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公式遭误认,历史上谁创造了八卦图?
八卦是世界东方古老文化的一颗明珠,
被称为无字天书。 关于八卦符号的起源, 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研究和探讨, 直到现在仍众说纷纭。 “一说, 是取于男女的生殖器; 二说, 取于古代用来占卜的竹节, 一节为阳, 二节为阴, 还有无节为阳, 有节为阴; 三说, 天一色为阳, 地有水陆之分为阴; 四说, 《系辞》 上有‘结绳而治’ 取于古代结绳记数方法。 一个结为阳, 二个结为阴。 ” 直至山东出土了5500多年前的太极阴阳八卦梳与璋牙勾形器。【1个问题】:
《左传》:【“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任(济宁)、宿(东平一带,后南迁宿迁)、须句(邹县南)、颛臾(费县)四个小国,均在山东济宁一带。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意义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研究《周易》?因为中国的“文人”中有不少狗屁学问都没有,即使有点知识的,也没有学识的,故意从故书里搜罗一些东西,故作玄虚地解释一番,欺骗、糊弄、吓唬他人。
《周易》就是古人用来占卜算卦的一套方法。在古时,科学落后,好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对未知世界产生一种恐惧,就自然产生出一种预测之类的玄书。
《周易》为何到今还在流传,是有一部分国人需要这类东西来麻痹自己,还有一部分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大师们需要《周易》贩卖自己的学问。
大师们把(周易》鼓吹为深不见底,玄而又玄的东西,能包罗万象并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
曾经有一个知名的“国学大师”在一本介绍《周易》的书中说:“八卦是最高的智慧,把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了最高点,把科学的无数法则,归纳到八个简单符号——八卦。《周易》的法则,随便用在哪里都通,即便是化学和物理上。”这种吹牛皮的人要想把一种东西吹到天上去,什么话都敢说。如果《周易》真这么管用,又是最高智慧,又那么科学,为何我国的科学长期落后,几百年处于挨打的局面。
不可否认,《周易》中有辩证思想,这种辩证思想并不等于就是辩证学,因为万事万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存在正反两面,这种思想被古人发现了,用在占卜预测上也很正常。
在当今社会,如果中国人还要大吹大擂的说《周易》怎么怎么科学,怎么怎么厉害,那中国就只有被西方列强继续打压。
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文明不进步的原因是学术不当。”
你认为飞碟是外星飞船?
地球上指导人类文明的后脑勺延长型的人,就是外星人(Brien Foerster语)
他们基因工程合成人类,带人类到地球,用什么带?当然是星际穿梭的UFO了。
可能祂们合成的印度人,自古就开挂,居然几千年前,就把后脑勺的延长型的外星人的UFO(印度称为Vimana)留在印度,阿富汗一带,以下摘自维基百科
維摩那Vimana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m.wikipedia.org/zh/%E7%B6%AD%E6%91%A9%E9%82%A3
維摩那Vimana
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Brihadeeswara Temple),維馬那(飛碟形狀)在寺廟的最上面
現代科學家對古人的維馬那的重建插圖。它有著懸掛的翅膀和尾巴,能夠像鳥兒那樣的自由飛行。[1]
阿南塔瓦蘇戴瓦神廟(Ananta Vasudeva Temple)。
維摩那,或音譯維馬那(梵文天城體: विमान;英語:Vimana),含意是神的天上宮殿或是神的載具,是印度神話中飛行器的稱呼,記載在《摩訶婆羅多》等印度史詩,也是後來印度的方尖廟建築的名稱[2]。
在梵文史詩的記載中的維馬那是吠陀諸神們乘坐的一種飛行戰車。
上古梵語文獻中的記載
吠陀經
《摩訶婆羅多》的飛行維摩那的前身是在吠陀經中記載的由各種神靈乘坐的飛行戰車,在古人的描繪中,太陽神和因陀羅和其他一些吠陀諸神通過一種飛行的雙輪戰車旅行。
曼陀羅的經文1.164.47-48
47. kṛṣṇáṃ niyânaṃ hárayaḥ suparṇâ / apó vásānā dívam út patantitá âvavṛtran sádanād ṛtásyâd / íd ghṛténa pṛthivî vy ùdyate48. dvâdaśa pradháyaś cakrám ékaṃ / trîṇi nábhyāni ká u tác ciketatásmin sākáṃ triśatâ ná śaṅkávo / 'rpitâḥ ṣaṣṭír ná calācalâsaḥ
摩诃婆罗多
根据《摩诃婆罗多》的記載,俱吠罗獲得了斯里蘭卡島為其首都和夢幻的飛船(Pushpaka)維摩那作为專用乘骑工具。
參考資料
^ *Mukunda, H.S.; Deshpande, S.M., Nagendra, H.R., Prabhu, A. and Govindraju, S.P.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work "Vyamanika Shastra" (PDF). Scientific Opinion. 1974: 5–12[2007-09-03].
^ cited after Mukunda, H.S.; Deshpande, S.M., Nagendra, H.R., Prabhu, A. and Govindraju, S.P.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work "Vyamanika Shastra" (PDF). Scientific Opinion. 1974: 5–12[2007-09-03]. p. 5.
以上,是有古外星UFO实物为依据,有兴趣的人,可以在YouTube搜寻Vimana,并观看视频。
什么样的书值得收藏?
这两年我收藏的书中三套最喜欢。
《S.》本书书名《S.》,这本书我买的比较早,大约是15年吧,当时没有简体中文版,直接买了台版。后来因为太喜欢又购入两套英文原版送朋友。
书的主体《忒修斯之船》,故事设定为男女主角通过一本叫《忒修斯之船》的小说来追查它背后隐藏的秘密和阴谋,揭示小说中真正想袒露的内容。
故事中书是男女主在图书馆发现的,整个书做旧,打开时甚至能闻到旧书的味道。书上有图书馆的借阅标识。
除此之外,全书还有23个附件,是男女主为了找寻线索留下的书信往来。书的侧面有手写体,那并不是我写的,而是书中男女主交流观点的途径。
台版的bug就在于这23个插件,台版是当时第一个外文版本,事件仓促,没有遵循美版的原样,而是把23个插件全部放入一个小信封里,再由读者一一放入对应页码。整体下来书会变成一个大胖子。现在新出的简体中文版就好很多,它直接将插件放入了对应书页并且预留出一定宽度。
这本书不同于所有其他书,它有自己的阅读顺序。按照官方攻略,第一遍为小说正文及所有注解;第二遍为蓝黑字体;第三遍为橙绿字体;第四遍为紫红字体;第五遍为棕黑字体;最后再通读一遍。如此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
收藏它是因为在速食化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如此用心的做一本书了。推理小说一直是我的心头好,东野圭吾不知道看了多少,但却没有一次可以像《S.》一样将自己代入。仿佛自己就是书中人物,参与其中一起去探寻一个秘密。
《乐舞敦煌》这是另一本《乐舞敦煌》,书中收录了敦煌壁画的乐舞部分,讲真我看不懂。买来只是单纯的致敬手艺人。
这本书是纯手工制作的,也就说没有两本完全一样的。封面采用特别定制的毛边纸,手工拼贴效果;内页所有画稿都根据需要设计了不同的卷边效果。
拿起来生怕弄坏了,因为纸张都是经过特殊处理,做出来的仿古效果。
推荐给有艺术细胞的你。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书,没有之一。今年520收到直男送的礼物,觉得他开窍了,惊喜,狂欢,简直爱不释手。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最早的样子,据说是最接近曹翁原意的。我读来是最真实不过的。
这套是逻辑思维定制版,从版本、装帧、内容、校对都堪称完美。最用心的当属一本画册了。
画册一共234也,出自清代画家孙温之手。孙温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儿,读《红楼梦》画《红楼梦》。他将《红楼梦》120回的内容浓缩在二百三十几画中。我常幻想着等十年后,我拿着画册给孩子讲《红楼梦》的样子。
遇到喜欢的书不易,喜欢了一定要收藏一套,在某个闲适的午后,拿出收藏的书,静静与喜欢的灵魂邂逅。
为什么这么多国家?
当今的欧洲各国版图还都是经过二战和冷战的大洗牌以后,最终整合好的,以前比这还乱。即便在咱们看起来,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分布着近五十个国家,已经显得很挤了。
不过,要放到中世纪的欧洲再瞧瞧,早前13世纪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大约相当于当今德国全境+波兰西部+奥地利约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林立着330多个邦国,个头小的,实际控制范围也就跟一个大学校园的面积差不多;即便是到了近代德国统一的时候,此地还还挤着38个大小邦国,其中最猛的一个叫做普鲁士。
实际上,欧洲也曾经有过接近大一统的时代,比如古罗马帝国、马其顿帝国、还有后来的东西罗马帝国,除了拜占庭被奥斯曼暴力强行“继承”了外,其他几个大帝国最终都无一例外的走向了分裂。
这主要还是跟欧洲的民族成分、治理习惯、宗教的排他性和近代民族国家理念有关。
首先,欧洲缺乏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强势民族。
在咱们看来,可能,这些操印欧语系的欧罗巴人种,五官立体,肤色浅,身材普遍较高大,不都是“西洋人”嘛。但其实,细看看,这些他们的相貌、身材和毛发甚至民族性格,确实各具特色,按血统划分,是非常复杂的。
就拿英国来说,英格兰主要是盎格鲁-萨克逊人,北部的苏格兰和西部的威尔士多为红发土著凯尔特人的后代。尤其是苏格兰人,自始至终都没怎么消停过,一直在断断续续的“搞独立”,这显然离不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
还有法国,号称自己是高卢人;西班牙人主要为伊比利亚-凯尔特血统;意大利是伊特鲁里亚人—拉丁、希腊血统;东欧则属于斯拉夫人的地盘。
可以看出,欧洲境内民族众多,且实力相当,没能出现一个像汉族、俄罗斯族这样的拥有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所以,不存在公认的老大,自然也谈不上统一了。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即便是咱们中国的汉族,南北东西的差异也很大。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长相和外形甚至生活、语言习惯各异的人们都欣然接受了自己的汉族人身份,而放到欧洲,像同属德意志民族的德国人和奥地利人,除了短暂的第三帝国时代,则一直属于两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呢?
这方面,还得感谢秦始皇和孔子两位老人家。
体制上,秦始皇搞了郡县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集中了军权和财权,开创了盐铁专卖制度等等,这些大一统的举措,影响了后世数千年。
而孔子那一套理念,又特别强调上下级的尊卑观念和“服从性”,成了维护大一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比欧洲,一直搞领主制分封制,各领主相对独立,有财权和兵权,国王带着大诸侯,小诸侯又跟着大诸侯,相互之间靠着契约精神维持秩序。
中世纪的欧洲,主要是由大小不同的城邦组成,城邦周边多山地、河流,地理环境相对隔绝,加上交通方面的限制,进而衍生出了不同的语言文化。
很明显,地理的破碎性导致了欧洲没有关中河北这样的易于统一的王者之地,核心区的“不连贯性”,导致了即使艰难统一后,也维持不了多久。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地中海就是欧洲各国的主要交通枢纽,连接着不同的城邦。那么,为降低贸易,文化交流的沟通成本,统一的语言——拉丁语应运而生。
所以,可以说,现如今欧洲地区的语言文字,几乎都是拉丁语的地方化。同时由于环地中海工商业文明的发展,契约精神也在这里诞生,成了欧美的一个重要文化背景,并延续至今。
在契约精神的背景下,欧洲各民族都有着相对独立的身份认同,即便是语言文化和民族血统比较相近的民族之间,也仅仅属于较为密切的“合伙人”关系而已。
这使得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各国均势为主,不太具备成为统一国家的基础。
再往后,随着工业文明来临,欧洲各地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形成“民族国家”这一理念,所谓的欧洲多民族“大一统”,就更不可能实现了。
另外,欧洲较为复杂的宗教环境,也让其很难实现统一。甚至在欧洲的某些地区、某些特定的时代中,人们对宗教的认知可以超越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
从中世纪到近代,原本同信一个上帝的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不相容性,曾经引发过多次混战。发展到现在,这两者之间的恩恩怨怨似乎已经被后人看开了,但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的隔阂,却又越来越深,像巴尔干半岛的前南斯拉夫,在苏联解体后也陆续分崩离析。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的巨大隔阂。即便按血统算,无论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此地的主体民族几乎都属于南—斯拉夫人。
最后来张图,大家自行品品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