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行,梨花颂词的意思?
梨花颂歌词的寓意:梨花颂是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事,杨玉环的美丽就像春梨花滴上春雨一样艳丽动人,她最后的陨落也是那样叫人伤感永远不能忘记,她是那样的美,她和李隆基是那样真诚的爱,甚至爱到为他做出任何牺牲。最后是杨玉环的美有什么过错,最终让这个弱女子为国家的动乱的责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使长恨歌千古流传。
戏伶什么意思?
戏剧演员。
戏曲业旧称梨园行、戏行,或称为戏班、班社。戏剧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戏伶、伶人等。戏曲界都有各自的行业保护神和崇拜对像。京剧所祭祀的行业神,主要包括祖师神和出于某种原因而供奉的保护神,尤以祖师神为主。在祖师神中,又包括梨园业祖师和各行当及职事的祖师。
京剧演员供奉各种神灵,是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谋事在人,成事在神”往往是演员们的普遍心理。成功者认为是“神功默佑”、“祖师显灵”; 失败者便认为“神不佑我”、“祖师爷不给饭吃”等等。梨园界所供奉的祖师爷颇为庞杂,对祖师爷来源的解释也多有分歧。
为什么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其实是与唐玄宗有关的一个故事:
唐明皇李隆基精通音律,喜欢欣赏歌舞。他在皇宫里养了大批乐工和戏曲演员。有时他自己也登台与演员们一同演出。
有一次,唐明皇与演员们排戏排得兴趣正浓,丞相来请他回去批阅一批紧急文书。唐明皇无奈,只得跟丞相回去。水相取出文书,唐明皇提起朱笔就批,批完就又匆匆忙忙地赶去排戏。
过了几天,丞相赶到皇帝排戏的地方,说:“陛下,不好了,上次批的文书出了大错。”
原来,唐明皇上次匆忙之中,将应该批到天竺国的文书批到琉球国去了。这样的错误,实在是有伤天朝的威严,唐明皇拉不下面子,便将责任全推到了戏班子身上,气急败坏地下令:从今以后,将戏班子的全部人员统统赶出京城!
丞相最了解皇帝的脾性,因此没有将戏班子逐出京城,而只是将他们秘密地迁到了御花园的一处梨园里。到了第二年春天,唐明皇果然又嚷嚷着要看戏。丞相就将皇帝请到了御花园里。
此时,梨园里梨花盛开,芳香四溢。唐明皇兴致大发,提笔写下了“梨园子弟”四个字。从此,“梨园子弟”便成了戏曲演员的代称。
皮黄腔剧种有哪些?
这两个剧种是远亲。滇剧是个多声腔剧种,主要由丝弦腔(即滇梆子)、襄阳腔(相当于西皮)、胡琴腔(相当于二黄)组成,此外还有一些杂腔小调。滇剧的艺术形态,近似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北京皮黄、梆子两下锅戏班,是皮黄腔+梆子腔的复合体。但那时的北京,梆子的地位不如皮黄,很多人潜意识里对梆子有种偏见,这从梆子出身的艺人荀慧生(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成长经历可知一二。
但在云南,梆子和皮黄相处得比较融洽,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滇剧。而且滇剧这座大厦,是以梆子为主体。滇剧传统剧目中,梆子的比重占了近六成,是绝对主力。历史上,云南和川、黔、桂等邻省都有过戏曲交流。但滇剧的艺术形态,和以高腔为主的川剧、以皮黄为主的桂剧都不同。曾经流行于贵阳的贵州梆子,最终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梆子腔的主要流行区域在北方,南方的梆子腔大多是作为多声腔剧种的次要声腔存在,滇剧是少数例外。为何来自北方的梆子能在云南落地生根,甚至压倒了皮黄?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就唱腔音乐而言,滇剧梆子胜过皮黄是有原因的。简单来说,滇剧丝弦腔较为自由,突破了很多梆子的固有规律,反倒打破了桎梏,呈现出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而滇剧的襄阳、胡琴两腔较为古老,表现手段受到限制。一长一消之下,滇剧的梆子压倒皮黄就不奇怪了。
举生旦分腔的例子:
前面说过,旧时北京梨园行和戏迷的一些人,认为皮黄比梆子高级。这种意见不是没有来由的。纵观梆子腔系各分支,生旦分腔问题一直是个大难题。比如晚近晋剧(山西中路梆子)就受困于此——因为男女同腔同调,且近代女伶兴起后对晋剧影响太大(比如晋剧大佬丁果仙的丁派),合适的生行男演员很难挑。而皮黄在这方面有优势,特别是西皮的生旦分腔较为完善。
但在滇剧里,情况就不一样了。
一般的梆子腔,多是徵调式,即上下句的下句落音多落在5上。滇剧的丝弦腔也是徵调式,但较为灵活,其下句落音可以落在宫(1)、商(2)、羽(6)等不同音上,已经体现出生旦分腔的征兆。
而滇剧的襄阳腔,却还保留了西皮生旦分腔以前的特点,各行当共用宫调式。对比一下京剧西皮,其生行、净行、老旦用宫调式,旦行、小生用徵调式,有着较为完善的生旦分腔。甚至就连襄阳腔这个名字,也很古老,一般认为它得名于西皮形成之初,是秦腔顺着汉水南下至襄阳的产物。
同时滇剧的胡琴腔,甚至还保留了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的痕迹。一般来说,板腔体的唱词结构,是以齐言上下句为基础,做次数不限的任意反复。但滇剧胡琴腔,大量存在着落音分别是“角、商、羽、宫(或商)"的起、承、转、合四段体,和落音分别是“商、羽、宫"的不对偶三腔体。
中国古代的戏剧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
中国古代戏剧在这里也指我们熟知的戏曲,戏曲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部分,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具有独特的意识表现力及表演形式,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位置。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是在清末时期,但戏曲的源头和发展却要比清朝早得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戏曲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发展历史,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戏剧发展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1.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追溯到戏剧的源头,我们可以从巫术和祭祀活动说起。
在古代,人们十分信奉鬼神,总会采取各种祭祀活动来祈求上天保佑自己或国家的平安或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这些祭祀活动往往会采用比较可怕的形象来进行,也就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这样的活动中往往会具有一定的歌舞组合格式,《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男性),从事侍奉天地鬼神和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在祭祀活动中,这些巫觋装扮成神,且歌且舞。他们歌舞的目的不仅在于娱神,也在于娱人。这些情景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1】汉代至隋代的百戏散乐
封建王朝的建立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秦汉时期就已经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或动作的歌舞、简单的叙事表演等古代乐舞、杂技表演集成的“百戏”,“百戏”在汉武帝时期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百戏”为《东海黄公》,演出时一人扮黄公,一人扮老虎进行角斗竞技,以规定的情节(黄公最后因法术失灵而被老虎杀死)去表现内容。可以说,《东海黄公》的演出具备了原始的戏剧形态。
随着朝代的更替,百戏被称之为“散乐” ,《兰陵王》、《踏摇娘》等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歌舞小戏在演出形式(歌舞结合,唱白互用等)上和道具(面具、脸谱)的使用上对后世戏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隋代百戏重兴,炀帝时“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戏场绵延八里,演出盛况空前。百戏在唐代和北宋时期仍较流行。
《兰陵王》
《踏谣娘》
【2】唐代的歌舞参军戏
盛唐时期,各国文化出现大规模的融合,也是在这个时期,为艺术的发展营造了极好的社会氛围。
盛唐时期的戏曲主要以参军戏为主。参军戏是由先秦俳优滑稽表演衍变发展而来。参军戏以讽刺贪官参军(官职名)创制,有参军(被嘲弄者)、苍鹘(从旁戏弄者)二角色,以表演科白为主,以后逐渐加进歌舞以及弦管鼓乐成份,并有女演员参加表演歌唱。参军戏的“脚色”(角色)行当分类比较清楚(参军、苍鹘分别相当于后来净、丑二角),而且在情节上有较为固定的设计安排。
【3】勾栏瓦肆与宋杂剧
在宋代,唐“参军戏”和其他歌舞杂戏进一步发展融合产生了宋杂剧。宋杂剧主要以讥讽嘲笑为主。其副本一般由艳段、正杂剧和杂扮三部分组成,这样的结构有明显的时代印痕喝市民印痕。宋杂剧中已经有了五种相对稳定的角色类型,他们一般在杂剧开演时的“艳段”中都会出现,这也成为了我国戏曲中“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类型的雏形。当时宋代固定的大型游艺场所——勾栏瓦肆,瓦肆又称“瓦舍”、“瓦子”为戏曲的成熟起了推动作用。
3.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元代可以说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元杂剧已经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这一时期元代戏剧凭借北曲杂剧(元杂剧)和南曲戏文(南戏)呈现出的成熟戏剧艺术形态和涌现出的大量杰出戏剧作品。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
关汉卿 《窦娥冤》
白朴《墙头马上》
白朴 《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其他作家: 王实甫《西厢记》、纪君祥《赵氏孤儿》
《西厢记》
《赵氏孤儿》
4.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为“雅部”的昆曲,为宫廷所垄断,深受士大夫文人喜爱;第二类叫“花部”,包括了除昆曲外的所有地方剧种。虽让当时流行的戏曲很多,但是汉戏演员进入北京后,没有单独组班演唱,而是搭入徽班,因此徽汉合流为京剧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
1790年开始,以过五六十年的孕育,1840年至1860年,京剧终于从徽班中诞生。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京剧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综合化
2)虚拟化
虚拟性动作(模仿生活:开门关门喝酒)
3)写意化
人物化妆;人物服饰;人物动作
4)程式化
京剧的四大名旦:
梅兰芳 程砚秋 荀慧生 尚小云
【1】 1894—1961)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他以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情细致,享誉全国。
【2】 1904—1958)他以婉转而刚健的唱腔,精美的水袖和步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3】 1899—1968)唱腔低回婉转,做工细腻活泼,善塑造天真烂漫,性情温柔的妇女形象,世称“荀派”。
【4】 1899—1976)他的唱腔奔放挺拔、表演刚健婀娜,世称“尚派”。
戏曲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发展留存到今天,不仅仅需要保留传统戏曲的艺术特色,也需要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现代化”与“戏曲化”问题,也成为了新时期需要探讨与实践的问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