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火灾,中国的十大古都有哪些?
对历史有一丢丢兴趣的小白来回答下吧!
中国的十大古都有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洛阳、大同、郑州、成都。中国的古都到底有几个,数字一直在变,由四个到五个,再到八个,最后到十个。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至于成都,也是查阅很多资料后加上的,权威性待考证,允许有异议。下面就分别来说说十大古都的大致情况。
北京又叫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等。
最早是西周时期诸侯国燕国的首都,称作燕京。元朝以后成为中国的都城,历经元明清以及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故宫博物馆就是明清的皇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迁都于此,后开始修建,直至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逐出,一直是皇帝住的地方。北京,元朝称为大都,明朝洪武元年,更名为北平府,永乐年间改为北京。
2.西安——西周、秦、西汉、新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以及迁都西安的东汉和西晋十三朝古都。西安又称镐京,不过它还有个更出名的名字——长安。中国历史上几个最繁华的朝代秦汉隋唐均在此建都,作为都城前后长达1000多年。长时间的建都史也给西安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参考西安修地铁有多难就知道它的历史古迹有多丰富)和精神财富(参考最近爆红的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
3.洛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武周、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共计13个朝代。洛阳被称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古称雒阳、豫州、洛邑、西毫。有近千年的建都史。是中国最古老的都城之一。是中国建都时间较早,时间较长、朝代最多的都城之一,历经107位帝王。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4.安阳——夏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朝在此建都安阳又称邺城、相州、彰德、殷都,
据战国时期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夏朝第六个国王胤甲(别名孔甲)即位,建夏都于西河(今安阳汤阴西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朝在此建都,故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5.南京——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南京又称金陵、建康,江宁、天京,从三国的吴国开始近400年间,连续有六个朝代(吴、东晋、宋、齐、梁、陈)在 南京建都,所以又被称为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下诏确定以应天府为南京,沿用至今。
6.杭州——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杭城,是吴越和南宋的都城,也是一个充满传说的城市啊。
吴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钱镠在唐天祐四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
公元1138年,南宋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杭州风景秀丽,被称作“人间天堂”。
7.开封——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的都城开封又称大梁,汴梁,东京,汴京,是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的都城,又称“七朝古都”。大家现在听到开封想到的应该是包拯(包拯实际上是合肥人,古称庐州,他只是在开封做官)吧,实际上开封还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哦。
8.郑州——夏朝、商朝等的都城。郑州,现代人只知道是河南的省会,很少知道郑州还在历史上做过都城吧。实在不能说是大家的错,而是郑州作为都城的日子离我们太过久远。大多存在于神话时期到史实的时期了,史书记载太少,所以提到古都,郑州的存在感太弱。夏朝的第一个首都是在郑州辖区的登封,并不是大家狭义上的郑州。商朝灭夏之后,出于监视夏遗民和稳定政权的需要,商汤在“西亳建都,后迁都郑州市区的郑亳。所以郑州确实作为都城存在过的。
9.大同——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著名的云冈石窟就在大同。
10.成都——古蜀国、蜀汉、谯蜀、成汉、前蜀、后蜀、等的都城。成都又称蓉城、芙蓉城、锦官城、天府之国,是许多不出名的朝代的都城。
1.三国·蜀汉 221--263 刘备 43年
2.成汉 成都 304--347 李雄 43年
3.前蜀 成都 907--925 王建 18年
4.后蜀 成都 934--965 孟知祥 32年
大致就这样吧。
实际上除了北京,西安、南京、开封、杭州、安阳、洛阳之外,大同、郑州、成都的争议都比较大,也有把银川(西夏都城)归进10大古都的,这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下。话说,大家心里的中国十大古都又是哪十个呢?一起交流吧。
你们的祖辈有哪些传奇的经历?
姥姥离家出走那年17岁,谁曾想一走就是一生。
姥姥家解放之前在河南新乡开了一间小小的店铺,这一家小铺子养活了家里七八口人。
姥姥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比她大哥的儿子还小一岁,虽然从小不是娇生惯养,但终究在那个时代不缺吃少穿已是幸福。
姥姥从小读书,15岁就考上了师范,全班她是年龄最小一个,姥姥说她上学特别用功读书,争取进步。
在姥姥的回忆里,我总能看到那个个子不高,胖乎乎的娃娃脸的女孩,穿着干净的浅蓝上衣,藏蓝的裙子,手里拿着书,头上顶着自然卷短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抬着头,仰着脸认真的听老师讲课。
下课回家做功课有时也在自家铺子帮助。
一切改变都在她17岁那年,她和班里几个要好的同学给家里留了一封信,去了李宗仁的部队投身抗日。
事隔多年之后,我问头发已经花白却依然卷着的姥姥:“姥姥,你当初为什么不参加共产党呢?”
姥姥一边缝衣服一边对我说:“当时国共合作抗日,我们这些爱国青年离哪近就参加哪个部队,只想抗日救国,别的也不知道。”
姥姥低着头嘴角抿得很紧,姥姥是追求进步的人,最后也在单位参加了民盟。
当时这几个青年人到了部队之后,首先被安排在宣传队,跟着部队枪林弹雨的跑,也帮医疗队救护伤员。
我陪姥姥去看《血战台儿庄》,姥姥一直在流泪,惨烈的战争最后的镜头姥姥都没看完,就让我扶着出去了。
我问姥姥战争真的像电影里演的一样吗?姥姥看着远处:电影只是简单的画面,现实更惨烈,而且在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处理自己的情绪,伤员一批一批抬进来,姥姥就一边哭一边帮忙护理。
多年之后还总是做恶梦,到处找药救人,越着急越找不到,急着急着就醒了,枕巾湿了一大片。
后来抗日胜利了,姥姥和她的同学被安排到四川的文工团,让这些岁数小的上午读书,下午到文工团排练。
姥姥就这样认识了在教书的姥爷,后来俩人成了家,有了舅舅和妈妈。
再后来李宗仁的部队要退到台湾,解散了文工团,姥姥的同学都跟着部队走了,姥姥毅然决然地留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姥姥也毕业了,留在学校当了一名教师。
在四川的学校教了几年,又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彊建设,和姥爷举家搬到了丹东,这才停下漂泊半生的脚步,扎下根来。
稳定之后写了好多封信才辗转找到了家人,家里的父母,哥嫂都过世了,回信是比姥姥还大的侄子写来的,当时我没在跟前,只听说姥姥看完信就回房间把门关上自己一个人待到晚上才出来。
我们丹东是著名冰箱东方齐洛瓦的产地,可姥姥家的冰箱是新乡牌的,她有时坐在沙发上,抚摸着冰箱上的名字笑吟吟的回头和我说:“这是我们家乡出的冷箱。”
这个冰箱也许是姥姥心里离家乡最近的念想了。
姥姥在世的时候总想写一本回忆录,终未完成,叙述她这一生时告诉我很多,七七八八的我也忘了不少,就记得这么多了。
备受关注的南京知名购物中心火灾查明?
安全生产要落在实处呀。
杭州一化工厂仓库发生火灾?
在3月13日中午10时40分左右,江苏省南京化学工业园一工厂发生火灾事故,据南京化工园管委会消息,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官方微博“南京化工园发布”消息称,发生火灾的单位为南京金陵化工厂有限责任公司硬盐车间。园区接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目前消防官兵正在全力扑救,明火已扑灭。环保部门正在对现场周边大气、水体等进行持续监测,事故原因正在调查。目前,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由于过火面积、火灾是否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等情况相关部门正在测算当中。据公开资料显示,南京金陵化工厂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生产塑料稳定剂、电子化工助剂的厂家之一。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是真的吗?
怎么说呢!
要说是假的,谁也没有证据去推翻。
要说是真的,谁也拿不出真凭实据。
但据我“所知”,这事儿十有八九发生过。不过,那天可能被我们东北的老人“改”成了五月初五,这天又称端阳节、午日节,我们叫法简单:
五月节。
可能各地传说多有差距,各抒己见还请见谅。但我听到“一个折子”确实是端午节杀鞑子,是小时听父亲讲的,曾问过他:“真的吗”?
父亲答“也是听古,应该是逃出来的鞑子代代传下来的口实”!
我们东北端午节有个规矩,早晨去大河洗把脸,吃粽子,“顶鸡蛋”,然后割捆艾蒿,回家后插在房檐下。
说起这民俗,这杀鞑子的典故就应运而生了。
传说一:南宋建立以后,与北方的金朝(1115年-1234年)对峙达百年之久。期间金兵屡次犯境,百姓深受其害。当时金朝是游牧民族,与北游牧民族蒙古人“长相”基本一样,由于本身都自称鞑虏、鞑靼(塔塔儿人、鞑靼人),南宋汉人叫不准,分不清,恨之入骨下干脆都叫成了鞑子,就好比三十年代我们把日本人和“朝鲜人”叫成鬼子是一个道理(满洲国时期,日本从朝鲜征来大批人员当治安警,也就是二鬼子,东北人分不清)。
公元114年(南宋.天庆四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后立国“大金”。1130年,抗金名将岳飞死后,南宋皇帝赵构(宋高宗)向金国称臣,南宋成为金朝附属国。
1234年,北方蒙古对金对后一战。赵构借势发难。在南北夹击下,金国覆亡于蔡州(今江苏南京市西南,蔡州之战,金国举全国之主力却尽失)。
据说,金国蔡州之败时正值五月初四。从那天开始,宋、蒙联军对“失势”的金人大肆捕杀。战区各洲郡都贴有告示明细,只要是鞑子,人人得而诛之。但金人贼得狠,化妆成汉人躲避灾祸,一时间鱼龙混杂,很难辨出真伪。无奈之下,据说韩世忠的孙子想出了一条主意:
“暂停,明天端午节,凡是屋檐下不插蒿子人家就抓来”。
兵士不解。
他说:“金人不过端午节,不插蒿子”
并放出风:金人已肃清。
藏下来的金人听说后暗自庆幸。
可第二天坏菜了,大搜捕开始。凡是屋檐下没插蒿子的人家哀嚎遍地。一时间人头滚滚,尸堆如山(据说韩世忠孙子见此血腥有些不忍,下令只杀藏匿金兵,其余驱逐)。
有幸逃脱的金人恍然大悟,第一时间明白了其中的猫腻,趁宋军未到及的地方赶紧插嵩子,这招瞒天过海使很多金人幸存下来。后来重新登记造册,便成了大宋子民(常年战乱,人口流失,户口混乱)。有些人辗转反侧回到老家后还是惊恐不已,来年一到这个节日,便把蒿子掛起来,以至于一代代传承下来。最后,东北民间有了一句戏言:“不掛蒿子,小心被当成鞑子杀了”!
传说二:常玉春杀鞑子。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后,欲建为都。为了肃清元朝余部,明军大肆搜捕。但北京是元朝多年经营的都城,根深蒂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谁是谁不是,短时间很难一击奏效,为此,朱元璋大发脾气。
一日清晨,常玉春在驻地操练军士,见一群百姓在割蒿子,细问之下才明白,过端午节了。说到端午节,常玉春忽然联想到,这鞑子不过这个节日,肯定不会插嵩子,这不一逮一个准儿吗!
随后,他下令,明天过节,凡是屋檐下没蒿子的人家皆为元人,不论老少,全抓起来杀掉。
第二天,官兵沿街沿村逐一排查,这一举措果然奏效,杀了一批又一批。有些官兵为了完成“指标”,不问青红皂白,就算你忘插了,也杀。
刘伯温看不下去了,因为之前不少元朝达官贵族与其有私交,为了这些人免遭毒手。情急之下,他派出一小股人马乔装打扮,赶紧通知一些至交插蒿子。由于他的作用,这些人方才幸免于难。
后来,五月节杀鞑子在民间传开,百姓谈“节”色变,生怕被误杀,家家早早就都把蒿子插在屋檐下。
朱元璋正式在南京定都后,这项政令才被废除。
当然了,八月十五也不是空穴来风……
据说……
元统治期间,暴政横虐,更不把汉人当人看。到了未年,全国各地汉人忍无可忍,暗中谋划杀死统治本地的鞑子,各洲郡、县村暗中串联,计划在五月五日端阳节清晨,全国只要是汉人就同时响应,一起动手。并郑重声明,以蒿子为准,没插的人家就是元人。
但是由于计划不周,又没统一行动,动手有早有晚,以至于知道信儿后的鞑子大部分都逃了。回过头来,举事的汉人们遭受了残酷屠杀,并施行连坐。十户中只要有一户杀了鞑子,或有动机,十家无论妇儒满门抄斩。半年内杀得是村村戴孝,处处尸堆成山。
几年后,刘福通的红巾军势如破竹,席卷元朝半壁江山。汉人们借势又开始窜联,以八十五为举事日,在月饼里互相传递“八月十五杀鞑子”,暗指这一天,汉人须齐力十户杀一户,以报端午之仇(有相关史料,这里不详叙)。
这回,由于计划周密,元人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被杀得一头雾水,也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刘福通更促成了这一壮举,全国各地反元势力就此纷纷而起。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把八月十五定为“杀鞑日”!
朱元璋灭了大元后,以治人其道还治其人之身。为了让那些端午起事的亡灵在天上看着,集中在这一天大开杀戒,以此来慰籍那些个在天之灵。
朱元璋之所以不选八月十五,是与刘福通之间的恩怨(见史料明细)。
又是一个传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