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佛运动,唐武宗灭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诗佳网

灭佛运动,唐武宗灭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到唐代佛教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八个流派,号称“八宗”,即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密宗、三论、法相宗、净土宗和禅宗。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吸纳信徒而流失了国家的税收,在经济上引起当政者的不满;在宗教信仰上为了争夺话语权而与传统的道教发生矛盾;在思想文化上与儒家的理念也多有冲突。

随着这些矛盾冲突的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在历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佛教史上称其为“法难”。这里的“三武”是指(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得道士寇谦之清静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怂恿,乃下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二)北周武帝宇文邕欲以符命曜于天下,听信道士张宾与元嵩之言,决心灭佛;(三) 唐武宗李炎宠信道士赵归真。为历史上佛教徒之大浩劫;“一宗”则是指后周世宗柴荣。上述四位皇帝,因为政治上的现实需要,为了转移社会矛盾或是解决经济难题,都曾经拿佛教开刀,实行过灭佛的政策。

灭佛运动,唐武宗灭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就唐武宗期间的”法难“而言,有如下历史背景:

财税金融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藩镇割据,叛乱频发,朝廷也是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在现实中既看不到希望,又无所依托的民众,就纷纷躲入寺庙而成为僧人。这样一来,遍布各地的寺庙不但吸纳了众多的人口,还广占良田,坐拥大量的地产,成为社会上最有势力的地主组织,与世俗地主之间自然就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而寺院的免役、免税等特权,又使得中央政府流失了很大一部分人力资源与财政收入。

杨炎780年实行“两税法”,将此前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这大幅度增加了税赋中铜钱的征收比例,更加重了流通领域中铜钱不足的矛盾,最终发展成为贯穿于整个唐朝中后期直至宋代日益严重的“钱荒”难题。

佛教寺院的铜像和法器就成了造币者觊觎的币材。

政治党争

面对安史之乱以后所出现的社会危机,朝廷内部在认识和对策方面出现严重分歧和差异,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党争”,此起彼伏,持续达40年。虽然牛李两党分歧主要集中在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以及如何对待藩镇上,但是对于佛教所宣传的消极出世思想的态度,也是两党的分歧之一,因此也可以说灭佛是两党争斗的结果。

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曾评论牛李党争:“ 牛僧孺患失之心重,而李德裕进取之心锐。”大体说来,李党主张削平藩镇、抑制宦官、废弃佛教,“重修开元故事”,以期中兴唐朝;而牛党以维持现状为根本,对于藩镇的割据、宦官的专权以及佛教的扩张,都持苟安姑息的态度。

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二度拜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

佛儒之争

崇信佛教人数的增长,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与反对。特别是从儒家的立场来看,佛教的传入带来了两个极为重大的问题:一为从民族与种族上所提出的夷夏之辨,二是佛教对现实儒家政教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在儒家人物看来,佛教徒出家显然大悖名教,这既表现为与孝道的冲突,也表现为与君道的冲突。在孝道上,佛教僧侣背离父母,有失孝养;出家绝嗣,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相违;剃发之仪,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之说不相容。在君道上,僧人出家不在三界之内,超出世俗政权的统治之外,就沙门是否应当礼敬王者也激起了不小的辩论。

819年,唐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韩愈上《论佛骨表》,”一封朝奏九重天“,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大怒,韩愈”夕贬潮阳路八千“。

佛道之争

隋代统一南北,唐祚代兴,以老子与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礼遇,太宗更明诏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之席次,成为唐朝一贯方针,道教乃得蓬勃发展。等到武则天掌权以后,为了削弱李唐皇室的影响,她又开始推行抑制道教、大兴佛教的政策。

在道教与佛教的冲突中,佛教在教义、教理上明显占有优势,道教就利用政治上的优势来排斥佛教。这其中,道士赵归真对武宗灭佛起了重要的煽风点火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煽动、蛊惑武宗的:一是以长生不死对武宗进行诱惑;二是编造谶语,制造舆论,宣称“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暗示僧人威胁到了武宗地位,从而使武宗更坚定了灭佛的决心。

佛教衰落

840年,在遭遇内讧和天灾之后,又受到黠戛斯人的突袭击,北方的回鹘汗国瓦解;西南的吐蕃国王达玛几乎在这同一时期被暗杀,而陷入了内乱,佛教的外部势力支持者--回鹘和吐蕃衰落。

佛教势力前期扩张无度,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因“军兴用度不足”,郭子仪允许通过私卖度牒的手法来换取钱财,于是很多人基于利益考虑,混入佛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而败坏了佛教在社会上的名声。

宋代宗颐禅师曾反思说:“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真风。”

武宗灭佛

841年,唐武宗命僧道议论,道士赐紫,沙门不得著。845年,道士赵归真、佛门高僧知玄大师,题目是“神仙可学不可学”。道方获胜,知玄放还桑梓。史上有名的“会昌灭佛”事件开始。

虽然牵涉道教与佛教的矛盾,但是唐武宗的灭佛行动并不是一次宗教性的运动,而是世俗政权对日益膨胀的宗教势力的遏制和打压。武宗灭佛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税源。但是,对于僧尼们来说则是一场浩劫。这次打击的对象不限于佛教,还包括拜火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也就是说除道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遭到了镇压。

全国共拆除寺庙4 600余所,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强制景教、祆教3 000余人还俗。

经过这场法难之后,佛教典籍大多被焚烧或散失。义理简单,主张“顿悟”的禅宗成为唯一延续下来的宗派,其余宗派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另外,以“三夷教”闻名的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外来宗教更是从此销声匿迹。

为缓解“钱荒”压力,唐武宗灭佛之后销毁佛像法器,允许各州自行起炉铸钱。于是,在开元通宝钱币家族中,出现了一种背面不铸月纹,而是铸有一个汉字的“会昌开元”,铸造于会昌五年(845)的4月到8月间。

唐武宗的成仙愿望没实现,会昌六年(846)一命呜呼,年仅33岁。唐宣宗即位,随即下令处死了赵归真,罢免并流放了李德裕,改任牛僧孺为宰相,颁布诏书停止了毁佛运动,停止铸钱,依据钱币背面是否有文字,又将武宗销毁佛像铸造的钱币,再重新销毁改铸回佛像。会昌开元钱存留数量较少,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新唐书·食货志》:“会宣宗即位,尽黜会昌之政,新钱以字可辨,复铸为像。”

唐武宗灭佛的背景是比较复杂的,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朝廷内部深陷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的内耗,以及通过佛道之争所表现出来的当时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另外,唐武宗本人对佛道之争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是波云星,历史领域创作者。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感觉还不错,请关注、点赞或评论。我会持续给您带来精彩、走心的历史知识。

参考资料:

王永生《三千年来谁铸币》

蔡东藩《唐史通俗演义》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欧阳修等《新唐书》

公元772到846年的唐朝皇帝?

大历(766年十一月-779年十二月),是唐代宗李豫年号,共计十四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沿用至当年年末。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唐代宗李豫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

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次年李诵驾崩,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

唐宪宗李纯(778--820):原名李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778年3月17日)出生在长 唐宪宗安宫中。

唐穆宗(795—824) 即李恒,初名宥。唐代皇帝。公元820—824年在位。宪宗第三子。封建安郡王,进封遂王。元和七年(812),立为太子。后为王守澄等拥立。

唐敬宗,名为李湛(公元809-826年),汉族,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826―840年在位),唐穆宗李恒次子,母为贞献皇后萧氏。

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立李瀍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会昌。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唐武宗灭佛对莫高窟有什么影响?

1. 唐武宗灭佛对莫高窟有一定影响。2. 唐武宗灭佛是指唐朝时期的武则天下令禁止佛教的行为。这导致了佛教在中国的衰落,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址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3. 在唐武宗灭佛后,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大幅减弱,莫高窟的建设和维护也受到了限制。因此,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数量和质量可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莫高窟的宗教功能也逐渐减弱,转变为文化艺术的重要遗址。

如果佛像破损了怎么办?

一般有三种原因:

1、自然原因:生态的变化,生存环境的恶化,为了生存,僧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寺院,废弃后一片凄凉。

2、经济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竞争,竞争的结果,有些寺院没有了香火,僧人逐渐会离去,寻找香火旺盛的寺院,也因为缺少香火,寺院年久失修,导致佛像的损坏。另一种是偷盗,为了一些经济利益而偷盗佛像或者佛头,拿出去卖钱,有时佛像太大没法运出去,就把其中一部分砸掉,或整个砸碎,再运输,国内外博物馆里有很多古代佛头展出,都是当年偷出去的,对文物破坏极大。

3、政治原因:政治是残酷的,历史上由于政治目的,有过几次灭佛运动,抓扑僧人,砸毁佛像,主要是控制人们的信仰,要想改变一个民族,必先改变他的信仰。文革期间,打倒一切牛鬼蛇神,个别人曲解唯物论,而把寺院、佛像都归入牛鬼蛇神行列,损坏了大量的佛教文物,给祖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为什么石窟佛像的头没了?

龙门石窟佛像没头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历史上的灭佛运动、文物贩子的盗卖以及自然的风蚀等。

历史上,龙门石窟遭到了多次毁佛灭法的严重破坏,尤其是唐武宗会昌年间的毁佛事件,导致佛像遭到了严重破坏,佛头成为了最容易毁损的部分。

此外,文物偷盗者也对龙门石窟的佛像进行了掠夺和破坏,其中采取的粗暴式的掠夺方法就是只截取佛头。

此外,自然的风蚀也是导致佛像受损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