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男性专检通道,为什么感觉有些领导喜欢批评公司里面真正做事的老实人?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俗话说干活不如东,累死也无功。
我认为就这一句老话就能够,把一些领导喜欢批评公司里面真正做事的老实人的最根本,或者说最隐蔽的心理给挑明了。何以见得?
其一,有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其含义大家伙都明白,无需多说。但在一个职场上,确实有脑袋瓜子少了几根筋的所谓的能做事的老实人。这样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自己明明知道领导安排他往南走去做事,可他却按照自己的性子,偏偏往北去干活。领导也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没有领会自己的意图,还是故意不听调遣和自己对着干。弄得领导哭笑不得,左右为难。结果公司不但白白浪费了时间和资源,还破坏了正常的工作和生产秩序。如此南辕北辙的笑话和低级的错误,在一个人的身上出现几次,自然领导就会对如此低能这个人,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化的印象,认为此人不可重用。因为这样一个不能够做到领导指那打那的人,到了关键时刻,肯定是要掉链子的。其所作所为不但耽误了公司的大事,也十分容易让领导跟着背锅。
其二,为什么所谓的公司里面能够干点事的老实人,常受到领导的批评,或者说不受领导待见。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是,这样的老实人论人品和工作态度,应该是一个好人。但却不是一个综合素质比较高,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够比较快的理解领导意图和想法,真正把领导意见落实到位的人。一个领导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把一项工作任务交给这样人的时候,不得不采取耳提面命的方式和手段,甚至通过批评的手段,来提醒这样只知道干活,而不知道看路的人,多长点心眼,按照领导的意思和要求把事情做好。
其三,客观地说在公司里面,领导对这样能够做事的老实人,还是厚爱有加的。因为领导也更看重这样的老实人,对公司有着比较高的忠诚度和他们所具备的良好人品和工作态度。因此,当领导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当领导的一旦见到这样的老实人,在工作中出现了自废武功的现象,没按领导意图干活的时候,难免一时情急,批评这样的人几句,目的还是通过这种善意的批评,希望这样的老实人能够有所长进,当然更希望这样的人不断地补齐自己的短板,真正成为一个能够为领导排忧解难,独当一面的人。
总之,常常被领导批评,但确实是一个能够做事的老实人,如果能够知道领导是对他的器重和关爱。我想这样的老实人更会加倍地努力,尽快提升自己方方面面的能力。来适应公司的需要的。
为什么有人说路虎揽胜质量不好?
质量不好可能是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下面这位车主:
路虎揽胜
说到路虎揽胜,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近日接到了一辆故障的揽胜,因操作失误导致分动箱烧坏,我们来看看怎么解决吧!
操作失误导致分动箱烧坏案例
作者:杰威汽修 刘宙良
这辆路虎揽胜才行驶4万多公里,据车主反映行驶中越走越没力,最后跑不动了拖车到我们店,用专检电脑进行检查,发现了以下问题:
1、发现四轮驱动控制模块有故障,把车举起来检查分动箱控制模块时发现有烧焦味道,而且传感器烧坏有漏油迹象,把分动箱油放出来看又臭又黑,决定是分动箱烧坏了。
2、把情况分析给车主听,得到车主同意后把分动箱拆出来检查,发现离合器,行星齿轮,链条全部烧坏了。
3、看到分动箱烧成这样子,维修的价值并不高,所以只能更换新的分动箱总成。
4、根据烧坏的推理来看车主应该跑去玩越野,如果正常行使不会烧得这么厉害。果然没错,第二天车主过来看车时说明情况,当时在山地行驶,回来时低速四驱退不出来,就这样加大油门开回来,最快时跑到了90时速,违规了低速四驱行使操作肯定会烧离合器。低速四驱不能超过时速50公里,不能长时间行使。
新旧对比
5、新的分动箱安装完成后,还要用专检电脑进行分动箱匹配,匹配完成后分动箱才能正常使用
6、这是路虎越野控制按钮详细说明图,把车停好挂到空档才能操作此按钮。操作失误会损坏机器。
二次世界大战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
如果说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那么战后整个波兰、捷克和德国都会被苏联占领,几个国家也许至今都是苏联领土或者附属国。
因为依照斯大林的行事风格,他会坚决拒绝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不会让盟军跟他分享胜利果实。如果斯大林拒绝,美英也绝不敢冒着跟苏联开战的风险,实施诺曼底登陆的。
事实上,斯大林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就一直请求美英开辟第二战场。
实事求是地说,诺曼底登陆前,苏联取得的只是局部战争的胜利,对于整个欧洲战场来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用中国的一句成语说,那是任重道远;用孙中山的话,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
如果说苏联在诺曼底登陆前已经胜券在握,希特勒已经死到临头,那么,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就是可有可无的,就是在演戏、作秀、跟苏联军队抢功劳,盟军18万人的鲜血就是白流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当斯大林的军队在苏联跟德国纳粹进行生死搏斗的时候,盟军并没有在被窝睡大觉,更没有隔岸观火。
早在1941年春天,英美联军进军埃塞俄比亚开始,北非就燃起战火。在埃塞俄比亚、突尼斯,英美军队跟德军就开始较量。
1941年8月14日由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主要内容包括“同时表明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团结起来,“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
美国在本土没有被战火波及的情况下,旗帜鲜明表示要跟英国和战争受害国站在一起,对德国纳粹的沉重打击,不小于一颗原子弹的攻击。
1942年1月,在美国主导下,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订《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法西斯的丧钟敲响了。在非洲,1942年10月23日 英国在阿拉曼开始进攻,阿拉曼战役爆发。
在亚洲,美国从1941年12月7日开始,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进行生死搏斗,一直打到日本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1943年,英军解放突尼斯,那里的德军宣布投降。
7月,英美军队登陆西西里岛,意大利宣告投降,希特勒被砍掉一条臂膀。
回顾这些就是要澄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诺曼底登陆前,英美也在浴血奋战,并不是苏联在单挑法西斯。
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到底什么样的,我们来看一下。
二战前,苏联入侵芬兰,两国爆发一场战争(1939年11月到1940年3月)。苏军120万大军,对阵芬兰20万军队,结果付出38万伤亡,芬兰军队的伤亡还不到3万。
苏德战争爆发前几个月,苏军每场战役都是整建制被消灭,超过300万苏军被俘。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斯大林在1942年7月发布了人类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严惩投降士兵的《227号命令》,宣布对投降者格杀勿论,还要株连亲属。
这说明什么,说明第一苏军装备不行,第二苏军士气不行,第三苏军战斗力不行,第四德军战斗力太强。
可是战争后期苏军装备为什么厉害了?难道是得到了外星人援助?
显然不是,他们得到了美国数百亿美元(等于现在的上千亿美元)的武器、战略物资,食品援助。
装备解决了,飞机、大炮和坦克、机枪跟德军相比处于优势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牛气哄哄,士气和战斗力自然就上去了。
苏军战斗力上去了,是因为美国援助;德军原来那么厉害,为什么变成狗熊了?
那是因为,从1942年6月,美军启动“海啸计划”,出动重型轰炸机对德军的油箱——罗马尼亚油田、炼油厂、输油管道进行了23次大规模空袭,投下了13万吨炸弹,希特勒燃油减少了八成。
在此情况下,德国的闪击战再也无法开战,引以为傲的装甲集群都成了一吨吨废铁,制空权也完全失去,德军的补给也中断,不可一世的德军只能被冻死、饿死,别说什么打仗了。
即便如此,德军战斗力仍然比苏联要强得多。
被神话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苏联实际上是惨败的。纳粹德国有:200万参战,苏联:300万人参战,纳粹德国:伤亡150万 苏联伤亡:200万。
在此之后进行的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苏军参战兵力150万,德军参战兵力不到百万,苏军伤亡80万,德军伤亡50万。
但是德军是赢了战役,输了战争,因为德国兵员有限,苏军兵员无限。而且战争是在苏联本土进行,苏联全民皆兵,后勤供应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德国战线拉长,补给线受到打击,后勤供应不到位。
但是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苏军想要击败纳粹,战场就离开了苏联本土,尤其是战场要是到了德国,苏联的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德国的劣势就会变成优势。
德国本土除了固若金汤的齐格菲防线,大西洋壁垒,在各个要塞和战略要地构筑了很多工事,苏军想要击败纳粹,每一场战斗都是硬仗。可以说每前进一步,苏军都要付出惨重代价。
如果没有了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苏军很可能陷入泥潭,被打得落花流水,甚至整个国家都会被拖垮,德军咸鱼翻身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共投入了288万人的部队。陆军共36个师,其中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海军投入作战的军舰约5300艘;空军投入作战飞机13700架,其中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
造成德军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损失。
我们只看看这场战役的规模和战果,就无法再说在此之前,苏联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客观地说,是诺曼底登陆战役彻底改变了战场力量对比,大大缩短了战争进程,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为什么总有人到农村收石磨石磙?
我姨夫通过回收石磨石磙一年赚到400000元,他曾告诉我,农村人觉得这是一堆破石头,城里人却十分稀罕,大有用处。
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石磨石磙属于农具,在机械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是农民朋友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石磨是一种研磨工具,把麦子放进去,就能磨出面粉,把玉米放进去,就能磨出玉米面,把大豆放进去,磨出来的就是豆浆,可以做豆腐。
石磙是一种农具,一般都是大青石做成的,圆柱体,一头大一头小,两头都有磙眼,固定之后用牛拖着滚动。
之前农村晒粮食,都要在先打谷场,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石磙,把小麦、谷子等农作物厚厚的摊在地上,让牛拉着石磙在上面滚动,这叫“轧谷”,使粮食脱离穗子。
在机器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想要吃面,想要磨豆腐,就必须要用石磨,想要收粮食,就必须要用石磙。
现在不一样了,吃面有打面机,喝豆浆有豆浆机,收粮食收割机,还有脱粒机,石磨石磙费时费力,自然就被淘汰了。
十几年前,村里面还能看到一些石磨石磙,现在一个也看不见了,不是被我姨夫收走,就是被其他人收走了,价格给的还不低,200-400元一个。
农村收破烂的不少,废铜烂铁,纸板酒瓶之类的,很常见,可是收石磨石磙的还真是少见,旁人问的时候,我姨夫总是支支吾吾不肯说,直到去年过年,喝了我2瓶好酒之后,我姨夫才算说出其中的隐情……
我姨夫说,石磙石磨也好,牛槽马槽也好,都不是破石头,城里人稀罕得很,放在对的地方,就有大用处。
第一类:个人收藏
很多人都喜欢收藏东西,有人收集邮票,有人收集酒瓶,还有人喜欢收集石磙石磨。
能收藏这些东西的人,往往都是有钱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就喜欢老物件,房间里面摆放古董,庭院里面也不能落下,新石头铺出来的庭院没有历史感,他们就喜欢老石头。
石磙石磨也好,马槽也好,摆放在庭院里面都很有历史感,马槽还能养花,很符合一些人的气质。
除了这些东西之外,他们还喜欢农村人家的过门石,那是真正的老石头,都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了,不知道走过多少人,各个光滑明亮,充满历史感,用这样的石头铺满整个庭院,院子马上就会有厚重的历史感,这就是有钱人追求的感觉。
还有一些人可能是农村出身,有钱了之后就喜欢这些农村的老物件,所以就大量回收,全都摆在院子里,这能让他们找到安全感。
一个东西的价值如何,是不固定的,不喜欢就一文不值,喜欢就是无价之宝!
第二类:茶馆文玩
喜欢喝茶且懂茶的人,大多都喜欢古风,所以茶馆装修都是古色古香的,座椅是实木的,茶盘是典雅的,屋里面还需要有假山流水,底子厚就摆上古董,底子薄就摆上石磨石磙,都能增加历史气息。
还有一些茶馆将石磨石磙再简单加工一下,做成茶台,同样是典雅古朴,很有韵味。
这些人还比较喜欢文玩,一般人喜欢小巧能随手把玩的物件,可还有一些人喜欢大块头的文玩,石磨石磙也算,虽然抱不动,但每天拍拍摸摸也是极好的。
老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是喜欢,就能看出不一样的味道来,哪怕是石头做成的猪食槽,在人家看来,那就是“聚宝盆”,能让自己“石来运转”!
第三类:景区农家乐
每个地方都有民俗类景区,主要展现的不是风景,而是古代人们的农耕生活,为了能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历史,他们也会回收一些上年份的石磙石磨。
再然后就是农家乐了,无论是什么景区,只要是农家乐,突出的重点就是农家,不仅房子要农家,菜品要农家,还要弄一些农家才有的东西,石磙石磨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多城里人没有去过农村,不知道农村生活,旅游的时候之所以选择农家乐,目的就是体会一下农村生活,这时候,如果景区有2个农家乐,一个是3层小楼,院子里有一个篮球场,一个是农家小院,院子里有石磙石磨,那肯定是第二家更吸引人,这就叫特色。
第四类:影视城
如今影视行业的发展是极好的,其中有不少农村题材的作品,这里面就需要用到石磙石磨。
有的影视城会囤一些石磙石磨,有些剧组自己找,还有一些居住在影视城附近的人,专门回收这些东西出租给剧组,一本万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完我姨夫的介绍之后,我感觉自己长了不少见识,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一行之所以存在,必然尤其存在的道理。
隔行如隔山,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奥秘与隐情,行外人如果不深入了解,是很难明白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