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原油跌破17美元,是好事还是坏事?
过去40年,油价从高点下跌超过30%的一共只有13次,其中跌幅达到75%的有两次,跌幅在50%左右的有4次,而跌幅在30%左右的一共有7次。可以说油价大跌并不常见。
油价为啥大跌?
历史上油价下跌的原因,有的是因为需求下滑,比如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油价跌幅高达77%。有的是因为供给扩张,比如1986年沙特放弃统一油价、而以原来限额的两倍日产量抛售原油。还有的是因为战争因素,比如1990年的伊拉克战争导致油价暴涨,但随后战争迅速结束使得油价暴跌。
那么,这一次油价下跌的原因是什么呢?
供给增加
这一轮油价下跌与全球石油供给的变化有关。
此前在2016年末,欧佩克决定从2017年开始限产,将其日产量减少120万桶,并限定总产量为每天3250万桶,其中占欧佩克产量40%的沙特削减约50万桶,将日产量保持在1006万桶。欧佩克的减产推动了之后的油价大幅上涨。
但是油价的大涨引发了新的矛盾,在过去油价低的时候大家都希望限产保价,但在油价大涨之后又有增产抢份额的动力。结果就有了2018年5月份,俄罗斯以及欧佩克中的沙特决定逐步退出石油限产协议。
彭博数据显示,6月份以后沙特和俄罗斯两国的石油产量明显上升,突破了限产协议的约束。沙特10月份的日均产量比3月份增加了70万桶,达到1060万桶,并推动欧佩克的石油日产量回升了100万桶,达到3290万桶,同样超过了约定的限额。而俄罗斯的石油日产量也在6月份以后增加了25万桶左右。
此外,美国石油产量的激增也为供给增加了最后一把稻草。在2017年,凭借着页岩油,美国的原油产量已经与沙特、俄罗斯相当。而根据美国能源信息部门公布的数据,2018年8月份美国原油日产量已经达到1135万桶,比2017年末增加了130万桶,而美国10月份的新钻油井数达到1577口,比3月份增长了30%,这意味着美国的石油供给还在继续增加。
因此,本轮全球油价大跌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全球石油供给预期的变化。
需求减少
但是,从长期来看,石油供给的不稳定预期一直都存在。这一次油价下跌除了短期供给增加之外,另一重要推手其实还是需求的下滑。
过去30年的全球GDP增速和油价年度涨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其相关性高达60%,这说明油价涨跌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全球经济增速的变化方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当中,将2018/2019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均由3.9%下调至3.7%,其中对几大主要经济体2019年的经济增速都有明显下调,其中美国经济增速由2.9%降至2.5%,欧元区经济增速从2.9%降至1.9%,而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从6.6%降至6.2%。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在经历过去几年的缓慢回升之后,可能在2018、2019年已经开始重新放缓。
而从高频的月度数据来看,代表全球经济的经合组织领先指标和油价月度涨幅之间也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其相关性也高达44%,这说明油价对短期的经济变化也很敏感。从月度来看,经合组织领先指标在2017年末就见顶了,在2018年以来其实是在持续回落。
因此,无论当前的全球经济数据表现,还是主要机构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都意味着2019年的全球经济形势面临严峻挑战,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市场对于未来石油消费的预期,从而影响油价表现。
因此,综合供需两方面的因素来看,在未来半年内油价大概率会继续维持当前的弱势。
对中国是利是弊?
原油是工业的血液,其价格下跌会对能源、化工等产业链的价格产生系统性的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工业品价格表现和通胀预期。虽然油价下跌或预示着经济放缓,但是油价下跌本身对于中国经济或并非坏事。
对外:进口金额下降,贸易担忧改善
美国是产油国,而中国的石油存在大量进口,因此油价大涨其实对中国经济存在诸多不利。
海通证券研究所估计,2018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将达到4.5亿吨,折合33亿桶,比上一年增长了3亿桶,2018年中国的进口原油均价约69美元/桶,比2017年增加了17美元/桶,原油进口的量价齐升使得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金额上升约700亿美元。海通证券研究所预测2018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将减少1000亿美元,这其实主要来自于原油的涨价。
但如果2019年的油价能够维持在当前的50美元/桶附近,假定2019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保持不变,预计在原油进口这一项上就可以节省约700亿美元。
我们可以测算一下,即便特朗普号称对5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全部增收25%的关税税率,这相当于减少了1400亿美元的中国对美顺差,如果假定中国企业和美国消费者各承担一半的关税成本,那么相当于700亿美元的顺差下降,而这其实有希望被油价下降带来的成本节约完全弥补。
所以,油价下跌会让我们在中美贸易中更有底气。而对美国而言,由于其已经成为重要产油国,所以石油开采对其经济有重要的影响,石油开采对其2017年GDP增速的贡献为0.25%,接近GDP增速的1/10,因此油价下跌也会导致其经济减速,从而降低其忍受贸易冲突加剧的能力。
对内:上游利润回落,下游成本下降
一方面,对于中上游行业而言,油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导致这些行业的收入大幅下降,利润减少。
比如石油开采业,中国目前每年的石油产量大约14亿桶,如果油价下跌20美元/桶,那么石油开采行业将减少约300亿美元,相当于2000亿人民币。
目前,中国每年的原煤产量约34亿吨,国内精炼铜产量约300万吨,铁矿石产量折合世界平均含铁量约1亿吨,如果煤价2019年每吨下降100元,铜价每吨下降5000元,铁矿石价格每吨下降100元,那么这些行业将减少的收入超过3500亿元。
综合来看,单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给上游行业带来的收入下降约5500亿。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是原材料进口大国,原材料价格下跌对下游行业的成本改善将远大于对上游行业的收入下降。
从消费来看,中国每年的石油消费量为50亿桶,煤炭消费37亿吨,精炼铜消费量约1000万吨,铁矿石消费量约为11亿吨。按照上述价格下降幅度,将给下游行业分别带来7000亿、3700亿、500亿和1100亿元的成本节约,合计约12300亿元,这远远超过了上游行业的收入下降。
过去几年,由于上游商品价格上涨,使得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分布极不合理。2018年前9个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4.7%,其中石油开采、钢铁、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五大行业对工业企业总利润增速的贡献率达到75%,而这5大行业的利润占比仅为27.5%。这说明中上游行业几乎享受了所有的利润增长。反过来说,如果未来上游商品价格回落,那么中上游行业高企的利润将明显下滑,但是下游行业将受益于成本下降。
对于中国而言,油价及商品价格下跌会带来通缩风险的担忧,也会导致中上游行业收入下滑的压力,但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下游行业成本下降远大于中上游行业的收入下降,与此同时油价下跌将改善中国的外贸环境,综合来看油价下跌对我们整体而言利大于弊。
国际原油为什么降这么多?
截至3月21日凌晨收盘,Brent价格为27.38美元/桶,WTI为23.66美元/桶。以当前的价格,1美元的波动幅度较大,因此隆众投研周永乐提示,短期不论涨跌,只谈风险。当下的主要逻辑是以时间换空间:1)疫情好转的预期时间;2)美国页岩油对低油价的承受极限;3)中国等石油消费国抄底买油的时间,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原油市场仍有回暖的机会。
从期货远期曲线来看,目前原油市场处于深度的或者超级深度Contango结构,这表明原油市场供大于需的基本面情况也是历史罕见,主要是因为石油价格战下的供应和全球疫情下的需求在互相背离的轨道发展变化。
疫情待缓
全球疫情是原油市场最主要的矛盾。截至3月19日,除中国外,确诊人数超过1万的国家已经超过5个,法国已突破9000人,韩国已突破8500人。据BP 2018年的数据,除中国外这些疫情肆虐的国家石油消费总量合计超过3000万桶/天,约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30%。但事实上,疫情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并不是静止的。
事实证明,在疫情严重的国家,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全国范围内停止人员流动,付出的代价几乎是2月份全国居民停止石油消费。其他国家也正在慢慢学习中国的案例,因此全球的石油消费也面临着疫情的威胁。
理论上疫情并不能持续太久,中国在3月全面复工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仍需要一定时间才到看到疫情的拐点,这便是需求端最大的风险。
疫情下的美国是石油需求的深井。即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最新数据显示,3月13日当周,美国炼厂原油加工量、汽油需求仍处于正常的季节性增长中,但这并不与美国当下的疫情形势相矛盾,因为美国也正是在3月13日当周开始进入国家紧急状态,汽油需求的短暂回升不排除是居家隔离前的准备行为。同时这也意味着,已经跌至23.66美元/桶的WTI仍要经受后续EIA数据的打压。
页岩油败退
供应端,石油价格战是这一轮油价暴跌的导火索。尽管在上一期的7日谈中,我们认为沙俄不急于结束价格战,两国都在较量自身对低油价的忍耐力 ,但最先承受不住的是第三者:美国页岩油。
美国目前已经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最新数据为1310万桶/天。从页岩油革命以来,其原油产量的不断增长,就已经种下了市场走向低油价时代的必然性。
在这个阶段,石油价格战的突发则会较大程度地打击美国页岩油。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高于传统石油生产国,页岩油革命以来,凭借资本的疯狂注入,页岩油打开了美国能源市场的新时代。但同时也埋下了深层的隐患:即高成本,低回报,债务高筑。油价暴跌成为压垮页岩油的最后一根稻草。3月9日油价开启暴跌的那一周,主要页岩油市值缩水50-90%,数十家生产商面临破产。
事实上,在油价暴跌之前,我们就已经推断,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峰值将会出现在第二季度末和第三季度初,暴跌之后,峰值的到来也可能早于预期。
从特朗普政府的角度来讲,页岩油的成长为美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包括就业、基础设施投资(管道,港口,油田设施)、消费等牵扯到美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以在美股的数次熔断中,低油价负担了很大的责任。因此,特朗普政府目前也正在寻求政府干预解决危机,包括政府收储,外交干预价格战;同时德克萨斯铁路委员会也在认真考虑削减原油产量,这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相当于OPEC的作用,几十年来一直监管着Permian地区的原油生产)
因此,作为全球边际供应,美国原油产量的削减将会对油价起到支撑作用。但目前,计划削减多少尚无定论,仍需要时间的进一步确认。
低油价下,战略储备需求增加
在油价剧烈波动的时期,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贸易流动变化有助于全球市场实现平衡,但有研究表明,这种石油市场自身的免疫系统通常会在油价暴涨或暴跌后的1-2个月产生效果。比如,在油价暴涨之后,原油买家多以观望为主,因此贸易流动相对减少,起到抑制油价的作用;而当油价暴跌后,原油买家则会在适当时候抄底买进,支撑油市。
本轮油价暴跌的过程中,油轮市场的热度表明,原油买家已经在准备抄底。但事实上,在价格战和全球疫情需求下,能够抄底买油的国家并不多。
在《油价暴跌,中国为石油储备抄底了吗》一文中,隆众投研认为,在国内复工之后,港口库存开始出现下降,同时中国海上浮仓库存也在下降,中国正在以时间换空间,准备抄底买油。此外,据Kpler,中国空载船数量也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船前往波斯湾,墨西哥湾,预计4月载油归来,4月底甚至5月、6月到达中国港口。
由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中国以外的石油消费国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有空间收储。据Kpler,全球运输中的原油正在下降,但同时全球浮仓库存明显拉升。这意味着,类似于法国、韩国、意大利、日本等疫情严重的国家需求受损,原油库存较高,无法接纳海上油轮。
美国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能源部购买原油填补战略储备,缓解油市供应压力,但隆众投研周永乐认为,正如上文所说的,美国的需求压力才刚刚开始。
现在油价如何?
昨日欧美时间假期,整体交投非常的清淡,原油价格小幅上涨,布伦特继续在压力位之下徘徊。我们在上周提示了油价可能的下行风险,目前来看这种风险依然存在,油价只有在充分的回调之后才能迎来更好的上行趋势。
目前市场的观点几乎比较统一,自6月份之后,市场的需求可能会缓慢恢复,再加上OPEC超额减产100多万桶,再平衡的速度会有所加快。市场预计三季度有望恢复基本的平衡,甚至会出现小幅的供应缺口,这与我们的判断一致,虽然短期市场确实存在下行的风险,但中长期我们依旧看好油价。
上涨的趋势中也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市场上有两大风险点需要我们时刻警惕,虽然不一定会发酵,但一旦发酵,对于油价的影响将会是重大的。第一点是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美国针对华为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对等措施也比较重磅,一旦将部分美国企业其列入名单之中,也就意味着全面对抗的升级,贸易问题将会演变成全领域摩擦,对于油价将会是巨大的利空效应。第二点是我们周边不一定会太平,虽然从整体的实力上目前并无太大悬念,先处理好疫情的国家有绝对的优势权,但在特朗普无限甩锅中国的背景下,某些违背常理或者预料不到的事情也有可能会出现。总之今年并不是太平之年,不管是套利操作还是投机操作始终都要把风险放在第一位,也只有此,才能够在行情明朗之时捕捉到市场的大机会。
油价继续延续涨势,本来是不慌的,很多朋友又开始问我咋回事,问的我有点慌了。但仔细梳理之后发现,其实没必要慌,这种行情之下回调是大概率的了。
日线级别上之前写过,顶部压力重重,重要的压力位附近,并且指标出现了超买的迹象,短期想继续上冲,估计有点难。行情自底部反弹已经接近一倍,能抬轿子的都上车了,剩下没上车的这个位置不敢上车,多头得给轿夫们一个机会,不然没人接盘价格咋涨上去。因此要安心等着上庄家的轿子,等着被人抬,而不是去抬别人。
四小时线上同样如此,价格接近前期高点,指标不仅出现了超买的迹象,还出现了顶背离的现象,就算价格不出现日线级别的回调,四小时上你怎么也得意思一下吧?
一小时线也是如此,上周价格从36.98回调至33.54已经在一小时线上进行了合理的修复,但周一价格的无脑上行又将指标拉了回来,指标还是得重新修复才行。
十五分钟线指标出现了更加明显的顶背离叠加超买,十五分钟级别的回调可能已经不远了。
所以这么一看这不就是多周期的顶部共振么,由小周期的回调带动大周期的下行趋势。所以还是不能慌,坚持住观点,当然如果有巨大的敞口风险的话还是建议适当规避一下,不能超越承受能力的赌市场行情,这样即便是这一次赌对了,也保不住下一次的折戟。在承受范围之内,建议还是沉住气,耐心等,也许短期回调已经不远了。
俄罗斯正在爆发的示威游行?
当前,正是俄罗斯预测到2022年再次会是普京当选总统的时候,欧美必须要在这段时间里排斥普京的再次当选。
2019年的时候,俄罗斯已经由美国拨资十亿美元支持反对派上街抗议示威,目标要普京下台。
但,反对派不符合大多数民众的利益,特别是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早几年借着梅德韦杰夫“贪污”一词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运动。不过,很快人们查实了纳瓦尔尼的贪污受贿罪行,被判5年刑期,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个反对派领袖很快出狱又跳跃在反政府的舞台之上。
当然,根据去年纳瓦尔尼机场中毒一案来分析,这个“领袖”百分百的与欧洲有着千絲万屡的瓜葛,否则为什么当他“中毒”后立即被德国抢走“救治”?为什么乌克兰那么近不送去救治呢?
另一方面,纳瓦尔尼到底曾否中毒呢?
所以,这一系列的疑问,充分可以证实,俄罗斯境内爆发的游行抗议都是美国结合了北约组织成员国进行的倒政府的阴谋。
自从普京上台后,以普京的铁腕使得美国在战略上非常被动,特别在中东及地中海的利益上处处受到俄罗斯的打击,叙利亚吧,美国就想占领后更进一步地铲除伊朗领导人物,亦便达到石油美元的统一。可是“斩首行动”很不如愿,打了这么多年,巴沙尔-阿萨德依然在执政,这些不如意的美国政策如梗在喉。
美国如此的不如意,美国的智库们很想俄罗斯再来一个叶利钦,即便是普京的反对派纳瓦尔尼也好,只要推翻了普京政府,美国便可以大大咧咧地再一次分裂俄罗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欧洲无疑是反对俄罗斯的,原因是斯拉夫人的铁蹄曾一度践踏过欧洲人民,因此,美国在反俄,欧洲也便要反俄。直到欧美看到俄罗斯彻底地倒向欧美,再一次出现俄罗斯的分裂,这才是欧美要的结果。
以往,俄罗斯多地发生抗议示威,驻俄罗斯使馆的美国政客们还会公佈游行队伍向克里姆林官进发的路线图。俄罗斯发言人扎娃罗夫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美国赤裸裸的幕后指使。很显然,今年俄罗斯的反对派上街游行的幕后,不排除欧美的驱使……。
难道是承认了推翻马杜罗政策的失败吗?
谢谢邀请!
为了推翻马杜罗、控制委内瑞拉,美国顾头不顾腚,制裁委内瑞拉的石油出口,损人不利己,是搬起石头却砸自己的脚,失败是早晚的事。
制裁委内瑞拉、制裁伊朗、制裁俄罗斯,全世界的石油大户,被美国制裁了一半。而美国本土的石油企业却面临着债务到期、资产缩水、产能不足等问题。据路透社消息,去年年底时,多数美国能源公司都没有能够成功发行高收益率企业债,一些美国页岩油企业正在大规模裁员,其中包括裁减一系列钻井工人。这说明,美国页岩油企业债务困境正在加大。美国企图以页岩油替代伊朗和委内瑞拉石油的目的恐怕很难达到。
有数据显示,到了今年5月份,美国进口委内瑞拉的石油几乎为零,这样美国墨西哥湾的炼油厂在无米下炊的情况下,就把目光投向了俄罗斯。媒体报道,5月份前半个月,美国炼油厂进口俄罗斯的原油就增加了500万桶。据预测,美国炼油厂可能会将俄罗斯的石油月度进口量扩大至三倍。这样,制裁了委内瑞拉,就便宜了老冤家对头俄罗斯。而从俄罗斯到墨西哥湾比从委内瑞拉到墨西哥湾,相差万里之遥,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无论怎么算也没有直接从委内瑞拉进口更合算。
另外,为了逃避美国的制裁,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石油公司都通过俄罗斯来进口委内瑞拉石油。这就是说,美国再怎么制裁,也无法有效控制委内瑞拉的石油出口。由于委内瑞拉的重质石油更适合加工航空煤油等高利润石油产品,是页岩油无法替代的,美国不要,别的国家要,怕美国制裁的国家不要,不怕美国制裁的国家要。
因为美国在墨西哥湾的炼油厂是专门为了提炼委内瑞拉的重质石油建的,委内瑞拉的石油对美国来说,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制裁委内瑞拉石油出口,它就只好舍近求远寻找替补,无形中就因增加成本而提高油价。所以说,美国为了扶植瓜伊多、推翻马杜罗而制裁委内瑞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死猪不怕开水烫,美国不会承认推翻马杜罗的阴谋失败,恢复对委内瑞拉的石油进口,是因为美国的极限制裁不仅损害了委内瑞拉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自己企业的利益。但美国只顾自己、毫无底线的做法,更伤害了和委内瑞拉有石油交易的西方盟友,会使自己越走越孤立,并因此而偷鸡不成蚀把米,付出比失败还要惨痛的代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