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疫情防控失守,疫情会不会反弹?
离春节整整40天,全国最大的人口迁徙--春运已经启动,大家回家过年的心情,越来越激动。可今年最大的浩劫—新冠疫情横亘在大家的眼前。无数人心里有一个问号:疫情会不会反弹呢?年前年后会不会与去年一样的封城封路呢?
我个人觉得:疫情可能会前两三个月更严重一些,但不会出现强烈的整体性反弹,年前年后更不会封城封路。那么我的依据是从何而来呢?
一是权威专家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张伯礼、张文宏观点基本一致认为今年春节不会再发生大的疫情,但是,零散的疫情会发生。尤其到2月底的这段时间,由于气温过低,很容易引发疫情传播和病毒的感染。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春节,疫情不会大幅反弹,更没有必要封城封路。
二是我们全国都制定了严防严控的防疫政策。最近,广州就出台了明文规定:各公司年会超过50人以上,都必须制定落实严格的防疫政策,不要聚会和聚集;全国各地对春运政策也做了相应调整,尽量减少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分批次的或者提前放年假;等等各项政策避免疫情反弹的不利因素。
三是 疫苗全员即将免费接种2020年最后一天,国药的新冠疫苗正式被国务院审批通过,预示着春节节前大规模接种便将开启。这为防止疫情反弹,奠定了根本基础。
四是 新冠疫情爆发一年,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抗疫防疫经验去年年初,新冠爆发太突然,让人防不胜防。所以,刚开始,处理的有点手足无措;但是经过一年,全国动员和配合,以及举国体制的充分发挥,我们很好的控制了疫情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很了不起。
而且,我们每个普通人经过了疫情的考验,对疫情也有充分的认识,因此,我们能更好的做好疫情防范工作。所以,我觉得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今年的疫情不会反弹,更不会封城封路。
那为什么有很多人担心疫情会反弹呢?担心封城封路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理由:
先看以下数据:最近,河北新增19例,上海和广东都有新增案例,疫情相较前几个月有小反弹,所以,有人担心疫情反弹也情有可原。但这些都是零散案例,我们政府也很快采取了有效措施,相信很快会解决。
其次,大家都知道,新冠病毒,低温是其滋生的温床。临近春节,冬至已过,寒冷的季节都到了,气温骤降,刚好适宜病毒滋生传播。去年,也是春节前后爆发的。大家联想及此,担心疫情二次爆发也有 道理。
再次,最近,英国病毒出现变异,疫情愈发严重,引起全世界的恐慌。新冠病毒又能通过环境传人,病毒无论是传播路径还是变异深度,都让人心有余悸。因此,很多人担心疫情会反弹,也是有道理的。
至于国外,尤其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根本就不存在反弹一说,因为自爆发以来从来就没有好过,病毒一直在路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如卷席。管它们呢,让他们群体免疫吧,让他们放飞自由吧,no zuo no die。
总之,我认为今年春节的疫情不会大幅反弹,因此不存在必要的封城封路了。让我们过一个祥和的春节吧!至于国外,也不是我们能担忧的,我们要做的是严防输入,不是吗?我是笑笑生,欢迎拍砖,评论和点赞!和你一起聊聊新冠那些事儿。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西安北京南京哪个更适合做国都?
朱元璋选择的都城与他的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事实上,明朝并非只有一个都城,而是多都制,朱元璋称帝后定都是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这里的南京与今天的南京意义是不一样,南是南方的意思,京是京都的意思,当时的南京合起就是南方的京都。
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把汴梁改为开封府,称北京,这里北京的意思是北方的都城,不是今天的北京,这样在明初就形成一南一北两个京城,这是仿照宋朝的多都制,宋朝最多有四个都城,东南西北各一个。
即使这样,朱元璋也没有满足,不久又把自己的家乡凤阳定为中都,并准备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但是得到了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朱元璋只能放弃,然后朱元璋还派自己的长子朱标到关中考察,想把西安作为明朝的西京,也就是西边的京都。
朱元璋
想要弄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定都,就得了解一下朱元璋发迹的原因。
元朝末年的乱世是从红巾军起义开始的,最早的红巾军起义是由韩山童和刘福通在安徽界首领导的,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刘福通又在安徽亳州领导了第二次红巾军起义,然后起义进入了全盛时期,几乎占领了华夏的大半河山。
韩山童、刘福通的起义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有些类似,都是为他人做了铺垫,红巾军起义虽然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但没能笑到最后,反而是后来的郭子仪(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人开始崛起。
在一系列的农民大起义中,安徽成为一个重要反元起义中心,韩山童与刘福通失败之后,濠州(安徽凤阳)成为红巾军的一大重要据点,这里也是朱元璋的老家,但由于红巾军内部派别林立,朱元璋带了24位心腹部将离开濠州。
红巾军起义
之后,朱元璋攻下了滁州(安徽滁州)、和州(安徽马鞍山)与应天(江苏南京),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指导下,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再后来,朱元璋相继灭亡了长江中游的陈友谅、长江下游的张士诚、福建的陈友定等割据势力,统一中原,朱元璋之所以把应天府(南京)作为都城,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南京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又是朱元璋在割据战争中的大本营。
朱元璋最初的三个根据地是安徽滁州、马鞍山与江苏南京,翻开地图就能看到,这三个城市都在长江边上,并且相距不远,形成一个稳定的铁三角,如果其中一个城市受到攻击,其他两个城市就能腾出兵力来支援。
起义军割据势力分布
这三个城市中,又以南京的地位最为重要,南京是六朝古都,做过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唐的都城,有着现成的皇宫建筑,并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交通非常方便,既有内河的长江航运,又能出长江口向东南亚通商的近海航运。
当时的长江还是南京的天险,想要攻打南京,水军必不可少,这是北方政权想要攻下南京最大的障碍,也是南京的优势。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势力并不是最强大的,起义也不是最早的,能够打下南京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种运势,在后来一系列的统一天下战争中,南京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交通上还是地理位置上,或者是从粮食生产上看,南京都是作为都城最好的地点,况且南京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
明初地图
二、南京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产粮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元末逐鹿天下的战争中,粮食是取得战争胜利非常重要的原因,朱元璋占据了南京之后,也就占据了江淮一带重要的产粮区,南京附近的马鞍山及芜湖都是当时重要的产粮区。
朱元璋最初称元帅时,就是把元帅府设置在安徽马鞍山到芜湖一带,看中的就是那里的粮食,控制了粮食,也就成功了一半,而南京离这里并不远,适合定都并控制整个江淮一带。
三、朱元璋及其部将大多都是安徽人及附近地区的人。
古代的人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即使成就了事业,也要衣锦还乡的,朱元璋将毫无战略地位的安徽凤阳提升为中都,其根本原因就是乡土怀结,也难免会遭到所有大臣的反对。
中都凤阳
但是定都南京就不一样,南京本来就做过都城,再加上朱元璋手下的部将大多是安徽人以及附近地区的人,到南京也并不远,是可以接受的。
朱元璋从凤阳离开时带走了24个人,这24个人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他们分别是: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周德兴。
这些人是朱元璋的功臣班底,再加上大将常遇春,都是清一色的安徽人,还是朱元璋的同乡人,都城在附近当然最好,而附近能作为都城的只有南京,所以大家的选择就是南京。
那为什么朱元璋还要派长子朱标考察关中,准备将西安定为西京呢?主要也有三个原因:
明朝的南京城
1、南京虽然富庶,一直是割据政权的都城,没有做过大一统政权的都城。
南京虽然富庶,地理位置也好,但一直是割据政权的都城,比如东吴、东吴、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南唐等,这些割据政权最终的结局无一例外是被中原政权所灭亡,南京无一例外被攻破占领,有些不吉利。
朱元璋想要建立的政权一定是个大一统的政权,要考虑整个华夏的地理范围,南京的位置在整个华夏来看,过于偏向东南地区,在元朝之前的朝代,大一统政权的都城一直在中原地区,也就是黄河流域到关中一带。
所以朱元璋把河南开封设置为北京(北方的京都),就是为了控制北方,有了北京开封府与南京应天府,朱元璋还缺少一个西边的京都,这就是关中地区的西安,所以朱元璋派长子朱标考察关中,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个西京,而不是让西安取代南京的地位。
2、朱元璋想效仿宋朝的多都制。
从南京的名字来看,就知道朱元璋想要效仿宋朝设置几个京都,宋朝有四都,分别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四个方向各设置一个,有利于控制疆域,同时分担首都所承担的风险。
况且今天的南京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是南方的京都了,朱元璋所建立的朝代也有继承宋朝的政治口号,所以一并继承了宋朝的四京制,现在有了南京与北京,那么就得设置东京与西京了,西京最好的地点当然是关中的西安城了。
明朝需要一个西京
3、西安在汉唐时期是华夏的都城。
关中地区的西安在汉唐时期曾是都城,是当时华夏最繁华的城市,有着无比灿烂的文化基因与京城属性,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也比南京这个割据政权的都城大得多,尽管朱元璋定都南京,仍然想增加明朝的影响力,于是就想关中的西安设置为西京。
但是最终朱元璋没有把西安设置为西京,其主要原因就是太子朱标在考察完关中回去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朱元璋失去了朱标,导致明朝失去了正统的继承人,朱元璋当下的工作重心变成了寻找继承人,于是设置西京的事无期限搁置了。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实行削藩,结果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中打败了朱允炆做了皇帝,并将现在的北京设置为明朝的都城,北京在当时的意思是北方的京城,皇帝及重要大臣都在北京,南京仍然做为明朝南方的京城保留了下来。
对于明朝来说,北京显然更适合做国都,因为明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北方的蒙古人,先是北元,后来就是瓦剌和鞑靼,朱元璋时代数次北伐,朱棣时代同样如此,都将北方的蒙古人作为最为重要的战略敌人,并且把重兵部署在北方,把都城设置在北京更容易对付北方蒙古人的威胁。
明朝北京城
南京不适合做为大一统朝代的都城,其地理位置过于偏向东南了,不是华夏传统的政治中心,不利于控制整个华夏,南京虽然有长江天险,但这适合在战乱时期对付来自敌人的攻击,作为首都,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能掌控全国,要有发达的陆地交通线,南京的水运虽然发达,成本低,但从交通便利性来看,不如中原地区。
西安虽然是汉唐时期的都城,关中地区又有着发达的农业与交通业,但在唐朝之后,经过多年的战乱,西安开始没落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开始东移,两宋时期,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西安的位置开始变得尴尬。
西安可以作为防备外族入侵的重要据点,比如西京存在,而不利于作为明朝的都城,又过于偏向西北了,毕竟时代不同了,明朝最好的都城还是北京,北京从元朝开始就是华夏的政治中心,明朝从某种意义上说,继承了元朝时期北京作为都城的部分功能,中国的朝代更换一向是后一个朝代继承前朝的部分政治制度,这也是北京更适合当明朝都城的原因所在。
有哪些让你觉得惊艳的韩国电影?
1 恐怖直播 (2013)
导演:金秉祐主演:河正宇 / 李璟荣 / 全慧珍 / 李大为
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本身就自带震慑力,因为你总能自己脑补这竟然是真事儿!
但不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同样也足以改变你,《恐怖直播》就是个佳例。
由河正宇饰演的广播主持在节目中接到了一通神秘的电话。
一开始,对方先是不断抱怨社会对他的不公,而后竟然转变成扬言要炸掉汉江大桥,可怕的是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这位广播主持决定抓住这次惊天的独家新闻,为自己的主持事业拼搏一次。
他首先找了电台长官,保障自己今后能变成露脸的主持人,并让自己独家直播。
长官认为这是个冲高收视率的良机,他也答应了这个请求。
然而,事态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河正宇饰演的主播开始全程直播这次通话,但是电话连线的另一头就是连环爆炸案的犯罪嫌疑人。
这样的事情当然能引来各方关注,甚至是青瓦台。
《恐怖直播》是一部很勇敢的电影,它不但黑了一次电视界的惊人暗箱,就连政府甚至是总统和国家都不放过。
所有人都是自私自私的,毫无例外。
要换作国产电影,可能都还来不及演到政府出面。
开头10分钟就会被广电给禁了。
收视效益、个人恩怨、国家安全、政府颜面,从社会底层到国家高层,此时因为一通电话全牵扯到了一起。
电视台的领导为了收视率打算牺牲人质和下属;一个不服凶嫌的警察署长惨死在凶嫌的操纵之下;给直播间说一套却在媒体前做一套的青瓦台;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这位主播活命的政府……
所有人都在直播的过程中盘算着自己的利益,而河正宇饰演的这位主播呢?
活生生成了这场利益博弈的牺牲品,在主播台上无法动弹,任人宰割。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悲剧?
传媒界缺乏职业道德,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政府面对问题互相推诿,态度强硬。
就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都丢失了,导致炸弹犯的出现。
这部电影无畏剧透,因为这种对人性劣根的阐述,需要你亲身观影才能体会。
看完以后希望你不会像我一样怀疑世界:这个社会还有真正的勇敢和良知吗?
2.辩护人 (2013)导演:杨宇硕主演:宋康昊 / 吴达洙 / 金英爱 / 郭度沅
《辩护人》以真实发生过的社会事件“釜林事件”为蓝本进行改编,核心人物是后来成为韩国总统的卢武铉。
1981年左右,韩国政府对釜山地区的大学生活动家进行大规模的拘留审讯。
他们以违反《国安法》为由,随意施虐让其认罪,栽赃大学生。
当时还只是普通律师的卢武铉奋不顾身地替被害学生进行人权辩护。
在《辩护人》中,以卢武铉为原型的主角由宋康昊饰演。
《辩护人》还原了釜林事件的始末,时任总统全斗焕的独裁政府被搬到阳光底下,再一次让观众审视,整个法制体系的巨大问题一目了然。
揭领导人之短以及把黑历史当题材的电影,在我国全都成了禁片,无一例外……
然而,《辩护人》改变了什么?
《辩护人》上映之后,釜林事件再一次跃进大众的视野里,社会大众再一次提起了当年的这个热门事件。
就像《熔炉》或者《素媛》一样,随着电影的火爆,这起事件的社会关注度日益增高,舆论漫天飞舞。
终于在电影上映后的隔年,“釜林事件”进行复审宣判。
33年前被判有罪的其中5名被告,最后被宣布无罪。
当年的莫大冤屈在多年之后终于洗白,这就像是一次大补的鸡汤正能量让韩国社会又强壮了一次。
社会必将是公正的,社会必将是良知的,但是当社会出现问题,当国家出现问题,那就是需要社会大众勇敢发声的时候了。
3 孩子们 (2011)导演:李圭满
主演:朴勇宇 / 柳承龙 / 成东日 / 朱进模
《孩子们》同样根据真实社会案件改编,这起重大的刑事案件同样发生在1991年,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案”。
这起案件和上文的“李亨孝绑架案”都是韩国社会的三大未解悬案之一,还有一起案件同样也被改编成了电影,那就是被很多人奉为韩影影史最佳的《杀人回忆》。
1991年的春天,5名少年外出抓捕青蛙而后失踪。
事发后,全韩共动员了30万名警力,印发总计2亿张传单,在香烟盒上张贴寻人启事,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给予特别关切,中小学发起“寻找青蛙少年”的活动。
但最终都一无所获。
直至事发11年以后,5名少年的遗骸才在附近的山上被找到。
事隔多年,除了能确认是被钝器所伤的他杀,其余线索全无。
《孩子们》就是根据这起社会案件改编。
在电影里,导演选择以一名电视制作人的视野为叙事角度,并把焦点放在了事发后的案件追查上。
等着猛料的媒体、5名少年各自的家人还有社会的大众。
对于这起悲剧,大家都怀揣着各自的心思,人间百态。
《孩子们》起到了什么影响?
这起案件早就过了15年的追诉期,但是凶手仍然逍遥法外。
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舆论反响,少年们的死因未定,真凶也还是谜,人们都认为这起事件不应该因为过了追诉期而停止追查。
为此,社会大众集聚发声。
提出了希望能追加反人道犯罪追诉期的要求,避免再出现类似“青蛙少年”这样的悲剧,让真正的罪犯能够彻底伏法,让社会能有公道。
抗日战争有哪些感人的爱国故事?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进行了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关于抗战期间的损失,各方均有不同的数据,据国民政府抗战赔偿委员会统计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记载:
中国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中国军队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
注意,这份统计的数据只记录了卢沟桥事变以后的损失,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前的六年时间,并未计算在内。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无数国人为了国家完整和民族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了无数的感人事迹。其中,自然包括层出不穷和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值得我们所缅怀和铭记。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军衔中国军人张自忠将军和妻子李敏慧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张自忠(1891年——1940年),字荩臣,山东临清人,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期间先后参与了喜峰口战役、临沂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枣宜会战等,英勇殉国。建国后,先后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李敏慧(1890年——1940年),山东临清人,张自忠将军的妻子。她与张自忠虽是家族包办婚姻,二人却情投意合,坚决支持丈夫率军抗日,临终前才得知丈夫早已经为国捐躯了。
张自忠的家境比较富裕,自幼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封建教育,被家族寄予了通过科举考试以光耀门楣的厚望。不过,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他只能转而接受了新学,进入北洋法政学堂读书。
在此期间,张自忠接触并且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之中。刚一毕业,他就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凭借战功一步步晋升为第38师的师长,直至成为了第29军的军长。
不同于其他的国民党军官,动辄都有妾室,张自忠却只有李敏慧一个妻子,先后生育了三子一女。分别是,张廉珍、张廉静(早逝)和张卫国三个儿子,张廉云这一个女儿。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张学良率领东北军不战而退入关内。对此,血气方刚的张自忠显得痛心疾首,亲率所部奔赴了喜峰口去阻击日军的南下。
由于得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张自忠虽然数次击退了日军,但依然无法坚守住长城防线,无奈退守至平津地区。期间,他被迫接受了国民政府“请求国联出面调停”的主张,甚至在卢沟桥事变后也没有死守北平城。
为了寻找一个替罪羊,南京国民政府下令罢免了他的军职。就这样,相当于坐实了张自忠妥协投降的罪名,遭到了举国的痛骂,长期都无法抬起头来做人。
深知丈夫的秉性,妻子李敏慧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张自忠,一直在身边默默关怀和支持他重新振作。毕竟,国家尚在劫难中,日寇尚在肆虐中,有志男儿必须赴国难。
在妻子的鼓励下,张自忠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自己绝不能背负汉奸的骂名去死。于是,他开始屡屡请缨,要求奔赴抗日的最前线去洗刷自己的耻辱,担任了第33集团军的司令。
当时,随着战线的拉长,日军兵力不足和资源匮乏的劣势已经显露无遗,“三个月灭亡中国”更是成为了笑谈。为了迅速改变局势,日军决心集中兵力打通连接重庆的陆上交通线,威逼蒋介石政权投降。
面对日军15万精锐兵力的汹汹来势,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李宗仁决定正面迎击,在枣阳、襄阳和宜昌等地阻击日军。作为集团军司令,张自忠本不必亲自渡河作战,但他还是在留下遗言后慷慨赴死:
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在遗书中,张自忠竟然没有对自己的妻小留下只言片语。事实上,由于长期的战乱,夫妻之间已经许久未曾通信了。他不知,自己的妻子已经身患了癌症,只是未曾告知自己而已。
张自忠殉国后,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无限的悲恸。只是,躺在病榻之上的李敏慧却被所有人善意地隐瞒了消息。据女儿张廉云回忆:
我们不敢告诉她实情,就只在家中戴孝,痛哭流涕。去医院时,再换上平常的衣服,努力克制着自己悲伤的情绪。
眼看着李敏慧的病情已经越来越严重,所剩时日也越来越少。意识清醒时,她依然在打听丈夫的消息。此情此景下,张自忠的弟弟张自明再也不忍心隐瞒了,只得如实相告兄长已经为国捐躯了。
听完惊天噩耗后,李敏慧变得泪眼模糊,但还是颤颤巍巍留下了一封遗书:
张自忠为国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是一个妇女,也应当有份。
李敏慧病逝的时间,距离张自忠牺牲仅仅3个月。国民政府为了鼓舞全国人民继续抗战的士气,索性报道成了她是“绝食殉夫”而死的楷模。
在数十年后,张廉云还曾专门进行过澄清:
母亲绝食七日而亡,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张自忠为国捐躯后,妻子李敏慧也在三个月后病逝。虽然说,她不是为了亡夫绝食而亡,但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却是最真挚的。@文史不假
锦州有哪些历史名将?
萧太后萧绰 (953~1009)
萧绰(953年-1009年),别名萧燕燕,契丹族,辽国辽景宗的皇后,同时也是一位女政治家、军事家。辽景宗去世后将辽国交到了二十九岁的萧绰手里,辽圣宗登基后,萧绰被封为承天皇太后,并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在她的统治下,辽国进入了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
慕容儁慕容俊 (319~360)
慕容儁(319年-360年),一名慕容俊,字宣英,小字贺赖跋,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二子 ,十六国时期前燕第二位皇帝。慕容儁即位时名义上仍为东晋的燕王,然而于352年正式称帝独立。慕容儁在位期间消灭了冉魏,入据原本由后赵所占领的……
慕容冲 (359~386)
慕容冲(359年-386年),小字凤皇,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景昭帝慕容俊之子,前燕幽帝慕容暐、西燕烈文帝慕容泓之弟,母皇后可足浑氏,十六国时期西燕第二位皇帝。慕容冲容貌俊美,骁勇善战。慕容俊在位时封中山王、大司马。前燕灭亡,入秦任平阳太守。太……
慕容柔 (?~393)
慕容柔(?~~~393年),后燕阳平王,谥“孝”。公元384年十二月,慕容暐和慕容肃企图作乱被杀。后燕王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柔,养育在宦官宋牙家里,作为宋牙的儿子,所以没有坐罪被杀,慕容柔与慕容宝的儿子慕容盛乘机逃出,投奔了慕容冲。公元385年正月,慕容冲在阿房……
蔡珽 (?~1743)
蔡珽(?—1743)字若璞,号禹功,别号无动居士,又号松山季子,汉军正白旗人,云贵总督蔡毓荣子,辽宁锦州人。康熙三十六年进士,历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吏部、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和正白旗汉军都统,署直隶总督。雍正初年曾赈直隶灾荒以印券给贫民,以工代赈,屡被参……
蔡毓荣
蔡毓荣,清朝大臣。兵部尚书蔡士英次子也。康熙初,任刑部侍郎。先后出任湖广四川总督、湖广总督加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多次上疏言四川招民垦荒事宜。康熙十四年(1675)率绿旗兵征讨“三藩之乱”,后领衔绥远将军,总统绿营。先后败吴三桂部于岳州、长沙、衡州、辰州、贵阳、……
才山 (1911~1944)
才山,原名才治安,又名才维城,1911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王家屯。他自幼聪明好学,在本县中学毕业后,先后考入沈阳第二工科高中、哈尔滨工科大学。1929年考入北平俄文法商学院,后并入北平大学。1932年,才山由北平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参加了辽西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
慕容皝 (297~318)
慕容皝(297—348.10.25),字元真,小字万年,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前燕王,军事统帅。 慕容皝是鲜卑族领袖慕容廆的第三子,史称他“龙颜版齿,身长七尺八寸。雄毅多权略,尚经学,善天文”(《晋书·慕容皝载记》)。东晋建武年间(……
慕容农 (?~398)
慕容农(?—398.4.7),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后燕名将。 慕容农是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之子,他与慕容隆一样,是慕容垂的爱姬所生。史书上最早关于慕容农的记载是在东晋太和四年(369年),当时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军进攻前燕,其父慕容垂力挽……
慕容隆 (?~397)
慕容隆(?—397.5.18),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十六国时期后燕名将。慕容隆是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之子,慕容垂一生后代很多,诸子当中比较有名的有段后所生的慕容令、慕容宝,但段后在前燕时即被可足浑氏(前燕帝慕容俊皇后)害死。另一个皇后也姓段,为了……
慕容绍宗 (501~549)
慕容绍宗(501年-549年),字绍宗,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名将,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后。慕容绍宗早年原是尔朱氏部将,担任并州刺史,封索卢县开国侯。归顺高欢后,历任扬州刺史、青州刺史、度支尚书、晋州刺史、御史中尉、徐州刺史,尚书……
慕容麟 (?~398)
慕容麟(?—398年),一作慕容驎,字贺麟(贺驎),十六国时期后燕宗室、将领。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的庶子,惠愍帝慕容宝、昭文帝慕容熙的异母兄弟。自小不为慕容垂所喜,慕容垂叛前燕奔前秦时,慕容麟曾逃回前燕告发,后又出卖兄长慕容令,致其身死。慕容垂回到前燕故地时,把他……
慕容元 (?~401)
慕容元(?―401年),鲜卑族,后燕惠愍帝慕容宝之子,后燕昭武帝慕容盛之弟,十六国时期后燕宗室、将领,官至卫将军、司徒、尚书令。慕容元初封城阳公。永康三年(398年)四月,慕容元的父亲后燕惠愍帝慕容宝被杀,慕容元的兄长后燕昭武帝慕容盛继位。六月,慕容盛任命慕容……
慕容纳
慕容纳,鲜卑人,十六国时期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南燕献武帝慕容德之兄,南燕末主慕容超之父。慕容纳在前燕时封北海王,公元370年,前燕为前秦所灭后,前秦苻坚破邺城时,以慕容纳为广武太守,数年后去官。后来迁居于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市)。慕容纳之弟慕容德受前秦帝苻坚之……
杜宝珠 (1921~1948)
杜宝珠,1921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城一户木匠家庭。幼时仅读过四个月书,因家庭贫穷辍学。10岁时,杜宝珠进入理发店当学徒,因不堪东家欺压,两年后与几个工友跑到哈尔滨。好不容易在电业局找了一份当电灯修理工的活,没想到一次说是让他去修理电灯,却被日本鬼子押进山区当劳……
郎廷极 (1663~1715)
郎廷极(1663-1715),清代隶汉军镶黄旗,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湖南布政使、山东巡抚郎永清子。康熙间以门荫授江宁府同知,迁云南顺宁知府,累擢江西巡抚,督造官窑瓷器,世称郎窑,官终漕运总督。卒谥温勤。卒年五十三。著文庙从肥先贤先儒考、胜饮编、北轩集。又……
慕容德 (336~405)
慕容德 (336年-405年10月18日),后改名慕容备德,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母公孙氏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皆为其兄,五胡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太和四年(369年),在枋头之战中,随兄慕容垂打……
慕容恪 (321~366)
慕容恪(321年—367年),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之弟,十六国时期前燕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誉为十六国十大名将之一。慕容恪“幼而谨厚,沈深有大度”,十五岁时就统领军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官至太宰……
慕容渊 (?~402)
慕容渊(?~~~402年),后燕尚书左仆射、章武公。慕容宝之子,慕容盛之弟。公元399年十二月,丙午(二十四日),后燕国主慕容盛封他的弟弟慕容渊为章武公,慕容虔为博陵公,封他的儿子慕容定为辽西公。 公元402年正月,丁亥(十八日),后燕任命章武公慕容渊为尚书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