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间,二战时有哪些参战国二线作战

诗佳网

二战时间,二战时有哪些参战国二线作战?

个人认为严格意义上二线作战的国家有德国、美国、日本,中苏也能靠的上。

二战苏德战场,苏联和德国展开了殊死较量。但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苏德开战前,曾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竭力争取对法开战前,与苏联签订合约。

二战时间,二战时有哪些参战国二线作战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德国早已决定先对法国开战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已经决心进攻波兰。波兰与英、法签订有军事条约,当波兰受到攻击时,法军将攻击德国,同样地,当法国与比利时受到德国攻击时,波兰也会进攻后者。所以,德国认定,一旦同波兰开战,即相当于与英、法宣战。

装甲部队

这是后德国与苏联的关系就很敏感了。一旦此时,苏联也对德国宣战,德国就将陷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这对刚刚恢复实力的德国来说,将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德国统帅部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到苏联的中立。

英、法与苏联产生裂痕

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社会制度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与苏联交恶,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崛起的德国发生冲突。

德国面对的形势

面对德国的崛起,苏联曾谋求致力于与英、法合作,遏制德国。但英、法长期实行绥靖政策,一方面担心德国的崛起,另一方面,害怕与德国起直接冲突,英、法希望通过牺牲一些小国的利益,使德国得到满足。二英、法的这种做法,使苏联感到失望,苏联也有意与德国达成谈判。

德国加紧对苏联的外交攻势

1939年8月,德国已经确定在9月1日进攻波兰。留给德国的外交时间不多了。当英、法军事代表团也希望与苏谈判,正当代表团在前往苏联的船上的时候,德国已经抢先到达莫斯科。

德国准备用最优厚的条件来争取苏联。德国先与苏联达成经济协议:规定德国向苏联提供2亿马克贷款,苏联购买德国的工业设备,苏联则向德国提供石油,木材等。

机群

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苏联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另一方面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8月23日,德国外长到达莫斯科的当天,德国就迫不及待的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德国在二战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德国成功地实践了装甲兵理论,最早进行机械化作战,迅速击败法国,横扫北欧,军事实力可见一般。但是像德国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都不敢轻言两线作战,那么2.5线作战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盘?

凡尔赛体系使得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到了暂时的抑制,新秩序虽然在调节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究其根本,还是“武力强弱”说了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19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盘,则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第一,涉及范围广,影响大。

危机从美国爆发后,很快蔓延到了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国家,就连殖民地都受到牵连,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无一幸免,工业,农业,货币,贸易等危机相互交织,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下降了近一半,国际贸易下降了一半还多,经济损失超过了一战。

第二,举措不当。

每个国家都只看考虑了本国危机,为了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日趋白热化,为了避免外国货物进入本国,采取了保护关税的措施,结果壁垒高筑,国际贸易陷入困境。

当然,这还是拜犹太人的经商之道所赐,经济危机就是他们搞得,被整的最惨的就是德国。

世界政局和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经理领域的摩擦转变为了政治对抗,最后爆发军事冲突,点燃了二战的导火索,典型的经济危机造成的政治危机。

二战轴心国有哪几个?

如果有人问“二战轴心国”有哪些,大家会第一时间说出:“德国、意大利、日本”。因为在二战时期,这三国国家影响力巨大。德国联合意大利横扫欧洲入侵苏联,屠杀了几百万犹太人;日本在亚洲侵略中国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偷袭了美国珍珠港。。。。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了解二战这段历史,你会发现:二战轴心国不止这三个国家。

轴心国的行成和由来

轴心国指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联盟。领导者是:德国、意大利。及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

轴心国的名称由来: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条约》签订后不久后,对条约进行了一次评价:柏林与罗马垂直不是壁垒而是“轴心”,因为柏林和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参加的国家称为“轴心国”。所以,大家就不要想当然的把“轴心国”说成是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个三个国家了。

占领国不算,除了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其实还有5个国家。

第一个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国土面积约为二十四万,人口两千万,算是一个中等国家,至少在欧洲这里,实力也算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拉拢罗马尼亚成为自己的盟友,主要是看中了对方的石油,因为现代化的战争,离不开石油,而罗马尼亚正好有这方面的资源,因此被德国所利用。 不过等到德国入侵苏联遭受重大惨败后,见势不妙的罗马尼亚立即投向了同盟国的怀抱。

第二个国家芬兰。芬兰是一个北欧国家,号称“北欧五国之一”,和德国等轴心国走到一起的原因是在十九世纪初期,芬兰曾和沙俄大打出手,最后战败的是芬兰,沙俄没少占芬兰的便宜,这也使得芬兰和从沙俄演变过来的苏联不对付,因此主动加入到轴心国的阵营之中。

第三个国家匈牙利。匈牙利愿意加入轴心国,和德国结盟,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一战的时候,匈牙利的前身奥匈帝国,就曾是德国的盟友,两个国家一起战败,一起遭受制裁。所以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匈牙利也是主动和德国结盟。不过在二战中后期,匈牙利就早早投降了。

第四个国家是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是一个东南欧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是坚定地站在了德国的一方,算是一个传统意义的盟友了。不过两次世界大战,保加利亚都站错了队伍,两次被打败,两次投降。

最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排在第五位的国家位于亚洲东南亚地区——泰国。泰国是一个非常善于投机的国家,当年的日军准备攻打他们的时候,泰国主动表示向日本靠拢,愿意和对方结盟。但是等到了二战的中后期,泰国一看日本败局已定,直接又反水投靠了同盟国。

所以二战中的“轴心国”除了占领国以外我们应该知道:德国、意大利、日本、罗马尼亚、芬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泰国等这七个国家。

如果大家问“轴心国的领头国家”有那些?这个时候大家可以说:德、意、日。

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到现在还有服役的吗?

1.M1911A1手枪

产地:美国

诞生年份:1926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美国等

说起最经典的手枪,M1911A1绝对榜上有名。这种由枪械泰斗勃朗宁设计的自动手枪,不但出身名门,而且无论是外形、性能还是操作体验都堪称无可挑剔,这也难怪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远征队在1986年美国三军轻武器换代后仍然采购使用了M1911A1的改进型M1911 MEU。即使在该枪已经九十“高龄”的今天,美军仍未放弃对它的改进——201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决定采购柯尔特公司生产的导轨型M1911A1,并命名为M45A1。看来,这把老枪在诞生一个世纪以后,也仍然要坚守在战斗一线了。

2.M2HB重机枪

产地:美国

诞生年份: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美国、比利时、加拿大、英国等

如果说M1911A1是美国军人手中的“宠儿”,那么M2HB重机枪毫无疑问就是他们的“老干妈”。虽然美国大兵给这挺老枪起的外号与风靡华人世界的辣味罐头没啥关系,但对于使用者毫无疑问在驾驭这位“老干妈”射击时也有相通的感受——干起活来,这位“老干妈”可以用“泼辣”、“爽快”、“干脆”来形容。从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再到阿富汗和伊拉克,哪里有美国大兵哪里就有M2HB的身影,其精准的火力甚至使它可以在单发射击时临时客串狙击步枪,而在连发火力压制时则能给敌方集群目标造成巨大的杀伤。这也难怪美国佬会把这位“老干妈”从悍马越野车到运输直升机上什么平台都要来一挺了。

3.54式手枪

产地:中国

诞生年份:1954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中国、朝鲜等

没的说,这款经典的战斗手枪虽然性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值得信赖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解放军、武警指战员和公安干警使用54式手枪与来犯之敌或犯罪分子战斗的场景诸见于影视作品和媒体宣传中,使得这种绰号“大黑星”的手枪成为很多人儿时脑海里正义的化身。54式手枪素以杀伤力大而著称,但鲜为人知的是,论“血统”54式绝对是名门之后,该枪是前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费约道尔·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的TT1930/1933手枪的仿制品,而TT1930手枪则是勃朗宁M1903手枪的改良版本,在二战期间曾作为苏联红军基层指挥员和飞行员、坦克兵的自卫武器广泛使用。如此说来,54式手枪还算是M1911A1的“表弟”。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警用装备展览会上,山东军兴机械有限公司展出了全新生产的54式手枪,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大黑星”的生命力。

4.StG44突击步枪

产地:德国

诞生年份:1944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叙利亚、利比亚等

StG44突击步枪是一款诞生于二战末期的具有革命性的武器,这种结合了传统步枪和冲锋枪优点的武器在给盟军战士带来麻烦的同时,却成功开启了“突击步枪”这个战后风靡世界的新概念。不过,由于结构复杂、重量过大,该枪战后并未被新组建的德国国防军沿用。但另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前些年的叙利亚内战中,这种“爷爷辈”的武器竟然再次出现在战场上,并且传出被叙反对派武装一次缴获5000支的消息。考虑到叙利亚政府与东欧国家关系友好,而战后一些东欧国家也确实曾继续生产和装备StG44,这种事情也并非不可能。有趣的是,由于StG44与AK-47外形相近,在中东有人给这支步枪起了个“AK-42”的名字,不知道德国人听了会怎么想。

5.MG42通用机枪

产地:德国

诞生年份:1942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德国

二战时期德军的另一款主力轻兵器MG42通用机枪,比起StG44来说在经典程度上毫不逊色。这款机枪以射速快、火力猛而获得了“撕布机”和“希特勒锯子”的别号。战后,德国国防军将MG42改为北约口径并降低射速,成为德军第一种制式机枪MG3。该枪延续了MG42的辉煌,除德国本国装备外还出口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目前德军装备的MG3,竟然有很多是用二战时库存的MG42直接改造的,“抠门”到这份上也不难看得出德国人的精打细算。

6.“布伦”式轻机枪

产地:英国/加拿大

诞生年份:1938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印度

经常看电视的朋友想必对“抗日神剧”中的“捷克造”机枪并不陌生。很多人会发觉“捷克造”与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另一种轻机枪“布伦”式外形很相似,事实上“布伦”式正是“捷克造”的改进版本,这一点从前者的原型为捷克陆军的ZB33而后者编号是ZB26便可以看出。而在历史上,这种曾为中国人民反击日本侵略者作出巨大贡献的武器,竟然也有反过来打中国人的时候。1962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入侵我国西藏的印度军队便装备了“布伦”式轻机枪。按说过了半个多世纪,这种可谓“老掉牙”的武器早该从印度人的装备列表中消失了,然而时至今日印军竟然仍然抱着改为北约口径的“布伦”式L4A1机枪不放,并将其部署在印巴边境的敏感地区。想来印度在武器装备上素以“只买贵的,不选对的”著称,而“布伦”式能被沿用至今,原因自然不能以印度太穷来概括。

7.“李·恩菲尔德”步枪

产地:英国

诞生年份:1895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印度

如果你认为“布伦”式机枪已经足够古老的话,那么印度目前装备的另一款轻武器“李·恩菲尔德”步枪绝对会让你感觉“布伦”是个小伙子。这款武器的年代之久远,竟然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期,也就是说它已经是经历过非自动武器时代、半自动武器时代和自动武器时代的“三朝元老”了!在历史上,该枪的身影也是贯穿了二十世纪的战争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到英阿马岛战争都能看到这位“老李”的身影。而由于该枪弹仓容量大、射速与半自动步枪接近且结构简单可靠,使得它在印度军队长期“退休不下岗”,很多预备役部队、警察和民兵组织都装备有“李·恩菲尔德”。“老李”的上一次“露脸”是在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期间,当时在外线执勤和维护秩序的印度警察使用的便是“李·恩菲尔德”。

8.“麦德森”轻机枪

产地:丹麦

诞生年份:1904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巴西等

同样奔波在战斗一线的“三朝元老”,还有丹麦的“麦德森”轻机枪。这种武器在国内知名度不如“布伦”和MG42,然而论普及程度却比起这两位“晚辈”远远过之。因可靠性好、精度优异,“麦德森”在欧洲、南美洲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都获得了欢迎。这种武器同样从一战一直沿用至今,时至今日该枪仍然是巴西等国警察的装备之一。2010年11月底,巴西警察在清剿毒贩武装团伙时使用的武器就有“麦德森”轻机枪。有趣的是,巴西人在这次战斗中使用的“麦德森”竟然还装有时髦的独立前握把,这倒是让这款老枪瞬间显得“潮”了不少。

9.M3A1“盖德”冲锋枪

产地:美国

诞生年份:1942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日本等

M3A1“盖德”冲锋枪这个名字对国人来说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在抗战和解放战争题材国产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美制黑色冲锋枪,那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种冲锋枪以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而在二战期间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包括原产国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制式装备,甚至到上世纪80年代该枪仍然还是美军装甲兵的自卫武器。而在另一些国家的军警部门中,这款“注油枪”一直服役到了今天,其中便包括日本陆上自卫队。一款以廉价和低成本为目标的武器居然能有如此持久不衰的“人气”,也算是轻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了。

10.“莫辛-纳甘”步枪

产地:俄罗斯

诞生年份:1891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中国等

朝鲜战场第一狙击手张桃芳的威名在国内军事爱好者中可谓家喻户晓,他使用的武器是一支前苏联制造的“莫辛-纳甘”M1944式步枪。这种相当精准的步枪可以说是绝对的“经典款”武器,因操作便捷而被国人冠以“水连珠”的美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步枪自从1900年首次出现在中国境内后,竟然从来没有从中国军队的武器列表中消失过!早在清末镇压义和团的作战中,八国联军之一的沙俄军队就曾经将这款步枪带到中国。随后的日俄战争和十月革命中,残留在中国的沙俄军人又为中国军队带来不少“莫辛-纳甘”,而在国民革命、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苏联又向国民革命军援助过很多该型步枪,在解放战争时期又被解放军战士缴获和使用过。新中国建国和“抗美援朝”开始后,志愿军先期入朝部队也装备有一些“莫辛-纳甘”步枪,而到了后期该枪则完全代替了各式杂牌步枪成为中国陆军制式装备,并以53式步骑枪的名称在中国大量生产。在56式枪族全面装备部队后,53式被淘汰给民兵部队使用,但在中国海军是个例外——现在海军水面舰艇上使用的抛缆枪,是53式“发挥余热”改造后的产品。如此一款与中国接下不解之缘的武器,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枪弹中威力最大的枪弹,所以该种手枪被世界上许多国家仿制。(中国的54式手枪也是仿制托卡列夫手枪。

第一个正式向我国宣战的是哪个国家?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二战中,第一个向中国宣战的国家?首先肯定一点,不是日本。

要知道日本从开始侵略到最后投降,日本至始至终都没有向中国宣战。

那么第一个向中国宣战的是谁呢?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国家(欧洲第三小国),而且这个国家还位于欧洲南部。

说得通俗一点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和中国没有一点利害关系的国家,叫圣马力诺共和国。

题主这个问题,分成两部分来回答。

第一部分圣马力诺共和国为什么会对中国宣战,第二部分日本为什么没有对中国宣战。

圣马力诺共和国为什么会对中国宣战。

圣马力诺这个国家很小,总面积只有六十一点二平方公里,就在意大利半岛的东部。整个国家被意大利所包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

这个国家小的,自己印刷的邮票都不能在全世界流通,只能作为纪念品销售给来这个国家旅游的外国人。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圣马力诺小,再举个例子。

整个圣马力诺由九个自治市,听起来不算少,但他们的首都的人口才不到五千人。

接着说。

那么圣马力诺最早是在公元301年的时候,由一名叫做马力诺石匠建立起来的。

这个石匠之所以会建立这个国家,是因为当时罗马帝国的皇帝要对基督徒进行伤害,这个石匠恰好就是一名基督徒,为了躲避这才建立了圣马力诺。

怎么说呢?整个圣马力诺的建立其实是不符合法律实体的。

直到1797年的时候,拿破仑这才承认了圣马力诺是一个国家。

到了1915年的时候,整个欧洲国家这才承认了圣马力诺是一个主权国家。

进入1992年的时候,圣马力诺这才成为联合国的一个成员国。

所以从这些描述中,圣马力诺可以说是一个时常被人忽略的一个国家。

那么他又是因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向中国宣战呢?

这么说吧,圣马力诺虽然是一个国家,但它在很多方面其实都是依靠意大利的。

而在二战中,意大利和德国以及日本是二战的主要发起国。

所以当二战爆发之后,就有德军进入到了意大利,当然了德军作为意大利的盟友,对意大利境内的圣马力诺也没怎么样。

也就是说双方没有什么矛盾。

但事情到1944年的六月二十六号的时候,发生了变化。

当时英国空军对意大利进行了无差别轰炸,于是圣马力诺这个国中之国就遭殃了,一天就被炸了六次,六十多个平民被当场炸死,一百多人受伤了。

这个举动实在是把圣马力诺的政府给气坏了,怎么能这样呢?他们不是意大利,更不是德军。

于是为了表达他们的愤怒,在七月五号的时候,圣马力诺的外交部长郑重地对外宣布,他们要对全世界宣战。

所以圣马力诺就成为了第一个向中国宣战的国家。

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圣马力诺这么做,相当于同德军宣战了,所以德军也不客气到了八月十号的时候,派出第二百七十八国民掷弹兵师,进攻了圣马力诺。

那么这个时间点上,其实已经到了二战后期了,到了九月十九号的时候,英国的第四步兵师就来到了圣马力诺。

于是英国军队和德军双发在这里开始交战,战斗就打了四十分钟,德军就被击退了。

于是圣马力诺就被英军占领,毕竟圣马力诺向英国宣战了,所以这就被英军占领了两个月。

到了十一月份的时候,圣马力诺和英国签署了和平协议,随后英军就从圣马力诺撤了出来。

日本为什么没有对中国宣战。

关于这个问题,很古怪,毕竟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伤亡人数高达三千五百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平民。

而侵略中国的面积更是高达六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这可是中国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二。

可是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至始至终就没有对中国宣战。

其实关于宣战还是不宣战,日本在内部也是经过一系列讨论的。

讨论的结果是,不对中国宣战对日本是极其有利的。

接下来就看看,日本人是如何讨论这个问题的。

日本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当时的日本内阁就以对中国宣不宣战进行了讨论。但这些讨论都以意见达不成一致而没有结果。

到了1937年的淞沪会战爆发以后,日军的少壮派看到在日军的进攻下,国民党败退得很快,在他们看来,如果对中国宣战,那么日本就有理由掐断国外对中国的贸易渠道。

所以当时的日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里的少壮派将领,对中国宣战的问题再一次地提出来,但刚一提出来,就遭遇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对于这次的提议,日本有些人不甘心,到了八月十四号日本内阁召开议会的时候,又有人提出了对中国宣战的问题。

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呢?

到了八月二十五号的时候,日本政府就召开了四相会议,包括首相,陆相,海相,外相。

而四相会议也没有讨论出个所以然来,这些人也把控不了这其中日本的得与失,所以问题又被搁了起来,准备等到日本第七十二界临时议会开始之后,让日本的天皇用诏书的形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件事到了九月中旬,日本首相在内阁会议上提出,宣战是可行的。

日本首相已经有了一个答案了,于是日本首相就指示了内阁官房长官和日本军方再一次进行了讨论。

而这一次讨论,出了最终的结果,日本的军方认为不宣战是最好的。

对于之前,日本有些人反复提到的,不宣战的话中国就会得到国际第三方的经贸往来的问题,给出了答案。

说日本同样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他们大部分的战争资源也是需要进口的,日本同样会被掐断和第三国的经贸往来。

那么这个问题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并没有,到了这一年的十月份的时候,在中国的日军,再一次地要求日本政府宣战。

于是在十一月份,日本政府就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研究宣战问题。

也没用多长时间,就有了答案,还是宣战对于日本方面是极其不利的。

当时间走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份,日军占领了南京。

翻过年到了一月十六号的时候,日本首相近卫发布了一个《近卫声明》,在声明当中,说什么对中国民众不敌视,不是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不需要发布宣战布告。

也就是在这一天,日本命令国民党驻日大使回中国。

至于上面这个声明说道的一些东西,是真是假,都明白,就不多说了。

跟着后边又发生了一件事,日本迎来了汪精卫,汪精卫做了什么都明白,此后日本就和汪精卫组织的傀儡政府搞了一个所谓的建交。

那么事情到这里,日本内部就没有再提出宣战不宣战的问题,达成了一致。

当时间走到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随即,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等国家对日宣战,也是在这个时期,国民党才开始对日宣战。

那么这个时候,对于日本来说,宣不宣战已经不重要了,于是对中国宣战的问题依然被搁置了起来。

这是当时,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于对中国宣战问题的一个全过程。

接下来就说一说,日本为什么觉得,对中国宣战弊大于利。

第一从军事角度上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德国,意大利一样都是入侵者,抢夺其他国家的土地和资源的。

所以作为战争的发起国,这场战争的本身就是非正义的,那么他们必然就会使用非正义的手段里实施这场战争。

那么在历史上就看到了德国突袭波兰,进攻苏联,甚至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都是不宣而战。

所以日本在发动卢沟桥事变,发起对中国的全面入侵,也就不宣而战了。

这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一开始的举措,所以日本上下对于不宣战,就没有异议,想法是一致的。

等到战争顺利推进之后,日本内部就有了想要宣战的想法,但这些想法最后认定是不可行的,宣战的后续影响对于日本来说就是弊大于利了。

第二点,为了维护日本在中国的利益,并避免在国际上被其他国家制裁。

在说这一点,就必须先说一个关于战争的法律阐述。

1907年的十月份,当时海牙公约中,有这么一条,凡是缔约国在向其他国家开战的时候,必须明确附有条件的宣言,还要附带上宣战的性质,这份东西相当于最后通牒,双方才可以进行合法的战争。

而日本恰好就是缔约国。

那么按照国际法的惯例,一旦双方宣战,明确了敌对关系,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有权力单方面断绝和对方的一切关系,并废除一切之前签订的条约。

说道这里,很多人就应该明白了,只要宣战,一方就可以废除之前签订的一切条约。

这一点对日本来说是非常大的威胁。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这才强大起来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就开始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通过战争日本在中国获得了不少的权益。

比如甲午海战,日本逼迫当时的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来的《辛丑条约》,甚至是日俄战争时期,掠夺东北的权益,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山东的权益也被日本拿走了。

如果要细算下来,各种条约有很多的,这其中不仅仅有金钱上的赔偿,还有对中国土地的掠夺,以及附加的各种权益。

那么这些东西,对于日本来说,日本如果在二战中被打败了,他们就可以使用没有宣战,所以不是合法战争的方法,保留下这些权益。

第三就是日本本身就是一个岛国,本身的资源就不足以让日本发动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

根据资料显示,日本在当时有88%的资源是从外边进口,而且主要的进口国就是美国。

其实这个数据到了1938年的时候,就已经是92%,从1937年到1939年之间,日本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都在两亿美元以上。

所以当时日本丢在中国土地上各种炸弹,炮弹,其实很多都是用美国的钢铁制造的。

而当时的美国,有一项中立法案,内容是禁止武器输入一切交战国,后来还包括战略物质。

其实吧,在二战初中期,美国不仅向同盟国出售各种物资,向轴心国也贩卖了不少的物资

甚至到了二战后期,美国在和德国交战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美国公司和德国进行交易的。

但不管怎么说吧,条款就在哪里,日本不想轻易的触动这个条款,给别的国家借口。

第四点就是,日本在占领南京之后,疲态已经开始出现了。

武汉会战,让日本的这种疲态更加的暴露出来,资源的各种限制,以及作战的过程中,不再像战争初期那样,轻轻松松就可以拿下大片的中国领土,伤亡一次比一次重。

所以日本初期想用武力侵略中国的想法,被收了起来,改成了分化瓦解国民党,从而诱逼国民党政府的屈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汪精卫傀儡政府的出现。

所以这种策略上的改变,也是日本不宣战的一个原因。

再加上面对日本的入侵全中国老百姓都是很愤怒的,日本担心他们宣战,会让这种愤怒变的更大,从而让国民党政府迫于这种情绪,没有了让国民党政府屈服的条件。

期间日本还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所谓的中日亲善,共同防共,经济合作等等的条件,甚至还开出了可以撤销治外法权,归还租界的条件。

到了1941年的冬天,这些条件,每个月日本都会对国民党政府提出一次。

最后一点原因就是日本想要美化自己,掩盖侵略的本质。

在九一八之后,日本在对中国的每一次的军事胜利,都极力的描述成为地区性冲突,然后建立傀儡政权,与之进行交往。

到了现如今,日本也是拿没有对中国宣战来说事,以此为依据,在他们的教科书里就有了进入,占领的字眼。

在二战时期,日本主要考虑的关系对象其实就是美国,苏联,英国等这样的大国。

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和美国,英国的关系是有的,和苏联也是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在日本看来,他们要是对中国宣战的话,这就要考虑到了这些国家的反应了。

到了偷袭珍珠港之后,对于日本来说宣战还是不宣战已经不重要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9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