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古诗朗读带拼音,你觉得哪首诗或词的意境最美?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北宋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一首词。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作的。小时候学这篇课文,特别喜这首词意境最美。李清照不亏称作“千古第一才女”才能写出千古佳句。写出与丈夫分别,却依依不舍的情景,思念是痛苦也是甜蜜的。与丈夫感情是感天动地,虽然距离遥远,但是心永远在一起,彼此思念!彼此相爱!
日暮汉宫传蜡烛划分朗读节奏?
日暮/汉宫/传蜡烛
出自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朗诵唐诗用普通话和陕西话哪个更贴合诗中意境?
谢邀。
唐诗是唐代诗人用关中方言的音韵吟唱出来的,用关中方言吟咏,朗朗上口陕西话中的关中方言,在周朝时,就是官话,被称为“雅言”,唐朝时,被称为“京腔”。唐朝诗人写诗用韵,是以京腔的音韵为标准的。虽然现在普通话读唐诗,大部分音韵和谐,有些字的读音还是有关中话的特色,用关中方言读出,才朗朗上口。
以西安(古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关中人,口音短促,后音重,无拖音,显得铿镪有力。有些读音,如“鞋”读“孩”,“国”读“归”,“墨”读“煤”,“客”读“kei”,“赫”读“黑”,“色”读“sei”,在读唐诗遇到这些字时,用关中方言音韵,才能读出唐诗的音韵。
上中学时,学到白居易《卖炭翁》:“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本给“黑”注解读为“he”,但读起来还是拗口,后来才知道,用关中话把“色”读成“sei”,一下子就上口了。
再看下面几个例子:
梦李白二首 杜甫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cei)。魂来枫林青,魂去关塞黑(hei)。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sei)。水深波浪阔,天使蛟龙得(dei)。这几句中的“测”读cei;“色”读“sei”;“得”读dei,用的是关中方言韵。
古风 李白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mei)。中贵多黄金,连云开进宅(zei)。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hei)。这六句诗中的“陌”读“mei”,“宅”读“zei”,赫”读“黑”,是关中方言韵。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鳩鸣,村边杏花白(bei)。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mei)。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kei)。这几句中的“白”读bei;“脉”读mei;“客”读kei,是关中方言韵。
元稹的《送岭南崔侍御》:“桄榔面碜槟榔涩(sei),海气常昏还目微”
这两句中的“涩”读“sei,这样,才与下句的“微”韵一致。
唐诗中有些句子的意思,如果不用关中方言理解,就很费解有时有些唐诗中,普通话不能理解的词语,用关中话理解,就很简单了。
看这个关中人都明白的“闻”字:
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
住处近山长足雨,闻晴曝晒旧光阴。(王建《秋日后》)
关中话里,“闻”的有“趁着”的意思。比如“闻凉吃”“闻热走”,这两句诗中的“闻”也是这个意思。
再看这个科(关中话读音kuo),
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为了搞明白这个“科竹”的意思,语言文字学家们大费周折。可是陕西关中话一读就明白,“科(kuo)”在关中话里有“砍、伐的意思。比如我们说“科树枝”,就是“砍”的的意思。“把树上的核桃给科(kuo)下来!”
再看一个“争”字
“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唐·杜荀鹤《目遗》)
“争多少?”这话陕西关中方言常说。争,就是“差多少”的意思。
还有“年时”
“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卢挚《清平乐》
……
这样的例子很多…
用关中话读唐诗,有些诗,无论是音韵的和谐上口,还是对古诗本身意思的准确理解,比普通话都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大部分古诗用普通话还是很上口的,因此,个人认为,保留包括陕西方言在内的方言是很有必要的,这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
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
王维人称诗佛,是和李杜白齐名的唐代大诗人,他一生和诗坛一哥李白没有交际,作为高产大诗人没给结发妻子只言片句,却给一个男人写了一辈子的诗,深得岐王李隆范和玉真公主赏识,最后却又归隐田园,逍遥弥勒。
王维少年成名,一生际遇贵人无数,却是个隐逸的诗佛,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现实中的王维,也有许多很有趣的故事,奢华的,香艳的,凄冷的,惋惜的。
第一、王维的家世与李唐皇权的并驾齐驱。王维15岁就名满京华,成为长安城最负盛名的少年才俊,后来又一举中魁,状元及第,可谓风头无两。我们伟大的诗人李白同学,那个时候还在川渝乡下玩泥巴呢!在诗歌盛行的唐代,王维凭什么能够轻松秒杀诗坛一哥李白呢?这就要说到王维的家世出身了。
唐代打击士族门阀,我们是知道的。但是实际上,有唐一朝,世家子弟的力量依然是非常厉害的,中后期就更是嚣张无比。
七宗五姓,指的是李氏、崔氏、卢氏、郑氏和王氏(太原王氏)。这几个家族兴起于汉代,一直延续到唐代,就是游牧鲜卑等南下,也不得不依靠他们,势力之大,可见一斑。
李唐肇兴,主要依赖的是关陇集团,李唐可以追踪到陇西李氏。李世民登基,为了显示皇家威仪,修改了当时的名门望族排名,第一是李氏,第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氏,第三才是后面的七宗五姓。即便如此,这几个大家族的势力依然是十分的强大,他们本身是看不起科举等出身的庶族子弟的,唐代大部分的进士实际都出自这几个家族,宰相之列者占据绝大多数。甚至有宰相极度鄙夷庶族,要求废除科举制。
王维就出生在这样大家族中的太原王氏,出身显赫。
第二、王维科举状元及第,是李唐内定名额,走了后门的。当我们的诗坛一哥、天纵诗人李白还在读书练剑玩泥巴的15岁的时候,王维i就进京赶考,去了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初次没有取得功名,王维却被长安城的豪门大族当朝宰辅等视为座上宾,名落孙山也能有这样的待遇,全天下真没有几个人。张继落榜,只能孤枕难眠,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对了他的愁眠。
为什么呢?因为王维是太原王氏出身啊。
成年后的王维再度参加李唐“高考”,与阁僚高官宴饮之际,他得到了一个内幕消息,说是一个叫张九皋的已经被内定为第一名了,今年的状元郎与他王维没什么关系了,据说还是玉真公主举荐的。
王维心说,第一名保管我太原王氏的,我还不信了,你张九皋能攀高枝,拜到玉真公主的名下,我王维也不是吃素的。第二天,王维就直接奔去了岐王府,找当时的岐王李隆范。“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没错,就是这个岐王,崔九,都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啊。这也可见崔姓等这样大家族的势力至少是可以和亲王级别的人物等论的。
岐王点头,允准,王维被内定了,顶替了张九皋,成为了当年的头名状元郎。
第三、王维与李白的擦肩而过。士族与庶族的差异性。王维和李白,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大才子,可是呢,他们之间居然没有任何交集,要知道,在当时的长安城,无论是诗坛聚会还是官僚场合,他们都是有无数种可能见面的呀。可是,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不是一路人呀。年轻的王维走的一直是高端路线,他所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是李白所不能及的。李白家族商贾出身,士农工商,社会最底层,尽管也很有才,可是身份地位比较尴尬;跟太原王氏出身的王维根本就不可比拟,悬殊巨大。
李白要攀登”蜀道“,才有入仕的可能,而王维则不需要,他需要考虑的,只是职位高低的问题。
王维作为世家子弟,年轻气盛,看不上李白也就是和正常的事情了。所以,王维的酒桌旁,是没有李白这样人的位置的。而白哥是什么人呢?自视清高,才高八斗,自然也不愿意太过委曲求全,不至于混到去逢迎王维的程度。话说,我白哥比王维差哪里了?
所以,唐代两位大诗人,王维和李白,就这样没有任何交际往来。
第四、王维:给别的男人写诗无数,却没给结发妻子一个字的悲情男人。同样是大才子大诗人,杜甫有家书给妻儿,苏轼有悼妻文,李白也有类似诗文,可是,伟大的田园诗人王维一生却没有。王维诗词书信来往最多的,是一个男人。这个男人的名字就叫做裴迪。
裴迪,也是唐代的田园山水诗人,和王维可谓是莫逆之交,至少王维认为,裴迪是最懂他王维一生的人。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扯到王维的一段不太光彩的故事经历。而这段经历,正是王维所不能启齿的,百口莫辩,不愿意给外人知道和说道,是他心底的痛。
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杜甫流离失所,最终辗转数千里跟上了唐玄宗,还得了个官职;李白是难逃跟错了队伍,站错了队,被后来得势的唐肃宗给贬斥了;这两位都还算好。
悲催的王维没来得及撤退,被安史叛军给堵在长安城,抓了个正着。安禄山久闻王维大名,想借助王维的名望和世家力量,就把他拉到洛阳,逼迫他做官。裴迪,这个时候出现了,真算是冒死来见了。
裴迪去监牢中见王维,述说了一番前朝被俘名士阁僚对安禄山的反抗和鄙夷,几人以死谢罪唐皇。大致意思就是要王维表个态,不要站错了队,落得个千古骂名。
王维当然是个聪明人,他是李唐的世家支持者,吃的是李唐的皇粮,做的是李唐的官员,怎么会不懂这些呢。王维当即写了首诗,拜托裴迪出去后交给唐王,以示忠心不二。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实际上应该是做了一段安禄山的伪官的。安史之乱平息后,按李唐律令,对伪官做了六个档次的罪犯划分,王维赫然在列,是为第三等罪犯,按律当斩。王维的弟弟当时是刑部侍郎,刑部尚书秘书这样的官职,弟弟请示唐王唐肃宗,愿意以职位相抵,换取哥哥王维的性命。这是一桩稳赚不赔的生意,只要青山在,王室家族鼎力支持,不日即可重返朝堂,都不算什么大事。运作的问题,李唐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后来裴迪又拿出来王维的那首诗,表忠心,佐证。唐肃宗也就借坡下驴,给面子,百废待兴,用人之际,不但赦免了王维死罪,而且也只是降了他一级,降级录用,继续为朝廷效命。
自此以后,王维备受打击,心理上备受折磨,逐渐由年轻气盛连李白都看不起的傲娇走向了佛学。
这是王维作为士大夫的心志,和对自己与社会担当的和解历程。
王维在朝堂为官,可是领薪水不干活,长安城南端就是秦岭和终南山,他安居惘川,在终南山附近修建别墅,做起了佛陀。看看山水,写写字画,安抚内心。《山居秋暝》,这是怎样的平静的心绪呀。
这个时候的王维,就跟裴迪通信很多。王维给他写的诗有《菩提寺禁裴迪》、《山中与裴迪秀才书》、《酌酒与裴迪》、《赠裴十迪》、《口号又示裴迪》等等。不惜笔墨,如此深情,无非是内心那点不够完全检点的无可奈何的心事,“欲洁何曾洁?“《红楼梦》曹雪芹对妙玉的评判如此,大抵王维也是这样的悲戚吧。
每个人都是多面体,立体更显饱满。诗佛王维,他不是做诗的,不是写生作画的,他的一生,是对自我的和解,对悲戚的安抚。写字和书法最大的区别在哪?
从艺术层面讲,书体或字体在书写形式上,写字追求形制美,书法追求艺术美。
从技术层面说,写字只讲求结体法度严谨,越规范越好,近似印刷体美术字的写法,可以用个个独立来形容,尤其是楷书这个特点最为明显,比如,笔画之间没有意连,写一画停一下,再重新起笔写下一画,像儿童摆积木式游戏似的,没有节奏感、韵律感,书写速度较慢(没有约定)。如图:
△图为我的习作(唐楷风格)
这是一件唐楷,比较规范。正因如此,艺术性就很差了。
书法则不同,非常讲求艺术含量,在不违背艺术伦理的前提下,作者可以任意发挥技艺能力,写出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感梁力的作品,比如,字里行间有字外功,以书写形式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某种心愿,耐人回味。如图:
△图为本人习作
上面这幅字,是我的一件习作,确切地说,是一个实验品。主要用魏碑的笔法,写行楷,出来一种独特的效果。相比之下,唐楷容不得大尺度发挥,而魏碑却十分自由,具有天然的创作优势。所以,学书法,历代名帖都得读,甚至要适当练一练,不见得都精熟(没有必要都临写),学会取法就行。如图:
△图为我的大字习作
这幅字,也是一件实验品。我用隶书笔法写行楷,并着重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 字体风格与文句内容保持和谐关系,试图以此透露出一种思想境界。
所以,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写字与书法的区别吧。
以上是我的心得,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