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卜得上峡日是谁写的?
《幽恨诗·卜得上峡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安邑坊女。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卜得上峡日,秋江风浪多。
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前言】
《幽恨诗》是唐代安邑坊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秋天雨夜,女主人公一夜未眠,听着帘外雨声,她既不能安睡,又无心织作,唯有长吁短叹,哀歌当哭。诗句借助雨声与歌声交织的渲染,传达了巴陵女子思念、担忧和怨恨的复杂情感。全诗篇幅极小,容量可观,起结自然,剪裁得当。
【注释】
⑴卜:占卜,古人通过摇铜钱、掷骨牌或计算天干地支等方式来预测吉凶的一种活动。
⑵江:一作“天”。
⑶巴陵:古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⑷肠断:形容极度悲痛。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临川东兴 ,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木兰歌:南朝乐府歌,本写女子替父从军,此处活用其意。一说指唐教坊曲《木兰花》。
【翻译】
占卜得知出峡的那一天,大风大浪时常起在秋江。巴陵足足下了一夜大雨,听到木兰歌我痛断肝肠。
安邑可以上的小学有哪些?
安邑可以上以下小学。
第一是运城人民路小学。
第二是运城市东郊逸夫小学。
第三是运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第四运城市海仓学校。
第五是运城盐化中学小学部。以上就是安邑可以上的小学有哪些。
迁都到无险可守的大梁?
安邑,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它坐落于黄河北岸,地处黄河与汾水的交汇处,城池坚固,易守难攻,而且农耕非常发达。虽然没有大梁富庶繁华,但在老安邑人看来,这里有天然的优越感,因为当时的安邑是大魏国的权势中心,是国都,是王城!
(安邑古城遗址)
公元前361年,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安邑易守难攻,可为什么魏惠王要决意迁都无险可守的大梁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安邑地处陷阱,被秦、赵、韩三国包围。在多次征战中,魏国的国都安邑屡次遭受威胁,一旦秦国、赵国和韩国联合起来攻打魏国,安邑是随时可能被攻破的。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吧?无论魏国如何强大,无论魏国的战线拉多远,只要有一国军力把安邑围起来,那魏国的都城就岌岌可危。虽然安邑易守难攻,但卧榻之侧岂容有他人鼾睡?
(春秋战国地图)
二、大梁是魏国第一大城,地处平原,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自李悝变法以后,大梁成了魏国最大的城市,地处黄河南岸,和北岸的安邑遥相望,虽然不是王城,但这里的城市规模实在大气磅礴。大梁在丰腴的平原之上,南边是逢泽大湖,北边是黄河,水陆皆四通八达,这里是中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各大商贾和能工巧匠纷纷入驻,商铺林立,文风昌盛,连各国的名士也争相开馆办学,说它是中原地区的文明中心一点也不为过。天时地利人和,在大梁建都确实非常合适。
三、魏王想摆脱安邑贵族制约。(魏惠王剧照)
既然安邑曾是王城,这里有老贵族们权势一般都很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魏王的发挥,魏惠王此举意在摆脱贵族制约,加强中央集权。
对魏国威胁大的是齐国和楚国,当时的大梁确实无险可守,但魏国迁都大梁以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巩固错失。
首先,魏国将平丘、户牖、首垣和轵道这几个地方拿到手,这是魏国拿地和韩国换的(韩国弱小,迫于压力,不得不换)。随后又向赵国换来了泫氏,这是河东和河西的交通要道。有了这几个地方,大梁的几个板块联系就更紧密了,再没有薄弱的地方,把几个不好控制,或者说不重要的地方送出去,换来了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和交通要道。如此一来,魏国的形势就一片大好。
(大梁城旅游区)
其次,迁都大梁后,魏惠王将这里的城池修建得非常宏大,城池更加坚固。大梁都城周长30多里,高约5丈,设12个城门,四面都挖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从此以后,大梁成了战国时期最大,也是最坚固的都城,只有齐国的都城临淄能与之相提并论。
总之,趋利避害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特征,所以笔者认为,至少在当时看来,魏国迁都大梁是明智的选择,此举也让中原各国的竞争更加激烈。至于魏国一步步走向衰亡最终灭国,这是后续很多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和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欢迎关注!垣曲县安氏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山西省垣曲县马村安氏的来源!据闻喜(今属夏县)埝掌村安氏家族乾隆年间老谱记载宋末必在元初,始祖安和配郭氏从甘肃武威民勤县迁到埝掌村,生一子安平配刘氏生三子,长子安德明洪武年间迁至本乡杨庄村,次子安二明洪武年间迁至垣曲县马村,三子安昌埝掌村三兄弟各分一地,埝掌村现分为两大支南支和北支。
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出处?
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於殷周之际。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徵也。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皞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於涿鹿之阿,少皞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惟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阪,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处不同。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於梁国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
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於西土也。
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於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
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