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家教,中国足球为何舍近求远去遍学欧洲?
老实说,不是不想学日本,是真的学不来,日本和韩国足球建立在完善的以学校体育为根基,不单是足球,像棒球篮球等各项体育项目都是在学校开展起来,无论是资源有限的公立学校还是富裕的私立学校,都可以接受比较正规的体育训练,而且有很完善的比赛锻炼体制,逐步金字塔型爬到顶端的都是真正的精英。而日本的教育制度甚至学校上课时间都使得学生可以有充足时间参与体育训练(好像高中都是下午三四点就放学的了),上百年的运转基本上已经成为习惯。
而在中国,从新中国建立的时候所有体育项目都是走举国体制,体教分离的方式,直到现在除了足球,基本所有项目还是走举国体制模式。运动员只要做好训练拿到一二级运动员证就可以减分甚至特招升学,但这需要有成绩,也不是每个参与体育训练的都能获得,这种体制有种好处就是精英培养,专心训练,日本很多体育尖子到高中才选定自己是否走职业体育的道路,而在中国往往十岁不到就脱离普通学校进入体校集中培训。
所以长期以来,日本学校是自觉承担着培养体育人才的责任。而中国由于体教分离,大部分学校都不觉得培养体育人才自己有责任,因为好的苗子早就送去体校重点培训了,所以中国的学校只为考试为目标,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制度还有学校作息时间的重点全部放在读书功课上,看看普通高中生,七点上学,一天八九节课下课都五六点,还要搞晚自修什么的。而学校校长作为国家编制的公务员,学校的升学率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政绩,就算有心想搞体育训练,但政压力面前,升学率才是硬道理,之前大力倡导校园足球,但在升学率这一硬性指标面前真正能开展起来的有多少?
日本足球的发展是建立在强大的学校体育制度基础上的,它是自上而下教育制度国民意识,还有教育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中国短时期内改变不了自己的教育制度和国民意识,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清华北大,有多少从小就想让自己孩子当C罗梅西呢?
其实中国足球人口基数大,如果青训阶段还是走举国体制模式,其实是不会出现现在人才断层的现象的,至少职业化以前,中国还是能有拿得出手的青训产品,关键是职业化之后,脑残的中国足协把青训的责任全部转嫁给俱乐部和民间足校,把以往举国体制的体校模式一刀切了,导致练球成本上千倍提高,踢球成了贵族运动,导致愿意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以前中国还能进进世青赛,但现在已经13年没进去过了,人才匮乏才是中国足球衰败的真正原因,学习谁没关系,关键是有人才才是硬道理。
给亲戚打工好不好?
十几年前,被堂嫂拉去免费给她干了六年的店员,很多人说我傻,我却对她心存感激。
十几年前,我刚大学毕业,因为学的是商务俄语,在郑州不好找工作。奔波了两个多月,没有一家公司是专业对口的。
那时候我一度觉得自己就要回农村继续种地了,还是堂嫂拯救了我。
那天我一如既往地在出租屋里一边翻着报纸上的招聘信息,一边吸溜着用北京方便面做成的简易版的大餐。突然我的手机响了,我激动地拿起电话,高兴地说道:“请问您是哪家公司?”
“妞,发啥迷瞪呢?我是你唐丽嫂子。”听着堂嫂的话,我脸一阵羞红,含含糊糊地跟她说我以为是公司给我打电话上班呢。
堂嫂听了我的话,接着笑着说道:“妞,你要是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如来嫂子的店帮帮嫂子?”
当时听了堂嫂的话,我心里其实很委屈,我觉得自己好赖大学毕业,堂嫂让我去她店里干随便谁都能干的活,我很是不乐意。
我就委婉地传达了我不想去她店里干活的意思,堂嫂听了我的话,笑着跟我说:“你大伯来家里了,想让你来家里一块吃顿饭。洋洋也想你了,整天吵着要你陪他玩,你要没事晚上来家里一块吃饭吧。”
我其实也想大伯和洋洋了,最主要的是我已经一个多月没吃过肉了,能蹭的饭怎么能不蹭呢?
我跟堂嫂说我会准时去她家里吃饭的,那天下午五点多我就到堂嫂家了。
大伯和洋洋看到我,都很高兴,洋洋兴奋地跟我分享他的零食,大伯则在旁边问我工作找得怎么样了?
我一边吃着洋洋的零食,一边含含糊糊地回答大伯。
六点半的时候,堂嫂做好了饭,堂哥也从店里回来了。
我坐在餐桌旁,看着盘子里的烧鸡,红烧肉,酸菜鱼下意识地咽了咽口水。
大伯看到我的样子,笑着给我夹了个鸡腿,说了声:“开饭。”
我就开始风驰电掣般的猛吃起来,期间堂哥用手拍了我一下头,笑着问我多长时间没吃肉了?
我机械性地回答:“一个多月了。”
回答完我就发现不对劲了,我抬起头发现大伯,堂哥,堂嫂都用惊讶,心疼的表情看着我。
我赶快给自己找补,可能是因为太紧张了,越说越乱,最后我抱着碗哭了起来。
发泄过后,堂嫂又给我换了一碗饭,大伯和堂哥不停地给我夹菜,洋洋拿出了他的压岁钱塞到了我的包里。
那一刻,我突然想通了,放下了所谓的大学生的想法,我决定给堂嫂打工,想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想要有一份长远的规划。
吃过饭我跟堂嫂说我想给她打工,堂嫂听了当然很高兴,大伯和堂哥却不太赞同,他们觉得我再努努力,说不定也能当上白领。
我跟大伯和堂哥分析了当时我那个专业能找到工作的几率,以及我给别人打工的工资。
大伯和堂哥听了我的话,都沉默了。郑州工资低是全国公认的。如果我想要在郑州买房买车,生活得很好,很显然靠打工没个10年8年的不好实现。
说通了大伯和堂哥,我又跟堂嫂提了一个要求。
我跟堂嫂说:“嫂子,我不要你给我开工资,只要你包吃包住,每月给我100块钱就行。”
大伯和堂哥一听我的要求立马就急了,说我这样啥时候能买上房,啥时候能让我爸妈过上好日子啊?
我笑着跟让大伯和堂哥说让他们先别急,然后又朝堂嫂说道:“嫂子,我全心全意给你干5年,这5年我不要工资,但是你得全心全意教我带我,我也想以后开个店。”
我说完后,堂嫂看上去欲言又止,我知道堂嫂在担心什么。
我接着跟堂嫂说:“嫂子。你放心,我知道同行是冤家。知道你担心以后我也干大装跟你抢生意,我当着大伯和堂哥的面跟你保证我学会后去干童装或者去别的地方干,决不跟你抢生意。”
大伯和堂哥听了后,都觉得我是个有心的,让堂嫂放心教我。
而堂嫂看上去好像还是不太放心,我看着堂嫂,去堂哥的书房拿了一张白纸写了一份保证书,签上了名字按了手印。
大伯和堂哥看我写保证书,脸都黑了起来,我知道他们信任我,心疼我,我也知道堂嫂的担心。为了让堂嫂毫无保留地教我,我不得不这样做,最后在我一顿好言好语的哄骗下,才把大伯堂哥哄好。
和堂嫂谈好后,我第二天我把自己的东西拉到了堂嫂家,正式开始了给堂嫂打工的生涯。
堂嫂是在银基做女装批发生意的,批发生意一般都是很早开门的。
我那时候每天四点半准时起床,起床洗漱后就骑着自行车去店里。
堂嫂家离银基不太远,我骑自行车一般20分钟能到。大概五点能到店里,到店里开完门后,我就开始打扫卫生,卫生打扫完基本上生意就上来了。
店里还有另外一个女孩,一般五点半到,堂嫂和堂哥一般六点到。
在店里,我要干得活很多,来货配货拉货,整理货,送包裹,管账,反正只要是活我就干,也不管脏不脏,累不累。
几百斤的大包我拉着就走,有时候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来不及喝一口水吃口饭,到了晚上躺在床上腰疼得直哭。但我在堂哥堂嫂面前从来不说累,不说苦。
有时候堂哥会把我拉到一边,告诉我别干那实在,让另外一个女孩多干点。可是我觉得以后要想自己干,什么都要自己尝试,什么都要自己弄懂,而不能是似而非。
堂哥看劝不动我,就只能帮着我一起干。
我在堂嫂家6年,在家吃的每顿晚饭几乎都是我做的,家里的卫生我也经常打扫,还有洋洋的作业也是我辅导的。
那6年我尽量把一切能干的活,能做的事都干好做完,就是想让堂嫂毫无保留地教我做生意的门道。
事实上,堂嫂前也确实做到了,她毫无保留地教我学东西,逢年过节还会送我身衣服,给我发个红包,吃上也从来没有亏待过我。
我勤快弄事,该干的话绝不墨迹,不该说的话决不说,不该管的闲事也决不会多说。
我在堂嫂家的6年,和堂嫂一家相处得都很好,直到现在堂嫂见到我还说,我刚离开的那几年,她们一家都很不习惯呢。
跟着堂嫂踏踏实实地干了6年,学了6年,我终于出来开了自己的店。
生意没有想象中的热火朝天,也没有很差,一切都是刚刚好。
给堂嫂打工的6年,让我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让我学会了沉淀,忍耐和包容,也让我学到很多生意场上的小技巧。
那是我在学校,在职场上学不到的东西,我很感谢自己辛苦付出,踏实学习的6年,也很感谢堂嫂堂哥能给我机会,让我学会了一生都很受益的道理和知识。
这些年给堂嫂打工经验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第一:能不能给亲戚打工,要分人。你得知道自己内心愿不愿意给亲戚打工,你得知道你要给打工的这个人,这一家人怎么样?
如果你从心里不愿意给亲戚打工,那你趁早别去。如果让你打工的这一家或这个人不明事理,不大气,你也趁早别去。免得以后弄得不好相处。
第二,认清自己的位置。如果你迫不得已去给亲戚打工,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要觉得你跟老板是亲戚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偷奸耍滑,就觉得自己也是老板。
你要明白,老板请你来是干活的,不是让你当老板的。你要清楚自己的位置,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第三,亲兄弟明算账,先小人后君子。给亲戚打工,一定要提前把工资待遇说清楚,不要觉得不好意,不然到最后你们可能会互相唠埋怨的。
给亲戚打工,最忌讳的就是黏黏糊糊,啥都不好意思说。不然到最后,就会弄得说不清楚的。
最后我想说,什么事情其实都是相互的。作为老板你心胸宽广,对待员工大方真诚。作为员工,你勤奋刻苦,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这样的老板和这样的员工就很少有矛盾,即使有,他们也能很好地解决。
生活充满烟火和人情味,我们要弄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尽量豁达。
你身边那些十分努力的人?
只要是努力,肯定是能过上好的生活的,即使是现在过的条件差点儿,将来一点是会好的。
人这一生就怕不努力,不努力一切都不会有;人这一生,最怕努力,努力了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一天会比一天好。
题主举的这个例子就是人家努力的结果。努力虽然一时会很苦,会遇到自己人生中的坎坷和麻烦,但是过了坎儿,前面就是一片坦途。
努力的人精神永远都很饱满,给人带来正能量,给人带来阳光和拼搏力。而不努力的人永远都是萎靡不振,让人看了有一种负能量,让人心烦,不愿与其交朋友。
有人可能会说,不努力日子还是照过,无非就是吃的差点,住的差点,穿的破点,我说,那是因为你没有过过好日子,一旦你过好日子,尝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幸福,你会对你的不努力而感到羞耻。
人,有点事干才能活的有意义,人有点经历,才能成长的更快,人生的旅途中会有各式各式的坎儿,你怕了,就会返回原点,你闯了,就会超越自我。
所以,努力吧,我的朋友,只要努力了,就能看到希望。90后是否找到了自己本专业的工作?
谢谢邀请,
90后和前面几代人都不太一样,他们不像80后那么苦逼早熟、也不像70后那么勤勤恳恳,较为优厚的家庭环境和互联网的影响让他们格外重视自己的感受。
最典型的莫过于,90后虽然自称佛系,实则叛逆精神十足。他们做出的几乎每一个人生决定,有大部分因素是取决于自己“开不开心”“喜不喜欢”。
这也让他们被外界抨击为是“最任性的一代”,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
因为不想当“社畜”,创造了几代人中第一份工作最短的平均在职时间。
领英在近日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中称,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
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95后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之前网上有一个段子一直火到现在:“在公司不要随便骂90后,因为他们会一言不合就辞职。”
90后的自白:没有下午茶、没有健身房、没有咖啡机,老板还是个傻逼,当然是拿完年终奖就滚了!
今天,FasTrak就来谈谈90后的择业观,分析他们频繁跳槽背后的原因 – 缺乏职业发展一以贯之的判断标准。
可能这也是很多青年(不只是是90后)在就业方面最大的困惑 -
要不要用喜不喜欢来决定做哪份工作?
如果不用喜欢,到底该如何判断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工作?
1
不要用喜不喜欢来决定工作
人们其实很难知道自己喜不喜欢
你可能根本找不到“喜欢”的工作
我认识的一个猎头朋友Kiki曾和我讲过,她见过有些人工作7,8年换了7,8份工作的,平均每年一换,关键是每份工作做的事情都不一样。
面试的时候,她问那些人- “为什么跳槽跳这么多家?”
大部分人都会提到,他们自己不知道真正喜欢什么工作,所以想多尝试一点不一样的工作。
Kiki告诉我,刚开始他们会觉得这个人那么厉害,做过那么多工作,随便什么工作都能上手。
但是遇到这样的“尝试家”多了之后,她发现这些人就像个短期杂工。没有什么是深入学习的,和毕业不久的小朋友都差不多,到最后完全缺乏竞争力。
当然,这些人在公司留了一段时间也会发现自己像个“鸡肋”,后来离职继续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陷入一个死循环。
你以为的“喜欢”最后变成了“不喜欢”
比起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还有一种情况 - 你以为的喜欢其实最后并不喜欢。
奇葩说曾经也做过类似的辩题,我很喜欢蔡永康的这段话 -
“你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我觉得,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因为,恐怕你以为你喜欢的事情,你去做了以后会发现,你没那么喜欢。”
这种情况实在太常见了,和钱钟书先生描述的婚姻很像 - “城外的想进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事实上,任何工作都有狗血的一面,越是让外人艳羡的工作,挑战也是越大。很多人考虑工作,都是只看到光鲜的一面,却没有仔细思考自己是否那“狗血”的另一面 -
比如说,我们很多学员来找FasTrak咨询想进MBB,是因为看到了咨询的光鲜的一面 - 工资高、出入豪华酒店、有机会和CEO打交道。
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这个行业工作的艰辛,像那些已经在咨询的前辈常常需要加班到深更半夜,一旦出了差池还要受老板和客户的混合双骂。
而有些同学仅仅是在准备咨询的case时候,都已经觉得“麻烦”想要放弃,更别说等到实际工作后了。
其实不只是咨询,任何一份从外面看起来很有趣的工作,真的去做了以后都是一地鸡毛。
那些一地鸡毛才是你最会遇到的日常,这部分永远不会让你喜欢,但一定能让你成长。
美术生如何更好地复习文化课?
看到这个题:
如果正在看这篇回答的你还没有参加美术集训,或者正在集训,我的回答中,会有适合你们在集训中的学习方法。
如果你已经集训完,正准备开始攻克文化,那么我的回答中,同样也有一些避免你们走弯路的方法。
(如果觉得对你们有帮助不妨点个赞哟~)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容易走的弯路,第二部分是正确的方法。
一、那些你曾经走过的弯路。
1.关于补短板
在回答的一开始,我先补充一下前面某几个回答的 补短板 方法。
我这里以为的短板,是那种集训前就一直学不好的科目,比如我一度只能考30分的化学。
短板要补吗?当然要补,但是怎么补?
一般来说,如果是参加完联考就回去学文化,也只有半年时间左右。如果是校考,甚至只有三四个月。
这段时间并不算长,试想一下,高中差了两年的科目,想要在短短几个月提升上去,势必要花上不小的精力。这里就会有一些同学选错了方式: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自己的劣势科目上,大大超过其他科目。最后甚至会导致原本的优势科目不突出,劣势科目也有可能提不起来。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关于补短板的方法下面会提到。
2.关于心态
这是大多数同学都会遇到的问题,无法避免,只能调节。
你在文化班上难免会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无论是专业成绩还是文化成绩,你都有可能会感到自惭形秽。很多同学会在此时,略微崩一下心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不能让心态影响你的正常上课和学习,一旦影响了,就要学会调节。
怎么调节呢?你首先要清楚你的目标,大多数同学联考成绩或者校考成绩都出来了,心里差不多有个数。你要读什么学校,考多少分,这必须是在你心里门清的事情。
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你的目标是400+,就不要和别人本来就能考500分的人比。你想考综合性大学,就不要嫉妒别人考上美院的。
尽全力则万事大吉,凡事和自己相比则已。
二、那些让你相见恨晚的经验方法。
1.关于学习环境
无论你是在外面补习班学文化,还是回原有学校学文化,请相信,跟着一群学习好或者好学的人坐绝对没错。
那些平时就不学无术,喜欢玩乐的人,无论关系再好,请你远离他们。这几个月过去,好朋友还是好朋友,并不需要坐在一起才能维持友情。
我当初在学文化时,旁边坐了班上学习最好的女生,就是她带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每次一看到她埋头苦学,我就不好意思在一旁摸鱼了~
2.关于刷题
先摸摸各位小宝贝们的头~一路走来还有头发么?
本方法仅适用于理工类科目,比如文科中的数学地理,和理科所有。
方法就是简单粗暴:刷题!刷题!刷题!
怎么刷?
我们基础普通,就不要刷难题,像市面上常见的必刷题,高考真题,和学校发的资料,直接开始刷题!尽量不要从第一章开始那样慢慢刷,因为时间原因,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直接刷综合题!
如果有一些学校第三轮复习还没开始,可以跟着老师的节奏从头复习。但是平时的测验和考试是综合题,所以最快提分的方法一定是直接刷综合卷子!
什么?你说你有知识点忘记了?没关系啊~你抱着平和的心态开始刷题,就算都不会,等你把刷过的每一道题搞清楚(画重点,搞清楚,翻书那种)以后,忘记的知识点会记回来百分之八十~
亲身实验,刷综合题是最快速的回忆全部知识点的方法。
3.关于怎么对付短板
好多同学都会有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很少有同学会六科平均。但是我们要搞清楚,短板科目与科目之间,是不一样的。
一个简单的方法:放开全局,我只要基础分。
毕竟只剩最后几个月了,我们已经不能局限于学多少知识了是不?最重要的还是要拿分数~
什么叫基础分呢?语文中的背诵默写,英语中你认真背背都容易套上去的作文,数学中前几个选择填空和大题,小三科中的选做题…这些都是最容易拿分的题~!
其他的难题,量力而为。一般来说,拿下基础题都有及格分数了,对于短板科目而言绝对是足够的了。如果想考更高的分数,需要视时间和自身情况而定。
拿下最基础的分数,是短时间内提分最快的方法,因为基础知识点容易掌握。高考中试题的难度也偏基础性,多刷试卷中的基础题准没错~
(注意,这里的基础题不是指简单到发指的送分题!一般来说,从全国卷而言,会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基础题,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中档题和百分之十左右的难题。)
4.关于放弃
这实在是一个很艰难的话题,毕竟没有人想放弃高考分数。
但我们要知道,高考中,特别是综合科考试,时间是极为紧张的。我们要把时间留在自己能做对的题目上,如果绞尽脑汁都做不出来,那一开始就要选择放弃。
比如数学中倒数一道大题,和综合科最后一道大题,英语中你一向只得一两分的改错题等等…
做是要做,但是不要花太多时间。毕竟那些题,是留给考清华北大的同学拉差距的~
5.关于合理运用资源
这一点就很简单了,自己不懂得科目一定要多问,问同学问老师,或者在网上找资料都好。不会的知识点,不懂的题目,一定要绞尽脑汁弄清楚。
一定要学会运用大数据呀~
6.关于在集训
说了这么多,想必在集训中的你们都有一些想法了~其实我想告诉你们的也不是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记忆感。
最简单的,不用你们在辛苦集训后还刷题,更不用下课后还辛苦复习文化到凌晨。
你只需要在课余时间,给自己一些小小的要求。
比如睡前记五到十个单词,或者复习一篇古诗词,又或者背一背数学公式。这都是很轻松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积累下来,可以让你回去学文化的时候不至于感到完全陌生。
以上,就是我想表达的全部内容了,
最重要的是:别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