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
诸暨市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确定为
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建设先行试验区
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诸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好“枫桥经验”这个传家宝,走好群众路线这条阳关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路径。
诸暨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坚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重在解决其现实需求,旨在升华其思想境界,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力,成风化人,以移风易俗、关爱基金、全城志愿等,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推动社会向上向善,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走出了一条群众主体、共建共享,有生命、可持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为实现诸暨高质量全面小康汇聚起磅礴力量。
大道理,小故事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开公司还是存在很大的阻力,这是跨界,是从一个教授、一个学者怎么跨到创业者的过程,一定要把思维局限给打破。”9月2日,浙江大学教授、杭州汇健科技创始人邬建敏在《暨阳微时论》第四期短视频《跨界》中讲述着以科技创新跨界创业的故事。
邀请身边人,讲述身边事。7月2日,由市委宣传部与市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的《暨阳微时论》系列短视频开篇之作《致敬英雄》在诸暨乃至全国快速传播,片中的英雄周毅是诸暨一名援鄂医疗队员,用驰援武汉的亲身经历传递民族自信,赞美“每个人都是英雄”。一天时间,《致敬英雄》在县、市、省和中央媒体全网播发,当日点击量超百万。
把宣讲阵地拓展到线上,诸暨早有一手:2018年起着手打造的“1963法润”直播平台传播力惊人,两年录制101期节目,观看总人次达到1400多万,评论超过50万条。
“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延伸到哪里。”岭北镇岭北周社区妇女主任吕锦芳,是“板凳课堂”客串讲师最多的一人,村里搬出小板凳,在庭院里围个圈,或是留守老人的手工堆里一扎,就是一堂板凳课堂,把“普通话”改成“家乡话”,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上到十九大精神、下到公筷公勺,不是“上课”,却在村民眼里“很有用”。
白事从最长半个月缩短到3天,种花种草成了新风尚,农村环境卫生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多次全市第一……在村民眼中,至今已举办百余场的“板凳课堂”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大变化。目前,“板凳课堂”已实现岭北镇8个行政村全覆盖,普及村民13000余人。
诸暨市委党校的老师在岭北镇岭北周社区文化礼堂“板凳课堂”上为群众做时政宣讲。
是村干部,也可以是代表委员;是草根网红,也可以是“最美人物”……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党的宏大的创新理论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诸暨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来当主角,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群众身边故事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讲,请群众听。
为此,我市近年着力构建了“实践中心—实践所—文化礼堂”三级体系,打造了一支又一支基层宣讲队伍,把党员干部、志愿者、老同志、外来建设者、农村土专家、红色网络“大V”、道德模范纳入其中,让群众身边人成为文明实践的“代言人”“宣讲员”,培育出“90后年轻干部回乡上一课”“乡贤课堂”“板凳课堂”等特色品牌,引导宣讲员走进农家庭院、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以拉家常的方式传思想、话文明,让党的创新理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德润人心、教化群众。
群众忙,百姓帮
“全城志愿”探索社会自治新模式
8月23日,诸北“义拉宝”便民志愿联盟的志愿者们为店口镇兰岭村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爱心伴夕阳”爱心公益服务。活动中,志愿者们为老人们理发、修脚、体检、磨刀、配钥匙、补鞋等等。当天,志愿者们还走访慰问了兰岭村3户困难家庭的老人,为他们送去慰问品,并将他们的实际情况登记在册,以便日后帮扶。“志愿者很耐心,服务态度好,比自己的子女都要好。”70多岁的兰岭村村民包仲亚激动地说。
诸北“义拉宝”便民志愿联盟汇集了来自店口镇、姚江镇、山下湖镇等地的志愿者,他们有的擅长磨刀、有的擅长理发、有的精通各种急救知识。“成立联盟之后,我们能够组织的志愿活动的种类变多了,规模也扩大了,一个镇的志愿者可以跨镇为老百姓提供服务了。”诸北“义拉宝”便民志愿联盟成员陈纪梁说。“义拉宝”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志愿活动,成为诸北人民心头最温热的名字。
“义拉宝”开展的“关爱老人”活动。(资料图)
像“义拉宝”这样的志愿者联盟,在我市目前已有8个。6月5日,暨阳街道江新、福门、江北、浣北、艮塔、八一等6个社区的志愿者队伍联合成立了“暨阳益家人”,填补了城区基层志愿联盟的空白,把群众组织起来,用身边人,精准回应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民之所急,实现邻里守望相助。
“暨阳益家人”成立仪式现场
“你好,我们这里是单行线。”近日,在陶朱街道友谊社区,穿着印有“小区车管家”蓝马甲的志愿者劝导逆行的汽车司机。这些志愿者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陶朱老同志”。
“陶朱老同志”成立于2019年7月,陶朱街道5所社区老年大学33个班级的老年学员加入志愿服务。短短几个月,队伍就发展到2000多人,队员平均年龄61岁。至今,“陶朱老同志”已组建“老同志文明劝导队”“老同志调解室”“老同志网格员”等各类志愿服务分队33支,组织参与各类志愿行动60余次,参与人数3000多人次。
友谊社区“小区车管家”志愿者们
社会治理,创新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如何破解“干部热火朝天,群众作壁上观”的尴尬局面?怎样引导蓬勃的群众力量为群众服务中去?“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建设一个群众忙百姓帮,具备互助、自治功能的社会,是新时代文明实践题中应有之义。诸暨通过建立文明实践信息联通融通机制,完善文明实践供需对接机制,激励志愿服务团队,引导志愿服务方向,体现志愿服务成果,线上线下联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仅枫桥一个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当地红枫义警、“枫桥大妈”、义工联合会、孝德研究会等12个志愿组织超300名志愿者参加防疫工作:红枫义警走街串巷协助关停老年活动室、棋牌室等人员密集场所,摸排沿街商户842户;义工联合会多渠道募集紧缺物资,捐赠防疫物资价值达23万元;心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140余名居家隔离人员提供24小时热线心理咨询服务。
今年6月,岭北镇正式成立“近邻帮帮团”,在岭北镇党委书记石海斌看来,“作为山区乡镇,镇里60%的人出去打工了,留守的大多是孩子、老人和妇女,因此,这里更需要邻里间的守望相助。”岭北近邻帮帮团目前包含了“义演团”“义诊团”“义工团”“义学团”“义防团”等。
岭北镇“文明实践银行”暨近邻帮帮团成立仪式。
据统计,当前108万人口的诸暨已有23.8万名志愿者、4000多家社会组织中有近千家公益组织,涌现出“小飞象夏令营”“三点半课堂”“陶朱老同志”“小镇巧妇”等30个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培育了“环卫工人爱心早餐”“小区车管家”“益家人·爱心驿站”“公筷公勺”等一批“微创新”“微治理”项目,把志愿服务的惠民力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创新力。
村村有,人人用
关爱基金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日前,五泄镇十四都村的志愿者们来到村民张水平家中,询问近期生活情况,送去慰问品。据了解,张水平的妻子因病成了植物人,白天由老人照料,他则出门打工,晚上再回家护理妻子,生活重担一肩挑。“年初他们为我妻子送来了4000元的帮扶金,平常也经常来看我们,非常感谢村里对我们的照顾。”张水平说。
“这笔帮扶金来自村里的关爱基金。为解决文明实践的资金保障问题,我们专门筹建了这个基金,主要用于帮扶、关爱、公益、奖励四个方面,以‘关爱基金’+‘志愿服务’的模式,把文明实践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送到群众急需处。”十四都村党总支书记蒋雪成说。截至目前,该村关爱基金已达90.8万元,已使用27.5万元,惠及449人。
“群众在收获温暖中提升了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感、亲切感,对村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越来越多的受益村民想要反哺村庄建设。”蒋雪成介绍,目前村志愿队伍有5支,共有300多人。随着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公信力不断增强,村民对中心工作的配合度、支持度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土地流转、政策处置等一些矛盾焦点问题上,平时的关爱关怀成了群众工作很好的润滑剂。近年来,村里荷花博览园、古村落开发等工作在推进中几乎没有阻力,如今该村已成功打造“荷文化”主题休闲观光景区,去年游客超7万人次。
店口镇渔村的关爱互助基金捐款活动
诸暨市村级关爱基金的运作突出群众主体,建立“镇监管—村主管—理事会自管”的多维管理模式,民管民用,阳光运行。各村在村两委指导下,吸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爱心企业家等有威望、有能力、有情怀的乡贤组成乡风文明理事会,负责基金日常管理运行,实行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关爱基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轮回之间,传递爱、温暖和正能量,是一种可复制的善治样本。
目前,我市476个行政村(居、社区)已实现关爱基金全覆盖,资金总规模达5854万余元,累计支出1580万余元,惠及群众10.7万余人次。
关爱基金主要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捐、乡贤企业爱心捐、移风易俗公益捐、村民互帮互助捐、结对单位定向捐等多种途径充实资金池。在党员干部和乡贤示范带动下,群众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在同山镇唐仁村,村关爱互助协会会长寿小华利用微信朋友圈,积极发动身边的朋友、邻居加入关爱基金协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关爱基金协会从起初的20多人扩大到了近400人,为了更好开展日常关爱活动,协会成员自发组织了义工队伍,由协会内15名女会员组成。
关爱基金不仅是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情感、激发动力的有效抓手,也是引导村民崇德向善、促进乡风文明的实践载体,推动文明实践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文明实践的主体是群众,善用群众力量,解决群众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内生动力,解决好人和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打通基层社会运营的任督二脉,唯如此,文明实践才有持久生命力。
7月22日,诸暨举行“新时代文明实践银行·实践基金”成立暨“市民文明行为十条”发布仪式。
目前,我市正在筹划市级文明实践关爱基金,依托农商银行5000万元冠名基金,设立文明实践银行,推出“文明实践联名卡”,用于完善好人礼遇、志愿褒奖机制,探索建立可持续的文明实践投入机制,推动文明实践不断走深走实。
民之问,民来答
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更加醇厚
酒,用自酿米酒;菜,用家常小菜,省下的钱捐给村级关爱基金。近日,诸暨市陶朱街道联合村两对新人的朴素婚礼,成为一桩美谈。
自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市以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减办的“减法”,在诸暨蔚然成风。
诸暨市52对未婚情侣率先签订移风易俗简婚承诺书
东白湖镇陈蔡村规定酒席只用农家“土烧酒”;姚江镇吴墅村规定“正酒”只办一餐;同山镇吉水坑村规定过“小年”不大办酒席;岭北镇规定丧事“不择日”。另外,酒席菜肴大多控制在600元或800元以下,最高不超1000元;白事道场一律取消,烟花爆竹和花圈的数量也有明确规定……
诸暨地处浙江中北部,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第14位。但与许多地方一样,传统风俗根深蒂固,富裕起来的诸暨人酒席大操大办,形成攀比之风。有钱的讲排场,没钱的硬撑门面,虽然村民心里早有想法,但碍于面子,谁也不愿做破除陈规陋习第一人。
据诸暨相关部门调查,一旦家中有婚丧嫁娶事,有60%—70%的农户会大操大办。店口镇有个习俗,就是长辈在一对新人订婚、结婚、小孩满月时不仅要给礼金,还要在喝喜酒时给红包,有的老年人这一项支出每年就要1万多,喝喜酒成了一种负担。
陈规陋习怎么改?我市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树立群众主体观念,依靠群众自治就地化解矛盾,把权力还给群众,群众问题让群众来解决,避免了移风易俗这类特殊的社会治理变成政府独角戏,有效破解了“政府干着、群众看着,政府很努力、群众不买账”的难题。
在制定移风易俗方案时,我市充分尊重“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一村一策,把移风易俗事务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交给群众,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把党的政策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
从2018年初,璜山镇溪北村率先“破茧”,到形成以“村两委主导、理事会主力、群众主体”的“溪北经验”,诸暨创新运用“个性立规+柔性自治”的方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用一把移风易俗的“金钥匙”打开乡风文明、群众减负的“两把锁”。
“每当村里有红白喜事,我们就集体上门开展移风易俗劝导工作。一开始村民顾虑到简办会在人前丢面子,接受度不好,我们就从办酒成本、实际效果、善后处理等方面为村民们分析,一家一家上门宣传,大家听着有道理,就越来越配合。”璜山镇溪北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徐剑英说,如今村民的攀比心理减少了,一些兄弟姐妹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
诸暨新人为村爱心基金捐款
如今,我市已实现全市村(居)移风易俗全覆盖,平均每场红白喜事节省支出5万余元,全年为百姓减负10亿元,群众评价“这是给老百姓有面子的节俭”。
只有坚持把群众的向往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方向,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不断开创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境界。诸暨就是在深化“枫桥经验”中,善用群众力量,将党的创新理论和群众自发的文明实践相融相生,赋予新时代文明实践独特的高度和温度,衍生出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