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之尧,互为同音字的字有哪些?
互为同音字的字有:1. 他,她,它,塌。
2. 地,第,弟,帝,递,蒂,谛,缔,棣。
3. 答,达,妲,哒。
4. 于,鱼,与,余,俞,瑜。
5. 雨,语,禹,宇,羽,予,竽。
6. 歌,割,哥,搁,戈,鸽,胳,疙。
7. 和,何,合,河,盒,核,荷,禾,菏,涸,貉,阂,劾。
8. 贺,赫,鹤,褐,壑。
9. 严,言,岩,颜,炎,盐,研,延,沿,檐,阎,妍。
10. 到,道,倒,盗,稻,悼。
11. 其,骑,齐,奇,琪,琦,旗,绮。
12. 摇,姚,瑶,尧,窑,遥,谣,肴。
13. 见,建,件,贱,剑,健,键,溅,箭,渐。
你的老家曾经出过什么历史人物?
山西临汾人,临汾出的历史人物还真不少,从古至今都有,下面我一一给你们介绍
尧(约前2447—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
卫青 (?~前106)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按《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及三...
霍去病 (前140~前117)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元朔六年(公元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受封冠军侯,又封骠骑将军。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
柴绍 (578~638)
柴绍(578—638年),字嗣昌,汉族,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柴绍的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唐朝建国...
霍光 (?~前68)
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7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
荀况荀子 (前313~前238)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
卫子夫 (?~前90)
子夫本是袭封平阳侯曹时府中的歌女,服侍曹时的夫人平阳公主。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武帝幼年时戏言要藏于金屋的阿娇无子,所以平阳公车就把邻近大户女子收买来,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选取为妃。适逢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来到平阳侯家中,平阳公主就将这些美女装饰打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但汉武帝看后,觉得都不满意。在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又让歌女起舞助兴,汉武帝便看中了子夫。随后,汉武帝起坐更衣...
师旷 (前572~前532)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作,当属依托之辞,但可见后世对他的推崇...
贾充 (217~282)
贾充(公元217年-公元282年),字公闾,西晋时期大臣、开国元勋,官拜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封爵鲁郡公。贾充主持修订《晋律》,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其女贾南风为晋惠帝皇后,地位显赫。公元282年,贾充病重,交出印绶退位,同年四月贾充病逝,时年六十六,谥为武公,追赠太宰。人物生平辅助司马贾逵晚年生下贾充,是充闾的喜庆事,故此为取名。公元228年(太和二年),贾逵病死,贾充尚未成年,...
徐晃 (?~227)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总评 徐晃一生俭朴,对自己约束很严,病死前还特别嘱咐叫埋葬他时敛以时...
卫广
卫广,西汉将军、中郎将。军功卓著,曾平定南夷、攻打昆明国。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有同母兄弟四人,姐姐两人。其家号称卫氏,在平阳侯封地以内 。其父早卒无载,母亲冠以夫姓称卫媪。其长兄卫长子,后改表字叫长君。卫媪的大女儿叫卫君孺,二女儿叫卫少儿,三女儿就是卫子夫。卫子夫有同母弟三人:卫青、卫步、卫广 ,三人都冒姓卫。元鼎六年,南粤(越)叛乱,皇上就命令驰义侯通过犍为郡征发南夷的军队。且兰国的首领担...
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卒于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在今安泽一带)。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爱打人的老师是出于什么心理?
谁没挨过打,作为女孩子的我也不曾幸免,但是打的轻或重,打的有没有留下阴影,都不同。至于作用,还是有的。
摘自学生调查——“老师凶不凶对你的学习有影响吗?”
1.哪科老师严厉,我做哪科作业,学的也好。——中学辍
2.“语文老师不凶,我不学也没事”——小学辍
3.“快写吧,班主任又要来揍人了”——大学毕业
4.“那个把我从讲桌前踢到后黑板的老师,我恨他”——中学辍
5.我不喜欢听那个老师的声音,不学,打就打吧。——小学辍
……
学生时期的记忆,凶巴巴的老师,一般教学成绩还是有的。因为怕啊!但是像资料中的老师那般,踩学生头部的,如果我是家长,我也受不了。
教学这么多年,感受是,好学生不一定是优秀的社会良才,差生也不一定就一塌糊涂。我的要求是,德行第一!
德行第一,不打不骂,一个人,一张嘴,一种言传身教……教他,就一段旅程的陪伴,不伤害,不恐吓,只陪伴和劝勉。足矣!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黎民百姓是个成语,指普通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多指贵族阶级)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就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
朱棣死之前是怎么安排传位的呢?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朱棣为明朝第三位皇帝,这是他从大侄子朱允炆手中抢来的。朱棣的皇位来的不容易,传位更是一波三折,难上加难。
(明成祖 朱棣)
从 1398 年至 1402 年,通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战争,朱棣终于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台,自己上位称帝。过程虽然艰难,但目标清晰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建文帝。而当自己做了皇帝,传位却是一个比夺位更为艰难的过程,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
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两大战神,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徐达的女儿嫁给了燕王朱棣。徐皇后也很争气,一连串为朱棣生了三个儿子,即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
(明朝北部边疆)
真正参与皇位争夺的是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跟着老二朱高煦打酱油。两人相差两岁,年纪相仿,又是一母所生,这确实是个问题。
朱高炽好文,早年颇受朱元璋的赏识。 1395 年, 17 岁的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镇守北平,也有凭一万老弱残品抵挡建文帝大将李景隆 50 万大军的光辉战例。
作为徐达的外孙,朱高煦更是英勇异常,全程参与了“靖难之役”,屡立战功,多次救朱棣于生死之间。二人一个在后方,一个在前线,你说朱棣怎么办?
(汉王 朱高煦)
朱高炽好文,崇尚儒学,身边聚集了一大帮文人集团。朱高煦在前线冲锋陷阵,颇受武人集团的青睐和支持。这倒好,二人身边都有一群支持者,朱棣真的没办法了。
总体来说,朱高炽和朱高煦,一个好文,一个善武,一个在后方,一个在前线,一个是文臣拥戴,一个是武将支持。加之二人年龄相仿,又是一母所生,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这场皇位之争,颇似唐初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皇位斗争。朱高炽单打朱高煦和朱高燧,秦王李世民独斗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同的是,朱高炽是文臣拥戴,李世民身边聚拢了一大帮武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多不一定力量大,最后都是单打独斗的朱高炽和李世民成功上位。
(明仁宗 朱高炽)
再难的选择也必须作出选择! 1404 年,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为了补偿朱高煦,封其为汉王,封国在云南。朱高煦显然不会死心,不愿离开京师的权利中心,迟迟不就藩,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不少文臣武将也因此躺枪丧命。
朱棣的一生简单总结起来,就是 5 件事,一是“靖难之役”夺皇位,二是郑和下西洋,三是修撰《永乐大典》,四是迁都北京,五是五征蒙古。朱棣的一生真的是战斗的一生,朱棣常年在外征战,太子朱高炽也常常监国,但兄弟二人的争斗从未停息。
“靖难之役”时,建文帝也看出了这点猫腻,于是派人写信给镇守北平的朱高炽,要其投靠朝廷。建文帝当然不会异想天开的以为一封书信就能劝降朱高炽,这不过是一个离间计罢了。果然在送信的同时,这个消息也不胫而走。
朱高煦果然上套,借机向朱棣大肆诽谤太子。朱高炽虽在后方,身边毕竟有一群笔杆子,于是在这些人的建议下,朱高炽不拆书信,将书信和信使原封不动的送到前线朱棣的面前,这才让朱棣放下了屠刀。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解缙)
又一次,有明朝三大才子之称的解缙前往京城述职,不料朱棣远征蒙古未归,于是便拜访了监国的太子朱高炽。这一次朱高煦又上窜下跳,在朱棣面前说太子朱高炽勾结文武大臣有不法行为。这让朱棣十分生气,后来这位大才子解缙被锦衣卫逮捕下狱,在冰天雪地中被活生生的埋入雪堆,最终冻成了一根冰棍儿,命自然早没了。
朱高煦自恃有无数军功,加之性情暴虐,常以秦王李世民自比。无数的违法事实最终让朱棣做出了决定,永乐十五年即 1417 年,朱高煦被强行就藩山东乐安。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煦仍然贼心不死,朱高炽曾多次写信予以劝解,但朱高煦抵死不听。
(明仁宗 朱高炽)
1424 年, 64 岁的明成祖朱棣驾崩,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年号洪熙。此时朱高炽已经做了 20 年的太子, 时年 46 岁。
朱高炽登基之后,对朱高煦实则是不错的。朱高煦的很多要求朱高炽均予以满足,并且赐予大量金帛之物,但朱高煦仍然愤愤不平。从这一点来看,朱高炽确实是个仁厚之人,他上台所采取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倒也对得起“明仁宗”这个称号。
(明仁宗 献陵)
可是好景不长,在位不到一年的大胖子朱高炽去世。朱高炽也成为明朝在位时间倒数第二短的皇帝,仅比在位一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长,且死因成谜。有说得心脏病死的,有说纵欲过度的,有说是太子朱瞻基杀害的,不一而足。
不过这对于朱高煦来讲却是一件好事。据说当时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正风尘仆仆的赶往北京,朱高煦曾密谋半路伏杀太子,但事情最终没成。
1425年,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这位大侄子对死心不改的二叔朱高煦也是不错的,多次予以嘉奖劝勉以图安抚。但朱高煦哪里肯听?于 14 26 年发动兵变,企图学他老爹朱棣故事。只不过后来明宣宗朱瞻基亲征,朱高煦被迫投降,被贬为庶人,圈禁在京城西华门外。
一次朱瞻基去看望这位皇叔,愤愤不平的朱高煦却用脚将这位皇帝侄儿绊了个大跟斗。朱瞻基实在忍无可忍,将一口 300 斤的大铜钟扣在朱高煦的头上。朱高煦不愧是徐达的外孙,直接将这口大鼎给顶了起来,颇有当年秦武王举鼎的风范。
明宣宗朱瞻基一看这事儿,这大鼎还治不了你呢!于是重新将其扣住,并在四周燃上炭火,将其活活烤死,同时将圈禁的朱高煦儿子们一并杀死,这件事儿才彻底结束。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朱高炽父子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孙直接被屠戮。而朱高炽上位后,朱高煦仍然封王逍遥自在,即便后来起兵反抗也没有掉脑袋。最终作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开创“仁宣之治”的朱高炽父子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