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为什么感觉大学老师非常轻松

诗佳网

汪丁丁,为什么感觉大学老师非常轻松?

大家应该都觉得在大学教书,工作稳定、而且轻松,收入还很高,又有寒暑假,多好玩,对吧?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只有高校老师自己才能理解吧!因为告诉别人,别人也不一定能够理解!

汪丁丁,为什么感觉大学老师非常轻松

在大学教书这个工作确实比较稳定,很少见到大学老师离职换工作的,但是是不是轻松呢?这得看情况!据我这六年来跟高校老师和各研究所人员打交道得到的信息,我们接下来可以分析分析。

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生存压力,又不评职称、不追求行政职务、不怕教学事故,只需要完成最基本的工作量,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也可以不看领导的脸色行事,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比较轻松。

如果你有生存压力,还要靠这份工作来养家糊口,自己还要追求进步比如评个副教授教授,那这个工作就显得不那么轻松了。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

以普通的二本学校为例,大家每个月的工资主要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生活补贴、保留工资、提租补贴、岗位考核奖、浮动考核奖等,需要扣除的有公积金、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医疗保险、工会费以及个税等等,这还不算这个捐款那个资助的。每个人的工资和岗位等级是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岗位等级所对应的工资也就不一样。比如一个10级讲师每个月的收入大概在六七千左右,一个7级副教授每个月的收入大概在一万左右,一个4级教授每个月差不多有一万三四左右。这些工资收入跟企业的同等学历的人相比最少差一倍以上,硕士学历的工程师在一些企业的薪资基本都在一万五以上。

另外就是高校老师需要评职称

我国高校评职称的这个制度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很多年了,不是说你条件达到了就可以晋升了,每年评职称的政策都在变化,而且条件还不提前公布,等只有两三个月的时候才公布最终的评审条件,因此大家都是参考往年的条件来准备今年的资料。最悲催的就是你好不容易达到去年的晋升条件了,结果今年的条件又上升了一点,然后你又得再等一年。很多人评了十年八年才评上个副教授,每年都为了这事奔波了。但是话又说回来,职称上不去,薪资待遇也跟不上,各种项目也轮不上自己,那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了。

评职称最主要的就是各种项目和科研论文,因为基本条件大家都具备,看的就是谁的论文级别高,谁的专利数量多,谁的奖项更有分量。但是对于大多数基层教师来说,本身的教学工作就比较忙了,很少能抽出时间做科研,即使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并不见得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结果。

这就让大家很头疼了,那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机会一年一年的浪费掉吧!这就催生了很多捷径,付费找人办理,等自己职称上去了,慢慢的做科研也不迟,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殊不知,讲师上去又得评副教授,副教授完了又得评教授,一年一年下来觉得可以真正的做科研了,却发现离退休好像也不远了。你说大学老师的科研压力和职称压力大不大?

最后就是教学工作和各种繁杂事务!

其实作为大学老师来说,教学工作本身才是最应该关心的,也是最基本的工作,但是据我所知,老师们是各种隔三差五的会议和各种学习报告,都不知道在学习什么精神,再加上教学中还不能出教学事故,一旦出事故,各种处罚措施那是少不了的!报销个上万块钱感觉得把所有的领导请示个遍。大家有没有觉得大学老师其实很憋屈,尤其是基层老师,稍微往上的中层管理者还好点。

总之呢!如果大家还觉得大学老师工作稳定又轻松,收入又高的话,不如自己或者孩子以后也体验一把大学老师的工作,毕竟寒暑假可以到处旅游旅游,前提条件是得挣到钱啊!

关于大学老师的各种处境,文中有表述不周的,欢迎大家积极讨论!

相信不少人都会说大学的生活很轻松,课少很自由,不想高中严么严格。所以在大学的印象中,大学老师的工作也是很轻松的。因为大家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时候,下面的学生都是不怎么听课,并且几天才上一次课。

但是大学老师的工作真的是很轻松吗?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大多数的大学老师表面看起来很轻松,但是下课之后,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只有少部分的老师才是很轻松的。

大学老师通常都是要上几个班的课,有些还是不同年级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做上课需用的ppt,并且还是几个班的。这相当于高中语文老师的工作量,有时候他们还会加班几个钟,很是辛苦。

除了上课,一些专业的老师还必须完成学校交给的科研任务,这花费的时间更是长。虽然老师除了上课时间,其他的时间都很多,但是科研必须要认真地去完成,学校的要求很高,压力是非常大的。

其中最辛苦的就是辅导员了,大家都知道大学的辅导员要处理着学生的大小事情。除了要按时授课,下班之后不能直接走,还要回到办公室处理学生的大小事情。学校或者是院系里面发布的消息都要辅导员第一时间发布。

大学老师的压力很大,但是大部分教师的工资都是很低的。工资一般在4000左右,如果老师的职位越高,那么相对的工资也是越高的,但承受的压力也是挺大的。要备课、搞科研、发表论文以及讲座等等,需要花费的精力很大。

所以大部分的教学老师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每一个行业都有人们不知道的辛苦,大家要互相理解与体谅。

北大经济系杰出人物?

单忠东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高西庆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公司法 证券法

何小锋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投资银行学 国际投资学

胡 坚 女 教授 经济学院 投资学与资本市场 亚洲金融市场

李庆云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国际金融

李心愉 女 教授 经济学院 公司财务 应用经济统计

刘 力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证券市场与金融工程

孙祁祥 女 教授 经济学院 保险学与金融理论 宏观经济理论

萧灼基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经济发展战略 金融市场

徐信忠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证券市场与金融工程 财务管理

姚长辉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固定收益证券 货币银行

于鸿君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金融制度变迁与绩效 国际金融管理与国际金融市场

周春生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 金融工程

曹凤岐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货币金融管理 证券市场

陈 平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宏观经济学复杂动力学 金融工程及其应用

王大树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金融学 财政学

黄桂田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产业组织及企业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及制度变迁

刘 伟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比较经济体制 转型经济研究

卢 锋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粮食及农业政策、 应用经济学

孙蚌珠 女 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 当代中国经济

吴敬琏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比较经济制度分析

吴树青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邓小平经济思想

叶静怡 女 教授 经济学院 发展经济学 东亚经济研究

章 政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农业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与信用经济

陈德华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社会主义经济 理论

李顺荣 女 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代中国经济问题

雎国余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外经济体制比较研究

郑学益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

晏智杰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及历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萧国亮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明清近代经济史

周其仁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新制度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樊 刚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思想史

胡大源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计量学 福利经济学

李绍荣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现代经济分析理论 市场与经济增长理论

刘文忻 女 教授 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

平新乔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微观经济学及其应用 产业组织理论

宋国青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国际金融

汪丁丁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

王志伟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易 纲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货币银行学 国际金融

海 闻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国际贸易

王跃生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 比较经济研究

萧 琛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美国信息经济 网络经济学

林毅夫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制度与变迁理论 产业与金融发展

姚 洋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农村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 制度变迁

曾 毅 男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人口经济学 市场经济与人口分析

赵耀辉 女 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劳动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龚六堂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宏观经济学 公共财政

厉以宁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国民经济管理理论

王 益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金融学 管理学

王梦奎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国民经济管理

高程德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与经济运行 企业管理

高尚全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中国经济改革

李善同 女 研究员 光华管理学院 发展战略,区域经济 经济数学模型

秦宛顺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邹恒甫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公共财政 动态经济学

李国平 男 教授 政府管理学院 经济地理学 城市与区域规划

杨开忠 男 教授 政府管理学院 城市与区域经济 发展规划与旅游规划

林双林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公共经济学 中国财政

刘民权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财政学

王大树 男 教授 经济学院

张来武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博弈论

张维迎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企业理论 产权与公司治理 Y N

朱善利 男 教授 光华管理学院 企业融资与企业治理 Y N。

为什么说一流知识都是免费的?

汪丁丁与薛兆丰的争论有些意思,表面上就事论事,正儿八经地讨论所谓的一流知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各种歧视。

最新消息称,薛兆丰从北大国发院辞职了,这个大概是双方都乐意看到的结果。

代表知识高贵正统的汪丁丁一方,终于可以说:我不羡慕、不嫉妒你的经济学课程卖出几十万份,但那是有金字招牌“北京大学”的光辉。虽你有上百万千万粉丝,但经济学是系统严肃的科学,你薛兆丰是“没毕业的经济学系学生”。

代表薛兆丰一方的人,终于可以说:你们就假装逼格吧,互联网时代不再需要听到那些高高在上的声音了,你们自得其乐吧,此处不留爷,此处为留全你们的面子,我自有去处,我不带走一片云彩。

薛兆峰是院聘的,不是校聘的,好像有争议了怕影响到学校招牌,急于这样撇清,和有些机构出事总喜欢往临时工身上推有什么不同呢?

不知道这样的撇清,是北大主动急迫地表达嘛,如果是,那是小气了。

照我的观点,无所谓一流知识,不知道如何定位一流知识。那样的说辞是知识权贵傲慢的体现。就这一观点的争论,我支持薛兆丰。

多年前薛兆丰毫不留情面,指名道姓地批评过汪丁丁,给他极其难堪,今日薛兆丰成为经济学网红了,有人重新扒出那篇旧文,更多的人批评起汪丁丁的酸腐来了。

当下,汪丁丁的反驳的确很酸腐,说罗胖子和得到CEO脱不花也找过他,之前胡舒立的团队也找过他,大意也是想让他做大众化经济学的讲授,但因为不愿意屈服大众口味,汪丁丁拒绝了。

最让人恼火的是,汪看似无意间带出一句:薛兆丰是张五常抛弃的、不认可的学生。

好像这样就能拉薛下神坛似的,人之交往,那可是宇宙级的复杂性,至于抓住一点以为得全部吗,说不定薛还不认可张五常呢。

我的天啦,这种吵架方式和骂大街的有什么不同呀。

伤人伤到骨子里去,却假装在就事论事,在高雅地谈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知名教授被刺激后,被情绪奴役了。

1、从我自己内心倾向,无疑已站在了薛兆丰那一边;

2、从顶级学术论文看,尤其是各种诺贝尔获得者的获奖论文,的确是一流知识,也的确是免费,也的确只有少数几个人能看懂。这一点,汪丁丁强调得对。

3、有争议,就需要一方离开,这是大教育体制的缺陷。只要招聘薛兆丰进入北京大学的流程没有很大的瑕疵,即便经历此风浪,辞职是由薛兆丰提出(怕影响北大的招牌),北大方的做法应该是挽留。

如果是北大方主动表达出不满且暗示其辞职,那就只能呵呵了。

挽留不成,自然是职场之间的事了,各随他便。

4、经济学家从来都是10个人说11个不同的观点。

讨论问题时引用各种大师的观点、看法,以显示功底非常深厚,这不是老学究的做法吗。我自己希望写作更严谨,读更多,学更多,但那是永无止境的。

不建议,得到博士,发过优秀论文,发表过顶级期刊的学者,戴着有色眼镜认为其他人就更矮点。

5、薛兆丰当年那篇批汪丁丁的文章,的确有点太伤人,也会影响到汪丁丁的情绪。如今,挟带更多网络粉丝的薛兆丰,在争论中,顺便被粉丝扒出了这篇文章,让汪丁丁更加“气急败坏”。

这是争论升级的原因之一。

6、所谓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其实和我们普通人骂街骂娘没啥不同,他们也是人嘛。

一流知识是模糊概念,收费是模糊概念,最后引导出:讨论从来就是模糊和无结论的,哦,原来汪丁丁与薛兆丰的争论,是两种价值观的争论。

话说:价值观是用来认同的,不是用来争论的,争论是死路。

犯罪心理学的书籍有哪些?

感谢邀请。

我看回答也很多,基本涵盖了应该看的书籍。

我给一个书单吧,不全是犯罪心理学的,但是我觉得应该铺开来看,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如下,

《异乡人》加缪《道德动物》罗伯特 赖特《牛津通识读本-生活中的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的理解》巴坎《犯罪剖绘-理论与实务》廖有禄《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猿形毕露:从猩猩看人类的权力、暴力、爱与性》弗朗斯 德瓦尔《破窗效应》《理智向左,疯狂向右》《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李玫瑾

除了这些,还有台湾学者的关于犯罪心理学和犯罪剖绘的书可以看,优点在于比较简单易懂。去台湾都会去诚品书店买相关书籍。

希望有用,谢谢

——————————————————————————————————————————来补一下,上几个图,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

完毕!谢谢各位

————————————————————————————————————————

来补一下,(2017年8月补充)

《知心书系列》

《裸猿三部曲》

《情感暴力》加藤谛三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法) 米歇尔·福柯

《天生变态狂》[美]詹姆斯·法隆

《无缘社会》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边缘型人格障碍》[美]杰罗德.克雷斯曼;[美]哈尔.斯特劳斯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Marshall B.Rosenberg)

《氮》[意]比亚吉奥·西蒙内塔

《法医的眼泪》(日) 上野正彦

《挑战不可能》[美]李昌钰

《悲伤与理智》[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

来补一下,(2017年10月补充)

《灵长类视觉》[美]唐纳·哈拉维

《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汪丁丁

《催眠》(日) 松岗圭佑

《性暴力史》[英] 乔安娜·伯克

《以疯狂之名 - 英美精神异常抗辩史》杨添围

《犯罪社会学》菲利

《立场-辩证思维训练:犯罪与犯罪学篇》

《立场-辩证思维训练:心理学篇》

《不存在的人》[美]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

————————————————————————————————————————

来补一下,(2018年1月补充)

《恐惧的原型》Fritz Riemann

《论杀戮》戴夫·葛司曼

《恨意、精神分析与罗夏克墨迹测验:纽伦堡审判之后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乔·丁斯戴尔

《没有良知的人-那些让人不安的精神病态者》罗伯特·海尔

《犯罪被害人十五讲》骆群

《忠实的刽子手》乔尔·哈林顿

《死亡否认》厄内斯特·贝克尔

完毕!谢谢各位

————————————————————————————————————————

好久没来了,最近一直在持续的看各种书,筛选出来之后,来补一下,(2018年5月补充)

《暴力》兰德尔·柯林斯

《艰难的正义》孟军(此书讲美国刑事司法重要判例)

《穿西装的蛇》保罗·巴比亚克 罗伯特·黑尔

《丘吉尔的黑狗》安东尼·斯托尔(后面几个章节有关于杀人犯的心理)

《与手枪的不幸相遇》夏树静子(日)

《千夫所指》乔恩·罗森

《十二怒汉》雷金纳德·罗斯(经典中的经典)

《像我们一样疯狂》亿森·沃特斯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肯特·基尔

《异类的天赋》凯文·达顿

《平民如何变成屠夫》克里斯托弗·R·布朗宁

《人类砍头小史》弗朗西斯·拉尔森

《人类酷刑简史》马克·P·唐纳利 丹尼尔·迪尔

完毕!谢谢各位

————————————————————————————————————————

又是时隔半年,把持续的看各种书筛选出来之后,来补一下,(2018年11月16号补充)

《枪的合众国》[美] 帕梅拉·哈格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修订版)》翟学伟

《性侵害加害人圑体处遇治疗方案》陈若璋

《獵食者:戀童癖、強暴犯及其他性犯罪者》安娜‧莎特博士

《性罪犯心理學:心理治療與評估》陈若璋

《家庭暴力者辅导手册》麦克·林西

《不過是具屍體》瑪莉·羅曲

《被誤解的犯罪學》Tom Gash

《毒物研究室》席瑞塔.史蒂文斯;安妮.班農

《暴力犯罪的大腦檔案》

《死亡自决权》兒玉真美

《暴力電玩如何影響殺戮行為》戴夫.葛洛斯曼(Dave Grossman)

《致命药瘾》[美]辛西娅·库恩

完毕!谢谢各位

————————————————————————————————————————

2019年啦,我来更新一下最近看的书,这几本都是书店就可以买到的,全部来自于三联书店的“新知文库”系列,来补充一下,(2019年01月04号补充)

《我不是杀人犯》弗雷德里克‧肖索依 这本书是讲安乐死方面的故事和思考的

《为什么不杀光》 丹尼尔‧希罗 克拉克‧麦考利 这本是讲种族屠杀的反思

《谋杀手段》马克‧贝内克

《死亡晚餐派对》乔纳森‧A.埃德罗

《伊索尔德的魔汤》克劳迪娅‧米勒-埃贝林 克里斯蒂安‧拉齐

完毕!谢谢各位

————————————————————————————————————————

新年假期,看了几本之前买了没来得及看的书,还不错,是值得看的,来补充一下,(2019年02月09号补充)

《自恋病》片田珠美 主要是讲日本社会出现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零共情情况引发的各种越轨行为的

《恶女》[美]彼得·佛伦斯基 主要讲女性犯罪,前半段可能比较枯燥,书的后半部分看上去稍微轻松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英]西蒙·巴伦-科恩 主要讨论“恶”是零度共情这种定义下的种种问题以及整个研究过程和一些案例

《犯罪心理学(第9版)[Criminal Behavior: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9th ed]》[美]考特·R.巴特尔,[美]安妮·M.巴特尔 这本教科书有一些比较新的观点和角度,可以学习参考一下

完毕!谢谢各位

————————————————————————————————————————

快三个月过去啦,这几个月在做博士的开题,边做边看了一些书,来补充一下觉得不错几本,(2019年04月29号补充)

《老后破产》[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其中可以找到老年人犯罪的一些原因点

《女性贫困》[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同上,女性犯罪原因点

《那个特别的疯子》A.F.布雷迪 是一本关于精神障碍的小说,但是非常写实

《隐疾》[德]博尔温·班德洛 是讲人格障碍的一本小书,读起来没有什么压力

《自闭症》[英]乌塔·弗里思 牛津通识读本,基础全面,在基础上延伸阅读可以了解自闭症与犯罪的关系

完毕!谢谢各位

————————————————————————————————————————

转眼间又快三个月啦,我又回来了,开题已经过了,有点开心,这几个月在做研究和一些线上课,但是读书一直没有停止!来补充一下觉得不错几本,(2019年07月12号补充)

《天生恶魔?》[美] 乔尔·迪姆斯代尔 写的是心理学家对当时纽伦堡战犯使用罗夏墨迹去探究恶的心理根源的过程

《暴力》[美]理查德·J.伯恩斯坦 从哲学层面上去探讨了“暴力与非暴力”,是一本哲学书,需要慢慢读,因为写的有点深,内容点也多

《我们都是食人族》[法]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名人类学家的一本小书,读起来没什么压力,主要是以一种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讨论了我们现在一些行为和“食人”这个古老行为的辩证关系,变态犯罪者的行为中有一些会包含这个,可以延伸阅读

《公平之怒》[英] 理查德·威尔金森 [英] 凯特·皮克特 我觉得这个书中的大量统计数据是很有帮助的,虽然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它用数据讨论了不平等对社会多方面造成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很重要的犯罪部分

《旁观者:一桩美国凶杀案的现代启示》[美] 凯文·库克 这个我觉得应该重点看一看,真实案件基础去讨论现在越来越多的“旁观”行为,这里面有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行为的研究,社会抑制,责任分摊,这些都与群体犯罪有很强的关系

《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丁瑜 这是我认为可读性很强的一本学术调查著作,从中你也许可以想到一些性相关或者是女性相关犯罪的深层次或多元化原因

完毕!谢谢各位

关于台湾出版书籍购买的问题,现在某宝上已经有专门的经销商,可以买到列举的其中一些书籍,价格我已经对比过,基本是一致的。

关于英文书籍购买问题,建议去亚马逊找。

其他部分大陆出版书籍,可以走大部分图书购买渠道。

公知代表人物有哪些人?

公知代表人物有

●经济学家:吴敬琏、温铁军、张五常、郎咸平、汪丁丁;

●法学家、律师:张思之、江平;

●历史学家:袁伟时、朱学勤、秦晖、吴思、许纪霖、丁东、谢泳;

。哲学史家:杜维明、徐友渔;政治学家:刘军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