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东南部的泊头市,一座以“铸造”为名的城市,正以千年传承的冶铸技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交响,书写着中国铸造业的传奇。从隋唐时期的佛像铸造到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从“打行炉”的流动作业到智能化绿色工厂,泊头铸造业历经1400余年淬炼,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铸造产业集群,更以“中国铸造之乡”“中国铸造名城”的称号,铸就了工业文明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丰碑。
一、历史长河:从农耕铁器到工业基石
泊头铸造的起源可追溯至隋唐时期。1987年,泊头富镇出土的五代十国时期铁佛立像,高3米、重逾千斤,其精湛的干模铸造工艺印证了当地冶铸技术的成熟。明代《河间府志》记载:“贩铁者农器居多,至自临清、泊头。”彼时,泊头工匠已以铸造铁锅、犁铧等农具闻名,其产品沿运河销往全国,甚至远播东南亚。
清代,泊头铸造业迎来鼎盛。交河县(今泊头)因水患频发,民众以冶铁为业,形成“北上辽沈,南下湖广”的工匠迁徙潮。天津三条石工业区的早期开发者中,泊头秦氏家族创办的“秦记铁厂”占据半壁江山,其生产的铁钟、砧子等工具成为北方工业启蒙的见证。民国时期,泊头拥有生铁厂200余家,工人四五千人,资本总额超三百万元,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近代军工企业均可见泊头工匠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泊头铸造业步入机械工业阶段。1950年代,国家农机部将泊头铧犁命名为“历史名牌产品”,年产量达数十万片;1970年,泊头为邯邢钢铁基地铸造的1800毫米大阀门,创下当时中国铸件体积之最,李先念副总理两次视察并称赞“泊头人民有志气”。改革开放后,泊头铸造业向高端化跃升,汽车模具、风电配件、航空航天零部件等产品占据全国25%以上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汽车模具之乡”。
二、工艺传承:从古法绝技到科技赋能
泊头铸造的技艺体系堪称一部活态的工业文明史。其传统工艺包含三大核心技法:
干模铸造:以黄土或胶泥制作内范,外范涂蜡后覆麻刀泥,经减支、合型浇铸形成型腔。现存千年以上的铁器多采用此法,但因工艺复杂已濒临失传。
硬模铸造:由“秦记铁铺”首创,通过“浆模子”技术实现一模多型、连续作业。其铸造的铁锅壁薄光滑,省柴省时,曾占据北方市场主导地位。
金属模铸造:以铁模铸造犁镜为代表,通过立茬结晶技术使表面坚硬光滑,20世纪60年代被国家认定为名牌产品,年产数十万片专供东北山地使用。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泊头铸造业不断融合现代科技:
材料创新:中泊防爆工具集团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研发液态模锻工艺,将铍青铜材料利用率提升30%,生产出防爆性能达国际标准的八角锤,占据国内80%市场份额。
智能升级:亚奇铸业引入河北工业大学技术,开发高强高韧低温球墨铸铁熔炼工艺,其生产的液压泵壳体可承受400万次振动无破损,寿命是普通产品的4倍,成功配套德国威乐、法国波克兰等国际巨头。
绿色转型:2017年,泊头实施“九化”整改标准,推动企业实现环保设施科学化、工废无害化。瑞恒公司引进10台德国哈默五轴加工中心,单台设备精度达0.001毫米,引领行业向“高精特新”迈进。
三、产业集群:从县域经济到全球价值链
如今,泊头已形成全国最大的绿色铸造产业集群,拥有铸造企业322家,年产值260亿元,占全国铸件总产量的3.94%。其产业竞争力源于三大优势:
创新生态:全市建成省市级研发平台28个,84家企业设立研发机构,132家与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中泊防爆工具集团与京津高校共建的河北省安全工具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品牌矩阵:从“泊头犁铧”到“中泊防爆工具”,从汽车模具到风电铸件,泊头产品涵盖工业品、工艺品、市政设施三大类、上千个品种,远销美、日、意等30余国,年创汇超5亿美元。
文化赋能:2008年,泊头生铁冶铸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通过建设铸造主题公园、举办国际铸造展会、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将千年技艺转化为文化IP。例如,三痴斋泥塑以铸造工匠为原型创作“铁匠系列”,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四、未来展望:从“铸造名城”到“智造高地”
面对全球工业4.0浪潮,泊头铸造业正以“数字化+绿色化”双轮驱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智能工厂:恒盛泵业投资建设数字化车间,其自主研发的滑油组件寿命试验平台可同时监控多个回路工况,智能化程度国内领先,产品配套国产25兆瓦燃气轮机升级项目。
材料革命:中泊防爆工具集团正联合高校研发陶瓷颗粒增强铜合金新材料,预计将替代现有铍青铜工艺,填补国际空白。
全球布局:泊头企业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例如京泊公司收购德国玛泰克五轴加工中心技术,成为我国首次引进该技术的企业。
从隋唐铁佛到现代风电铸件,从“打行炉”到智能工厂,泊头铸造业以千年炉火淬炼出工业文明的精髓。正如中国铸造协会专家所言:“泊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铸造业的微缩史。”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这座“铸造名城”正以创新为火种,点燃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新引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