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举行第17轮军长级会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传奇人物?
王凤麟,一个残疾的副团长,带着30几号人坚守鲁中交通要道马鞍山,抵住日伪军一千多人的攻击近两天,打死日军一百多,另加一名日军师团参谋长。不知道这样的人物算不算传奇人物?
王凤麟,黑龙江宁安县人,八路军中第一个指挥使用炸药包攻坚的人。
王凤麟经历非常丰富, 918后就加入抗联,后来于1935年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 参加了一个工兵班, 学习爆破工程。七七事变后王凤麟回到延安, 并于38年同张经武一起来到山东。 在那儿, 他是地地道道的爆破专家。
山东纵队还为他开设一个爆破班。 他这个班儿,条件之简陋,无法想象。 只有一块TNT炸药和几公尺长的导火索, 说是学爆破, 可连一次爆破实验都做不起。
王凤麟一边教理论, 一边鼓动战士们自制黑色炸药, 做石雷。 土八路的爆破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您别看条件不济, 王凤麟硬是培养出了刘厥兰等山东著名的爆破英雄。
数年以后山东八路带着他们从这位黑龙江老师那里学来的技术在黑土地上耀武扬威, 王凤麟地下有知, 应该会倍感欣慰。
他这个班儿办了两期, 每期20名学员。 人虽然不多, 名气不小,老百姓都管他叫爆破主任。
不过他这主任没当多久, 鬼子扫荡开始了。 王凤麟于1939年担任山纵四支队三营营长。1940年一支队和四支队合编成山纵第一旅, 王凤麟出任二团副团长, 当时的团长是抗美援朝里打出威风的吴瑞林。这个第一旅可不是白叫的, 在山东是响当当的头等主力, 40军的前身。
进了主力, 王凤麟没把爆破的看家本领放下, 在战斗中非常注意发挥地雷爆破的作用, 创造了几个著名的5分钟十分钟战役。
41年3月, 王凤麟带领三营三个排在博山甘泉寺伏击日军, 五分钟, 消灭30人, 基本上是轰隆几声, 啪啪几枪解决战斗; 四月30号, 他又带领2营在莱芜打埋伏, 十分钟, 消灭日伪军各三十人! 那位说了, 这二营三营都打了胜仗, 那一营在干嘛? 一营正跳着脚儿骂呢, 从当官儿的到当兵的都涌到团部那请战, 要求也打几次“这样”的仗。
王凤麟这当副团长的也得一碗水端平不是, 于是又带领一营在龙爪沟给鬼子一记埋伏, 还是老规矩, 十分钟, 20个鬼子, 10个伪军。二团的水是平了, 一旅其它团不干了。人才不是只有二十一世纪才变得最重要的, 当年的老八路早就是这付做派了。
一团团长李福泽硬是把王凤麟“暂时”调到一团去当副团长, 传授经验。李团长话说得简单明白, 老王你把这个爆破好好教教。 一团明白了, 那还有三团呢? 王凤麟分身乏术, 把自己在二团培养起来的爆破骨干送过去手把手的教, 第一次爆破成功后团长王吉文乐德象小孩子一样的蹦。 现在想想那些老八路们都挺可爱的......
因为他, 从第一旅, 到后来的山东三师八师, 个个都是爆破攻坚的能手。 一个副团长, 影响了两支部队的战斗力,应该算是大牛了!可惜, 他壮丽的人生很快走到了尽头, 一个惨烈而又光辉的结局。
42年对全国各地的八路而言是极其艰苦卓绝的一年。尤其是对一旅二团。 二月团长吴瑞林负伤, 王凤麟回到二团。 8月在一次战斗中, 王凤麟腿部负伤。 倒霉的是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 不得不对他进行截肢。 失去了右腿的王凤麟就像雄鹰失去了翅膀一样痛苦。 以前驰骋沙场的英雄如今只能被战士们抬在担架上, 成了“累赘”。他对老战友冯毅之说一个战士最大的不幸不是死,而是残废。他内心之沉痛可见一斑。
鬼子一路“扫荡”,一路挨打,被迫向西北折回,其中一股鬼子和几百名汉奸窜来窜去,窜到了马鞍山一带。
“随军领路”的汉奸头子,叫唐云三,马上靠了上来,耸人听闻地说:“山上驻有八路重要领导人,还有两座兵工厂,山洞里堆满了军事物资,全是好宝贝。”
此前组织上考虑到副团长王凤麟腿脚不方便,决定让他到马鞍山边休养边守山。他拄着双拐上山,结果,没几天就碰上了鬼子攻山,哪谈得上什么“休养”?这时八路军已主力撤离,原来留守马鞍山的刘锡坤营长调回了部队。
王凤麟说:“说一千,道一万,横竖一个上,打!”
王凤麟带领几名警卫去守卫鲁中交通要道马鞍山。 跟他一起上山的还有一支在一团时缴获的带有瞄准具的狙击步枪。
黄河故人曾经说过抗联战士枪法准的事儿, 王凤麟在他人生最后一役, 淋漓尽致的发扬了这一特点。当时马鞍山上只驻扎了地方部队的一个班, 其余都是伤病员和几名枪支修械所的工人。 另外还有战友冯毅之的父亲, 妻子, 妹妹和三个孩子(六个人全部牺牲)。
11月4号, 冯毅之上山, 跟王凤麟谈到在鲁中地区扫荡的日伪军可能会路过马鞍山。
当天晚上, 冯毅之的父亲请王凤麟吃饭, 席间谈到抗战以来冯家的遭际。,说到岳飞, 文天祥。王凤还当场念了文天祥的诗。 那时的他们还不知道日军已经开始了对马鞍山的合围。11月5号, 爆破英雄刘厥兰带着几个伤员来到马鞍山, 同时带来了团里的一封信, 询问他能不能下山随部队行动。 王凤麟说他要与马鞍山共命运。
马鞍山虽然是交通要冲, 但估计当时没人能想到鬼子居然会下这么大的血本儿。
11月9号, 日伪军一千多人在汉奸唐云三的带领下开始对马鞍山发起进攻。 而这时在山上只有30几个人,能战斗的就是王凤麟和他的几名警卫, 原先那个地方部队的班也被王凤麟送回原部队了。 除了王凤麟手里那把阻击步枪外, 其它八条枪都是章丘造的土枪, 每把枪子弹不过数十发。 尽管双方力量已经相差将近百倍, 鬼子还是出动了飞机, 可见他们一定以为马鞍山上有大人物。
唯一对王凤麟有利的就是地势。 马鞍山相当险要, 鬼子要上山一定要从一条石阶路上爬。 王凤麟充分发挥他手里狙击步枪的作用, 第一枪就灭了一个挥着军刀的鬼子军官。 其它人或是用枪, 或是用山石, 在王凤麟的带领下英勇还击。 第一天下来, 硬是把鬼子打下去了。
马鞍山巍然屹立,但下山的路已被鬼子封住,山上的人要转移是不成了,王凤麟说:“走不成,我们就守住它。”
大概是那只狙击步枪更让鬼子产生了错觉,
翌日,战斗更加残酷。几百鬼子对付30几个战士还怕兵力不够,用30多辆汽车,从博山、莱芜、张店等地运来鬼子伪军3000多人,弹药堆成了小山,几个山头上全是大炮,不惜血本地向马鞍山狂轰滥炸,山顶上硝烟弥漫,碎石弹片乱飞,工事大部被毁,房屋坍塌起火。在激战中,战士们一个个牺牲。为了阻敌,王凤麟只好专拣鬼子军官和打头冲的敌兵打,弹无虚发,打着打着,“噗”,一颗子弹飞来,他头部中弹了,接着绑上白绑带继续打。后山崖下,一小队鬼子穿着爬山鞋,架起云梯,偷偷向上爬,刘厥兰发现了,喊道:“狠狠地打!”鬼子非死即伤,爬山鞋丢了一路,再也不敢爬了。
中午时分,一个鬼子军官,在一堆鬼子军官的前呼后拥下,爬上山腰,亲自督战。炮声一停,王凤麟朝山腰一看,一个指挥官正在那里指手划脚的,旁边还站着许多军官,心想这肯定是个不小的官!随即把双拐一扔,缓缓地举枪瞄准。
“啪!”随着枪声,鬼子军官应声倒地。
鬼子军官一倒,王凤麟就像惹翻了马蜂窝,随即鬼子兵就像发了疯似的,一拨拨往上冲,怎么打都打不退,还是拼了老命往上冲。战斗到黄昏,山上的弹药、石头已快用完了,人员伤亡也很严重,看来很难挡住鬼子了。
本来在后山守卫的刘厥兰看到南天门那儿吃紧, 过去一看, 那儿的战士已经全部牺牲, 烈士用过的每一条枪都打空了…… 冯毅之的妹妹冯文秀扔给刘厥兰一个白布包儿, 打开一看, 上面有王凤麟写的一行字, “石头很宝贵, 要节约使用, 坚持到天黑, 就有办法......”
王凤麟已多处受伤,浑身滴着血,双拐也不知丢到哪去了,他爬着指挥战斗,眼看危在旦夕了,他命令通讯员:“小张你从后山下山,向旅长报告山上的情况。”
他下令小张用绑腿编成绳子从后山下去, 向上级汇报情况。小张哭着说不走, 王凤麟含着眼泪说这是死命令。他已有必死之心, 马鞍山就是王凤麟为国尽忠之所!这时山上基本都是伤员, 家属和那几名工人。 王凤麟组织他们用做军衣的布料做成绳子, 从后山下山。 这其中包括冯毅之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善于对老弱妇孺下手的鬼子自然不会闲着, 放炮轰炸。 冯毅之的大女儿被炸死, 妻子和另外两个女儿摔死在山下。王凤麟的狙击步枪子弹打没了, 手枪里还有最后一颗子弹, 给自己留的。 他继续搬石头砸向鬼子, 直到胸部中弹。
鬼子冲过了南天门, 汉奸唐云三躲在石头后面喊:“快投降吧, 皇军给你大官做。” 王凤麟说当你的狗官去吧, 投降的不是中国人!说完举枪自尽!
另一名干部冯文秀的腿部已受重伤,见此情景,毅然纵身跳了崖。刘厥兰把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向敌人,也从崖上跳下去,万幸的是,由于树枝的托挂,他幸免于难。
最后,在山上牺牲查到有名或姓的烈士27人。刘厥兰等10余人幸存。鬼子被击毙官兵100多人,伤残不计其数。一场惨战就此结束了。
谁知此战之后,济南城大放哀乐,胶济铁路沿线鬼子都戴上了黑纱,甚至有的还披麻戴孝。这一怪现象震动了四方,随后各地纷纷传说:“冈村宁茨死了!在马鞍山被八路打死了!”
岗村宁次是日军在华北的最高指挥官。消息马上报告到了廖容标那里。正在为王凤麟牺牲而悲伤的他把眼泪一擦,大腿一拍:“好!这个王凤麟死得其所,杀了冈村宁茨,这仗就不要打啦!”
谁知一报告上去,王建安司令员说:“不太可能吧,一个华北司令官咋会跑到这石山上去呢?”
后来一查,此冈村宁茨非彼冈村宁茨,毙命的只是个师团参谋长,而并非那个日军华北最高指挥官,两人只是同名而已。王司令员说:“打死鬼子一个师团参谋长,也很难得啊!王凤麟死了,这个仇一定得报!”
这个仇一直“记”了两年多,1944年12月,抗战即将胜利,廖容标说:“鬼子是强弩之末了,但我们鲁中区1分区还欠着一件事没做,必须为王凤麟报了这个仇,不然,我们一生都会不安。”然后,他把王凤麟生前警卫员、侦察英雄石洪生找来,说:“你去解放马鞍山,为老首长报了仇过年!”
12月6日,石洪生率战士巧取马鞍山。这座洒满鲜血的山峰又回到了八路军手中。战后,石洪生在石山上为老首长筑了个墓地。
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
《亮剑》李云龙的新婚妻子秀芹,被山本抓去了平安县城,李云龙冲冠一怒为红颜,召集了手下营长,带着一个超编步兵团攻打平安县,平安县之战牵一发动全身,加上友军楚云飞三五八旅在内,我军共投入了一个旅,五个团的主力,包括阻击的地方民兵,大约共两万人。最终平安县之战以秀芹牺牲,李云龙全歼山本精锐小队获得胜利。而在这两万人的指挥者,是后来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陈赓。
那么两万人在当时算不算一个兵团呢?
说起兵团,还得需要先理清楚当时方面军、兵团、纵队的区别,许多看过红军长征和三大战役电影和电视剧的朋友,如果不是军史迷的话,经常会理不清,纵队,军团,兵团,野战军之间关系,因为现在纵队已经停用,兵团现在剩下几个,却而代之的是集团军。那么这几者之间,有啥关联呢?
其实从红军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的对军队的称呼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在井冈山初期组建了方面军,例如: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到了陕北。因为抗日的需要,红军三个方面军,合起来组建了八路军、新四军,到了1937年9月,八路军对外改编为十八路集团军,不过对外依然沿用八路军的称号。改编后的十八路集团军,有三个整编师,三个师下面各有两个旅,每个旅满编两个团,一个师最多配备一万五千人,合计一个集团军四万五千人。
不过在红军和八路军时期,还有个一个叫纵队的称呼,纵队在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期间没有固定人数,直到了解放战争期间,纵队的才有了统一的划分,当时将各大战区,合计编出了二十七个纵队。这些的纵队保守的力量拥有三个师,每个师下辖可以有二、三个旅。可见纵队的已经接近了集团军实力。
随着解放战争的打响,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的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各军和纵队,由于不断的在扩充。为此方便管理,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原来纵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兵团。例如李云龙的旅长,陈赓大将,他指挥的中野二纵,为了方便和统一指挥,合并了其他几个纵队,组建了兵团。这也是为了快速应对,当时解放战争事态变化。
因为当时正面交战时,我军的一个纵队,面对是精良装备和优势兵力的对手,如果单独一个纵队和对方一个军抗衡,很难抵挡对方一个师的进攻,所以当时急需将力量整合起来,兵团的组建非常必要,况且对方一个整编师,不但有四五万人,还有飞机和美式装备,解放军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以弱胜强,积小胜而迎大胜。
解放战争中共组建了几个兵团?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组建的兵团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八路军和地方民兵组建的兵团,这一类合计有16个兵团。每个兵团指挥三至四个师军
这些兵团的指挥,都是在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中成长起来,鼎鼎大名的一方骁勇战将,建立新中国,十六个兵团的司令中,其中一人成为元帅,陈赓、萧劲光、许光达成为大将,十一人成为上将。
第二类:就是由敌人起义部队整编兵团,共有三个兵团
这三个兵团分别为:第二十一兵团是长沙起义的部队改编,第二十二兵团驻疆七万官兵和其他的起义部队改编,将绥远起义部队改编为第二十三兵团,这三个兵团的第一任指挥,21兵团司令陈明仁,后来授予上将,22兵团司令陶峙岳,后授予上将,23兵团司令董其武,同样也是上将
两类兵团合计为19个兵团,不过这19个每个兵团的人数上和实力都是有差异。
一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2、7军,合计八万四千余人。
二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3、4、6军,合计七万四千余人。
三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0、11、12军,合计共六万七千余人。
四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3、14、15军,共八万余人。
五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6、17、18军,共八万余人。
七兵团下辖管理四个军,分别为21、22、23、35军,
八兵团下辖管理四个军,分别为24、25、26、34军,合计约十三万余人。
九兵团下辖管理四个军,分别为20、27、30、33军,合计约十四万余人。
十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28、29、31军,
十二兵团是由东北野战军,一兵团改编,下辖管理三个军,40、45、46军,
十三兵团是由东北野战军,二兵团改编,下辖管理三个军,38、47、49军。
十五兵团是以四野南下的部队扩编为基础,下辖三个军,43、44、48军。
十八兵团是由华北一兵团改编,下辖三个军,为60、61、62军。
十九兵团是由华北二兵团改编,下辖三个军,63、64、65军。
二十兵团是华北三兵团为基础加以改编,下辖三个军,为66、67、68军。
二十一兵团,下辖两个军,为52、53军。
二十二兵团,下辖一个军两个师,9军和和骑兵七师、骑兵八师。
二十三兵团,下辖两个军,36、37军和一个骑兵四师。
重点说一下:
十四兵团,下辖三个师,39、41、42军,首任司令员为刘亚楼上将,到了现在这个兵团曾经管理的3个军,虽然历经沧海桑田,因为功勋卓著完整保留下来。能在当时的数字上看到,这些兵团组建和改编的时候,管理的师和人数都不是统一的,最多可以到十三、四万,少一点的不过一个军两个骑兵师,平均来说也是在三个师,七、八万人之间。
解放战争中敌方共兵团数量
为了做一个对比,我也收集了一些,解放战争时期,对方的有兵团资料,合计对方当时有22个兵团,一个兵团有多少人,需要看情况而定,例如黄维第十二兵团,他的兵团就是管理了四个军,即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还有一个快速纵队,合计人数多达十二万人,堪称是当时敌人主力中的主力,特别是它的快速纵队,其实力当时是顶尖的存在,拥有一个坦克营(包括了二十多辆美式轻型坦克,还有装甲车十多台),并且还有十二门火炮的炮兵营,不过黄维兵团最后被困在一个不到十五华里的狭小地区,只有少量逃走外,最终被解放军接近全歼。
除了黄维兵团,我在说一下张灵甫的74师。
进入了1947年春天,敌方改变作战的思路,向陕北和山东发起猛攻,在山东合计投入了三个机动兵团,其中包括六十个整编旅,接近有四十五万人,还编成了一个以二十五万人组成守备机动兵团。
合计共投入了多达七十多万的兵力,其中在三个兵团中以一兵团核心,因为在机动和实力还有装备上,一兵团堪称精锐,核心中的核心,实力最强的是整编74师。74师外号御林军,号称五大王牌师之首,美械装备战力强悍堪称头号精锐,不过在孟良崮战役中,由于张灵甫急于争功,反了兵家大忌,因为孤军深入,最后被解放军优势兵力包围最后歼灭。
抗美援朝志愿军派遣了多少个兵团入朝?
抗美援朝期间, 我国的志愿军合计共派遣了六个兵团的兵力,这六个兵团分别为:志愿军三兵团、志愿军九兵团、志愿军十三兵团、志愿军十九兵团、志愿军二十兵团、志愿军二十三兵团,而其中的:志愿军三兵团的第一任指挥,就是李云龙的旅长陈赓大将,第二任是许世友上将,可见在亮剑中,提到了孔捷参与了入朝作战,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不过陈赓大将在后来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组建军校,实际上指挥志愿军三军团战斗的,更多的是王近山中将,特别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他参与和指挥的。
兵团为何最后被取代了
在解放以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胜利后,兵团的建制开始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兵团被取消,由军区对下辖的军直接管理。这也是因为世界格局在变化,当今的战争模式发生新的变化,并且进入了90年代,科技和网络的发展、精准打击的出现,需要的是应对局部发生冲突的建制作战单位,所以,人民解放军也开始进行改编,取消了兵团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重新以军为建制单位,应对一些局部冲突,兵团就此退出逐渐很少再被人提及。
小结:
提起兵团,其实它还有许多历史含义,是历史上一级部队的建制称呼,不过也有不同的叫法,例如主力兵团、地方兵团、游击兵团。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兵团成为了解放军各个军和纵队的升级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在纵队基础上发展出来更高级的建制。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19个兵团。建国后,逐渐取消了兵团作为指挥的作用,改由军区直接管理军。
大家看过的哪部战争类型纪录片印象最深刻?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每一场海战无论双方阵营如何,站在历史角度来说,这都是人类战争史最后一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海战。其中中途岛战役就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作为一部由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决战中途岛》真实反映那次惊心动魄的战役。无论是从选角还是场景的还原度,都是体现了好莱坞大片的水准。演员的演技也都是在线。
这部电影平铺直叙地重现了太平洋战争头几个月来,从偷袭珍珠港到到大战转折点中途岛战役(1942年6月)之间的事件,穿插叙述了杜立特空袭(1942年4月)和珊瑚海海战(1942年5月)。故事主要从两个美国官兵的视角展开:一个是在中途岛率领俯冲轰炸机中队的迪克·贝斯特上尉(艾德·斯克林饰),另一个是领导破密团队预言中途岛袭击的情报官埃尔文·莱顿少将。(帕特里克·威尔逊饰)。
影片一开始是美军航母飞行员演练,一名飞行员自行进行紧急迫降演练,懂的观众会猜到这一幕在后面一定会发生。紧接着是安详的珍珠港被日军飞机奇袭,瞬间化为一片火海,战争就此开始。
然后美日双方情报部门的较量让人感慨信息的重要性。也让我们从侧面看到,二战时日军不俗的军事实力。
经过空海双线作战,多亏情报的提前指示作用,美军飞行编队费劲千辛万苦终于炸沉了一艘日军航母后扬长而去,详尽地展示了“俯冲轰炸”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术,展现了空军在战争中的作用。
不久飞行编队杀了个回马枪,重创剩下的一艘航母,并迫使日军自行将其毁灭,并有将领自尽。中途岛海战美军的大获全胜,电影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在战术谋略上,无论是美军还是日军都展现了自己在二战时代背景下的成熟体系,情报,作战指挥,还有无惧生死的军人们。在电影中,打动我的是随船赴死的南云忠一和他的副手,还有“俯冲轰炸”时子弹飞过的惊险。军人的气节令人尊敬。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看战役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如何评价铁血将军孙立人?
孙立人的名声这些年被很多人洗来洗去,涂涂抹抹,已经越来越离谱了。虽然说他抗战时期确实立了功,但是还没到很多人吹捧的那个程度。他的名声大噪,很大程度上去因为美国人的吹捧,国内一些人只是配合而已。
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段子,说他曾经在抗战的时候说,让下面的人去审问抓到的日军俘虏,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枪毙。这就是典型的网上编出来的段子,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原始文献出处,纯粹是网上一些人编造出来的。
美国人之所以喜欢孙立人,最简单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留学是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军校,是巴顿的师弟,美国人觉得比较信得过,所以在国军将领中,对他另眼相待。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在远征军时期曾经在仁安羌之战中救出英军,也让他在英语国家里名声大噪。
但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他更听美国人的话,而没有听委员长的。在缅甸作战失败后,本来委员长要求国军各部都要撤回国内,养精蓄锐,因为当时抽调过去的都是国军精锐,万一有个闪失,委员长舍不得都扔在缅甸战场上给英国人卖命当炮灰。
而美国当时的战略重心都在欧洲战场,抽调不出军队来到亚洲战场上,所以才让委员长成为了中国战区总司令,实际上就是要中国出人,美国出钱出枪进行武装,用这个部队把日军拖住,避免日军抽调更多的军队进攻印度,导致亚洲战场完全失败。
加上本来美国派来给委员长当参谋长的史迪威和委员长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所以美国在远征军缅甸作战失败之后,要求远征军撤往印度,一方面是可以用远征军来阻止日军进入印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印度,美国的装备更容易送来,不必经过远程运输。
史迪威当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在印度按照美军的方式武装个编练一个强大的陆军集团,以便将来能够在对日军开始反攻的时候,从广州和山东登陆,先消灭华南的日军,再北上消灭在北方的日军。而史迪威本人又是远征军名义上的统帅,所以缅甸失败以后,史迪威和美国都要求国军退往印度。
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服从委员长的命令就对了,恰恰相反,再湖南战场上,委员长再衡阳保卫战结束后,也曾命令薛岳撤往湘西,但是薛岳并没有服从命令,而是径直去了江西。后来他给张发奎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离委员长远一点,鞭长莫及,他就不容易乱指挥了。
但薛岳和孙立人的情况不同。薛岳是在国内作战,他决定去江西,而不是去湘西,是他自己的决定,并不是外国人的命令。而孙立人是在国外作战,她同时接到了委员长和美国人的命令,这时候选择听谁的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了。
对能够决定国军去向的高级将领来说,这时候原则服从委员长得命令,还是服从史迪威和美国的命令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问题,是一个政治选择。因为这时候的远征军虽然名义上已经交给美国人指挥,但委员长是不可能完全放手的。
杜聿明作为远征军高级将领,虽然也认为撤往印度更为安全,军事上也更合算,但在涉及但国家军事指挥体系的问题上,他还是选择了回国内,即便是最后因为军队在翻越野人山的时候溃散,杜聿明也还是回国了。而孙立人却选择了服从美国人的命令,去了印度。
很显然,孙立人的这个决定是美国人能够在后来比较信任他的嘴主要原因。因为美国人从孙立人的这个决定中看到了,孙立人实际上在感情上更倾向于美国,也更信任美国,而不是信任委员长,和中国人的距离更远一些。虽然孙立人性格桀骜不驯,经常抗命,但后来在印度的时候,缺并没有个美国人发生摩擦,反而是合作相当愉快。
也因此,在国军转进台湾后,美国人试图胖台湾脱离中国,但却发现委员长并不容易控制,心心念念想的都是玩恢复大陆,坚决反对让台湾脱离中国。所以,美国人试图支持在台湾搞一次由中下级军官发动的军事政变,扶持孙立人为台湾领导人。只不过事机不密,被破获了,孙立人也因此而遭到了囚禁。
有哪些战斗英雄的话让你热血沸腾?
张映鑫,1940年出生于四川省嘉陵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旧社会,他们一家五口人只有半亩地,父母常年劳累,却依旧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寒冬腊月,家里常常揭不开锅,为了活命,年幼的张映鑫经常和弟弟赤脚沿街乞讨要饭,脚上长起一块块红肿的冻疮,走路一瘸一拐的。一次,他弟弟讨饭到一户地主家,谁知道歹毒的地主竟然在饭里放了毒药,被活活毒死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年幼的张映鑫第一次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温暖,他再也不用在死亡线上挣扎了。1959年,19岁的张映鑫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授枪仪式上,他把刚领到步枪搞搞举过头顶,这一刻,他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
谁要是想来破坏社会主义,破坏祖国,我就要用这把枪狠狠的还击。
入伍没多久后,张映鑫就随部队来到西藏驻防。当时,西藏虽然已经和平解放多年,但是各处的匪徒依然很猖獗,到处残害无辜百姓,搞破坏。张映鑫所在的部队日夜备战,随时都有可能接到战斗任务。
在一次剿匪战斗中,匪徒居高临下,占据了有利地形。张映鑫所在的班连续冲锋几次,都被匪徒的火力压制住,前进不得。张映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他直起腰,端起枪,就向敌人据守的山头冲击。班长见状,急忙大喊:
“卧倒!卧倒!”
但是他一点也不理会,急得班长几个箭步窜上去把他按倒,伏在他身上,就在这时,一颗子弹贴着班长头皮滑过,如果不是被班长压着,这颗子弹打中的就是张映鑫了。战斗胜利结束后,班长严肃地说:
你想消灭敌人,想报仇,不怕牺牲自己,这是好的。但是不能不讲战术蛮干呀!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张映鑫在战斗时总是能做到舍生忘死,为了取得胜利,不惜冲在最前面。但是同时也看到,由于入伍时间不长,战术方面还有欠缺,这是他以后需要学习的,也是一个战士成长的必经之路。
时间来到了1962年。在中印边境,印度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不断向麦克马洪线推进,蚕食中国领土,在边境上不断制造摩擦。当时国际形势风起云谲,我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并不愿意和这个邻居轻启战端,不断督促印度放弃武力挑衅,双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
但是,印度却把我们的忍让克制当做软弱可欺,更加肆无忌惮的挑衅,不仅继续蚕食我国领土。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我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印军把据点不断往前修,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
1962年9月17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军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我军被迫还击。双方交火至29日,我择绕桥头哨位主动后撤,印军、得寸进尺,越过克节朗河,进攻我军各哨所,打死打伤我边防干部战士47人,制造了中印边境规模最大的摩擦事件。
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惩戒印度,我国政府决定,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和西段同时向印军发起反击。1962年10月20日,东西两线的自卫反击战同时打响。
张映鑫所在的部队接到的任务是攻下印军据点沙则。沙则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是克朗节地区入侵印军的核心阵地。印军长期盘踞在这里,筑有较坚固的土木和水泥工事,各种明暗堡达100余个,驻有一个加强连和一个加强排的兵力。
最先冲到沙则的是张映鑫所在的9连,但是被印军严密的炮火挡住了去路,前进不得。9连连长急的团团转,如果沙则的暗堡群不拔掉,后面的大部队冲上来,必然要遭到重大损失。现在的办法只有强行爆破,敲掉印军的碉堡了。
此时,已经是副班长的张映鑫占了出来,自告奋勇的接受了爆破任务。他仔细的查看了一下地形,发现地堡群前面有三个暗堡,向触角一样延伸开来,阻挡住进攻通道,同时又用火力显示的方法为后面的地堡指示打击目标。
必须先要打掉这三个暗堡。
张映鑫说完,便带着爆破组借着地形掩护,从侧面爬了上去。前进到距暗堡约十米的地方,他猛然跃起,端着机枪就向射击孔一阵扫射,把里面的印军打的抬不起头,身后的战士立即心领神会,趁机塞了两颗手榴弹进去,轰的一声,第一个暗堡报销了。
此时,剩下两个暗堡里的印军已经发现了这一小股突击队,用火力封锁了山腰,子弹一串串“啾啾”的落在张映鑫头前,溅起的碎石泥土不断砸到他背上。张映鑫使劲压着身子,趁印军换弹间隙,左右手各拿一颗手雷,猛扑第二个暗堡,第二个暗堡又哑了。
这是就剩下最后一个暗堡了,张映鑫就势一滚,正好滚到了第三个暗堡跟前,来不及细想,他拉开手榴弹,就朝射击孔里塞了进去。不料,里面的印军把手榴弹又扔了出来,在他身后爆炸。张映鑫顿觉胸口一紧,一口血就从喉咙里涌了上来,一块弹片嵌进了他的后背。
这是,9连连长以为三个暗堡都敲掉了,就带着战士们冲了上来。冲到一半,眼前的暗堡突然又嘶吼起来,一下子就有五六个战士倒下了。张映鑫一摸腰上,只剩下最后一个手榴弹了,如果投进去,敌人在扔出来怎么办?
看着不断倒下的战友,张映鑫再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他把冲锋枪斜背到背上,拉开最后一颗手榴弹,从射击孔塞了进去。然后拼尽全身最后力气,大叫一声,奋起一跃,双手紧紧的抠住地堡射击孔顶上的梁木,稳住身体不下滑,用双腿将射击孔堵得严严实实。
里面的印军望着冒烟的手榴弹,急的哇哇乱叫,他们用刺刀捅,用枪管砸,用子弹扫,想把张映鑫打下去,在把手榴弹扔出来。张映鑫双腿都快被子弹打断了,只留一点皮肉连着,但依然不松手,用身体堵着射击孔。
后面的战士看到这一幕,眼里泛着泪花,大喊道:
班长,快躲开,躲开。
但张映鑫依然咬紧牙关,目光灼灼,等待手榴弹爆炸。终于,“轰隆”一声,地堡被手榴弹掀开了花,里面的机枪彻底熄火了,张映鑫也被巨大的冲击波震飞。就在这时,冲锋号吹响了。
后上来的一班副班长唐焕章,急忙把张映鑫抱进堑壕,快速动手为他包扎伤口。张映鑫推开战友的双手说:
不要管我,我的伤不要紧,赶快冲上去!
副教导员也上来了。张映鑫迫不及待地问:
"同志们上去了吗?"
副教导员说:
"上去了,你们排打得很好,三分钟突破前沿,反击道路打开了!
说完,副指导员让人用担架把张映鑫抬下去治疗,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
1963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7606部队批准张映鑫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并根据他生前的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5月,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1963年的春天,四川省泸县人民政府在张映鑫的家乡--分水岭乡,为张映鑫烈士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亭,并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