。”
背景链接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是我国深海空间技术的发起单位和技术牵头单位,主要经营深海空间站技术需求论证和建设规划,并重点负责深海空间站主站的设计研究工作。
水下工作站可协同工作
正在研制的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是我国深海空间站系统的第二步,整个工作站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工作站自身搭载有多种作业潜水器和作业工具,这些作业潜水器和作业工具可以互相配合,协同作业,提升了作业能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比如在某海域安装一个水底采油树,如果用传统的ROV,要不停地在水面和水下来回穿梭,大部分时间耗费在路上。如果是多种作业工具同时作战,下去一次全部干完,打桩的、挖坑的,各司其职,一次性完成,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郁荣介绍。
同时,载人舱也较以往有所扩大,“在这方面,试验艇和空间站的差别就是QQ和加长林肯的不同。”郁荣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人员居住舒适性大为提高。室内还可以进行装修,食品、淡水也充足,甚至可以在水下洗澡。
郁荣同时表示,未来,我国将建成工作深度约1500-2500米的深海空间站。目前该空间站还在理论研究阶段,可在水下逗留60天,最大载员50人,有望使用核动力。
空间站时代是什么?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的标志,而空间站的实现,则是空间站时代的开始。
空间站实际上是一种可以住人的大型人造地球卫星。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围绕地球旋转的“活动房子”。“房子”里除了人造卫星常有的各种仪器设备之外,还有一系列满足人们饮食起居的生活条件。同时人住在里面可以积极从事各种科学试验。
美国宇航局已经制订了可以供50人或100人乘坐的半永久性的大型空间站计划。如果这个计划果真实现,它将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以来,继阿波罗登月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这是因为,这样的空间站即使只有一个,它也足以完成美国、前苏联研制的各种实用卫星(即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军事侦察卫星、天文观测卫星等)所担负的全部使命。
如果在空间站上装配大型天文望远镜,就可以得到极为清晰的天体和星云的照片与画像,而由此所得到的天文知识,将远远超过过去5000年的地面观测所积累的全部知识,这大大有助于探索宇宙的奥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