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收购阿朗,三大运营商技术主要供应商是谁?
我国三大运营商中电信、中移动、中联通,和全球5家设备供应商(爱立信、华为、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中兴,按序排名)的关系主要是:
国内市场基本是国产化为主,华为和中兴占据移动接入网(基站+Backhaul)、核心网(含汇聚)的多数市场,爱立信、诺西均有份额。 中移动的设备以爱立信为多,华为和中兴均有;联通以华为的基站为多,中兴也有不少;电信的网络继承自联通,保持一致。
固网和承载网方面,中移动主要使用华为、阿朗的设备,中兴的也有一些;电信的网络规模和质量最好,华为、中兴均有很多; 联通的固网较差,各家都有一些,国产的比较便宜,所以占比更大。 烽火的无论在哪家都不占多数,因为它不是全球供应商,实力比较弱。
奔泰电子机电设备?
奔泰电子机电设备(青岛)有限公司是美国纽约上市集团公司Pentair,Inc在中国投资建立的独资企业,是西门子、阿朗、爱立信、HP、Nokia等国际著名公司的业务伙伴。
我们拥有德国Schroff电子机柜系列,美国Hoffman工业控制系列,McLean温控产品以及香港威龙网络服务器机柜等世界著名品牌。公司成立于2000年11月,主要生产基地位于青岛机场附近的空港工业园,占地22000平方米,员工总数近1000人,同时公司在香港、上海,北京,深圳,西安,沈阳,成都等地设有子公司或办事处。
我们拥有由包括精密剪板机,数控冲床,长款折弯机等数十台数控设备组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加工线。
同时配备了价值近千万元的集磷化、清洗、喷粉、烘干、固化于一体静电喷粉生产线,产品质量达到行业内的国际标准。
今年华为手机全球销量能超过三星吗?
可以这么说,如果有哪个手机企业短期内具备超越三星的可能,那一定是华为。看一下华为的发展历史就知道了。曾经的朗讯,阿尔卡特,诺基亚,爱立信,北电,等等。放到二十年前似乎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但华为一步步地都实现了超越。在华为手机转向自有品牌为主的时候,小米似乎都是横亘在华为面前的一座大山,但到了2018年,仅仅荣耀品牌就完成了对小米的全面超越。
因为华为是一家执行力和学习力超强的公司,三星虽然强大,但还没有当年华为面对阿朗,诺西,爱立信的时候,那么悬殊。所以超越是必然的。但今年能否超越还不好说。具体分析双方优劣,大致如下:
第一,从产品线布局方面,双方可以说是各擅胜场,三星品牌影响力略微领先。华为有M和P双旗舰并行,三星有S和NOTE两个高端产品开路。中间产品三星有A系列,华为有NOVA。其它方面三星有机海战术,华为有子品牌荣耀。双方都很擅长打造品牌和定位产品,营销上三星更大手笔,所以目前三星还是领先地位。不过华为步步紧逼,不甘落后。
第二,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三星胜出。三星无论从屏幕,CPU,闪存,屏幕等方面,都可以自给。而华为则无此优势。不过华为布局和整合产业链的能力超强,也无断供之忧。
第三,从技术角度,三星通讯终端方面储备很足,但相比华为,从整个通讯产业链的角度,华为胜出。还有华为的软件系统能力比三星强,这也是很大一个优势。
第四,从组织形态和管理架构上,三星的官僚机构过于庞大,管理层年纪偏高。这一点华为的组织更有活力,华为完胜。华为这么多年能不断追赶和超越,是因为组织的系统能力保障,余承东有充分的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以及战术灵活性,这是华为决胜市场的组织保障。三星在这方面落后了些。这是最关键一个因素。
第五,华为在欧美市场受阻,会带来一些障碍。但华为的通讯设备业务遍及全球,跟全球各地的运营商有非常深厚乃至捆绑的关系。可以想见的不远的未来,华为会加大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力度。三星在欧美没有障碍,但在第三世界国家没有华为的通讯设备业务的积累。所以这方面,也算各擅胜场。
综合来讲,华为手机今年超越三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即使今年不行,明年也必然会超越三星成为世界第一。这是华为的目标加企业使命以及战略布局决定,华为绝非局限在国内这点东西,走向世界成为第一才是它的追求。
荣耀9在德国欧洲售价是否包含了高昂的专利费呢?
搞机老砖家谈谈看法,不见得正确,仅供交流参考:
1、问题:荣耀9在德国欧洲售价是否包含了高昂的专利费?
答案:荣耀9欧洲售价肯定包含了高昂的专利费了。
2、 荣耀9在欧洲乃至全球售价是4GB+64GB全网通版本:3479元(449欧元)。
3、手机是高科技通信信息产品,有很高昂的专利。首先是通信,而通信是非常复杂的系统,你看看通信设备厂家的研发资金投入以及取得的专利、以及研发人员就知道了。全球第一的通信设备厂家华为2016年投入764亿元,占全球前十,华为投入约9万研发人员。而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市值最大的两大互联网公司,研发费用和人员就差距很多。
按照IBM研究员的一个数据:一个手机的专利占成本的三分之一,有可能超过手机的物料成本。高通主要盈利就在于收取专利费。
从苹果和高通专利站,三星和苹果专利战,三星和华为的专利战,苹果给华为交769项专利费等就可以看到手机专利是多么多和多么重要。
4、我们来看手机专利持有者的分布情况。首先如前所述,手机是一个无线通信设备,那么主要的专利在通信厂家,这些通信设备厂家哪怕不做手机,手机厂家也要用到他们的专利。那我们来列举下相关无线通信厂家(包括已经合并的):中国的华为、中兴、大唐;美国摩托罗拉、朗讯(贝尔实验室)、芯片厂家高通;加拿大:北电;欧洲瑞典爱立信、芬兰诺基亚、法国阿尔卡特;韩国三星和LG持有较少专利。经过多年竞争,全球就华为、诺基亚阿朗、中兴、爱立信四大通信设备厂家。当然通信技术还有一些运营商持有。其次是信息处理部分,主要有谷歌、微软、苹果等美国公司持有专利。另外还有其他各种音频、视频、WLAN、蓝牙、GPS、IP等等,则有IBM、英特尔、思科、华为等等公司持有。我们看到,欧洲是两大通信设备厂家所在地,自然也是专利申请的主要地,而且,美欧关系密切,欧洲也是美国公司专利主要申请地。下图:海鸥荣耀9:
5、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华为是手机专利的主要玩家,华为5216亿元全球55%销售收入来自海外,自然自己要带头遵守这个专利规则。华为尊重别人的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创造。
6、最主要的,欧洲的法治比较健全严格,专利制度本身就起源于欧洲。你想在这里来大量销售,那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矩。
7、另外,华为的产品是在全球大量销售的产品,如荣耀9在全球多个国家销售,特别是在欧洲,并不是小打小闹。如果你体量小,别人可能不理你,不控告你,不划算,所以你看到有的国产厂家在美国发布上市,但量很少,但荣耀已经是全球第一大互联网手机品牌,在欧洲大量销售,如果一旦侵权则要让你停止销售并赔偿,那损失巨大。下图:荣耀9全球销售地:
8、荣耀9不仅仅是在欧洲满足专利要求交专利费,甚至在中国在全球也交了专利费。满足欧洲销售,则有可能要求在全球都要满足其专利要求。如欧美公司在中国申请了专利,如果你的产品不在欧洲美国销售,那你在中国可以不交专利费(原因大家懂的),你也可以在印度和东南亚等法治不健全或者不适欧美公司地盘或者市场容量小的地方不交专利费,但你一旦要在欧美销售,则欧美专利持有人就有可能要求你不但欧洲的要交,在中国印度东南亚俄罗斯等也要交。所以,你可以看看,现在能在欧洲大量销售手机的都是谁?不能在欧洲而在中国印度东南亚销售手机的都是谁?为什么?
9、因为华为本身就是3G专利的主要持有者、4G通信标准的主要制订者、5G标准制定的领导者,持有很多通信专利,所以,可以和各大通信设备厂家交换专利,也可以和谷歌、苹果、微软等要用通信专利的公司交换专利,减少实际支付的专利费用。下图:胡歌代言荣耀9: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
在悟空问答上的159个问题,只写接地气的科技内容,欢迎关注。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手机群雄争霸的日子快要结束了,目前中国市场的赛道上基本上只留下了OPPO、VIVO、苹果、华为、小米的身影,其它厂商基本上沦为了小众品牌当中。那么今天我们聊一聊华为和它的荣耀。
华为的尴尬品牌定位假如可口可乐的所有工厂在一夜之间被大火全部烧毁,但它能一夜之间起死回生——可口可乐总裁 罗伯特伍德鲁夫2010年,中国科技企业正在蓄势待发,准备抢占4G到来之前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入口——智能手机。此时市场主要分为诺基亚、黑莓、摩托罗拉老牌厂商与苹果、三星、HTC这样的新兴阵营。
当时作为“中华酷联”之一中的华为,论做手机还真是一点经验都没有(主要是运营和营销方面)。但是论通信技术领域技术解决服务商,华为已经是欧洲前五,与诺基亚、爱立信、阿朗、中兴并其。所以基于对2C业务的不熟练,中兴与华为都选择了与运营商合作推出签约机的形式售卖。
不过大家后来都知道,在2010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华为手机成为了“充话费送的手机、成为,7080后给爸爸妈妈使用的手机”,这一品牌定位让华为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眼看着智能手机这块肥肉,一方面自己的手机却只能在营业厅的柜台放着吃灰。
所以华为在品牌定位上的偏差,使得产品无法得到更好的传播,同时消费者也不会得到需求上的满足。此时的华为必须开始着手找到自己的方向,于是荣耀这个新品牌的诞生和包装被提上了日程。
千元机之战的转折点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当小米2011年发布M1的时候,华为也在欧美市场发布了一块配置相似,并且还带有华为云服务的手机:华为u8860。至少从技术上来讲,华为在当时已经可以做出零消费者满意的手机了。U8860被视为荣耀的前身,一场国产厂商之间长达8年的战争拉开了帷幕。
2013年,华为分别在ESC和MWC大会上发布了初代P系列:Ascend P2(同年又发布了第二代P6,不得不说华为当时取名字还是很不按套路的)以及初代Mate系列:Ascend Mate。P6纤薄的机身、沉稳大气的设计,特别是双面玻璃以及全金属中框的使用,让华为一扫过去“老人机”的印象,转身一遍成为了“商务、白领、成熟”的代名词。
然而势不可挡的小米在2013年祭出了一记重拳“红米手机”,直接将智能手机的门槛拉到了1000元以内,目标直指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当时的小米奉行“硬件”“互联网”“新零售”的三驾马车,雷军称为“小米模式”。
于是基于小米这样的模式,中兴推出了子品牌努比亚系列,华为推出了自己的子品牌荣耀系列,目的就是剑指小米,要与小米抢占3000元以下机器的份额市场,并且完全抛弃之前中兴华为给人的固有印象。
荣耀的克制与边界无论红米、努比亚、魅蓝、荣耀,目标都是中青年群体,都是定位中低端手机市场。而小米等选择了更激进的技术,而荣耀选择了更加实用的体验:续航、信号、品质。2013年推出荣耀3C与3X开始,到2014年推出畅玩系列,再到后面的V系列与Magic系列,荣耀的每一部机器都剑指小米、魅族、一加等国产厂商,特别是荣耀与小米之间长达5年的口水战。正是因为有了荣耀的加入,使得小米异常头疼,中端机无法将价格提上去,红米彻底沦为了跑量不争气的“刷单”产品。
同时与小米自建电商平台不同,荣耀虽然有一大半也是通过线上渠道销售,但是每一次都是借力打力,自从2014年开始,荣耀每一款手机至少都会在6家主要电商平台同时首发销售,同时还与各个厂商推出联名活动,积极造势,拓展渠道。打出“勇敢做自己”的口号,获得了大量年轻群体的认同。2014年,荣耀系列通过专注质量、扩展渠道、营销合作的的方式,营收增长20倍,全年营收24个亿;2017年前三个季度,荣耀总出货量超过小米。
荣耀的成功,在于它保持着克制与行业的边界,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从来不亲自去做,学会借力打力。比如说电商和市场;同时荣耀的目标清晰,不求跑量只求精品,2015年到2016年两年,小米为了稳住出货量第一名的份额,不惜在24个月内发布了7款1000元以下的机器,保了量,但也成功将小米均价从152美元下拉至141美元,而荣耀则由176美元飙升至213美元。目前已经成功站稳2000-3000元档龙头位置。
荣耀不是产品而是战略可以说,从诞生之初起,荣耀就注定不是所谓的产品追求,只是商业斗争中的一枚棋子,一款武器。是华为为了冲击高端市场而对对手进行打击的重要战略。
从品牌定位来看,荣耀成功将华为手机打入年轻人群体,并且荣耀品牌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首先占领年轻用户的心智。
从营销数据来讲,荣耀如今作为独立品牌,紧随小米身后,排名中国市场第六名,撑起了华为移动业务营收的一片天。从产品定位来讲,荣耀产品系列剑指小米等国产厂商,目的在于搞乱,搞黄厂商的既定计划,你定价1999,我定价1998;你定价2998,我定价2899。使得其它厂商无法专注于高端市场的开发,同时也让低端市场无法成为跑量刷单的工具。如今手机大局几本已经定型,苹果、三星、华为占据高端市场,其它品牌方分割中低端市场。也正是有了荣耀的帮助,华为才有时间和机会去冲击高端市场,最后留下昔日的对手跟荣耀竞争。是的,现在华为的发布会已经懒得提小米了。
所以现在放手让荣耀独自去应战,岂不美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