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与媒体观点
王忠理 朱文峰 丁高波(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 武汉 430071)
没有采访就没有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的形态就不完整。而作为电视新闻,在向受众传播基本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向受众灌输着某种观点、看法和思想,也就是媒体观点。那么,作为电视新闻实践形态之一,电视新闻采访和媒体观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电视新闻采访又如何更好地为媒体观点服务等问题,很值得探讨。
一、电视新闻采访与媒体观点的定义
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记者代表无法出面的观众进行的、有选择的活动。记者凭新闻敏感去了解各种情况,挑出有价值的、重要的内容,或者从受众反馈的情况得到新闻线索,或者从大众传播工具中发现线索或可疑之点,继续深入“挖掘”。电视新闻采访实质上就是记者根据新闻的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记者所提出的问题,介绍的经验,写出来的稿件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产物。新闻采访就是要提示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根本特征,没有一定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调查研究应该是记者首要的、经常性的工作任务。
媒体观点就是在新闻传者(记者)对某一客观事实的分析、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记者的采访报道一经媒体播发,其中的思想观点代表的就是媒体观点。媒体观点实质上就是对单条新闻观点的集合,是建立在单条新闻观点之上形成的观点。因此,单条新闻的观点对媒体观点的形成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采访报道是新闻机构的主要活动之一,各个新闻机构不仅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要积极参与其中,力图表明自己的观点。新闻机构通过新闻报道、发表媒体观点、宣传道德标准,从而实现媒体的社会存在意义。
二、电视新闻采访如何传达媒体观点
采访报道反映的是客观事实,但客观事实毕竟是由人来反映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客观事实的态度问题。
记者报道什么,本身就是思想产物,必然会有报道者思想的介入。报道者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摆到他所描写的情景之中,这不仅是表现在他自身的参与上,更是表现在他对客观事物报道形式和对报道内容的取舍上,所以,记者的报道必然存在某种观点。
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职业见证人,他描写事实,保证事实的真实性,但他不可能以同样的分量记录下各种不同的说法。新闻是一种信息,新闻被接受的方法和传播新闻的方法一样重要,为了受众更好地接收,记者必须找到有效地说服他们的语言。但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复杂的,当记者选用这个词而不选用另一个词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种解释,并且同时有可能掩盖了另一种解释。电视画面也是一种语言,电视记者拍什么,从哪个角度拍,拍多长时间等等,都能反映一个记者对事件的看法,反映记者的立场和媒体观点。
三、电视新闻采访必须把握新闻的“度”
电视新闻采访作为电视实践形式的个体元素,要服从、服务于媒体观点,而不能凌驾于媒体观点之上。要充分体现媒体观点,电视新闻采访就必须把握好新闻的“度”。
所谓“度”,就是新闻的分寸要适度,角度要科学,时机要恰当。不管是正面报道还是批评性的报道都要掌握这个原则。正面报道是弘扬主旋律,是把那些合乎客观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物传播开去,显示它的合理性、进步性;而批评报道多是把违反客观规律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暴露给全社会,提示其不合理性、倒退性。从新闻的客观规律出发,不管是正面报道还是批评性报道,都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绝不能夸大或歪曲事实。
强调把握新闻的“度”,一方面是强调突出主旋律,把握好正面宣传的“度”;另一方面,还要强调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度”。客观事物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要把问题性报道搞准,就要用辨证的观点来驾驭。因为问题性报道所反映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冲突性、对抗性表现得更鲜明、涉及的问题更复杂,问题的实质往往又深藏在表象的背后。如果记者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些矛盾冲突,采访报道的观点就会出现偏颇。
把好新闻报道的“度”,还有一个是否合时宜的问题,这与突出媒体观点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报道活动中,经常有一些战役性的宣传任务,战役性的宣传任务往往是围绕某一宣传思想展开的。比如,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前前后后,新闻单位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为“十六大”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稳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多宣传“十五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变化,报道要健康向上、气势昂扬。而对那些争议较大、敏感的批评性问题报道就要暂缓报道或是不报道。因为它与这一段时间的宣传思想不一致,报道出去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编辑:潘宗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