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民和,为何反秦义军的天下共主是楚怀王?
天下反秦烽烟四起之时,周王朝已经是老皇历了,老到连反秦的义军也不愿意沾一点边了。
周王朝坟墓上的草已经老高了,他曾经的大臣、他的后人早已经把他忘到九霄云外了,陈胜吴广项羽刘邦们的历史课又学得不好,也许压根就不知道有周天子是何人,怎么会打他的旗号?
约公元前1046年,周朝是人民的合法代表,是正义的化身;因为他们举旗伐纣,消灭了无道的商纣政权,解救人民于水火,让百姓拍手称快。当初周朝统治者一定踌躇满志,要牢牢把权力永远控制在手里,世代相传,千秋万世永不变色。
可是风水轮流转,纣王做的坏事,周幽王也想做,昏庸残暴荒淫无耻的政权,都是人民公敌。西周末年,周幽王这个混账家伙横征暴敛,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的的矛头也对准了他。
早在公元842年,国人就曾经暴动,人民的怒火烧向周王朝。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相互"勾结"杀掉了周幽王。一年之后,太子宜臼为即位,即周平王,京都也从宗周迁到了洛邑(洛阳),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史称东周。
西周到东周这一番折腾,周朝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大大下降,不仅在诸侯中威信扫地,而且管辖范围大大缩小。虽然在春秋时期,周朝领导下的诸侯队伍浩浩荡荡,大小国家有140多个,但他们之间互不买账,相互杀伐;对领导周天子也不买账,阳奉阴违,各行其是。虽然拳头大的诸侯在搞侵略扩张的时候,还要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尊王攘夷"。但这时候的周朝就像一个严寒中的冬瓜,五脏烂透了,就剩下一张光鲜的皮了。
周襄王十七年即公元前635年,周襄王更是逃离京都,躲避子带之乱,惶惶如丧家之犬,差点丢了性命。幸亏晋文公力挽狂澜保住了他的王位。可是周襄王保住皇位却掉了自尊和权力,成为一个傀儡。
此后的周王朝一蹶不振,风光不再,走了下坡路。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周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老眼昏花的周赧王撒手人寰,自己的百姓也到处逃亡,秦王直接把九鼎抢走,在七年后灭掉了东周公国。
秦一统天下先后灭掉六国后,周朝成为历史名词。
反秦起义爆发的时候,周王朝已覆灭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当时几岁的小孩,已经五六十多了,战国时人的平均寿命是31岁,至少有两代人都已经作古,在世的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周朝,没有人把它当回事,它也就没有利用价值。
如果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不但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即使有人记得周朝,它也是负资产了,号召力等于零。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暴君,企图通过禁锢思想自由和暴力压制的方法巩固自己的统治,但适得其反。天下百姓对秦朝的暴政和恶法不堪承受,怒火在心头积压。
秦始皇死后,火山终于喷发。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事件成为导火索,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一开始起义军借着死去权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的旗号起义,后来又加上了和抗秦楚国名将项燕,以此号召天下英雄加入反秦队伍。
公元208年,陈胜吴广先后被杀。义军群龙无首,纷纷自立为王,其中项羽、刘邦两支队伍异军突起,崭露头角,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项羽是楚国人,还是楚国贵族,起兵造反当然要打着楚国的旗号。项羽虽然是贵族后代,但对天下人来说,他的名字非常陌生,所以他和他的叔父项梁只能以恢复楚国的名义造反。
于是项家就找到了已经成为羊倌的楚怀王之孙熊心,拥立熊心为(后)楚怀王。
刘邦当时也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混混,起兵后投靠项羽的队伍(当时项羽叔父项梁是老大。)当时实力远不如项羽,就委曲求全、顺水推舟,也以楚怀王为老大,借机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
当时老项家的队伍实力最盛,刘邦的队伍也比较齐整,他们举兵的地方都是在楚国的旧时地盘,所以都尊 但各路义军都是各打自己的算盘,楚怀王不过是利用的工具,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大家会毫不犹豫把他抛弃。
刘邦在公元前207年攻占秦国首都咸阳,项羽不久后也攻入咸阳。咸阳的被攻破,标志着秦朝灭亡,项羽觉得楚怀王失去了利用价值,遂在公元前206年杀掉了这个傀儡。
不过项羽的目光还是短浅了点,因为秦朝虽然灭亡,天下还未定,楚怀王对自己也不是一点用也没有。刘邦得知项羽杀了楚怀王,就指责他弑君,打着为义帝(楚怀王)报仇的旗号讨伐项羽,并号召天下英雄豪杰共同进攻项羽。
项羽被搞得很被动,成为众矢之的。
项羽后来被刘邦打败,原因很多,但不能不说他过早杀掉楚怀王也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因素,没有卸磨就杀驴的做法的确太愚蠢了。
清代八旗中最厉害的是哪旗?
明末清初时期的满洲八旗铁骑,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土地上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甚至放眼当时的整个世界,在冷兵器对抗上也绝对是堪称一流劲旅,包括明朝的正规军,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朝鲜的军队,以及同样精通骑射的蒙古部落军队,都不是八旗铁骑的对手,并且往往是一触即溃,从而也留下了那句经典的“满万不可敌”。
八旗军队之所以会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一方面是在于努尔哈赤创立的将军事和社会组织相结合“八旗制度”,极大增强了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并且还对八旗将士的战斗欲望形成了巨大的刺激;而另一方面,则是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便对八旗军队制定了严格的训练标准,以及“水练”、“火练”等诸多训练项目,从而使得八旗将士们有着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从八旗中,选择出最厉害的一旗,是无法从具体实力和实际战绩上来衡量的,因为每一个旗下的每一个牛录,甚至是每一位士兵,都有着很强的战斗力,也同样都是贡献突出。所以,评价一个旗是否厉害过其他旗,只能从旗规模,也就是所包含的牛录数量来进行比较。
努尔哈赤时期,其亲领的两黄旗无疑是八旗之中的最强战力。八旗,分为“四正四镶”,也就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以及镶蓝旗。
努尔哈赤最初设立“八旗制度”的时候曾对旗的规模有过如下定义,即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这里的“固山”,就是汉语中“旗”的意思。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那么每个旗都应该有25个牛录,共计7500人。
然而,从“八旗制度”建立之时开始,便没有按照这一标准执行,这也使得每个旗所坐拥的牛录数量也各不相同。
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各旗所拥有的牛录数量情况如下:
正黄旗,45个牛录,由努尔哈赤亲领;
镶黄旗,20个牛录,同样由努尔哈赤亲领;
正红旗,25个牛录,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镶红旗,26个牛录,由代善长子岳托统领;
正蓝旗,21个牛录,由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统领;
镶蓝旗,33个牛录,由努尔哈赤的侄子,也就是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
正白旗,25个牛录,由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15个牛录,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儿子杜度统领。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八旗中战斗力最强的无疑便是努尔哈赤亲领的正黄旗,其坐拥的牛录数量也是远超其他旗,紧随其后的便是阿敏统领的镶蓝旗。
而此时皇太极统领的正白旗,在八旗之中,论实力只能排在并列第四位,而论地位更被安排了“右翼之末”,与杜度统领的“左翼之末”的镶白旗,成为了“地位最低”的两个旗。而他却最终能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后金汗位,很大程度上都是有赖于代善家族所统领的两红旗的支持与力挺。
皇太极在位时期,一直致力于让自己的实力超过多尔衮三兄弟。努尔哈赤在其晚年的时候,将亲领的两黄旗,分别授予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的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亲军,并且明确表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去世后统帅的亲军全部交给多铎,算是让多尔衮三兄弟继承了他所统领的全部部众,共计65个牛录,而这也是八旗中实力最为庞大的一支势力所在。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在吞并了镶白旗交由自己的儿子豪格统领的同时,也随即进行了“黄白互换”。
于是乎,这个时候的正黄旗,25个牛录,由皇太极亲领;镶黄旗,15个牛录,由豪格统领;正白旗,35个牛录,由多铎统领;镶白旗,30个牛录,先是由阿济格统领,后由多尔衮统领,其中阿济格和多尔衮每人各领15个牛录;其他四旗的旗主以及牛录数量保持不变。
按照这样的实力对比情况,多铎统领的正白旗,无疑是八旗中规模最为庞大,战斗力也是最强的一旗,而就整体势力而言,皇太极连同他儿子豪格统领的两黄旗,在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的两白旗的对比中,依旧处于劣势地位。
并且,按照努尔哈赤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新增的人口、部众、兵丁,要平均分配给八旗,这也就使得多尔衮三兄弟可以凭借现有的庞大牛录基数,始终保持了对于其他旗的规模优势。
于是,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开始,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积极扩充着自己在八旗中的势力。
首先,皇太极以阿敏“弃守永平”为契机,为其定下了“十六大罪状”,从而将其囚禁至死,改由与自己关系极为要好的阿敏之弟济尔哈朗统领整个镶蓝旗,算是争取到了镶蓝旗的支持。
其次,皇太极对两白旗进行了多次调整,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黄白互换”以及罢黜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改由多尔衮出任外,之后他又进行了一次两白旗内部的整合,进而让多尔衮担任正白旗旗主,多铎担任镶白旗旗主,抬升多尔衮的地位,同时打压统领牛录数量最多的多铎。
再次,就是皇太极对由莽古尔泰、德格类、莽古济所控制的正蓝旗下了“狠手”,不仅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更是直接将正蓝旗吞并,使得“八旗”短暂进入到了“七旗”时期。在这之后,皇太极又将正黄旗和镶黄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成立了新的正蓝旗,让豪格统领,他自己则是亲领两黄旗,同时却确立了镶黄旗、正黄旗、正蓝旗的“初代上三旗”地位。
可即便是如此,皇太极实际掌控的这“上三旗”,还是与多尔衮兄弟三人统领的两白旗有着一定的差距。于是皇太极又通过一系列办法,不断扩充他自己的实力,并且他还将他在位时期组建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全部划归其亲领,终于让自己实际控制的势力范围超过了多尔衮三兄弟。
就这样,到皇太极去世前,其与豪格统领的“上三旗”总牛录数为117个,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则是共领98个牛录的两白旗,剩下的96个牛录归属于代善家族的两红旗与济尔哈朗的镶蓝旗。
然而尽管如此,如果单独拿出一个旗来进行捉对比较,多铎依旧占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此时他统领的镶白旗依然是八旗中坐拥牛录数量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旗。
从顺治朝时期开始,“上三旗”彻底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上皇位,但这一时期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却是多尔衮。
而在大清王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多尔衮也是大肆任用两白旗的官员和将领,极力压制两黄旗,甚至还直接整死了豪格,吞并了他的正蓝旗。
毫无疑问,多尔衮和他统领的正白旗无疑有着八旗之中的主导地位,并且其整体的实力与战斗力,也在对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朝廷的一系列作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然而,伴随着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的去世,顺治皇帝在清算多尔衮的同时,也将其所统领的正白旗收归到自己手中。至此开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成为了由皇帝亲领的“上三旗”,八旗中的其他旗则成为了由宗室王公统领的“下五旗”。
而到了康熙朝初年,出身于两黄旗的三位辅政大臣索尼、鳌拜、遏必隆,极力打压另外一位出身于正白旗的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鳌拜更是“胁迫”着康熙将苏克萨哈给直接“灭门”了,这样一来正白旗的实力更是受到了严重损伤。在这之后,两黄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尤其是在康熙朝时期几场对内对外的战争的中,都是由两黄旗担任主力。
可无论是两黄旗还是正白旗,此时都已经隶属于皇帝直接统领,同时也都享有“上三旗”的待遇,除了镶黄旗享有名义上的“头旗”殊荣外,其他方面并无太多区别,在更多的时候也是被看做是一个整体,并且相较于其他“下五旗”,“上三旗”无论是实力还是地位,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绝对优势的。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八旗子弟们开始养尊处优,特别是到了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呈现出了断崖式的下降,而这个时候再要选出八旗中哪一旗的战斗力更强更厉害,结果也只能是“五十步笑百步”了。
承德人气最旺的饭店?
乔家满族八大碗:是承德旅游胜地餐饮行业中具有标志性的饭店,在这里凝聚了地方风味、民族特色,被众人公认为“没去乔家满族八大碗吃饭,就等于没到过承德”。这里顾客络绎不绝,不只是当地食客,还有外地游客,是承德一家人气颇高的主打满族特色菜的餐厅。招牌美食是满族八大碗,其做法在清朝的宫廷厨师在原始的八大碗基础上,又吸收了川菜、鲁菜、粤菜、徽菜的风格,包括老满族过年菜、满族强体驼峰、手把骆驼排、酸汤飞龙饺、酱卤松雀等八道主打的满族八大碗,还有鹿肉馅饼、鲜榨杏仁露等。餐厅环境古色古香,各种民族特色的拴马桩、磨盘、木门等老物件处处体现着浓郁的满族特色。
人们一般早餐喜欢吃什么?
1、青海寸寸儿

青海寸寸儿做法:寸寸儿,即青海家常汤面。用小麦面调成较硬的面团,揉匀擀薄,切成韭叶宽、约2寸长的短面条,下锅煮熟即可。汤面中配有肉丁和蔬菜的称肉寸寸;配有萝卜、洋芋和蔬菜并炝有葱花的称素寸寸。
2.羊肠面

羊肠面是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它以羊肠为主料,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羊肠面做法: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佐料的糊状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汤。食时,先喝一口热羊肠汤,而后切豆面肠为寸段一小碗,再吃一碗梢子汤浇的面条。羊肠面特色: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肥肠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夏天吃凉冬日可吃热,实属实惠之小吃。
3.地皮菜

地皮菜: 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皮菌、雷公菌、地软儿、地瓜皮等,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暗黑色,有点象泡软的黑木耳。
地皮菜营养价值每100克含蛋白质15克,高于鸡蛋、木耳、银耳等,总氨基酸含量也高于木耳、猴头,另外含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51.2克,粗纤维3.9克、钙406毫克、磷157毫克。铁290毫克,均显著高于其他藻类,是儿童缺钙症的补充食物,对人体补铁养血也极为有利。地皮菜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是紫菜含量的19倍,此外尚含有海藻糖,蔗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木糖、甘露醇、山梨醇等多种营养成分。
4.海南州糌粑

海南州糌粑是藏民的食品。但因青海大都是藏民区,因此,吃着糌粑就不奇怪了。它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
海南州糌粑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得知酥油要加得多一些,奶茶要略少一点儿,这样能捏得硬些,也更好吃些。我边捏边吃,在还没成形时就开始入口品尝,第一个感觉是香,那种和南方的黄豆粉炒熟后的感觉差不多,其次是觉得那青稞粉有点儿粗,在嘴里一粒一粒的,再次是觉着有点儿干,想要就会么汤吃再感觉。这可能和个人口味有关,我喜欢吃什么都就着汤。藏民们发明的糌粑主要是为了携带方便,一个团儿,可以边捏边吃。但我觉得这种做法要在卫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才能行,毕竟手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干净的。
5.醪糟

醪糟本是江南产米区以糯米加甜曲制成的发酵食品。青海不产糯米,这个小吃纯系从内地传人,据传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在西宁“落户”后,经过经营者多年的实践和再创造,在配料和加工中增添了鸡蛋和牛奶,为醪糟增添了浓郁的高原风味。据老年人回忆,清末时民和、西宁有销售清水醪糟的摊贩。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经出售醪糟的小吃店不断创新,在烧好的清水醪糟中加配了葡萄干、桃仁、果干、白糖等,使味道香甜出奇。此后又创造了加入鸡蛋花的“单套醪糟”和再加入牛奶的“全套醪糟”,成了一种风味独特的西宁地方小吃。醪糟制作:全套醪糟是把醪糟放在沸水中烧开,打入鸡蛋花,并撒入葡萄干、桃仁、花生、果干、白糖等,最后加入烧开的牛奶。全套醪糟黄自相间,蛋花柔软,奶香酒味扑鼻,各种干鲜果星星点点,色彩斑斓,吃起来营养丰富,香甜而略酸,难怪群众视它为上好的早点。
6.藏族酸奶

青海省藏族地区是牛奶的海洋,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鲜奶源源不断地流进奶桶。用牛奶制成酸奶,是藏族老少喜食的佳品。
藏族酸奶制作方法:
1.将牛奶煮沸,倒入容器内,加入少量酸牛奶作发酵剂,温度控制30~40℃,使乳酸菌大量繁殖,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
2.随着乳酸酸度的不断增加,牛奶中的酪蛋白开始沉淀,就凝结成嫩豆腐状的酸奶,并产生一种芳香气味,即可食用。
藏族酸奶特点:色洁白,宜解暑生津。
7.麻食儿

麻食儿,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面食。有的是将面擀得薄薄的,再切成小方块。对角揪搓之后,再滚一滚,然后,把这些面下到放了各种佐料和牛羊肉、土豆等蔬菜的锅里煮熟,即可食用,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原来是在早上吃,现在水井巷里晚上卖得多,很受欢迎。元代忽思慧撰《饮膳正要》里就记载有麻食。他说:“秃秃麻食,一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肉炒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醋香菜末。”又明朝人所辑著的《居家必用事类大全》里也说:“秃秃麻食,又名秃秃么思,如回族食品,用水和面,剂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据以上文献,说明在元明之际,麻食已经流行,而且是回族人的食品。麻食一词,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当时麻食做法,与今无异,而且可以煎炒或加菜调酸汤食用。
8.羊杂碎
羊杂碎,由羊的头、蹄、血、肝、心、肠、肚等混合烩制而成,故又名“羊杂烩”。制作方法:第一步:把肥肠用筷子里外翻一个个儿,这样才能洗干净肠子。第二步:先用凉水洗净肚子内的赃物,再用开水烫肚子,趁热把肚渣用刀剥下来扔掉。接着拿一个大盆,把水肚洗干净,再把花肚洗净,最后把细肚也洗干净。第三步:把羊头用夹子夹住,慢慢放入火炉,用火把毛烧焦。把四只羊蹄也用夹子夹住慢慢放入火炉,把毛烧焦。用刀把烧焦的毛刮掉。第四步:把羊蹄的壳用刀撬下来。第五步:再把羊头、羊蹄放进火炉里烧一遍,成为黑焦壳,再用开水烫一遍。然后用铁丝球把残毛、黑焦壳刷一遍,露出没有毛的羊头、羊蹄儿。第六步:用斧头把羊下巴切成两半,用刀割下烧焦的肉。第七步:把羊耳朵割一半,用刀把羊耳朵根部割成两半。第八步:用凉水把羊内脏、羊头和羊的四肢蹄子泡一遍,泡完后,用开水煮两个小时。第九步:把羊内脏、羊头、羊蹄、土豆、葱、姜切成小块煮进开水锅,再加些盐。第十步:把煮熟的羊杂碎盛入碗中,加上香菜末,羊杂碎就做好了。
9.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子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用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一种面食。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糌粑,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糌粑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糌粑压入茶水中;待糌粑、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糌粑一般不用筷子,只用手抓。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10.马如意包子
解放前回民马如意在西宁东关地区经营的牛羊肉馅包子。因其选料精细、加工独特,人称马如意包子、如意儿包子、尕如意包子。肉嫩馅软,选料肥瘦比例合适,肥而不腻;大小一致,皮薄底不厚,不沾笼屉。主料牛羊肉除去筋膜,切得细碎,而不是剁成肉泥。出笼装盘时,乘热氯腾腾,在包子顶上浇一勺以滑油为主的汤制成,汤中有肥搭瘦的羊肉片、细粉条、木耳、黄花,调以葱花、蒜泥、香菜。热包子配热粉汤。是名不虚传的西宁名吃。
现在的56个民族分别是古代哪些部落或民族演变过来的?
我们常说“56个民族是一家”,但到底是哪56个民族,他们又分别是怎么演变过来的,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探究竟,去认识一下这个大家庭的全貌:
1、汉族汉族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经历人类的历史长河从未中断过、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目前为止人口最多的民族。
2、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境内,以农业为主。
3、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等称谓,有着悠久的历史。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如“三月街”、“火把节”等。
4、保安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回回”、“保安回”等,保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全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
5、布朗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主要聚居在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以农业为主。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6、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素有“水稻民族“之称,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
7、藏族藏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秦汉之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西藏是其主要聚居地,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8、朝鲜族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其主要聚居地。
9、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族。春节是其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也称为“阿涅”。
10、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汉代被称为“滇越”,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边境内西双版纳一带,泼水节是其最盛大的节日。
11、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源于古代濮人,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有关。
12、东乡族主要聚居于甘肃省境内,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13、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主要从事农业,早最可追溯到“仡伶”、“峒蛮”、“峒苗”等。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吃新节等等。
14、独龙族千百年来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东独龙河谷。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
15、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16、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及黑龙江省塔河、黑河市一带。篝火节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他们的祖先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
17、鄂温克族世代居民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地山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敖包节是其宗教节日,春节也是固定的传统节日。
18、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美誉,节日众多,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9、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当地土著居民之一,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吃扎扎”等。
20、哈萨克族哈萨克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乌孙”,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语的一些游牧部落,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
21、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信仰萨满教。河灯节是其民间传统节日,世代以捕鱼为生。
22、回族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回回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节日为开斋节,又称大开斋,解放后被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23、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多在农历腊月进行。
24、京族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25、景颇族来源于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最大的节日是目瑙纵歌。
26、柯尔克孜族世代以游牧为主,清代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主要聚居于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类似汉族的春节。
27、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传统节日有拉祜年,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
28、黎族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百越”的一只,主要聚居于海南岛通什镇等级地,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29、傈僳族主要居住于云南滇西怒江地区,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30、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1、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则称“女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32、毛南族是世代居于广西西北部的土著民族,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
33、门巴族门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13世纪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节日大多与宗教相关。
34、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东岸一带,最初只是蒙古诸部队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以成吉思汗为蒙古部统一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是历史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世代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35、苗族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主要颁布在贵州(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工艺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36、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族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37、纳西族最早可追溯到“摩沙”、摩梭“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名为纳西族,一直与汉族来往密切。主要聚居于云南丽江地区,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38、怒族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内,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39、普米族自称”普英米“,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与当地民族杂居。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40、羌族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羌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41、撒拉族元朝时,其先民从中亚撒玛尔罕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后来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42、畲族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与汉族杂居,畲族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其传统节日,也称“乌饭节”。
43、水族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时与壮侗族各民族居住在一起,“水”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区域,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和卯节,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44、塔吉克族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的主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
45、塔塔尔族史称“鞑靼”,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乌鲁木齐等地。节庆、礼仪食俗与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似,传统节日为“撒班节”,又称“犁头节。
46、土家族主要聚居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端午节吃棕子,重阳节打粑粑,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小敬。
47、土族普遍认为来源于辽东鲜卑族的吐谷浑,4世纪迁入青海南部和甘肃南部,7世纪躲避战祸迁居中今宁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其庆祝丰收的狂欢节,许多节日与宗教相关。
48、佤族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只,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聚居地云南。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49、维吾尔族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么湖一带的牧民,受部落战争影响,迁徙西域(今新疆)。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起源于伊斯兰教。
50、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后逐渐进入新疆定居。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51、锡伯族源于古代鲜卑人,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18世纪中叶迁住新疆伊犁地区,繁衍至今。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西迁节是其重大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52、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除了汉族的主要节日外,还有大大小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30多个,如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等。
53、彝族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火把节是其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54、仡佬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百濮”,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55、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迁徙至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直到3岁才第一次剃发。
56、壮族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为春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