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易学,现今国学越来越被吹捧?
作为中国人,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环境里,当然值得学习国学(当然要学国学中有用的学问)。打个比方,我们犹如新生儿,国学犹如母亲的乳,婴儿需不需要母亲的乳?当然需要。我这里所说的国学,或者说,所谓国学,一句话,凡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有家国情怀有立德树人有昂扬向上、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的中国文化,均是国学。或言:国学者,有利于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学问,有利于民族身心健康的学问,有利于国泰民安,风清气正的文化学问,都是国学文化。
还可以如此言之,国学国学,大前提是国家文脉延续,永远昌盛,国富民强,上下和谐共生,君民、臣民(官民)共命运共美德品质的文化,就是国学文化。比如孔子的“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者爱人”。比如儒家提倡的做人要“温、良、恭、俭、让”。比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民如子”。比如佛家的“慈悲”。比如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比如墨家的“兼爱”。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比如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比如“天下为公”,比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厚德载物,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到了近现代,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服务”等思想文化,亦为国学。
以上列举之范畴,都是国学。国学者,有利于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学问,有利于民族身心健康的学问,有利于繁荣昌盛的学问,有利于道德教化的学问,都是国学文化。
中国经典要是浓缩到10本书必读?
以下十本都是经典:
图1:周易
被誉为中国群经之首,万经之源。
图2:老子
道家经典,孔子也曾拜老子为师。
图3:韩非子
自古以来统治者就用儒表里法来治国,韩非这本书是中国法家的集大成之作。
图4:庄子
江湖未曾有过,但你我确实来过。江湖这词就源于庄子。庄子乃道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本书在国内乃至世界文学,艺术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5:论语译注
作为影响中国至今的儒家经典,论语榜上有名。
图6:史记
得到鲁迅先生盛赞的,文采斐然的史书。为中国历史书写开了个好头。
图7:坛经
作为深刻影响中国的禅宗,这本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集大成之作。简直是妙语连珠。
图8:孙子兵法
世界三大奇书之一,战略和战术都有涉及。政治,经商和管理必备单品。
图9:红楼梦
中国文学该推荐一本的话,我推荐这本桂冠级小说。
第10:金刚经和心经
作为佛教般若经的经典,心经和金刚经八哥强烈推荐看看。可以先读印顺法师的:般若经讲记。这书是对金刚经和心经的详细解读。
喜欢就给八哥这条推荐点赞,评论呦。
八哥正在申请文化领域V认证。欢迎各位网友多多评论,转发八哥精彩问答。
爱你,比心心❤️
穷则思变的穷字指的是一个人精神还是物质?
“穷则思变”的“穷”,不是指贫穷的“穷”。
因此,这个“穷”,既不是指精神上的“贫穷”,也不是指物质上的“贫穷”。
《说文解字》曰:“穷,极也。”
“极”,就是“尽头”,所以有“穷尽”一词。
《尚书.微子之命》说:“作宾于王家,兴国咸休,永世无穷”——永远没有穷尽。王之涣诗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是讲的“穷尽”。还有一个成语,“穷凶极恶”,是形容凶恶到了极点、尽头。
“极”、“尽”的含义,进一步引申为“困厄”。
《孟子.尽心上》:“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老师创造了“穷达”这一对应的的词汇,而且十分喜欢,于是他又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途末路”,既是指路走到了尽头,又表示极其困顿。
在“极”和“尽”的含以上,再引申为追根溯源。
《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苏辙曰:“谓白首穷经之乐,尚可推以与人;而真祠访道之游,足使退而养志”。
“穷”,继续引申,才有了“贫苦”之义。
《荀子.大略》说:“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这个“穷”,其实使用的还是 “极”和“尽”的含义。
《淮南子.主术》:“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积,谓之悯急;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
另,古时有“穷鬼”一词。《山海经.西山经》云:“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穷鬼”,是可以使人变贫穷之鬼。
《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是赞扬黄帝、尧、舜能够运用《易》中包含的“变通”大道,不为“穷极”的“困顿”所阻碍,及时调整方向路线,始终保持“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的治理策略。
所以,这个“穷则思变”的“穷”,和“贫穷”的“穷”毫无关系。
在《系辞下》里,还讲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疏》曰:“穷极微妙之神,晓知变化之道。”这个“穷”,还是“穷尽”的含义。
《系辞下》,初写于春秋战国之交,成篇于战国中期。其成就,是将《易》,提炼为理论,并上升到哲学的层面。
“穷则思变”的因势利导、主动“变通”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这种“变通”思想,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就是“穷且益坚”。《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这应该算是对“变通”思想的另一层次的解读。
如何正确认识孔子儒家儒教?
首先说明一下,儒教本身是不存在的。虽然有人信奉孔子,但是那多是仰慕,或者是当成偶像来看,不能把儒学当做是教派来看。
西方人普遍认为儒学就是儒教,而我们则多是把儒学看成是哲学。
最初,儒学是孔子创立的,孔子的生平我就不多做赘述了。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封建社会被淘汰之后,孔子也就被很多人所敌视了。而且还出现了像“孔老二”之类的侮辱性的评价,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孔子开创了儒学不假,但是后世的儒家学说却是统治者为了政治目的,打着孔子的旗号创造的一种扭曲的道德准则。
而孔子被黑最狠的就是《论语》中的只言片语被曲解,我们上学的时候课本里就有《论语》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虽然看起来没说什么大道理,但是可以看得出,孔子要表达的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感觉这句没什么好辩解的,以德报怨是别人说的,孔夫子说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用公平公正对待怨恨,用现在的做法就是——大事直接报警或者法院起诉。当然,小事就别斤斤计较了。我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以前我有看到过别人直接说“以德报怨”是孔子说的,还当是美德呢!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也不是侵害女权的,只是某些人给曲解意思了,现在网上有很多对这句话的解释,不管是哪个版本都不是对于女权的侵害。
《论语·颜渊》有这么一段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的这句话意思就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而后面的“子”我觉得应该和孔子的“子”差不多意思吧,类似于学者,老师的称呼,那就是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当然,也有理解成儿子的意思,这个其实无所谓,反正总体意思就是,规则和制度是用来约束所有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所在,都应该有着符合自己身份的责任。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正确的。
可是到了汉章帝时期,却被人扭曲了意思,变成了三纲五常中的东西,儒家的传承也是在这时候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孔子的“君君臣臣”之说变成了一种上下级的秩序,导致后世儒生的看法,都笼罩在了君王专治的阴影之下。所有问题的出发点都变成了为君王服务,裹上了孔子的外衣,用来欺骗真正欣赏并且仰望孔圣人的所有人。
孔子的儒学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人生哲学方面的没什么好说的,到现在我们都还在用。
在汉武帝之前,儒家的政治主张由于缺乏可行性,一直没办法得到统治者的青睐,直到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一套新的官方意识形态,开始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因为在太平盛世的时期,儒家更倾向于用仁政来管理国家,而且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然而独尊儒术只是喊喊口号罢了,法家的人照样重用,开启外儒内法的时代。法家思想,说白了就是帝王之术。其实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来说,法家的思想无疑是对于他们最有利的学说,但又不适合大规模的广泛传播,遇到事情的时候,法家可以提供一套具有高度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自先秦开始就是用法家的思想来巩固政权的。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儒家用来摇旗呐喊可以,真用来做什么事就靠不住了。而后来的儒家学说就融入了法家的思想,接着什么兵家、阴阳家等等,只要是对统治者有用的,都融入进去。
其实,儒家思想最负面的问题,就是对政治上或者说对统治者盲目的依附甚至迷恋,这曾经是法家思想着重反对的一点,但是无奈的是随着儒家的大行其道而流传后世,这使得人们着重于个人的思想操守高于规则的约束力。而儒家也只不过是顺应当时的社会现状罢了,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儒家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其实,每个时代只是借用儒家的名头和基本思路,然后重新发明了一个新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学,并没有后世儒家学说的诟病,再看看孔子的《论语》,虽然只有短短一万多字,相比一些动不动就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简直不值一提,但是,每次读论语,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即便看上几遍几十遍,也只是觉得自己略知皮毛,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孔子的智慧,他的有些言论甚至是有些超出当时的年代太多,有着很超前的思想理念。
我更习惯的是把孔学和儒学区分开,没读过几本书,就开始脑补,那样没有任何意义,无脑的膜拜和无知的污蔑都是不明智的,不要去做“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
当然了,孔子也会犯错,如果拿现代人的思想去看,他的思想有些也是不值得学习的,但是孔子是个人,正因为他会犯错,我们才更加可以接受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我想,孔夫子也没想过把自己神话,去做一个人人都顶礼膜拜的圣人。
补充一下,又想到一点东西。
元朝时期出现了规范道德的《二十四孝》,这算是儒家的吧? 当然,里面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正确的,就是要对父母孝顺。但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简直就是一篇恐怖小说合集,里面太多让人细思极恐的典故,这里我就不拿来凑字数了,想了解的有空可以看一看。
我想说的是,这跟孔子说的孝有的倒是可以联系到一起,但是有一些就太不堪入目了。
上古有哪些失传典籍?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而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自古以来那些著名的文人都喜欢著作,他们把自己的心得以及见到过的事情都会记录下来,有的流传至今成为中华魁宝,而有的只留下了残页,甚至有的古书已经失传了。古人流传下来的这些书籍,能让后世更好得去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以及人文趣事,虽然大部分的书籍在历朝历代中被修改过很多次,但仍然对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今天小编要讲的内容就是古代的书籍,不过这几本古书可不是一般的书籍,而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失传古书。
1.《周易》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古籍,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主要是因为在这本书其中包含了很多超前深刻的哲理,也能显示出博大精深,可能有人会将这本书看的有点封建迷信,但其实在这本书里不管是关于生命还是宇宙,都是包罗万象的,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其实除了《周易》之外,还有其他二易,但是都已经失传已久,令人惋惜。
2《青囊书》
据说这本书在古代历史中属于最为顶尖的中医药学著作之一,它的作者就是历史中鼎鼎大名的名医华佗,如果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讲述的是中医药理论学,那么这本《青囊书》讲述的就是中医药的运用学。当年华佗为了解开各种疑难杂症,他游历了千山万水寻找答案,把见到过的病例和自己的心得全部记录在一本书籍中,也就是这本《青囊书》,可以说这本书里记录了华佗一辈子的心血。大家应该对华佗五禽戏有所了解,这是一套通过模拟五种动物形态来达到健身目的的功法,这个功法就是出自于《青囊书》里,只可惜《青囊书》已经失传了,唯一留下的就是这套五禽戏。
3《墨子》
墨子这个人物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本《墨子》就是墨家学说的经典,书里提倡的兼爱非攻是大家都有所了解的,这本书也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不管是哲学、逻辑学还是军事学等等,都在这里有所收录,虽然现在依然能够看到这本古籍,但是已经是不完整的《墨子》,有18篇都已经被抹去失传了,至于这18篇里到底记载了什么,至今还无从得知。
4 《连山》
大家对《易经》应该不陌生,至少很多人都听说过。其实《易经》分为:《周易》、《归藏》、《连山》,这三本书。《周易》是比较有名的,而且也流传至今,这本书内容讲述的就是通过推算能预知这大千世界的微妙变化,古时候的风水先生就是根据这本书中的讲解来判断风水。《归藏》这本书只留下了一小部分,其他部分已经失传。至于《连山》这本书,完全就是失传了,据说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导致这本也被烧没了,可惜了这本宝贵的古书。
5《山海经》
这本古籍大家都知道,这里面描写了太多稀奇古怪的内容,也正是因为过于荒诞,人们都将它视为是一本异书,里面有很多神话故事直到今天还被人们熟知,可见它的影响力非常深远。
6《六韬》
《六韬》也叫太公兵法,相传这本书是先秦时期的黄老道家古籍,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兵法书籍,也被世人传的神乎其神。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就一个传闻,并非真实存在的,甚至在清朝时期已经确认了《六韬》是本伪书。但是在1972年的时候,在山东发掘了一处古墓,从古墓中出土了很多竹简,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的仔细鉴定,确认了这些竹简就是《六韬》的部分内容,可惜只找到了50多片竹简,其他的已经丢失了。
7.《三坟》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被人称为三皇的伏羲、神农和皇帝,这本古籍就是记录了这三位皇帝的事迹,但是这本书中有很多难懂的古语,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三坟》已经是后人重新编纂的了。
8《黄帝外经》
说到这个大家应该都会想到著名的《黄帝内经》,其实这本《皇帝外经》也是真实存在的,和黄帝内经一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可惜这本古籍失传已久,在其他的古籍中,能看到对这本书的描述,据说这本书有起死回生的作用,但是这可能只是古人对古籍的一种崇拜而夸大的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上古时期的技艺和文化早已失传,不复存在,或者说是基本失传,只保存了极少的一部分,和当年原本的样子相差甚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