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百科,有哪些世界名著比较好看

诗佳网

曹禺百科,有哪些世界名著比较好看?

实在太多,完全列举不过来,一下只是自己的推荐。

1.美国

曹禺百科,有哪些世界名著比较好看

《了不起的盖茨比》《飘》《白鲸》《红字》

2.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

3.英国

《傲慢与偏见》《双城记》《简爱》《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哈姆雷特》

4.法国

《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红与黑》《恶之花》《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人间喜剧》

5.德国

《少年维特的烦恼》《阴谋与爱情》《浮士德》

6.印度

《飞鸟集》

7.中国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

8.澳大利亚

《荆棘鸟》

9.西班牙

《堂吉诃德》

10.日本

《源氏物语》

11.奥地利

《变形计》

12.挪威

《玩偶之家》

13.意大利

《神曲》

我是宇安,欢迎关注。

中国文学界中曹雪芹鲁迅胡适莫言郭沫若二月河?

文学方面,中国只有诗词和诗歌达到了顶级,元朝曲剧可与欧洲的莎士比亚并肩,然后只有红楼梦被认定为是文学作品。其它能靠近文学的仅仅是中国的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欧洲人不认同是文学。

鲁迅的作品,属于杂文,有点文学感的就是小小说。鲁迅曾经想做戏剧,写了三行字写不下去了,也想写中篇和长篇小说,怎么写也没有写成功。

胡适和郭沫若,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仗着欧学的学术方法,编排中国的东西成为名人名家,但是都被鲁迅骂的狗血淋头。属于名嘴的范围。只不过郭沫若搞过古董鉴定,也写出了一些戏剧的剧本,虽然水平不怎么样,多少比鲁迅和胡适沾着了一点儿文学气质。

莫言借助于中国的兴起,写出了中国伤疤状态,逗的诺贝尔奖评选者高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中国老百姓反感莫言,但是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月河也属于章回体小说的作者,在老百姓心中仅次于香港的各个武侠小说作者。在大陆属于第1位了。

可以这样的说,二月河冲抵了中国大陆新小说,不如香港的概念,可以同香港小说界并肩了。

但是在新小说方面,到目前为止没有超过《林海雪原》的。电影剧本层面,没有超过《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的。

在新剧剧本上,没有超过8个样板戏的。在芭蕾舞上没有超过《红色娘子军》的。

在合唱的歌曲中,没有超过《黄河大合唱》的。

在新器乐独奏曲上,没有超过小提琴独奏曲《梁祝》的。另一个就是《二泉映月》的二胡曲。

在舞剧方面,没有超过《东方红》。

在绘画方面,没有超过张大千和齐白石的。

在新的格律诗上,以及书法上,没有超过毛泽东的。

近些年有小青年们鼓捣出的剑仙,略微可以跟金庸的武侠小说并肩了。然而章回体小说不被欧洲人认可是文学著作的。

哪个时期的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呢?

从世界整体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可算得上伟大,但他只是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并出现了文艺复兴——三杰(文坛三杰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和(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就当时而言,确实是最伟大的。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文艺的最终目的应是为一切人民大众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由代表人民大众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来完成。中国共产党于1942年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了“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更高境界的文艺思想。

由此看来,毛泽东时代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是更伟大的时期艺术。

学术渊薮知识宝库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如何诞生的?

据人民网 1978年,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工作开始。为此,专门成立了由著名科学家、学术大家等组成的总编辑委员会,并动员、协调全国学术界、各部委和各高校的力量,同时,还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及上海分社,专职承担《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

中国百科的前世今生

百科全书集中了各学科、各领域、各时代的优秀成果,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人类知识的宝库”“一切才智之士的知识背景”,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面貌与文化实力。编纂自己国家的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百年梦想。

1978年5月21日,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请示报告由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名呈送中央。5月28日即获得中央批准。此后不久,即成立以胡乔木为主任,于光远、贝时璋、华罗庚、吴阶平、张友渔、茅以升、周培源、姜椿芳、钱学森等为副主任,马大猷、王力、王绶琯、艾中信、卢嘉锡、冯至、吕叔湘、刘开渠、许涤新、苏步青、吴文俊、张钰哲、陈世骧、季羡林、费孝通、贺绿汀、夏衍、夏鼐、钱伟长、曹禺等为编委的100余人总编辑委员会,组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并迅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配齐干部。

之后,举世瞩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题写社名,亲自审定《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一些重要条目。

励精图治百年梦圆

《中国大百科全书》共74卷,囊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和知识领域,全面记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同时汇集世界最新科学文化成就,体现彼时中国知识界的最高研究水准,堪称我国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工具书。

1993年9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铸就中华文化的丰碑》的长篇文章,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世界多国主要媒体也相继报道,英国《自然》周刊、美国《科学周刊》等发表了李约瑟等著名科学家的评论文章。199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斩获首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全国上百个部委、几百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协作的成果。参加编写工作的专家学者多达26000多人,中科院第四届400位学部委员中,有336位参与编纂工作。秉承“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条”这一基本原则,各学科均由学术大家或重要部门主要负责人担纲,由在相应领域公认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执笔撰写。

许多年迈学者不辞辛劳,抱病撰写条目,使《中国大百科全书》得以“抢救”一大批造诣精深的学术财富。这些学术大家撰写的许多词条都已成为经典,比如苏步青教授写“几何学”条,钱伟长教授写“力学”条,钱学森教授写“导弹”条,袁隆平教授写“杂交稻”条,季羡林教授写“《罗摩衍那》”条,吕叔湘教授写“语言和语言研究”条,吴阶平教授等写“现代医学”条。在编辑《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中,钱三强院士撰写“科学”条,钱伟长院士撰写“技术”条,钱学森院士对相关条目做出重要修改,“三钱”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同一卷中共同撰稿,成就学界和出版界的一段佳话。

中国民俗学开拓者钟敬文先生,从全卷总体构思到条目设置,都自己动手,撰写了洋洋万字的“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两篇概述性文章。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为写好戏曲曲艺卷中的条目,闭门谢客,潜心总结,研究几十年舞台表演心得,反复修改,十易其稿。《中国文学》卷中的“中国文学”条目经过樊骏、陈伯海、钱锺书、王元化、周振甫、吴小如等先生认真细致的修改,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空白纸上贴于原稿问题处,钱锺书先生不但纠正偏颇,连用词造句都不肯轻易放过。

百科社建社之初,以姜椿芳为首的筹备组成员,骑自行车,挤公共汽车,四处找人、找钱、找办公地点。他们常常顶风冒雪,有时候不惜跋涉几千里,只为求得有志有才之士的加入。正是这种不惧艰难、共赴时代召唤的宝贵精神,成就了被誉为“学术渊薮、知识宝库”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与时俱进再攀高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后,立即在全国掀起购买热潮。北京、上海等地的新华书店门口,闻讯赶来的读者连夜排起长队,场面十分火爆。其中《法学》卷很快就发行超过50万册。回头来看,《中国大百科全书》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首先,全面推动我国学科研究,完善国家知识体系建设。《中国大百科全书》一经启动,便按照学科齐全、权威准确的标准进行学术人员组建,展开各学科调研、梳理、创新,有效引领、推动了各学科建设。一些当时的空白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也都开启了编纂工作。其次,构筑了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交融平台。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几次将《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著名大学图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众多词条、内容,还由国外出版机构引进出版。再次,促进百科全书标准、规范的制定。《中国大百科全书》在编纂过程中,各学科制定、形成相应标准,对历史上一些似是而非的事物,进行科研攻关与订正。

有哪些文学类书籍?

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玉米人》。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印第安人眼中梦幻与现实相混相通的世界。你会看到邮差在野狼和人之间,巫医在梅花鹿和人之间的自由变换,你会看到死了的人可以复生,消失了的可以再现等等等等。而这些不是玄幻,甚至不是艺术创作,他们是印第安人眼中对真实的世界的理解。

先来了解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我们百度百科一下会发现它是这样解释的,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用魔幻的内容表现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虽然情节怪诞,却凸显真实。

当然,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来说,这样一个简单的定义还不能够立体地将其描绘出来。最好的关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当然是大家去阅读相关的代表作品之后,自己所做出的一个总结。我自己关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是,在相关的作品之中,故事中的人物都不单单活在自己的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之中,他还活在自己所在地域信仰、迷信、神话之中。在我们看起来或许魔幻的故事,却是书中人物真实的思维方式和观察世界的方法。

虽然提到魔幻现实主义,我们更熟悉的可能是马尔克斯,马尔克斯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百年孤独》,《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枯枝败叶》等一系列作品都是极优秀的。

而阿斯图里亚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早于马尔克斯。《玉米人》也被很多人称为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开山之作。阿斯图里亚斯是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开创人。在有些地方也会说他被视为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者。

阿斯图里亚斯1899年出生于危地马拉,在内地萨拉马土生土长的印第安居民生活圈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父亲其实是一位知名的法官,由于不满当时的独裁统治而遭到了迫害,所以他们全家被迫迁到了内地避居,在这里,阿斯图里亚斯全家人开了一座店铺。于是经常有一些脚夫把货物送到他们的铺子里来寄售,也是因为这些人,阿斯图里亚斯得以从他们口中听到了许多印第安居民中流传的故事传说和神话。这些口头文学让阿斯图里亚斯为之着迷,也让他了解了印第安人的思维方式。这里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危地马拉是古代玛雅–基切人的故乡。阿斯图里亚斯大学时期攻读法律,值得一提的是,阿斯图里亚斯在获得法律系硕士学位的时候所提交的论文题目就是《印第安人的社会问题》。

阿斯图里亚斯曾参加反对独裁者的起义,大学毕业后他前往法国巴黎进修。在那里,接触到了超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家,开始自己进行文学创作。在这个时候,阿斯图里亚斯年少时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开始产生影响。因为从小在印第安居民之中生活,受印第安文化的耳濡目染。在后来深入研究玛雅文化的基础之上。31岁的阿斯图里亚斯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危地马拉传说》,当时在欧洲文坛引发了非常强烈的反响。33岁时他又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总统先生》,这是一本反独裁题材的小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祖国,参加政治活动。1949年发表另一代表作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玉米人》。在1956年的时候,阿斯图里亚斯曾经到过中国,参加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会。1967年,阿斯图里亚斯荣获诺贝尔文学,获奖提词是,“他的鲜活的文学作品,深深扎根于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的特征,代表着他们的传统。”

‌《玉米人》这本小说有一个主故事线,在主故事线之中有掺杂了许多小人物、小故事。这样就把笔触扩展到了印第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得以看到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侧写,他们有军官,士兵,农夫,乞丐,角夫,神父,巫师,草药郎,酒店老板,邮差,工匠等等等等。译本的前言中说,“通过这部小说,我们生动具体的了解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危地马拉城乡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人物的真实面目。”而对于我来说,从玉米人这本书中我能够看到的,对我来说更具美感和价值的,是那个神话与现实交互的细腻而丰富的人、光怪陆离的世界。

‌在我们的神话故事中,有女娲造人这一说,说天地开辟以后,世间万物都有了,唯独没有人类。女娲有一天行走在原野之上,感觉到孤独,于是他受到水中自己倒影的启发,照着自己的样子开始用黄泥捏人。他捏成了泥人都有了生命。女娲感到非常的满意,这些人在他周围欢呼雀跃,他也非常的开心,不在孤独寂寞了。但是就这样捏人呢,日以继日,夜以继夜得干感觉到非常的疲惫不堪。于是呢他最后想了一个偷懒的方法,就是从树上拉下一条枯藤,然后伸到一个泥潭里一甩,这些散落的泥点了也都变成了人类。

‌那跟中国的造人神话相似,根据被称为美洲圣经的《波波尔乌》这本书中的记载,印第安人祖先先用泥土捏人,但是泥人站不住,水一冲就垮掉了,然后又用木头来做,但木头没有血脉容易干裂。最后,想到用玉米来造人,终于获得成功,这就是印第安神话中人类的起源。

‌基于这个神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玉米在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生活中扮演着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事实上,玉米即是中美洲印第安人的主食,又寄托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玉米人这本书的故事主线,讲得正是印第安人与拉迪诺人因为种植玉米而产生的种种矛盾与斗争。拉迪诺人,指的是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危地马拉后,与当地土著结合,而形成的混血人种群体。印第安人当时实际上已经被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变成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奴隶。而拉迪诺人某种意义上是殖民者的刽子手,是站在台前的吊线木偶。

‌印第安人与拉迪诺人的主要矛盾点在于他们种植玉米的目的不同。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是为了生存,而拉迪诺人是为了牟取暴利。这种矛盾在我们眼中看起来或许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但是在印第安人眼中却有质的区别。因为印第安人认为,人和玉米是互相转换的。人靠吃玉米生存,玉米就化成了人。人死后入葬肥沃了土地,滋养了玉米生长,人又变成了玉米。因而出卖玉米跟出卖自己没有什么区别。简单来理解。我认为印第安人观念中,玉米和人保持着某种意义上的能量守恒。书中这样写道。“种地吃饭是人类的天职,人本来就是玉米做的,可是种地做买卖只能让玉米做成的人遭受饥荒。那时候山里来了一帮种玉米的人,他们种玉米不是为了自己吃,也不是为了养活家里人,而是要把玉米卖给别人,一心想着发横财,这好比是男人让女人怀孕,然后出卖儿子的肉体,出卖家族的血液。”

‌在《玉米人》之中,加斯巴尔伊龙酋长是领导印第安人进行反抗的领导者,同时他也是反抗精神的化身,在与拉迪诺人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中,伊龙不断的被毒害。被敌人砍得七零八碎的反抗者,残肢断体仍然能聚而成形,像恶人发出诅咒,并且这些诅咒最后都一一应验。其实这也是现代文明对原始文明进行屠害的一个侧写,在现代文明枪炮的摧毁之下。原始文明手足无措,被消解的七零八碎,最后只能借助精神上的力量发出无奈的反抗。

‌《玉米人》整本书是由六个看似有些杂乱的章节组成。之所以杂乱,其实是因为阿斯图里亚斯受到超现实主义写作的影响。他并不是用简单的事件去把整本书的故事做一个串联,而是通过比如人物的过去与现在,通过此人口中的他者,通过神话的前因后果等等去做一个串联。

重点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很喜欢的最后两章里面的一个小人物戈约·伊克的故事。

‌戈约.伊克原本是一个瞎子,但是他有妻子和两个孩子,所以虽然从未看到过光明、生活也过的非常贫穷,但是戈约伊克,还是能感觉到生活的幸福。他的具体的年龄书中没有交代,但我们根据故事可以推测,戈约伊克大约是五六十岁。因为眼瞎,他不能帮助妻子做农务,他的“正经工作”就是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无花果树下向过往的路人乞讨。

‌戈约伊克的妻子名叫玛莉亚特贡,在玛利亚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全家人遭到了仇家的屠杀,只有玛利亚侥幸被戈约伊克救了出来。所以理论上来说,戈约伊克既是玛利亚的恩人又是玛利亚成年以后的丈夫。

‌在戈约伊克和玛丽亚二人有了两个孩子之后。生活变过的愈发贫穷、捉襟见肘。终于有一天,玛利亚决定抛弃戈约伊克,书中写道,“他抛下了那个没用的男人,不光没用,还是个残废。” 玛利亚带走了孩子和家中所有的东西,什么都没有给丈夫留下。可怜的伊克只能放声痛哭,自己独自一人走上了寻找妻子和孩子的路。但是因为一刻是一个瞎子,所以他兜兜转转并没有找到妻子,狼狈不堪得回到了家中。在那以后,他继续在无花果树下乞讨,用乞讨存下来的钱找医生看好了自己的眼睛。复明之后的伊克,才意识到自己从未见过曾经朝暮相处的妻子的样子,于是他开始做起了卖货郎。专卖一些女人喜欢的玩意儿。希望在卖货的过程中可以听出妻子的声音,进而找到妻子。

‌有一次,伊克来到了一个叫圣克鲁斯的小镇。当地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宗教仪式。哥约一克也在仪式上帮忙,并且喝了个烂醉。第二天醒来,他结识了比他年轻一些的多明哥雷沃罗里奥。二人决定拿出积蓄从稍远一些的镇上买上一坛子酒,拿到来圣克鲁斯来卖。他们便轮流背着多明哥准备好的坛子出发了。事情进展的仿佛很顺利,第二天一早他们便买到了一整坛子酒和一张酒的准卖证。这时二人的钱,只剩下了戈约身上的六比索。

‌酒也有了,准卖证也有了,二人便踏上了返回圣克鲁斯的路。遵循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两个人始终轮流背着这坛子酒,谁也不耍赖,谁也不偷懒。二人还义正言辞地定下了规则,无论是谁要喝着坛子里的酒都要付相应的钱来买,概不赊账。即使是二人自己想要喝酒,也要把付钱给对方。哥约合多明哥两个人合算着,这一趟下来应该可以挣不少钱。走了一会儿,伊克感觉到有些口渴又累又热,于是他将身上的六比索交给了多明哥,说自己要向买六比索的酒来喝。多名哥痛快的接过了钱,又痛快地将酒地给了伊克。二人继续赶路。不一会儿,多明哥也渐渐感觉到身体疲惫,口干舌燥,于是他又将六比索给了伊克,说自己也要买六比索的酒来喝。伊克痛快的接过了钱,又痛快的将酒给了多明戈。

‌二人就这样,你给我钱,我给你酒喝,钱在二人身上兜兜转转。一坛子酒却被二人喝的几近精光。二人喝的昏昏沉沉,几乎醉的睁不开眼,抬不起脚来。这时被保安大队抓了个正着。搜遍二人的全身,却只见六个比索,不见酒的准脉症。原来准脉正在二人你掏钱,我掏钱的过程中被风吹走了。二人便被抓进了牢房。有准卖证,是正派人,丢了准卖证是走私贩子。二人都被判了三年零七个月徒刑。关在海上的普埃托堡里服刑。有意思的是,二人始终都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谁喝酒都付了钱,却最终只剩下六比索却没有了酒。在监狱中,哥约一克偶然遇到了自己的亲儿子小哥约一克也被抓进了牢房。进而得知了自己的妻子玛利亚的下落。最后服刑结束,伊克和妻子,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回归了平静的生活。

‌戈约伊克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这样听起来感觉就是一个普通的、有些感人的小故事,并没有感觉到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其实作者在写故事的时,有很多魔幻的写作手法,融入了很多印第安文化之中的纳华尔主义。所谓的纳华尔主义就是印第安人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自己的保护神纳华尔,这种保护神一般是一种动物,人可以在特定的时空下,在人和纳华尔之间变幻,甚至同时可以保有两种这状态。这很像《西游记》中,有时孙悟空的真身仍在唐僧身边,而孙悟空的灵却去了天庭搬救兵。在一个人真正成为他自己之前,他是不知道,自己的纳华尔是什么动物的。比如哥约一克。复明以后成为了卖货郎。在走南闯北的卖货过程中,他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他看到了自己的纳华尔是一只负鼠。

比如书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邮差尼丘先生,他在妻子走失之后送信的途中,路过一座山峰时变化成为了自己的纳华尔——一匹野狼。我认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融合进印第安文化之中的这些魔幻的元素。一是符合整本书从印第安人的视角去观摩世界的写法,另外,我们从这些文化之中,能够揣摩出很多原始的隐喻。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纳华尔主义。实际上,这很像某种伟大哲理的曲折表示。一个人只有当他成为他内心之中。真正应该成为的那个人的时候,他才更能保护自己。

‌另外:关于纳华尔主义以及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些印第安文化。我自己又去读了相关的书籍,受益良多。另外,书中在写医生给戈约伊克制眼睛的时候,描述了一些原始巫术场景。是可以结合弗雷泽的《金枝》去理解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