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李开复

诗佳网

得,今天来说说这个“十问李开复”的事儿。这事儿过去挺久,但前几天整理旧文件,翻到当时的一些想法记录,就想着跟大家唠唠当时我是怎么关注到,又是怎么琢磨这事儿的。

初次接触

那会儿我记得大概是2013年,具体日子记不清。当时我还在捣鼓另一个项目,就是那种自己瞎折腾的小玩意儿。中午休息的时候,习惯性地就刷刷网上的新闻,看看有啥新鲜事儿。

十问李开复

突然,就看到好几个网站都在转一个标题挺冲的文章,就是那个《十问李开复》。当时李开复老师名气还是很大的,经常在网上分享,被不少年轻人看作是“导师”嘛我当时也看过他一些文章,觉得还行。这个“十问”的标题,火药味就挺浓的,一下子就吸引我的注意力。

点进去看看

好奇心驱使,我就点进去看看。说实话,具体那十个问题是我现在也记不太全,大概就是质疑他的一些言论、公司运作、甚至还有个人健康方面的事儿,挺尖锐的。

文章挺长,措辞也比较激烈。我当时读一部分,就感觉这水挺深的。网上吵得那叫一个凶,支持的、反对的,各路人马都下场。各种评论区简直是乌烟瘴气,信息真真假假混在一起,看得我脑子都大。

  • 当时我就在想,这网络上的事儿,真是复杂。
  • 十问李开复

  • 一个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被放大镜看着。
  • 这种公开“喊话”的方式,威力确实大,但也容易跑偏。

我的琢磨和行动

看完之后,我没急着站队。就喜欢先琢磨琢磨。我当时主要干这么几件事:

第一步,我先是搜搜这个发文的作者是谁,叫周小平。以前没怎么听说过,就大概解下他的背景。

十问李开复

第二步,我又回过头去翻翻李开复老师之前的一些言论和他自己的辩解(好像后来也有回应)。就是想从不同角度看看信息,兼听则明嘛虽然网上信息杂,但多看点总比只看一面强。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开始反思我自己。我这不也喜欢在博客上分享点自己的实践记录嘛虽然咱影响力跟人家没法比,就是个小透明。但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公开分享这事儿,得更谨慎。尤其是评价人或者事的时候,得有依据,不能光凭情绪。

那段时间,我正好在记录一个关于怎么优化工作流程的小实践。本来想在结尾加点对某些工具不太好的评价,看到这个“十问”之后,我就把那段给删。我就觉得,还是老老实实记录我自己的操作过程、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较少去评价别人,少掺和那些是非。

落实到我的实践分享

从那以后,我在写博客分享的时候,就更侧重于“我做什么”、“我遇到什么”、“我是怎么想的”、“结果怎么样”。尽量用动词,把我自己的实践过程一步步写清楚。至于那些宏大的叙事、或者是指点江山的东西,我就尽量避免。

对我来说,这个“十问李开复”事件,就像一个警钟。它提醒我,在网络上发言要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专注于自己的实践和记录,把自己的事儿做好、写明白,这才是咱这种草根博主最该干的事儿。那些纷纷扰扰,看看就别陷进去。

十问李开复

这就是我当时经历“十问李开复”这事儿,从看到、到琢磨、再到影响我后来写东西方式的一个过程。分享给大家,算是个小小的回顾和反思。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