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回应以武促统,为什么不与皇太极打北京杀崇祯?
袁崇焕的故事也是这么一个非黑即白的脸谱化的故事。
最初,崇祯杀袁崇焕,定的罪名并没有直说袁崇焕谋逆,但是字字句句都在暗示天下人说袁崇焕可能和清军有不正当的关系和往来,暗示说袁崇焕有重大谋逆嫌疑。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于是当世者看到的两张脸谱,一张是袁崇焕的恶,一张是崇祯的明。这是一个明君杀奸臣的剧情。
但是到了张廷玉等人参与修《明史》的时候剧情又发生了转变,因为清朝不承认自己覆灭了明朝政权,还哭祭崇祯,所以袁崇焕的死不能记在清朝身上,也不能说成崇祯是昏君,那么就拉出魏忠贤奸党余孽来当反派,于是脸谱变成了崇祯的庸,奸党的恶,袁崇焕的冤。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
而到了清末,为了革命,梁启超把袁崇焕树立为民族英雄,把他写成了当时大明王朝唯一值得期待的救星。于是这样的说法传播开来。剧情再次变化,这次的脸谱变成了崇祯的庸,皇太极的诈,袁崇焕的冤。
梁启超:“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尤其是到了金庸先生的手里,把民间传说写进小说,更大范围的流传开来。因为崇祯是汉人的皇帝,所以不会背最大的黑锅,扮演最坏的那个人。那么最坏的人就当然由鞑子皇太极来演。
到了前几年《明朝那些事》大热,当年明月再次把剧情写成了崇祯是正,袁崇焕是狂,毛文龙是冤。洗白了崇祯,将袁崇焕的死变成了咎由自取。
那么这些脸谱不断的变换着,到底哪一张更接近事实真相?
我可以在提供一个版本,这个板块里。崇祯是嗔,袁崇焕是权,毛文龙是狂。
简单说一下,整个事件中最关键的两个点,也就是崇祯杀袁崇焕的两大罪状是不是站得住,那么要看一个是毛文龙该不该死,一个是要看袁崇焕该不该和清军私下有接触,甚至是议和。
第一,毛文龙该不该死,我个人觉得,杀了是有点过份,但是毛文龙可不是当年明月笔下的大英雄加小白兔。这货完完全全就不是个省油的灯。
谈迁《国榷》:“将东江偏隅果足慑建虏之魄乎?曰:非也!皮岛去建虏较远,牵制本影响,而建虏善疑,得略为瞻顾,或未即决计而南响也。”“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岁百二十万,兵二十万,朝论多疑而厌之,以身握重兵,又居海岛,莫能难也。”
《李朝实录》:“蛰居孤岛,徒事张皇。”“今则徒享富贵,无意进取。识者皆忧其终不利于中原,而为我国之深患。”“有同群羊之见猛虎”。
孟森《明史讲义》:“毛文龙东江之兵,始以朝廷无的饷而借口通商,以违禁物与敌为市,敌乃大得其助,而崇焕治兵,请管东江之饷,而文龙拒之,以与敌通市为利,又不欲以领饷而暴露其兵额也。崇焕斩文龙,编制其兵,核实其饷,东江正可有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无所依赖,自相屠杀,相率降清。论者又以此为崇焕之罪,不以为杀崇焕者之罪,至今尚纠纷不已,是用揭之。”
毛文龙有功不假,但是过错也绝对不少。当年明月说毛文龙不费大明一分粮饷,军功甚隆,举足轻重的说法大多来自董其昌和钱谦益这样的文人的记载,而真正支持毛文龙最多的军政大员袁可立对毛文龙其实是既倚重又无耐。正面评价上报朝廷,负面评价都写在自己的笔记里。
袁可立:“奴酋逆天顺犯,于今七载。赖毛帅倡义,屡获奇捷,大张挞伐之气。据所报功级解验,前后大小三十余战,斩首共一千九十七级数逾,上捷者共五次,总获器械、弓箭等件共五万。当我圣主宵旰之时,人心危惧之日,海外有此奇功,其应陛应赏应恤之官兵相应敕部,行巡按御史覆勘,再为议序,以候俞旨施行。
袁可立:“不交一锋,致奴死二万余人,马三万匹,其数终有不可考。”
明朝末期国家财政有多紧张,军饷的筹措有多难,这个不用我说了吧,毛文龙狮子大开口年年索要远超自己实际部队人数的粮饷,不给就不听指挥,给了也不完全听指挥。
面对这么个冒功贪饷,又不服从指挥,甚至为谋求私利,和清军偶尔眉来眼去的货色,袁崇焕杀他是有些轻率,但并不算张扬跋扈,自毁长城。
所以说,袁崇焕对毛文龙的做法可以说考虑不周,手腕不够高明。但是绝对不能说是国贼。
光荣三国志的人物数据依据是什么?
统:影响统兵数量和士气,统御高的带兵多,而且在遭受敌方计策时,士气受到的影响较小。
武:武将的个人武力,一般在阵前单挑中发挥较大作用。
智:关乎武将施展计策的成功率以及谋臣之间舌战的优势。
政:主要是武将所担任的城市的经济与农业开发和人才招纳。
魅:作用于交际和交易。
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李隆基到底是谁的儿子呢?你肯定会说是唐睿宗李旦。但其实不然,李旦只是李隆基血缘上的父亲,而李隆基宗法上的父亲,却是李旦的大哥李弘。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武则天在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之后,她的儿子也就是高宗的嫡子,其中长子李弘就被立为了太子。
李弘在当太子期间,孝顺仁德,体恤民情,朝廷上下称赞声一片,如果不出意外,将来定是一代明君,至少不会比他老爹高宗差。
但是,很不幸,李弘在二十三岁时,跟随高宗出行洛阳,身染重病,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高宗非常悲痛,追封其为“孝敬皇帝”,开了老子追封儿子为皇帝的先河。
李弘死后,嫡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不过此时武则天已经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武则天诬陷李贤谋反,并力劝高宗大义灭亲,使得李贤被废为庶人,最终被酷吏丘神勣逼迫自尽。
李贤死后,嫡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公元683年,即李弘死了八年之后,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
中宗虽然是皇帝,但却完全是一个傀儡,政事完全取决于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李显试图反抗,结果在位仅55天,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武则天改立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睿宗有前面三个哥哥的前车之鉴,自然不敢反抗,而武则天则变本加厉,使得睿宗不仅不能听政,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和软禁在皇宫差不多。
李隆基是谁的儿子李旦虽然是皇帝,但其实朝不保夕,心情非常苦闷。但也不是没有高兴的事情发生,比如在他当皇帝的第二年,即公元685年,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做李隆基。
李旦是傀儡皇帝,但李隆基却是货真价实的皇子,所以在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楚王。但在李隆基四岁的时候,武则天突然下令,将李隆基过继给大伯李弘为嗣,继承香火。
前文我们说过,李弘死的时候年仅23岁,没有留下子嗣,其实他这一脉是绝嗣的,如今武则天格外开恩,将李隆基过继到李弘名下,实际上是延续了李弘这一脉的香火,这在古代是一件大事。
不要以为皇帝的儿子,就不会过继给别人,其实这种事在古代非常普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过继自己的儿子给弟弟李元吉,雍正也曾过继自己的儿子给八阿哥,乾隆也办过类似的事情。
从过继到大伯家的那一刻起,李隆基在宗法上就是李弘的儿子了,他从此要称李弘为“先父”,而改称李旦为“叔叔”了。对李旦来说,从此就没有这个儿子了,李隆基变成了他的侄子。
所以,尽管在血缘上,李隆基还是李旦的儿子,但在宗法上已经成了李旦的侄子。而在古代,宗法关系要远远大于血缘关系,也就是说,李隆基在李旦眼里,侄子的身份大于儿子的身份。如果李旦说了算的话,李隆基是绝对不会被立为继承人人选的。
但好在,李旦说了不算。在李隆基被过继的第二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而李旦则被降为皇嗣,意思跟皇太子差不多。
李隆基的经历唐朝对待皇子们的方式和独特,既不是像明朝那样封为藩王,也不是像清朝那样圈禁在京城,而是小时候统一供养在宫中,长大到一定年龄之后,就可以出来做官,是否能有所成就,就看这名皇子以后的造化了,这就叫做“出阁”。
李隆基在七岁的时候,就出阁做官了,具体做了个什么官不清楚,只知道同年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被武则天知道后,杀死二人,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等几个兄弟只好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七年之后,李隆基才得以重新“出阁”,此时武则天年龄已经很大了,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放弃了传位于武家的想法,准备还政于李唐,召回了庐陵王李显,立为了太子。
而出阁后的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已经八十二岁的武则天让位于李显,当年年底武则天就去世了。
以上所有这些政治斗争虽然惊心动魄,但其实和此时刚刚二十岁的李隆基关系不大,尤其是现在,皇帝是李显,从宗法关系上来说是他的三叔,而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是他的三伯,但无论哪个关系,都轮不到李隆基去考虑皇位继承人这种大事。
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显在被贬之后,生活困顿,流离失所,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只有他的皇后韦氏,因此李显曾发誓说,如果有一天他能重见天日,一定不会辜负韦皇后。
果然,李显在称帝之后,对韦后言听计从,甚至让她参与朝政大事,其情形已经颇有当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的样子了。而韦后是一个野心丝毫不输于武则天的女人,她时刻梦想着有一天能像自己的婆婆武则天那样,坐上帝位,成为一代女帝。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对外勾结大臣武三思,不仅给李显戴上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还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武韦势力集团,几乎掌控了全部朝政。
但是,韦后也有忌惮的人,就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就是武则天的小女儿,也是李显的亲妹妹。这两个人经过多年的经营,在朝政都有一定的势力,李隆基的势力主要在禁军之中,因为他刻意与禁军首领交好,在禁军中威望很高。而太平公主的势力主要在朝堂,当时朝中大佬很多人都是支持太平公主的。
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沉重打击了武韦势力集团,但却并未动摇其根基。而李重俊最后兵变失败也被杀。710年,韦后终于忍耐不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将中宗李显毒死,立李重茂为帝,效法武则天独掌政权。
当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安乐公主皆被杀,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也死于这场政变。
政变之后,太平公主亲自将侄子李重茂拉下龙椅,和李隆基一起拥立李旦为帝,李旦也像哥哥李显那样,第二次登基为帝。
该立谁为太子?李旦登基之后,就要立太子,但现在他面临一个难题,究竟该立谁为太子呢?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立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况且在李旦为帝时,李成器就是皇太子。只不过后来李旦自己当了皇太子,李成器又降为皇太孙了。如今李旦重新登基,重立李成器为太子乃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是,李旦之所以能再次登基,一大半的功劳都是出自“三郎”李隆基。如果不立李隆基为太子,是否会让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惨案再次上演呢?当年的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不就是因此兵戎相见、喋血玄武门的吗?
更重要的是,李隆基早已过继给了大哥李弘为嗣,从宗法上来说已经不是他李旦的儿子了,而是侄子。自己明明有儿子,为什么要传位给侄子呢?
在历史上,并非没有过类似的情形。曹魏时期,大权都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懿之后,司马家族虽未称帝,但其实已有称帝之实了。
司马懿死后,其地位由长子司马师继承,但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只好从弟弟司马昭的儿子中过继了一个过来,叫做司马攸。司马师死后,由于时局比较混乱,如果传位给司马攸,司马攸年龄还小,只怕无法掌握局势,所以就传位给了弟弟司马昭,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做法。
但是,司马昭临死时,按说应该传位给司马攸,但他却传位给了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帝。这就是因为,虽然这俩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司马攸从宗法上说已经是司马师的儿子了。
李旦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他从心里来说,是很不愿意传位给李隆基的,因为李隆基已经不是他的儿子了,但是李隆基的功劳太大,势力也很大,如果不立他为太子,将来如何真的无法预料。
好在,此时李成器站了出来,他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李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最终,在李成器的坚决辞让之下,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而后来李隆基登基之后,也追封了李成器为“让皇帝”。
李隆基既然成为了太子,那么在他成为太子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重归了李旦儿子的身份,过继给李弘的事情自动失效了。因为在古代,皇家最大,别说李隆基原本就是李旦的亲生儿子,就算李隆基原本是李弘的亲生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也要改认李旦为亲爹,这叫做“以小宗入大宗”。
因此,李隆基实际上是继承的李旦的帝位,从法统上来说,和血缘关系上来说,都是如此。无论他之前是否有过过继给李弘的经历,是否是李旦的嫡子,只要他将来当了皇帝,那从法统上来说,就是传承自李旦,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李隆基在登基之后,对李弘的称号有过一点点调整。李弘刚刚去世的时候,高宗李治追封他为“孝敬皇帝”,中宗李显又为其上庙号为唐义宗,神位祔于太庙祭祀。而李隆基在开元六年,停用了“义宗”这个庙号,仅称为“孝敬皇帝”。
综上所述,唐玄宗李隆基继承的是唐睿宗李旦的地位。
太极拳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有什么价值?
太极拳现在还有什么价值?
很多人感觉,太极拳慢悠悠,不能打,还有不少人练出问题。还有价值可以存在。
那看看搏击有什么价值。
首先有钱。
当然打拳击的钱更多。算是个某生的手段。
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有拳击、击剑、柔道、跆拳道
拳击
击剑
柔道
跆拳道
它们成了世间认可的运动项目。也是他们的价值。 其中跆拳道吧,现在有人也说跆拳道不行,腿踢的高。好看不中用。气不气啊。
————————————————————————
再来看太极拳的价值。
首先太极拳是国家推广的拳种。
国家都认可推广太极拳,零八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太极拳表演。
太极拳的文化价值显而易见。
——————————————————————
再从太极拳本身价值说: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方式,调节心理、丰富生活 、提高自信、健脑益智、改善睡眠。总的来说……练了好处挺多。两肾如汤煮。
祝题主身安体泰福寿安康。
看了几个都胡说八道?
爱国的时事评论员都应该大力支持,现在的爱国正能量缺失,需要他们站起来发声。我比较喜欢台湾的邱毅教授,邱毅旗帜鲜明,言辞犀利,无惧无畏,痛击岛内外显性、隐性台独分子,为所有中华儿女叫好。邱先生可谓在国家统一大业上,长期站在第一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形容邱先生不为过。邱教授评论有以下特点:
1、分析问题透彻见底,让人非常容易理解。把复杂的两岸关系分析的很透彻,非常到位。两岸的军力对比分析,两岸关系形势分析。
2、拥有国际视野,看问题比较全面。把台美关系,中美关系讲的头头是道。增加了国际视野,让我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3、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慧眼,分析的文化台独危害性巨大。两岸统一的紧急性,文化台独一旦形成影响很难改变。
4、演讲口才能力,一气呵成。我们很多演讲嘉宾口才比较差,也许是肚子里有货不知道如何表达。邱教授表达能力很强,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简单明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条理化。
5、知识储备丰富,讲的内容丰满,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根源。透过现象看本质,直指问题核心,绝对不会答非所问。
6、工作经历丰富,有很多壮举实战经验。
民进党执政时期,邱毅向媒体揭露了民进党当局高层贪污弊案,因而有“揭弊天王”“爆料天王”的称号,包括陈水扁的夫人收受太平洋崇光百货礼券的丑闻,及陈的女婿赵建铭内线交易丑闻、及最为人知的“总统府副秘书长”陈哲男偕高雄捷运公司副董事长陈敏贤出游韩国济州岛并到赌场赌博照片等,皆由邱毅领先揭发。邱毅爆料的资料通常与民进党弊端有所关联,大宗的丑闻或案件的揭露如SOGO礼券案以及高捷案打到民进党政府的痛处,所以台独支持者常视邱毅为仇寇,而支持的人则视邱毅为揭弊英雄,是个蓝绿看法两极的人物。
7、学识渊博,知识储备足。
邱毅,1956年5月8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市,台湾地区政治人物,台湾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文化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教授[1]、上海交通大学策略与危机研究所所长、台湾义守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研究。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法国巴黎商学院客座教授,澳洲梅铎大学客座教授,吉林大学客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国民党第十八届第一任中央常务委员,第十九届中央委员。曾加入过亲民党,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
8、政治生涯揭发高捷弊案,到掀出陈水扁与前第一家庭弊案,在政坛发光发热5年,伴随高知名度,邱毅却愈来愈孤独。为了打弊,邱毅不仅伤到政敌,有时也伤到自家人。
邱毅自负,但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一直了然于胸。他曾跟友人说:别看我风光,我很清楚,蓝营高层对我的看法是:可以利用,但不能重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