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书,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首先我们要知道,万卷书到底是个什么数量概念。古人的书,多是以卷为单位,不像我们现在,基本说册的比较多。
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变换了好几代。
第一代的甲骨,第二代的竹简,第三代的帛书,第四代是纸张,现在则是word文档~。当然还有兽皮这些,应当也出现很早,但是不易长久保存。卷这个量词,其实就是指代着以帛书为主要书写材料的时期。
文字书写在长长的丝帛上,然后卷成卷,就是一卷,或者叫一轴。
卷这个词,在纸张作为书写载体后,依然流行,成为一个类别或一个小目的隔断标志。有点像现在说的“类”。
古代的一卷,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册,多少字呢?以中国古代的三大名集为例:
明代的《永乐大典》共有22877卷,11095册;也就是2.06卷每册。清代的《四库全书》共有79337卷,36300册,也就是2.19卷每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共有10000卷,加上目录的40卷,5020册,也就是2卷每册。由此可知,古代的一卷,基本上就是半册线状古籍。
每一卷约10240字。
由此可知,古人的读万卷书,基本上就是读一部1.2亿字的大部头书了。约相当于看完一部《古今图书集成》(连目录1.6亿字)。
假设每天读12000字,每天读一卷古书,一年365卷,约20年才能读完。这还是整年不休息。
由此可知,读万卷书,在古人那里,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假如从十岁开始读书,持续不断,二十年,也就是三十岁了,这积累,博士毕业是没有问题了,当然,下笔如有神,也是没有问题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还会吟。看了这么多书,写点文章之类的,肯定也是不在话下。所以古人的这读书破万卷,应该是比较夸张点的说法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朱元璋有一首诗三天龙泉万卷书不能治国安天下妄男么大丈夫?
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报国平天下,枉为男儿大丈夫!
地层被称为记载什么的万卷书?
地层被称为记载地球演化历史的万卷书。地层是地球表面不同岩石层序的堆积,包含了丰富的化石和地质信息。通过研究地层,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生物进化、气候变迁等重要信息。
地层记录了数亿年来地球的变迁,是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地层被形象地称为记载地球演化历史的万卷书。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全文?
上联:门对千竿竹短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该联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据传,明朝名士解缙,家门口正对着一片竹林。
除夕之夜,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竹林的主人当地一富豪见了,便想为难谢缙,遂叫人把竹砍掉。
解缙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在上下联上各添了一字,成为: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清风万卷书什么意思?
这是一副心胸开阔、意趣高远的对联。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到,一个人只要不为物质所累,任何环境下都以精神追求为生命的第一需要,面对清风明月,也能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对联追求意境与形式美,所谓明月一池水,清风万卷书绝不是具象的描写,而是其意境的高远与人格的提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