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一个,你怎么看待韩寒这个人?
韩寒是新一辈人,我是老一辈人。他的作品听说过,沒看过。倒是他父亲韩少功的作品读过,感觉不错。这个年轻人敢说,锐利,揭黑不留情面,是个所谓的青年意见领袖。有人说,他的作品是别人代写的,这个不重要。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即好猫,有本事自己也来这手,況且真伪难定。韩寒还是赛车手,得过奖。是个特例吧,难以效仿,恐也难以复制。社会这么大,十几亿人,思想价值多元化,出几个另类也很正常
全新名爵ZS正式上市?
韩寒堕落了(* ̄rǒ ̄)连名爵ZS都会代言算是什么赛车手和作家……
一台车是否能成为爆款在于车辆品质而不是找谁代言,汽车不是成本很低就能玩一玩的“蓝月”或“零冲”,玩几天扔了也没有什么好心疼的;然而十多万买台糟心的低端车,即使在懂车后后悔了估计也要等几年才能有机会换车。而目前懂车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名爵ZS成文爆款的概率是【0】。
名爵ZS九月销量为5771台,SUV销榜排名第45位,这还是老款的销量成绩,现款预计会下滑多少可以看一看车辆的品质。
1:低配版指导价7.98-10.28万、自动版起售价8.98万,价格重合了至少两台优秀的国产SUV。该车发动机搭载1.5L多点电喷技术的自然吸气动力,最大功率88kw、峰值扭矩150N·m,变速箱匹配CVT。这一组合定出这一价格除非是合资车才敢这么干,因为体验是rubbish水平;在同一价位里主流国产品牌SUV使用的发动机多为高燃烧高性能的缸内直喷增压机,比如以下两台。
长安CS35Plus的NE14T-1.4T增压机,热效率达到40%有充足的动力储备,同排量扭矩达到260N·m,并且能在1500-4000转持续输出,介入转速为1250转。这台发动机与7挡湿式双离合匹配后有相当不错的动力表现,和这台车对比名爵ZS1.5L版本真的是垃圾。
与名爵汽车品牌定位相当的SUV可以参考捷达VS5,这个自主合资品牌使用了1.4T缸内直喷增压机,最大扭矩有250N·m并且能在1400-3000转持续输出,性能还是比ZS更强。而且变速箱使用了传动效率不高但比较主流的6AT手自一体,名爵ZS真的是连捷达都不如了。
相同的预算有AT和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可选则一定不建议考虑CVT,传动效率低、耐用性差、冬季低温保护、频繁急加速高温保护,这种水平的变速箱早就应该消失了。而且多点电喷技术的发动机也不建议再考虑,尤其还是自然吸气,这一版本的名爵ZS真实价值仅仅在5~7万之间,和宝骏510属于同级车。至于品牌价值也可以说丝毫都没有,名爵虽然是英系车但先后被福特南汽上汽收购,技术方面早已经没有罗浮MG的基因,无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低端品牌而已,和斯威宝沃也没有什么区别。
2:高配版指导价10.58-11.28万,发动机升级为直喷技术但又降级为三缸发动机。这台1.3T直喷增压机最大功率120kw、峰值扭矩230N·m,动力水平高低不用对比大排量发动机,参考同为1.3T的四缸GSE人家为什么有270N·m的扭矩?说白了还是三缸机担心扭矩过大会快速造成磨损导致烧机油甚至机油增多,名爵ZS还在展示这台车的性能如何如何,殊不知性能越强的三缸机损坏的越快。
同样的预算没有任何理由选择这台车板悬三缸小车,除非是一点点都不懂车。主流的选项建议考虑哈弗H6/F7/宋Pro/CS35Plus/CS75等车,这些车的综合品质均可碾压名爵ZS,供参考。
本文由天和Auto撰写,内容请勿站外搬运(保留版权保护权利),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大家觉得韩寒的哪部作品最好?
2013-09-18
韩寒的书一般以批判现实类型的为主,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喜欢韩寒这种风格,幽默讽刺,一针见血,他被很多年轻人所追捧,尤其是学生。他第一本作品《三重门》是他初中所写,写的大部分有自己的影子,这本书由于写出大部分学生对现代教育的不满,可以说是极大的讽刺了学校教育,许多学生看了大呼过瘾,这本书也被出版到国外·····可见这本书的影响力部一般。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也是喜欢韩寒的一个开始,可以说是必看的一本!可以说韩寒早期的书大部分都有批判教育的一面,建议你购买《五年文集》里面收集了包括《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等几本书,还有他初中的几篇获奖文章如《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等几篇。 个人说实在的除了《三重门》外,最喜欢韩寒的第一本武侠性质的也是唯一一本以古代为背景的书《长安乱》,里面的精髓故事既感人又幽默风趣。 还有一本叫《一座城池》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不过话说回来,韩寒的书都值得一看,各种风格可能对一些人来说因人而异,不喜欢韩寒的说韩寒的书写的云里雾里散乱无章。喜欢韩寒的风格几乎每本必读。下面是韩寒的出版记事表(摘自百度百科) 文章 韩寒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 · 1997年 于《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傻子》等作品。 · 1999年 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 。初赛作品《求医》《书店》,复赛作品《杯中窥人》。随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引发社会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 2000年 获得“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 ·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至今销量200多万册,曾经为中国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 2001年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至今销量110万册,2001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 · 2002年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至今发行87万册,2002年全国图书畅销榜排名第一。 · 2002年出版作品精选集《毒》、《毒2》至今发行80万册。 · 2003年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至今发行90万册,2003年全国文学类畅销图书排名第三。 · 2004年出版小说《长安乱》至今发行160万册,2004年全国图书排行榜文学类畅销书第一。 · 2004年3月出版文集《韩寒五年文集》至今发行78万册。作品有法国、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其中法国版本获得法国2004年10月法国最畅销图书。 · 2005年 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接力出版社),首印40万册。 · 2005年9月开通博客,开始博客写作。 · 2006年 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首印50万册。 · 2006年 出版文集和唱片《寒·十八禁》 · 2007年 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首印60万册,销量超70万册。 · 2008年3月 出版博客精选集《杂的文》(万卷出版公司),首印30万册。 · 2009年1月 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万卷出版公司),首印50万册,现销量已超70万册。 · 2009年6月 出版精选文集《草》。 · 2009年7月 出版博文精选集《可爱的洪水猛兽》。 今年他已经推出了他的杂志《独唱团》,销量惊人,本人是提前在淘宝里预购的,很是激动。相信在你的阅读下你一定会越来越喜欢上韩寒的文章的··········欢迎采纳~
韩寒来写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
郭敬明一直对自己的身高不太满意,在社会上终于混不下去的时候遇到了韩寒!韩寒请他吃饭,和他一起写文章,和他一起赛车,教他打篮球!郭敬明终于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那就是得一知己才是人生的幸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郭敬明爱上了韩寒,他们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合体,第二天早上变成了姚明!!!
为什么韩寒的乘风破浪杀青一个月就能上映?
《乘风破浪》摄影师程马志远在ONE上回答网友们的提问,回答得很真实,而且不做作。回答如下:恰逢《乘风破浪》与知乎搞了一个圆桌活动,为了配合参与这个圆桌活动我第一次开通了知乎帐号,恰逢我参加活动时发现知乎有这么多和《乘风破浪》有关的话题,又恰逢我点进来了看到很多四六不靠的猜测。作为非常清楚整个事情经过的当事人之一,我就来讲讲这个问题吧。▲摄影指导:程马志远1.大家拍电影,老板都希望“多快好省”,但这其实是矛盾的,你必须有所侧重有所牺牲。那侧重哪个?牺牲哪个?“多”,你必须保证足够的片长,也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素材来剪出足够的片长,没法牺牲。“快”,我们就是想要春节档上映,不快不行啊。“好”,这还用说吗?不好还要做出来,是爱好打自己的脸吗?那最后我们只有把“省”牺牲掉了。我们真的好不省啊,大家看看最后的演职员表就知道我们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图片摄影:刘虹妤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拍戏最多的时候我们用了九台摄影机,戏用的赛车,就是韩寒在斯巴鲁拉力车队使用的冠军赛车,这种顶级大车队一线服役的赛车,每辆车造价在都在一百万美金以上,路跑每公里的损耗成本平均是400美金/公里。这样的赛车我们用了不是一辆也不是两辆,是四辆,而且还是拍撞毁的戏。我们不但有A组B组,还有一个拍狗的C组,每天跟着狗出差各种外景拍,虽然最后成片里只用了C组拍的一点点镜头,但喝一碗倒一碗这种事,本来就是大组常干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至于平时那种用好几台日租金以万计的Phantom Flex高速摄影机来多机拍,用俄罗斯臂跟拍车给特效组拍合成用的素材这些小事就不多说了。▲图片摄影:杜澍一2.我们这么不省,制片人为什么不翻脸?这就要说回我们的制片人团队了,这次我们的制片人团队不止是专业这么简单,还有一位是专门负责制作技术方面的制片人,他既是我们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又是本片的剪辑指导,精通前后期最先进的制作流程和相关技术,所以,既然说了不省,只要是有助于效率和效果的花销,在他那自然是一路绿灯了。▲制片人:李雯雯3.大家都说我们周期短,说得好像真的知道我们制作周期似的,我们这么低调且开机仪式都不搞的剧组,又怎么会让你猜得到呢?这部电影实际拍摄周期80多天,这还是同时拥有ABC组在拍摄的前提下,我想,这已经超过大多数国内电影的拍摄周期了吧。好吧,我就知道,你们要说后期制作周期短的事,那只能透露一下我们的魔鬼流程控制了。我说我们边拍边剪,你们肯定不觉得有什么稀奇,现在哪个电影没有个把现场剪辑啊,但是,你们也知道,通常的现场剪辑会使用视频录机录的监视器信号当素材来剪,这样的流程就有两个绕不开的工作,一个是从把录机的视频素材拷贝到剪辑系统的工作(花不了多少时间),一个是把录机的视频素材和真正的摄影机素材套底的工作(相对比较花时间)。我们的流程有什么不同呢?▲剪辑指导:白玉侠秘密在于我们使用了一个牛逼又高能的系统叫QTAKE,并且有一个团队专门操作它,它录的并不是监视器信号,而是摄影机直接出来的信号,并且,它不但能够读取摄影机对素材的文件命名,还是自动同步摄影机的开关机信号和时间码来录制,这意味着跟组剪辑可以通过剪辑软件自动对素材套底,省去了套底的时间和工作量。更变态的是,我们的现场剪辑用千兆网线直接访问QTAKE的硬盘,在人家的硬盘上剪,连小小的拷贝素材的时间都要省。所以,别的电影的现场剪辑白天在现场剪,晚上回宾馆去套底,我们的剪辑师,白天在现场和导演商量着剪,晚上回宾馆被导演盯着剪……所以我们基本上拍完一场戏,就粗剪完一场戏了。那说了那么多QTAKE的优点,QTAKE有没有什么缺点,其实还是有的,缺点就是,租起来好贵啊。唉,其实我真的不是来炫富的,只是说了我们不省而已。▲副导演:张洪伟4.你们肯定还要说,电影后期又不止是剪辑,还有声音呢?还有特效呢?还有调色呢?我想说的是,我们不止有剪辑指导跟组,我们的声音指导也跟组啊,我们还在宾馆里建了音棚,粗剪完一场戏,这场戏声音后期就开始做了,作曲也跟剪辑保持着同步的进度在推进。▲声音指导:郭明再说说特效的问题,其实做特效,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前期实拍实现不了的效果,二是前期实拍可以实现,但做起来费时费力费钱的。其实国内的电影很多时候做那么多特效都是因为后者,但我们不是啊,一是我们前期拍摄的周期比后期宽裕,二是我们不怕麻烦,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不省钱。所以,能前期拍摄解决的,我们尽量不留到后期。举个例子,专业的拉力赛车,里面的构造和民用的汽车一点都不一样,连老司机也是无法驾驭的,何况我们的演员们,不用说也知道,片子里那些各种惊险路段的特技驾驶肯定是用了车手啊,韩塞导演也多次透露过,我们这部电影的车手有英国双料冠军马克希金斯、多项世界纪录保持者韩越,和他自己。一般的电影,这样的情况,演员驾驶赛车的戏份肯定把车放在摄影棚里用绿背景合成车窗外的方式来拍摄了。▲美术指导:王阔这样的技术非常成熟,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对我们的问题就是,它增加了后期特效的时间。所以我们在拍摄别的戏份的时候,提前让B组去拍摄了开车时候四个方向的全部素材,然后在摄影棚里搭起来三面又高又大的LED显示墙,把车停在中间,演员就照着前车窗影像所显示的路况表演驾驶,像玩游戏机一样,不但演员的表演有了依据,不像对着绿屏全凭自己想象,而且对于我们摄影而言,车体、车窗、演员的头盔上,都有了真实的反射,不但省去了后期合成的时间,还获得了更真实的效果。不过这也没什么稀奇的,毕竟好莱坞在拍《地心引力》时候就这么干了,但为什么在国内推广不开呢?还是因为:贵啊!当然,虽然我们尽量用实拍去解决问题,但是还是有些东西是实拍解决不了的,所以我们还是有少量的几个镜头做了特效的,但我们因为特效公司找的是pixmondo,没错,就是做了《雨果》、《饥饿游戏》的pixmondo,外国人做事情就是特别的一板一眼,几个镜头,做出来预演动画以后,倒推了一个时间进度给我们,要求我们把特效的实拍素材必须按时间计划给到他们,晚一天也不行,晚一天就拒绝按时交活儿了。所以害得我们一开机就先拍了带特效的戏,算上我们还没开拍他们就开始建模做资产的话,区区几个镜头,他们竟花了四个月之久,跟很多其它电影的特效速度比起来,真是够慢的。5.再来说说调色的事吧,我们片子在画林调的,有的人知道,有的人可能不知道,画林是现在国内规模最大的只做DI调色的公司。调色调了有半个月,正常周期,但不同的是,我们租用了画林的全部四个调色厅,四个Baselight调色工作站同时开工,我和调色指导在4K厅精调的时候,其它调色师分别在另外三个厅按照我们订好的调子在做一级调色、回套调色动作和精抠选区,或者是在渲染已调好的镜头。这样,我和调色指导就把可以时间都花在精调和尝试不同的效果上,虽然只用了标准工作时长,但丝毫没有感到周期上的压力。同时,当调色完成,绝大部分镜头也已经渲染完成,当天就可以交技审,都不需要留太多额外的渲染时间。▲制片人:于梦6.最后说一点,韩塞导演是干什么的?赛车手啊,他们赛车手,不就是喜欢比别人快吗……终于把要说的说完了,居然说了这么多,不过,虽然如期上映都在意料之中,计划之中,但我还是觉得我们刷新了这个规模的电影制作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效率,从这点上讲,还是挺骄傲的,哈哈。《乘风破浪》剧组在知乎举办「拍一部电影」圆桌,分享电影幕后故事和专业知识,本文是程马志远的关于《乘风破浪》的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