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刚听说咱们山西要搞那个啥“综改区”,大概是十多年前,传得挺神的,说是要转型,不再光挖煤,还要给好多政策,跟“特区”似的。当时我还在一家老国企上班,铁饭碗是没错,但总觉得没啥盼头,一眼能望到退休。
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就活泛。我寻思着,这是个机会,国家都定调子,肯定得有大变化。那段时间,天天看新闻,听各种讲座,就想搞明白这“特区”到底特在哪儿,能给咱普通人带来点
我的折腾之路
琢磨小半年,跟家里人商量,一咬牙,决定自己出来闯闯。说干就干,我把那点积蓄拿出来,又找亲戚朋友凑点,打算在太原高新区附近开个小店。
为啥选那儿?- 当时说高新区是转型的重点,以后会有很多新公司、新人才进来。
- 我想着这些人总得吃饭、总得消费?我就开个有地方特色的小餐馆,兼顾快餐和家常菜。
找门面、办执照、装修,前前后后忙活得有三个月。那时候真是干劲十足,天天跑市场,对比价格,晚上回来还得研究菜单,想着怎么做出特色。那段时间累是累,但心里觉得踏实,觉得自己在干一件顺应“大势”的事儿。
现实跟想的不太一样
店开起来,刚开始凭着新鲜劲儿和熟人捧场,生意还行。但慢慢地,问题就来。
想象中的“新公司”、“新人才”大规模涌入的景象,并没有很快出现。高新区是建不少楼,但很多看着空荡荡的,人气聚起来比想象的慢多。来的企业是有,但感觉还是传统行业的配套或者分公司居多,真正那种高科技、新经济的,好像没那么多。
所谓的“政策优惠”,对咱这种小微企业来说,感受不明显。可能是门槛高,也可能是我没找对门路。反正跑几趟相关部门,填一堆表,也没弄成感觉那些政策更像是给大企业的,咱这种小鱼小虾,还是得靠自己扑腾。
还有就是,大家伙儿的消费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的。我琢磨的那些“特色菜”,有时候还不如来碗面条受欢迎。本地人还是认老口味,外地来的,消费也比较谨慎。想做高点档次,没人买单;做低,又没啥利润,房租水电人工,样样是钱。
咋样?
硬撑两年多,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基本上就是维持。看不到啥大的起色,人也累得够呛。后来跟媳妇合计一下,觉得这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正好有个朋友的公司缺人,我就把店转出去,回去上班。这回是去私企,不是原来的老国企。
现在回头看,那个“综改区”的概念,确实是国家层面的大战略,对山西长远发展肯定有意义。但具体到地方,具体到咱老百姓身上,这个“转型”真是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不是喊几句口号,给个名头,就能立马脱胎换骨的。
最近看新闻,说啥《黑神话:悟空》游戏火,好多场景在山西取的景,又带火一波旅游。挺好的,这也是转型的一个方向。但想想我那会儿开店的经历,就觉得这路,还得一步一步走,踏踏实实地干。指望一个“特区”的名头就马上发家致富,不太现实。咱们山西,底子厚,但包袱也重,想彻底“转”过来,不容易,得有耐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