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怎么死的,8岁打荆州的是谁?
孙权8岁时参加讨伐荆州,讨要孙坚的尸体。历史上只提到孙坚中埋伏被杀,孙坚死时孙权是9岁,大概足岁8岁吧。
感觉是乱编的,三国志说“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是说孙坚在(初平元年)兴义兵讨董时,孙策都没跟去,只是待奉母亲告迁居到了舒县,那时孙权才6岁(三国志说孙坚死于初平三年,英雄记说是初平四年正月初七),嫡长子小霸王都不去掺和立战功,孙权怎么会参加讨伐?另外三国演义说找刘表讨尸体的是桓阶。
孙策是谁杀死的?
建安五年,孙策去山中狩猎,已经一统江东的他春风得意,马蹄就刹不住了,把随从远远地甩在身后。转过山沟来到一片草木丛生的低洼处,孙策一抬头看见三个神色慌张的人,他高声喝问来者何人?
三人慌忙应答:俺们是韩当将军的部下。孙策冷笑:韩当部下我都认识,怎么没见过你们?小霸王边说变搭弓射倒其中一人。
或许就在那一刻,孙策心里明白,这三个人恐怕就是冲着他来的,所以他要先下手为强。然而一切都晚了,射箭不是打枪,不等孙策第二支箭上弓,另两人的箭已经离弦,其中一箭射中孙策的面颊。
当随从们赶到杀了两名刺客后,孙策已经重伤不起,《三国演义》说他中的是毒箭。很显然三名刺客是有备而来,他们是谁呢?
原来他们是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许贡被孙策杀害后,三人为了替主人报仇,已经暗中谋划很久!
孙策为何要杀许贡呢?这就要说起二人之间的恩怨了。
江东的局势当时有点烧脑,从政治派系来说可分为四派:袁派、曹派、土著派和孙派。袁派包括陈瑀、陈纪、刘勋等;曹派包括刘繇、盛宪和许贡等;土著派包括陆康在内的陆、顾、张、全等几大本地豪族;孙派以孙坚的江淮旧部为主,以江东士族为辅,包括周瑜、张昭程普、黄盖等。
孙坚在世时,依附于袁术,他死后旧部被袁术兼并。17岁的孙策不甘心,就向袁术讨要父亲的旧部,袁术这个老滑头,一边拿诱饵骗孙策替他在江东扫雷,一边派自己的心腹占领孙策打下来的土地。
孙策也不傻,也借着给袁术打工,顺理成章地要回父亲的旧部,不是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双方各得其所。
转折点出现在袁术称帝,这家伙脑子进水,而且进的是盐水,把自己搞成天下靶心。羽翼丰满的孙策借机宣布为朝廷锄奸,公开与袁术决裂,并获得了曹操的支持。随着袁术的败亡,孙策终于一统江东,为建立孙武政权奠定了基础。
不过,当时的江东环境很复杂,几大派系依然存在对孙策反攻的可能性,所以孙策很尴尬。
孙氏政权的尴尬来自于出身。孙氏出身与吴郡,是江东土著,本该可以获得土著派的支持,可问题是孙氏不是豪族,入不了陆、顾、全、张这些豪门的法眼。同时孙坚的起家并不在江东,而是江淮,所以孙氏政权有点像漂流瓶。
从北方流亡到江东的士族集团,一部分倾向于代表朝廷的曹操,一部分倒向豪门出身的袁氏兄弟,追随孙策的只有父亲的旧部,和少量北方士族。
也就是说,孙策虽然靠军事才华征服了江东,可他的政治基础太薄弱。所以孙权只好大开杀戒,试图用刀逼三派势力低头。
当初“预言家”郭嘉,曾经对风头正旺的孙策有一个论断:“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孙策凭借武力大肆诛杀反对派,拥有了百万之众,但这伙计树敌太多,为人又过于轻忽,早晚会被刺客干掉。
人人都以为郭嘉的论断太神奇,其实如果你看到孙策无所顾忌的杀戮,就对郭嘉的判断一点不感到奇怪了。
高压之下,一部分人选择了妥协,比如当地豪族,一部分人选择了出逃,比如陈瑀。许贡也选择了妥协,不过他不像当地豪族,许贡是北方士族,他可以选择离开,因此许贡的投降并不诚心。
于是许贡悄悄地给曹操写了封信:“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许贡的意图就是想让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强行征调孙策入朝为官,夺了他的兵权。很显然,许贡有点一厢情愿,甚至不识时务,且不说孙策会不会乖乖听话,即便曹操也未必这么做。理由很简单,此时的曹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付袁绍,他肯定不想孙策站到自己对立面,所以,稳住孙策才是曹操的最恰当举措。
只能说许贡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大势目盲了。
很不幸,许贡的这封信没送出去,被孙策截获了。孙策很紧张,万一曹操真的按许贡建议做怎么办?入朝肯定不愿意,不入朝就跟曹操撕破了脸,自己身上的保护衣就被剥掉了。江东虽然一统,但收拾这帮政治势力却任重道远。
所以孙策一怒之下就杀了许贡!对他来说已经杀了一捆,不再多这一根。
正如郭嘉所说,想除掉孙策的人何止一个许贡,那三派势力都恨不得撕碎了孙策。偏偏孙策此人轻忽,自信心爆棚,个人护卫工作一点不重视,悲剧就随之而来。
大概血的代价让孙策意识到政治统战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他临终前没有选择很像自己的三弟孙诩,而是选择了更有韬略的孙权。
三国中有多少名人是被箭射死的?
弓箭是一种威力大、射程远的冷兵器,在军队中被广泛使用。在我国,弓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神话时代。在神话传说中,后羿曾经使用弓箭射下九个太阳。可见弓箭是冷兵器时代非常可怕的致命武器。
战场上,常有士兵和将领被一支不起眼的箭簇夺取性命。下面我就说说《三国演义》里那些被弓箭夺取性命的名人。
一、江东猛虎、英雄无双——孙坚
孙坚,字文台,是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史书上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孙坚少年英雄,十七岁时就曾一人驱逐海盗并斩杀一人。黄巾之乱时,孙坚作战勇猛,不顾生死,因战功受封别部司马。后来平定区星、周朝、郭石等人叛乱受封乌程侯。
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真正让董卓忌惮的也只有孙坚。孙坚率先攻进洛阳并取得传国玉玺,也正因如此埋下了一个祸根。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四月,孙坚在与荆州刘表的作战中,在岘山被黄祖的部下用暗箭射杀,去世时不满四十岁。
二、承继父业、江东小霸王——孙策
孙策,字伯符,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是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其父孙坚阵亡之时,孙策年仅十七岁,迫于时势归附袁术。后脱离袁术,在父亲旧将与好友周瑜的帮助下,一统江东。孙策少年时随父出征,阵前夹死一将、回头大喝一声惊死一将,世人称之为“小霸王”。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遇到刺客。刺客用弓箭射中孙策面颊,孙策中箭后不久离世,时年二十六岁。
三、江东战神,勇将无双——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义,东汉末年名将。曾为保孔融养母之情,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救。后来成为刘繇部下,在与孙策大战中不落下风,是太史慈一生之中战绩最为辉煌的时刻。后来,孙策打败刘繇并收服太史慈。
《三国演义》里在合肥之战中被张辽看破机谋,张辽将计就计伏兵于城墙附近。率先突入合肥城的太史慈身中数箭,回营后伤重身亡,时年四十一岁。
四、一代骁将,威震南北——张辽
张辽,字文远,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聂壹的后人。张辽最初为雁门郡吏,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历尽坎坷。吕布死后,张辽追随曹操,并在曹营立下许多丰功伟绩。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中,张辽亲率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孙权的麾盖之下。东吴军队望风披靡,闻风丧胆。又率领追大破甘宁、凌统等人 ,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
《三国演义》里张辽为救被徐盛击败的曹丕,被吴将丁奉以箭射其腰,回营后不治身亡。历史上张辽于黄初三年(222年)病逝于江都,并非为弓箭所杀。
五、亚夫遗风、世出名将——徐晃
徐晃,字公明,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早年间曾随杨奉为骑都尉,杨奉被击败后转投曹操。徐晃在曹操手下参与多次大战,如徐州之战、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汉中之战……在樊城之战中,徐晃率军击退关羽,解除了樊城之围。因为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徐晃随司马懿攻打上庸孟达,在阵前被弓箭射中额头,回营后不治身死。历史上,徐晃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六、鬼谋善断、凤雏落兮——庞统庞统,字士元,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庞统曾在赤壁之战中向曹操献连环计,为赤壁之战首功。庞统投靠刘备后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和刘璋决裂时,给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
刘备进围雒县时,庞统在落凤坡遭到埋伏,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庞统死后,诸葛亮率部分荆州将士援救刘备。由于荆州空虚,才导致后来关羽独木难支,败走麦城。
七、箭法超群、老当益壮——黄忠黄忠,字汉升,东汉末年名将。黄忠在归顺刘备前,曾是刘表部下中郎将。在刘备平定长沙时,年过六旬的黄忠和关羽于阵前大战,两人惺惺相惜,都不忍伤了对方性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汉中之战中,刘备率军与夏侯渊作战。黄忠鼓舞将士,并阵斩夏侯渊突入曹军大营,大败曹军。同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
《三国演义》里,黄忠随刘备出征东吴,因为急于为关羽报仇而误中埋伏。黄忠被马忠一箭射中肩窝,年老血衰而亡。历史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病逝。
八、用兵善变、一代名将——张郃张郃,字儁乂,三国时曹魏将领。东汉末年,张郃曾应募参加过镇压黄巾之乱。先后追随冀州牧韩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张郃被曹洪击溃,之后投降曹操。此后,张郃随曹操战河北,随张辽战淮南,随夏侯渊平凉州,多立功勋。在诸葛亮北伐时大破马谡于街亭,直接扭转了局势,迫使诸葛亮退军。
在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中,蜀军自上而下都很忌惮张郃。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军时,张郃奉命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身亡。张郃死后,谥曰壮侯。
假设三国时孙坚孙策没有英年早逝?
如果孙策不死的话,对曹操是会有影响的,至于孙坚,虽然是只连董卓都怕的江东之虎,可还是被刘表和袁术死死地牵制在江西,后面甚至中了埋伏牺牲了,所以孙坚即使在世,或许也改变不了什么大局。
孙策对曹操的影响很大早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曹操就说过难以和孙策这头猛狮争锋的话,而且为了制约孙策,曹操还把弟弟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让曹彰娶孙贲的女儿,像这种政治婚姻,曹操也只对汉献帝等少数人用过,可见孙策对曹操还是有很大的威胁的。
之后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就很担心孙策会趁机袭取许昌,而孙策也正打算这么做,要不是突然之间被暗杀,那以孙策的勇猛,曹操最后是胜是负还真不一定呢。
孙策之死不是偶然,而是有预谋的相比孙权重用江东士族的做法,孙策更加注重他的淮泗将领派系。在平定江东的时候孙策就杀了不少江东本土的士族,比如许贡等。之后还把自己的亲信全部安排做各郡的太守,原来的本土士族则全部被压制不得重用,这就给他埋下了好几个不定时炸弹了。
孙策虽然多次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心,但也发生对向朝廷要官这样的不臣之举,对曹操来说,孙策的心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的真诚。
多方预谋,孙策之死当孙策还在江东活跃的时候,广陵太守陈登就已经开始布置暗杀孙策的计划,加上江东本土士族对孙策这些外来势力的痛恨,孙策终于在公元200年时被许贡手下的门客所暗杀,年仅二十六岁。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讨论!!!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三国演义中的孙坚老婆系那个?
按照《三国演义》的意思是孙坚娶的吴氏姐妹,大的是正妻,是孙氏兄弟(策,权,翊,匡)的生母,不过死得早,所以孙氏兄弟由其妹也就是演义中的吴国太抚养。 其实古代确实有这种制度,叫做媵妾制度,诸侯士大夫娶妻时女方一般以其妹妹或侄女随嫁称之为媵,不过唐宋之后废除了,改成一妻多妾了。不过在《三国志》里面呢,就只有一个吴夫人是正妻,还有一个并没有记名字的妾氏,吴氏生的孙氏四兄弟,无名妾氏生的庶子孙朗也叫孙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