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均为博士 女儿学业压力大轻生,在美失联北大女留学生唐晓琳被确认离世

诗佳网

父母均为博士 女儿学业压力大轻生,在美失联北大女留学生唐晓琳被确认离世?

10月10日上午,《侨报》记者致电该系主任办公室,办公室人员证实邮件的确实是由他们发出的,并称犹他大学警方从旧金山警方获得消息,唐已经死亡。同日,犹他大学新闻发言人珀斯(Annalisa Purser)向《侨报》证实,唐晓琳被警方证实已死亡。

《侨报》记者同时联系了旧金山警察局,了解唐晓琳失踪案的最新情况,不过目前尚未收到回复。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表示,唐失联后,领馆同其家人保持着密切联系,愿意为其提供必要的协助。

父母均为博士 女儿学业压力大轻生,在美失联北大女留学生唐晓琳被确认离世

四天前,据唐晓琳的朋友在微博上透露,失联已8天的唐晓琳留下的最后踪迹是,10月1日,去往了金门大桥南侧的迎宾中心。那里是她曾在给朋友的留言中说要去结束生命的地方。记者在Uber的司机论坛上,同样找到了该寻人信息,但发表时间比微博上的信息更早。

图为自称是唐晓琳朋友的网友在Uber司机论坛上登出的寻人启事信息。(网页截图)

当地时间10月4日下午12点31分,来自波士顿、一位自称是唐晓琳朋友的网友用英文写道:当天唐晓琳花了大约5美元,乘坐了一辆uber到达迎宾中心。他还在寻人启事中提及“唐晓琳处于忧郁症中,可能会伤害自己。”“提供任何线索都会给予很高的奖赏。”

15分钟后,这位网友更新状态称“我们在警察局,但是需要时间来通过法律程序。”晚上九点再次更新称:“警方已接管该案,谢谢大家的帮助。”记者同时注意到,曾在脸书上登出寻找唐晓琳状态的几位网友,都删去了该信息。

“真的是不知道说什么了,多好的一个人,”在得知唐晓琳的死讯后,一位自称是唐晓琳的高中同学的网友对《侨报》记者这样说道。她表示,高中时代的唐晓琳在班级里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很安静,但“大家对她印象都很好。”

据另一位唐晓琳的高中同学透露,唐可能长期抑郁,“初中时就偷偷割过脉。”就此《侨报》记者向唐晓琳曾经就读的龙口市第一中学了解消息,但校方表示,唐晓琳的高中班主任目前不在学校。

图为犹他州大学对唐晓琳和病毒学家Saveez Saffarian(图片左起:第二)研究项目的介绍,“可能解释了一组包含埃博拉病毒的病毒如何复制,使人生病”。(网页截图)

在犹他州大学的官网上,还可以看见唐晓琳过去的照片和所取得的成绩,照片里的她总是面带微笑,看不见一丝阴郁的气息。

如何看待最近这么多博士自杀?

作为高学历的博士自杀,肯定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有“博士”的标签。但因此说这么多博士自杀,就是危言耸听了。

自杀,就是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实与学历高低没有绝对关系。

在所有自杀事件中,狭义地讲,就是心理健康原因自杀与情绪型自杀。

情绪型自杀,都是心理与生理健康之人,但情绪容易激动,遇事不够冷静,因某件小事情绪爆发,冲动之下做出傻事,这类自杀者不在少数。

心理健康原因的自杀,是长时期积累的结果。

这类人会因情感、家庭、疾病、事业等等不顺或受挫,削弱了自己的信心和意志,压力过大,积久成抑,导致心理崩溃,生无可恋,选择自杀。

这种类型的自杀,就是抗压力不强心理脆弱造成的,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的一种心理疾病。

回到博士自杀,过度地去指责其导师,只不过是宣泄情绪而己,其实没多大意义。

因为,他的心理疾病不除,产生了厌世情绪,迟早会走这条路。

我们在扼腕叹息一个年青的生命逝去时,更应该看到,也应该警醒,在现代社会,长期处于快节奏高强度的生存状态下,我们大部分人心理都是亚健康,再不注意心理建设与疗养,亚健康演变成心理疾病,离自杀也就为时不远了。

读博的压力有多大?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提问细节:读博士的压力怎么形容?尤其女博士。

看了其他几个朋友的回答,不少是博士、研究员,同为博士的小西基于"女生读博压力"的角度分析下读博压力。尽管小西是男生,但是接触的女博士还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有几个博士师妹和课题的几个女博士。因此,小西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些自己的见解。

女生攻读博士学位压力来源?

小西的观点是女生读博压力不小,但是没到扛不住、要被压垮的地步,咬咬牙就过去。

通常来说,读博就没有不辛苦的。除非是天赋性的博士生,开题、实验、论文投稿、学位论文送审、毕业答辩和求职一气呵成,没有一丝坎坷和波折的。别说,小西还认识一个"一路无阻"的女博士同学,每次我们几个男生聚餐喝点来解压时,聊天的话语中都透入着深深的"羡慕"。硕士或博士在读的你,身边是否有类似的师姐?

聊女生读博的压力,必须提及自身的定位与追求。换句话说,读博压力中大部分是自己施加的,而不是外来的。以小西所在的工学为例,博士生的日常是看文献(掌握研究前沿的关键)、调整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样品分析测定、实验数据分析、组会汇报讨论、论文撰写修改投稿、协助导师申报课题、撰写学位毕业论文等。读博之后,有对科研"深恶痛绝"的,同样有"乐此不彼"的。关键是看自己如何调整心态。

"压力"和"动力"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如毕业延期的压力会逼博士生付出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完成指定的课题,取得预期的成果和收获。小西课题组的一个女博士,已婚有一个儿子,是团队博士生中最刻苦努力的,每个节假日或我答题的时间点(22.45)依然在实验室或学习室内,她的"压力"或"动力"是早日毕业后进入长沙其他高校工作。

也许你会说:女生读博真的好吗?

不同的圈子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群,在我们选择读博后,身边都是博士生时,就会发现原来"志同道合"的小姐妹或伙伴如此之多。在这群女博士中间,很少会有质疑自己读博是否值得,不过男生读博后犹豫退缩的反而会多些,为什么?

女生选择读博之前会比较犹豫,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如毕业难题、恋爱/婚姻、家庭、年龄、收入/支出,如小西今年毕业的4个硕士师妹都选择工作,拒绝导师的读博邀请。在她们答辩之前,提前请她们一起聚餐欢送下,聊过读博这个话题。硕士阶段都有2篇Sci文章在手的师妹们,给的理由是不想做科研,觉得累啦。和去年毕业的硕士师弟一样,几篇高水平论文也许"透支"了他对学术的兴趣,最终选择去一家环保公司。因此,女生一旦选择读博,基本都是"深思熟虑"和"各方平衡"后的决定,正所谓"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每个人心中"女生读博好不好"的答案也许有差异,但是"想要收获就得有所付出"是我们认可的常识。想走学术这条路,如高校任教甚至是在某个研究领域留下自己的名字,拥有博士学位就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小西一直觉得有心读博都不是坏事,有心的女生运气不会差!

女生读博的具体压力如何?

首先,提到女博士,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小小尴尬的话题-女博士的恋爱、婚恋和生子。好吧,小西承认男博士也有,稍微好些,比如都会被问"快30岁的人啦,啥时候结婚生孩子啊?",要是对象都没有,亲戚朋友或父母的"念叨"也是不小的压力。如大部分男生缺乏足够勇气去追求女博士,觉得学历上的差距会引来生活中的不协调,可是,只有追求后才会发现,女博士本质上依然是可爱、会撒娇的女孩子。

除非是全身心投入科研,觉得结婚生孩子都是浪费时间的"个性女生",女博士没对象的比例很低。比如,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低,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外,如长沙等区域,引进人才给的安家费付个三居室首付没问题。之前,还有个邻居大婶,问小西学校有没有单身女老师,给他儿子介绍一个,她觉得工作稳定、收入不错、学历还高。整个社会中,对于女博士的声音中有"嘲笑",更有"关心和体谅"。

其次,科研论文引发的课题进展、如期毕业、顺利求职等压力。博士阶段和硕士不同,必须在某个研究"点"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如"XX机理"。5月,清华大学就曾传出,学校取消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要求,可关键还有学院、学科、导师的要求没取消。对于博士生而言,科研论文的要求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就算能毕业,手里没几篇高水平的论文,引人单位如何判定你是否优秀。总不能"低水平"毕业后待业家中,压力更大。

科研论文的撰写和投稿,除了实力还有点运气。如小西一个博士师妹今年毕业,之前投稿时某英文期刊是中科院三区,今年期刊被放入中科院二区后,属于"躺着"额外增加2篇二区论文。在博士生的科研产出上,团队或导师的因素比较关键,也是我们常说的"读博进来选个好导师"。

同时,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话,可能得面对养家的难题。学费不用担心,全日制非定向博士基本都有学业奖学金抵缴续费,一类奖学金去除学费后还有一两千的结余。另外,博士阶段的国家补贴和导师津贴,大部分高校博士生的总额在2000-2500元/月,中科院部分所高不少。要是出外勤的话,每天会有一定的补贴。和小西读博一样,自己生活不是问题,不用家里额外支出。

男博士可能还会面临婚姻之前的房子准备,女博士不是说不用准备,但是起码压力不会那么大,毕业后工作的科研启动费还是蛮可观的,如一类博士普通院校都可以给出40-50万元/人的安家费,部分院校甚至分一套120平的房子(无法买卖,不离职可住一生)。如小西之前入职的几个单位女同事,婚前都是自己在长沙提前买了房,还说笑"和老公吵架被赶出家门后,起码有个地方去"。

读博如何缓解压力?

首先,缓解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倾诉,小西读博阶段深有体会。几个同期的博士或同门几个师兄们去学校周边的小参观,吃个简单的口味虾或烧烤,诉说彼此读博的压力或遇到的难题。其实,类似的聚会大家聊的最开心的是"吐槽导师",如导师不让开展某个实验,觉得实验方案不够成熟、导师逼着早晚指纹打开,比互联网公司工作更累、导师开会拖时,下午2点结束都不安排午饭等。餐桌上的每个人都能说几件自己导师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引发一阵阵的欢声笑语。经过类似的一次聚餐后,第二天醒来又是一个晴天,继续前行呢!

其次,读博期间,女博士有对象或已婚的,记得和家人、爱人沟通。有孩子的女博士更简单,放自己一天假陪孩子好好玩,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为了孩子必须得做个坚强得妈妈。而且,陪伴小朋友很容易舒缓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小西工作中遇到不顺心得事情,回家后听到一声"爸爸",立马就没有烦扰呢。

同时,之前聊得是一些压力,而往往一些压力是课题中遇到难题后产生的。这个就要求和导师多做沟通,如实验方案设计、论文初稿修改、审稿意见回复等。也许导师在某个小领域还真不如自己的博士生懂的多,但是在方向把控、整体结构等方面还是首屈一指的。毕竟,导师之间缺乏沟通,导师的不理解或否定会增加博士生的压力。就算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是大部分导师都不会故意"刁难"自己的博士生,敞开心扉和导师聊一聊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真的是事半功倍。

小西结语

关爱女生行动,呵护女生成长。对于女博士多一些宽容,尤其是之前的陋习或部分导师的"禁育规定"不应存在(《中国青年报》曾聚焦“女性读博期间生娃问题”。)。在小西看来,女博士同样是我们国家的精英,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一样在为推动科研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引用一句小西导师送给博士师妹的话:"觉得你读博不值得、将来找不到对象的人,在你读博的那一刻,其实你们人生的轨迹已然错开。今后不再是他们看不上你,而是你看不上他们。"加油!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你看到或听到这则新闻时的感想是什么?

有幸回答您的问题,不正之处还望批评斧正。

就学生所谓不堪压力而跳楼自杀而言,本人首先是痛心,惋惜。

就这样小小年经,青春年华去寻死,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毫无意义地死掉,

怎能不让人痛心和惋惜?

这生命毫无价值的牺牲,着实又让人愤怒!这学生不该选择这轻生之路,面对现实的某些压力不去抗争,而是选择逃避,是不足取的。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一个连死亡都不怕的还怕什么压力?

对于学生压力过大。应该从好多方面去考量。一、学习方面的压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是常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好,都能如愿以偿地考大学考博考研的。也并不是学生学习差的就跳楼自杀,也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受到一点挫折就选择轻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发生呢?本人认为是学生心理上有了病变。使心理承受力更加脆弱。使意志脆弱。不能遇到挫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积极地去克服困难,解决困难。而是做了所为压力的俘虏。这就是目前还没有被重视的学生心理疾病。

二、经济负担使学生厌学,本来家庭困难,父母想方设法让其苦读,切长期受到资金的断链。与其它同学想比相着甚远。青春期的叛逆,使学生终日消沉,心理抑郁,精神崩溃。最后选择逃避而跳楼跳水等极端做法而身亡。这都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懦弱行为令人恐惧而厌恶。

三、来之另一种压力是学生欺凌。经常有报导某学生不堪欺凌而自杀身亡。这种恶性事件令人发指。首先遣责那些霸道欺凌者!小小年纪拉帮结派,不学无术,欺负弱小实让人不耻。对因受欺凌而走上绝路的学生深表哀悼和惋惜。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走此路。我们是法治国家。为什么不选择报警呢?有事成警察是人人皆知的呀!

对学生而言诸多方面有压力。但是受到压力就选择自杀吗?就没有其他方法可行吗?要做生活的强者。有压力才能有更大动力,只是想方设法去解决才是唯一出路。

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中国人民驱除列強,建立伟大新中国遇到的是生死考验。没被吓倒。倘若都象这学生遇到压力去逃避去寻死。那国将何在?家又何在?

我不是冷血动物。而对遇到压力而寻死的仅是同情。更重要的是强烈遣责。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白搭了父母的疼爱和心血。这是对父母的大不敬!让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他们中年丧子女。使其父母后半生生活在煎熬之中!这种轻生对不起祖国!祖国把你们看作花朵,可你却揉躏践踏了花的年华!毫无意义。

本人曾亲历两件服毒自杀的事件。其一是两姐妹为争一件花上衣而打架,大女孩二十岁,二女孩十八岁。其妈妈批评了大女儿:你大了,怎么给妹妹争?明天再给你买。仅此一句而已。结果大女孩偷偷喝下剧毒敌敌畏农药。等发现人已死亡。

其二次自杀事件,是发生在一个年仅十岁的女孩身上。那天奶奶烧了块红薯,拿给八岁的孙子,十女的孙女与弟弟争食打了其来。奶奶发现后,从孙女手女夺回红薯交给孙子。并且数落孙女几句。大意是,你大了,真不懂亊。结果小女孩子当着奶奶的面,拿出农药一瓶:不给我吃,我就不活了!没等奶奶反应过来,几口农药下肚。结果没有救过来,小小年纪就这样死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会发生。使人防不胜防。学生在学校跳楼与在家中服毒结果相同。不过地点不同罢了。但这责任应有谁去承担?

学生自杀在学校,学校做错了什么?应依法依规去处理。决不能因为死亡在学校就把这罪责全加在校方。那在家中服毒自杀,责任又应由谁承担?只因一两句话就寻短见。既强势又懦弱!不足取。又不值同情。

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然现在出来了,就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在教育学生方面要多加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会同家长去做工作,尽量避免无谓的牺牲。

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珍惜父母。珍惜每一寸时光。

你怎么看待中国科大刘春杨博士因压力过大而自杀这件事?

谢邀请。

中科大博士自杀影响了谁?首先是父母。含辛茹苦倾尽财力培养的孩子,眼看就要功成名就时却因种种压力而放弃生命,使父母亲人遭受剜心痛。

其次是高知群体。博士自杀在国内不是一例,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浙大化工博士学生侯京京都是自杀。去年 10 月,一贯关心博士生的著名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发布了 2017 最新的针对博士生的调研报告。通过对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 5700 多名博士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指出博士生在求学期间普遍具有比较严重的精神压力,大约四分之一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问题。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妨告诉自己:“不死总有办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