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伯牙鼓琴的典故是什么?
《伯牙善鼓琴》的故事内容是: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巍巍峨峨就像泰山一样!”心想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
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一时悲起,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就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您心里想的和我想的一样.我如何能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俞伯牙与钟子期有什么典故?
俞伯牙与钟子期典故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因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结缘,但最终由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不得不分离的故事。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他们生活在南朝宋朝时期。俞伯牙精通琴艺,钟子期则善于击鼓。有一次,俞伯牙演奏琴曲《广陵散》,钟子期正好路过,听到了这美妙的音乐,深感其精神内涵,于是向俞伯牙提出要伴奏。俞伯牙与钟子期由此结识,并结为好友。两人常常在一起,一起演奏音乐,探讨艺术,互相交流琴艺和鼓艺。
一次,两人登上阳朔山,俞伯牙拿出琴来演奏《高山流水》,钟子期则敲着鼓点滴水。演奏结束后,钟子期问俞伯牙为何流泪,俞伯牙回答:“此曲本无意,奈何弹尽泪如雨。”这是因为他与钟子期的友谊让他感受到深刻的人生之美。两人为了纪念这份友情,在山上结下山盟海誓:“千里不同声,共吟两句诗。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然而, 这份美好的友谊却因为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被迫终止。俞伯牙所在的南朝宋政权被北朝齐政权所取代,俞伯牙身居南方,难以忍受齐朝统治者的暴政,于是选择离开职业,隐居深山。这意味着和钟子期的不可撤销的分离。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至今经久不息,即使在现代,仍被人们所传颂。这个故事表达了两位音乐家之间的真挚友情,以及人类团结和合作的力量。同时,也提醒我们社会差异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会对人类友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友情,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共同体。
伯牙与子期注释?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
鼓:弹.
志:心意.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善:语气助词,相当于“好”
念:心里所想的
得之:知道
阴:北面。又,《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东流;其阴,济水东流。”
卒:同“猝”,猝然,突然
操:曲调
造:奏
辄:就
逃:逃避
穷其趣:彻底理解他的志趣
夫:语气助词,无义。
吾于何逃声:大意是我演奏的内容怎么也逃不过他听觉。
译文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伯牙抚琴惜子期?
伯牙和子期两人都很懂音乐。整句话的意思高是对知已特别珍惜。
伯牙和钟子期一起来到郊外?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扩展资料
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