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天顺集团,明朝最后的年号?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年—1644年)。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明朝败亡之后,李氏朝鲜一些士族私下仍然使用崇祯年号,如崇祯纪元后八十三年(1710年)、崇祯后再癸丑(1733年)、崇祯后百三十八年(1765年)等等,这被称作“崇祯纪元”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父朱常洛,母刘氏。为朱常洛第五子。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
崇祯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崇祯二年(1629)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
崇祯年间大明王朝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三,其一明末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后金,其三为农民起义军。
明朝败亡之后,李氏朝鲜的士族出于小中华思想,在国中仍然使用崇祯年号,如崇祯纪元后八十三年(1710年)、崇祯后再癸丑(1733年)、崇祯后百三十八年(1765年)等等,这被称作“崇祯纪元”。
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
您好,我是怪哉书虫,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于谦,是被明英宗朱祁镇所杀。
力挽狂澜于危难的于谦提起于谦,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是于谦最为人知的一首,同时也映照了于谦的一生。
当明英宗御驾亲征被俘之后,于谦力排众议:提南迁者该拉出去斩首。极力主张保卫京城,拒绝瓦剌军队的要挟,另立还是王爷的朱祁钰为皇帝。
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于谦在朝中声望达到极致,而于谦也不负众望以一肩之力挑起明朝岌岌可危的江山。
那关城门的背水一战,无疑在明朝史册上留下来极为浓重的一笔。
但是,另立新君这件事,无疑让拥护英宗朱祁镇的人,从心底开始不喜欢这位能臣。
所以在英宗回朝之后,夺位之时不得已杀害了于谦。
为什么用不得已这几个字呢?接着看
注定悲剧的于谦在英宗夺位之后,于谦的存在就很让人不知如何处理。
他是朱祁钰的拥立者,无形之中就成为英宗朱祁镇拥护者的对头。所以那些臣子自然容不得他。
进而给英宗进言“不杀于谦,则夺门不正”。
英宗当时对朝中局势并不十分了解,且于谦确实拥立了朱祁钰,而英宗又是一位性格相对比较软绵的皇帝,在夺位之后,尚未大定,而周围臣子又反复提起杀于谦,所以下令处死于谦。
但是,英宗在杀害于谦之后,便就有了悔意,只是作为皇帝,很难朝令夕改。
这也是英宗一生做过的最错的一件事,但是英宗也废除了人殉的制度,也算是一个好人,只是可能不是好皇帝。
于谦的平反于谦被杀之后,家里虽不能说是家徒四壁,但是绝对是清廉如水,所以英宗是十分后悔的。
但是也并没有为于谦平反,直到宪宗朱见深继位,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于谦平反,至此于谦成为明朝时期的民族英雄,救世忠臣!
写在结尾每次提起诸如于谦、韩信这样的人物,我都会忍不住内心的酸楚,但是也只能是安慰自己,这样伟大的人物降生之时就带着使命,而于谦的使命便是扶起岌岌可危的明朝江山,当一切步入正轨,他就该推出舞台了。
虽然,让人心痛和不舍,但是也别无选择。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怪哉书虫,欢迎关注和留言,一起探讨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金银的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因为其质地贵重,并且光泽柔和明亮等特性,人们曾经赋予它们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自古以来,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在古时不但作为货币流通,而且用于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戴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古代随便一个富人就可能拥有金银几十万两,好像在古代金银很多的样子。
那么中国金银在古代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呢一,中国是一个缺少金银的国家。
在春秋战国时,中国金银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开采金银的过程中也总结了很多经验,比如在《管子·地数》篇中说:“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金”,这是利用矿物共生的关系来寻找金银。随着开采时间的流逝及开采难度的增加,中国的金银矿产量在萎缩,在唐朝有金银开采地点35处,分布在28个州府中,以南方居多。
一般金银矿开采很难维持在百年以上。在经历唐、宋、元、明这些朝代的开采,到明初,国内的金银一年产量仅30万两以上。主要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落后,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矿物开采以及生产再加工,提炼方法又十分低下,仅凭国内开采,已经满足不了金银的供需矛盾。
从史料来看,中国的金银矿产应该是个贫国。而且中国古代又是一个重墓葬的国家,事死如事生,每一个朝代的帝王或者贵族他们都把大量金银又带回来了地下,除了少部分被人盗出流通外,剩下的大部分的已经深埋地下,不知何时能重见天日。
二,真正在市场流通的是铜钱。
虽然以金银作为各朝各代计量货币,但实际在市场流通的是主要货币是铜或者实物货币绢。像中国最有钱的邓通,其实家里只有座铜矿而已,可以铸币罢了。让大唐盛极而衰的安禄山,也就是找铜矿,制造铜钱,来支持自己的造反事业。这用铜钱做货币维持到清朝灭亡。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古代铜制钱,就很说明问题。
贵金属(金银)没有全面取代贱金属(铜铸币),就是说明中国国内的金银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周转。因为铜钱有着不可克服的缺点,那就是价贱体重。比如在宋代买一匹马,要用50贯钱,重达250斤,两个人也未必能背着走上几里路,一匹马都是如此,更不要说大宗商品交易了。在影视剧中如用铜钱做为货币,没有视觉冲击力,只有金银让人感到古人富贵的样子。
金银轻便于流通,但是一直未能真实的在中国古代流通,真的很缺少啊。
三,贸易外国输入的金银。
随着16世纪西班牙人雇佣殖民地上的原住民为廉价劳动力,在美洲大量开采黄金和白银。根据保守官方数据,在1521年——1600年,仅秘鲁和墨西哥的矿山出产了1.8万吨白银和200吨黄金涌入到欧洲。
而中国商品价格低廉质量上乘,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在欧洲有广泛的市场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支付巨额的金银来购买中国商品,因此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到欧洲工业革命之后,鸦片战争前夕。
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的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其中超过80%的金银运到了欧洲,而欧洲又其中40%运到了中国,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曾评价此时的中国是巨大的金银“吸泵”,明清时中国吸纳当时全球巨量金银。
从此中国市场开始大量流通金银,这仅限于明清两朝。特别张居正改革实施,把白银当成主要流通货币,而铜钱成了辅币,这样金银才真正走入老百姓的手里。
现在我们中国2019年产黄金达到420吨,白银达到3600吨,已经跃居世界第一金生产国,第三银生产大国。
为什么我们现仍然感觉缺少呢?一,用于工业产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工业、航空工业、电力工业的大发展,金银的需要快速增长,其金属多功能性使得它们在大多数行业中应用有不可替代,特别中需要高可靠性、更高精度和安全性的高科技行业中,这促使金银货币价值之后出现的第二次价值革命。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电子、电脑、军工、航天航空、通信、影视、太阳能、电池、超导体等行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我们没有穿金戴银,但是我们的汽车、电池、智能手机、电脑里面都含有金银贵重金属,这也就是金银不做货币之后,仍然在世界缺少的原因之一。
二,金银的价值仍然稳定经济。
我们虽然现在使用的货币与国家信用产生着必然联系,不再与金银贵重金属直接联系,脱离纸币的金银本位。但是这国家信用必须依靠这一种实物决定纸币价值,或者用一种贵重金属来平衡纸币使用的权限,否则真会是变成一张纸的。
这样金银的价值又体现出来。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的价值最终还是回归到金银上,因为,金银储备已经上升到国家经济战略方面,一个国家的购买力,在关键时刻就需要看你有多少金银储备。所以很多金银是不在市场流通的,那是支撑本国货币最有力的贵重金属。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金银已经退出市场流通,但是却走进了工业与国家战略储备中,所以在市场中金银仍然是贵重金属,仍然是最稀缺的商品。
相信中国古代仍然是很缺少金银贵重金属的,不要被影视剧中夸张手法给迷惑了。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家里祖传的金银器有多少。而现在呢,我们家里的首饰中有多少是金银器物,其实相比过去,我们都是很富有的人了。
南京的皇宫还有人住吗?
现在的北京故宫,虽然人人只要买票便可以进入参观,但是在古代,明清时期,那可是皇帝的家,里面实际居住着皇室,当然不可能是想进就进的地方。不过,北京紫禁城那也是明朝时期,朱棣夺取皇位称帝之后迁都北京建造的,而在朱棣之前,朱元璋定都南京,自然南京也有皇宫。那么,当朱棣迁都以后,南京的皇宫有没有人居住呢?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南京的皇宫是朱元璋修建的,当这座辉煌的宫殿初步落成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成为皇帝,那时候他以诸侯王的名号给自己修建了一座行宫,在彻底平定了天下后,朱元璋才调集天下工匠聚集南京修建了这座比后来的北京紫禁城还要大的宫殿群。
南京紫禁城是那个年代世界上最庞大的宫殿,遍观世界没有比得上它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而朱棣后来修建的北京紫禁城也仅仅才72万平方米而已,可见这座宫殿的庞大。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1.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留在南京皇宫的人
朱棣之所以会迁都北京,其实原因很简单,在他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后,他杀了很多人,不过虽然手中沾满了不少的鲜血,但是他内心的疑虑却没有平息下来。
他一直担心南京以前遗留下来的力量会对自己造成阻碍、也知道自己在这里没有势力的根基。他为了防止遭遇到自己对建文帝所做的事情,于是他就决定了要迁都。他把国都迁到自己经营多年的燕北之地上,所以这才有了我们的北京以及至今仍留存盛世辉煌的北京紫禁城。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不过北京毕竟是靠近边外的地方,隔着一个长城外就是茹毛饮血的蒙古人们,他为了防止蒙古人杀入长城内,给自己来个团灭,所以就保留了朱元璋留下的朝廷系统。在南京保留了一个国家都城所应该拥有的管理官员,把他们当做了自己大明朝的“备胎”。
他们享受的地位跟北京的朝廷官员一样,除了没有应当拥有的权力之外,他们的待遇是完全按照京官待遇给予的。在迁都北京的早期,南京的皇宫内是有太子在这里监国的。如果北京被灭了,皇帝被杀、被俘虏了,那留在南京的太子是可以直接继承皇帝的宝位,接管整个国家的。
不过到了最后,这个传统被打破,再没有太子会被送到南京监国,这个时候在这漫漫的宫墙下,有的只有各种维护皇宫运转的太监、侍卫们。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在没有了皇帝居住之后,南京皇宫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为了减少成本,皇宫应该标配的大量太监只剩下了寥寥少数,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南京皇宫发生了数次火灾,毁坏非常严重。
2.南明时期的南京皇宫
明朝末年的时候,曾经有臣子想劝崇祯皇帝迁都到南京,不过被当时的崇祯皇帝拒绝了,然后臣子们就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另一个建议,建议崇祯皇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监国,以防不测的情况发生。
不过这个消息在被东林党的人听闻后,他们激烈反对了起来,搬出了各种大义以及和敌人死战到底的气节,最终迫使崇祯皇帝放弃了这个想法,使得太子并没有被送到南京。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在北京被李自成打下后,太子失踪了,而这些东林党的人,是当时投降的第一批人。明朝灭亡后,福王在南京大臣们的拥立下,于南京继位了,成为了明朝新的皇帝。我们称之为南明皇帝,当时他就住在了南京皇宫中。
3.清朝、民国、现代的南京皇宫
清朝平定南京后,他们把南京的皇宫改造成了军营,把他们的八旗军队派驻到了这座皇宫里驻守,这个时候是有人住的。太平天国攻打入南京后,驻守在这座皇宫里的八旗军队纷纷逃了出去。
在洪秀全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开始为洪秀全修建起了天王宫,天王宫并没有在明朝皇宫的遗址上修建,不过这座宫殿也没有逃过这次劫难,洪秀全派人在明皇宫里拆卸了很多珍贵的木材、石材,这才得以修建了他华丽的天王宫。
从这个时候开始,这座皇宫是没人居住的,曾国藩的湘军在反攻南京、灭掉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这里也受到了战火的波及,最终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址。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皇宫谁住?
一直到了民国时期,蒋介石定都南京的时候,他曾经想过要在明朝皇宫的遗址上修建自己治理天下的部门,不过考虑到种种的原因,最终这个方案被放弃了。一直到现在,只剩下了少数分散的宫殿遗址,被各种街道、房屋给分割开了。
所以说在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人居住,在被清军攻下前,这里一直有着明朝的各种闲杂人等居住,在清军攻下后,就成为了清军居住驻守的军营,一直到太平天国攻入南京后,这座已经变成废墟的皇宫才自此没有了人烟。
呼伦贝尔上市公司有哪些?
呼伦贝尔上市公司包括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乳制品和相关产品为主的大型乳业企业;同时还有内蒙古天顺风能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风力发电项目;以及内蒙古包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冶金、建材等领域的生产和销售业务。这些公司在呼伦贝尔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