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作者,吕氏春秋讲的什么?
一: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编写的一部名著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吕不韦,名流千古的一部书, 吕氏春秋主要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二: 《吕氏春秋》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氏春秋》讲述公元前235年,吕不韦原是阳翟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吕不韦当时见到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
并在子楚身上发现了投资价值,吕不韦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
吕不韦就和父亲商量,说要做一笔大生意,做国家买卖的生意,于是提供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子楚联络关系,让子楚回到秦国并顺利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吕不韦
三: 在公元前253年,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继承王位,被尊称为庄襄王。 庄襄王把吕不韦拜为丞相,并封吕不韦为文信侯。
在庄襄王死后,吕不韦就辅助子楚的儿子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并拜为仲父。在秦始皇执政时期,吕不韦这位丞相还是做了不少的大事,就是帮助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吕氏春秋编写了多久?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中文名
吕氏春秋·先识
外文名
LuShiChunQiu, read
时间
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
又称
《吕览》
作者
吕不韦
借路灭虢的典故是?
晋献公想攻打虢国,但去虢国需从虞国经过。于是就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请求借路,虞公就一定会同意。”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坐骑。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可怎么办?”
荀息说:“这情况不会出现,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再说了,把垂棘之璧屈地产的良马送给虞国,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晋献公就同意了,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一看宝玉和骏马,就一口答应了荀息。
宫之奇劝虞君说:“不能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唇齿相依的来历)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带兵消灭了虢国。再回军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出自:《吕氏春秋》,作者:吕不韦的门客,朝代:战国末期
假途灭虢: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吕氏春秋的作者是谁?
《吕氏春秋》的作者是吕不韦。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为什么叫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